-
蒽醌类化合物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根据病变累及的解剖范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通常可分为直肠炎、左半结肠炎(即乙状结肠或不累及降结肠)以及全结肠炎,少数患者还会累及回肠.UC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功能障碍、遗传易感性和微生物失衡有关.临床治疗中,常使用美沙拉嗪制剂、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控制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症状,促进结肠黏膜愈合.近年来,具有新靶点的生物制剂不断进入临床试验,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及修复肠黏膜达到治疗目的[1].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无应答或停药后复发[2].近年来,有关UC治疗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针对其他单体成分和中药的研究发现,蒽醌类化合物可在UC的治疗中发挥良好的抗炎作用,现进行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大黄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大黄酚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一种蒽醌类有效单体,以游离苷元的形式存在于大黄、何首乌、决明子等中药中.有研究表明,大黄酚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并通过多种途径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可作用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的基础上恢复血液后,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损伤的现象,大黄酚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有:①抗氧化应激:大黄酚可以提高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加速清除自由基,调节氧化应激反应;②抗炎反应:大黄酚可抑制NALP3炎症复合体的激活,降低IL-6,TNF-α和NOS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并对脑缺血起到改善作用;③抑制细胞凋亡:通过抑制促凋亡因子Bax蛋白表达,降低Belin1蛋白水平,减少神经元的凋亡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④调节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氨基酸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抑制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从而增加乙酰胆碱含量,平衡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从而调节脑内氨基酸水平均有助于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上所述,大黄酚可通过抗氧化、抗炎、抑制细胞凋亡、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等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与模式识别相结合的大黄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与模式识别相结合的大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9批饮片、2批药材共计11批大黄样品指纹图谱,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对11批样品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部分成分,并测定样品中量,分别对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1批样品指纹图谱标定了35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11个成分分别为2个鞣质单体(没食子酸和儿茶素)、4个结合型蒽醌(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葡萄糖苷)和5个游离型蒽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饮片中游离型蒽醌量占总蒽醌量的比例明显高于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和聚类分析均可区分大黄饮片和药材;35个共有峰可分为两类,其中5个游离型蒽醌及没食子酸等8个成分为一类,4个结合型蒽醌及儿茶素等27个成分为另一类;9批饮片主成分综合得分与含量测定结果明显相关.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直观、简便、准确、可行,可用于全面评价大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源HepaRG肝细胞毒性与遗传毒性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初步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正常人源肝细胞(HepaRG)和高内涵技术检测肝毒性标志物,并结合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建立体外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快速筛选平台.方法 选取适当的荧光探针Hoechst33342、DCFH-DA、Fluo4-AM、MitoTracker(R) Red CMX Ros联合高内涵技术研究不同大黄蒽醌类单体(AQs)对HepaRG细胞活性氧簇(ROS)、胞内Ca2+含量及线粒体膜完整性等肝毒性标志物的影响,并开展高内涵法胞质分裂阻断法微核试验和高通量彗星电泳试验,综合评价AQs致肝细胞毒性及染色体、DNA损伤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epaRG细胞经25.0 μg/mL大黄素、12.5和25.0μg/mL芦荟大黄素、50和25.0 μg/mL大黄酚处理24h后,胞内ROS含量显著增多;12.5和25.0 μg/mL芦荟大黄素和50.0μg/mL大黄酸可引起胞内Ca2+含量显著增多;大黄素25.0 μg/mL、芦荟大黄素25.0 μg/mL、大黄酚50.0和25.0 μg/mL、大黄酸50.0和25.0 μg/mL组导致线粒体明显损伤(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25.0 μg/mL大黄素诱导微核率、尾DNA含量和彗星尾距(OTM)数值均显著升高(P<0.05、0.01);50.0 μg/mL大黄酚给药72 h后微核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AQs的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报道基本相符.本研究成功建立肝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联合快速筛选模型,有助于药物研发早期的毒性筛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及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白及提取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本研究对白及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白及的质量控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LH-20羟丙基葡聚糖(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薄层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方法对白及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应用TLC,HPLC跟踪监测,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质谱(MS),1H-NMR和”C-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白及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红灰青素(2),8-C-对羟基苄基山柰酚(3),N-苯甲酰-L-苯丙氨酸-N-苯甲酰-L-苯丙氨酸酯(4),松脂醇(5),(E)-4'''-羟基苯乙基3-(4′-羟基苯基)丙烯酸酯(6),对甲氧基二氢肉桂酸(7),对羟基苯甲醛(8),对羟基苯甲酸(9),香草酸(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棕榈酸乙酯(12).化合物类型包括蒽醌类(1和2),黄酮类(3),氨基酸衍生物(4),木脂素(5),苯丙素(6和7),以及其他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8~11)和脂肪族(12).结论:化合物2,3,4,6,7,11和12均为首次从白及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何首乌4种单体成分灌胃14天的小鼠肝肾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何首乌中的4种单体成分二苯乙烯苷、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的肝肾毒性,为何首乌的肝毒性研究提供有益探索.方法 5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二苯乙烯苷组、大黄酸组、大黄素甲醚组和大黄素组.每组按照100 mg·kg-1剂量灌胃给药,每天给药1次,对照组给予相应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结束后,各组小鼠禁食不禁水12 h,称重,取血并剖取肝脏、肾脏,计算肝系数和肾系数,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胆汁酸转运体mRNA变化.结果 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和大黄素组小鼠体重显著降低(P<0.05),大黄酸给药组小鼠的肝系数显著升高(P<0.05);二苯乙烯苷可同时显著升高TG、CRE、ALB和GLU的水平(P<0.05或P<0.01),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均可引起BUN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大黄酸和大黄素均可引起TG显著下降(P <0.05或P<0.01);4种单体成分对胆汁酸转运体MRP2、BSEP等作用显著(P<0.05或P<0.01).结论 何首乌的4种单体成分二苯乙烯苷、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素按照100 mg·kg-1剂量灌胃给药14 d可改变ICR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对不同胆汁酸转运体有明显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芦荟大黄素抗肿瘤作用的药物传递系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肿瘤是多种因素诱发的细胞癌变,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芦荟大黄素是一种有着广泛药理作用的蒽醌类中药单体,有研究表明芦荟大黄素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肿瘤细胞转移等作用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但芦荟大黄素的疏水性和在水溶液中固有的结晶倾向限制了其剂型开发和临床应用,适宜的药物传递系统能够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应用,提高其抗肿瘤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因此对芦荟大黄素在抗肿瘤作用方面的药物传递系统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为芦荟大黄素的剂型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科研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熟大黄饮片及其活性组分的泻涩双向调节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阐明生、熟大黄饮片及其活性组分的双向调节作用特征,为大黄饮片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10 mL·kg-1),生大黄组(1.62 g·kg-1),熟大黄组(0.972 g·kg-1),生大黄蒽醌组(0.22 g·kg-1),熟大黄蒽醌组(0.19 g·kg-1),生大黄鞣质组(0.17 g·kg-1),熟大黄鞣质组(0.027 g·kg-1),每组分为3批,每批10只.各组按相应剂量连续灌胃给药7d,每天记录各组小鼠的泻下指数(EI),并于给药第1,3,7天采取血清检测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和肾上腺素(EPI)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生大黄组第3天的EI明显增加(P<0.05),熟大黄组在7d的给药过程中EI较为稳定;生、熟大黄蒽醌组在给药第7天的EI明显降低(P<0.01);生大黄鞣质组第3天的EI明显增高(P<0.01),熟大黄鞣质组第7天的EI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给药第1天,生、熟大黄蒽醌、鞣质组的MTL,VIP,EPI水平均降低;给药第3天,熟大黄蒽醌组的MTL水平明显增高(P<0.05),熟大黄蒽醌组及生、熟大黄鞣质组的VI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熟大黄蒽醌组的EPI水平明显增高(P<0.01);给药第7天,生、熟大黄鞣质组的MTL水平增加至空白组水平,生大黄蒽醌组的VIP水平明显增高(P<0.01),生、熟大黄蒽醌、鞣质组的EPI水平均进一步明显降低(P<0.01).结论:大黄中结合蒽醌及可水解鞣质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及泻下的作用,产生涩肠作用的是缩合鞣质经胃肠道消化分解产生的单体鞣质导致的,这可能大黄饮片双向调节的作用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分子对接和体外大鼠肝微粒体抑制实验综合考察何首乌中潜在肝毒性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介导的胆红素代谢,构建UGT1A1酶蛋白模型,用于研究何首乌中潜在致肝毒性成分的毒性作用,并用体外大鼠肝微粒体抑制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采用同源模建方法构建UGT1A1酶蛋白结构,将UGT1A1底物胆红素及何首乌中主要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羟基大黄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与UGT1A1蛋白进行分子对接,考察分子结合靶点及结合强弱.采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RLM),加入系列浓度的底物胆红素对照品溶液及待测单体对照品溶液,检测表观抑制常数(Ki),测定蒽醌类单体成分对UGT1A1酶的抑制作用.结果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UGT1A1酶蛋白结构上共有9个活性口袋区,胆红素的结合口袋确定为位点F;6个单体主要集中在两个活性口袋区:大黄素、羟基大黄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酚对接进入位点F;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酸对接进入位点C.结合于UGT1A1酶蛋白位点C中的单体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的结合自由能(IE)值较小;位点F区中,单体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及羟基大黄素具有较高的IE值,结合能力强.体外抑制实验显示,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表现为较强的竞争型抑制作用,羟基大黄素为较强的混合型抑制作用,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结论 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羟基大黄素、大黄素对UGT1A1酶介导的胆红素代谢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构建的UGT1A1酶蛋白模型可有效预测药物的潜在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黄素改善糖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大黄素是中药大黄的主要有效单体,存在于大黄、何首乌、虎杖、决明子、芦荟等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中,为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大黄素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过敏,抗骨质疏松,抗肿瘤,抗糖尿病,保护神经,保护肝脏的作用.近年来,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对大黄素在调节糖脂代谢,及其在周围神经、肾脏保护中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大黄素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