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D-1/PD-L1,PD-L2信号通路及其在宿主抗结核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和PD-L2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在机体响应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多重调控作用。机体响应MTB感染时,PD-1/PD-L1,PD-L2信号通路调控多种适应性免疫反应,操纵巨噬细胞对MTB的天然免疫应答、调节T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此外,PD-1/PD-L1,PD-L2信号通路在宿主对抗MTB感染时的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也总结了PD-1/PD-L1,PD-L2信号通路在结核病的治疗和诊断中的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RNA在肠道病毒A71型与宿主细胞互作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A71,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给婴幼儿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明确EV-A71的致病机制能够为EV-A71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miRNA作为一类非编码RNA,通过靶向结合mRNA控制蛋白表达进而调控宿主细胞的多个生物过程,同时也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互作过程。本文主要从miRNA的生成、EV-A71感染宿主细胞后引起的miRNA表达谱改变、miRNA靶向EV-A71基因组和宿主基因调控EV-A71复制、宿主细胞抗EV-A71的天然免疫应答、细胞凋亡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明确miRNA在EV-A71与宿主细胞互作和EV-A71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编码RNA调控抗甲型流感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拥有强大的调控功能,在各种细胞过程(包括细胞生长、分化、存活和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 FluA)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重要病原,其与宿主互作机制及过程非常复杂。FluA感染可导致数百个不同宿主ncRNA差异表达,近年来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宿主编码ncRNA参与调控FluA感染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研究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及发现新的抗病毒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TING信号通路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肿瘤具有复杂的免疫微环境,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信号通路不仅介导天然免疫应答以抵抗感染,还能感知肿瘤来源的DNA而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且对多种免疫细胞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STING信号通路在T细胞、树突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诸多免疫细胞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并对近年来STING信号通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归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树突状细胞的脓毒症免疫调理新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树突状细胞是介导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抗原提呈细胞。脓毒症状态下,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抗原提呈能力减弱,分泌细胞因子异常,造成T淋巴细胞活化障碍。既往研究提示,树突状细胞数目和功能变化是导致免疫功能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针对脓毒症时树突状细胞的变化特点,结合其目前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并提出了靶向树突状细胞凋亡、分化和功能等方面的免疫调理新策略,以期为严重烧创伤并发脓毒症的有效防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脓毒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免疫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而导致的致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1],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2017年间世界范围内脓毒症的患病与死亡人数分别为4 890万和1 100万,其中高达40%的病例为5岁及以下的儿童,引起了广泛关注 [2]。中国每年脓毒症新发病例约486万人,死亡率可达20.5% [3],探讨脓毒症进展的相关病理生理变化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存在重要意义。已有证据显示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应答改变或紊乱是导致脓毒症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4],与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以及淋巴细胞的免疫特征密切相关,为解释脓毒症与免疫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并阐述单个核细胞免疫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故本文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对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对婴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的方式收集其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新生儿脐血中STING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蛋白(STING、pIRF3)以及疫苗应答相关免疫细胞(DC、T、B和浆细胞)。对全程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后1~2个月的婴儿进行随访,通过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随访婴儿血清抗-HBs。结合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列线图和贝叶斯网络模型探讨STING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和相关因素在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中的作用与贡献大小,以及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结果:共调查195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婴儿,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为12.31%(24/195)。母亲HBV DNA高载量、新生儿STING蛋白低表达、pIRF3蛋白低表达和浆细胞低表达是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4.70、3.46、3.18和2.20,均 P<0.05),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0.81,95% CI:0.63~0.83)。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果显示,母亲HBV DNA高载量时,新生儿STING蛋白低表达的条件概率较高(62.50%),其pIRF3蛋白低表达的条件概率较高(58.54%),DC、T、B和浆细胞低表达的条件概率均较高(53.16%、60.20%、68.42%和57.14%)。 结论:母亲HBV DNA可能通过抑制其新生儿STING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及疫苗应答相关免疫细胞导致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HCV治疗后HBV再激活的机制与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患者在接受直接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DAAs)治疗后,可有效抑制HCV复制并实现丙型肝炎治愈,但存在HBV再激活风险,后者可导致严重肝损伤甚至暴发性肝炎的发生。现对HCV和HBV在肝细胞中的复制特点以及激活天然免疫应答的差异进行了总结,探讨了DAAs治疗后发生HBV再激活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临床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天然免疫细胞的获得性免疫属性及其在移植排斥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移植排斥反应涉及天然免疫细胞和获得性免疫细胞。几十年来,获得性免疫细胞一直是移植免疫研究主要方向。研究者发现天然免疫细胞具有令人惊讶的新特征,包括免疫记忆,这可能对进一步改善移植物存活具有重要意义。移植物在短期内的存活率非常好,但长期存活仍然较差,并且在临床上大多数移植物因慢性排斥而导致功能丢失(简称失功)。在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中,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的移植物失功通常由天然免疫细胞主导,尤其是移植物中的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天然免疫细胞可以表现出获得性免疫属性,其通过直接识别非己抗原,或在同种异体环境中被“训练”,从而表现出免疫记忆特征。在部分模型中,靶向这种天然免疫细胞获得性特征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同种异体移植物长期存活。这些发现可能为促进临床移植物存活和恶性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治疗机会。笔者综合文献报道,介绍天然免疫细胞的获得性应答特征,通过充分讨论天然免疫细胞类型的异质性和可塑性,以及相关问题,激发研究者在该领域开展更多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ARS-CoV-2非结构蛋白1抑制I型干扰素应答反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P1)对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I)应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为研究SARS-CoV-2的NSP1对I型IFN产生的影响,构建NSP1表达质粒,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其蛋白表达能力。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NSP1对IFN-β启动子激活的作用。构建NSP1突变体M1(K163AH164A)和M2(△161-180),验证突变位点对IFN-β启动子激活的影响。结果:NSP1显著抑制维甲酸诱导基因蛋白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TANK结合激酶1、干扰素调节因子3、干扰素调节因子7诱导的下游IFN-β启动子的激活,并对I型IFN通路的各关键分子的蛋白表达具有抑制作用,NSP1 C端的KH基序是其发挥抑制作用的关键位点。结论:SARS-CoV-2 NSP1能够拮抗宿主I型干扰素免疫应答,实现病毒的天然免疫逃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