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颈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来源于表达CD34抗原的树突状间质细胞,具有向成纤维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性分化的潜能,是一种罕见的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的梭形细胞肿瘤。约60%以上SFT发生于胸膜,也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其中头颈部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头颈部SFT,结合临床病理表现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SFT的诊断水平和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吞咽困难防治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吞咽困难是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在接受放化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中,超过76%的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轻者降低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吞咽困难的形成与肿瘤分期、治疗方法和康复计划等相关,其预防和治疗是保障头颈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临床防治措施明显不完善。笔者从吞咽系统的解剖及生理过程、放疗后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困难的形成原因、放疗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困难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吞咽困难的评估以及吞咽功能训练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为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吞咽困难的防治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寒瘀阻络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寒瘀阻络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治疗,观察组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桂葛舒颈方治疗。2组均治疗4周,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估颈椎功能,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状态,采用ELISA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1β、TNF-α水平。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记录随访期间的复发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为81.40%(3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7, P=0.043)。观察组治疗后肩颈疼痛、上肢麻木、颈部僵硬、头部闷痛沉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66、12.89、9.12、12.27、8.75, P值均<0.001),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 t=2.64, P=0.010),VAS及NDI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62、7.00, 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65、7.52、5.08, P值均<0.001)。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3, P=0.393)。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2.44%(1/41)、对照组为17.14%(6/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 P=0.048)。 结论: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疗法可有效抑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1.3%。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患者身高、肿瘤最大径、钙化、被膜浸润、伴桥本甲状腺炎与无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0.5 cm、肿瘤最大径≥5.5 mm、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径、身高、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放射导致小鼠味觉细胞损伤与放射模式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导致小鼠舌组织中增殖细胞和味觉细胞损伤与放射模式的关系。方法:对成年C57/bl小鼠头颈部分别进行1、2、3次8 Gy放射,分别在照后第2、4、7、14天处死;取舌轮廓乳头组织,4 μm厚度冷冻切片,使用不同特异标记分子行免疫组化法标记舌上皮细胞。观察小鼠受照后的增殖细胞、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不同放射模式下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放射剂量模式对味觉细胞的影响。结果:增殖细胞数量在照射后第2天明显下降,第4天迅速回升至正常水平,与剂量模式无关。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8 Gy 1次照射后第2天出现低谷,8 Gy 2次、8 Gy 3次照射后第4天降至最低,第7天缓慢回升。结论:放射可使增殖细胞先降后快速恢复正常,可使Ⅱ型味觉细胞损伤后缓慢修复。高剂量放射后由于具有增殖功能的前体细胞的减少,导致味觉功能细胞数量的同步下降,可能是放疗后味觉功能障碍长久不能恢复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喉返神经入喉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喉返神经入喉处区域(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let zone,RLNIZ)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烟台毓璜顶医院甲状腺外科7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例资料,将108例单独送检RLNIZ淋巴结的病例纳入研究,统计分析RLNIZ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RLNIZ淋巴结整体检出率为12.3%(91/738),平均淋巴结检出数目为1.5±0.7,淋巴结转移率为30.8%(28/91)。RLNIZ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 P=0.028)、被膜侵犯( P=0.01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 P<0.001)及侧颈部淋巴结转移( P<0.001)相关,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为RLNIZ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上位甲状旁腺损伤及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为0.9%(1/108)。 结论:RLNIZ淋巴结转移常见于肿瘤负荷高的患者。对于术前影像学发现肿瘤>1 cm、可疑被膜侵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术中需常规行RLNIZ淋巴结清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种口腔撑开及开口康复训练器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开口训练能有效防治头颈部肿瘤患者因放疗导致咀嚼肌及颞下颌关节周围软组织局部水肿、细胞破坏及纤维化而造成的张口受限。而目前临床常用的楔形硬橡皮块、阶梯形木块等辅助张口训练工具缺少精准测量开口度、受力程度以及训练记录等功能。因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可以辅助口腔撑开及开口康复的训练装置,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45枚颈部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107枚淋巴结归为转移淋巴结组,138枚归为非转移淋巴结组。纳入分析的CT图像特征包括淋巴结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和结外侵犯。测量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 eff-c)和能谱曲线斜率(λ HU)。采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差异。分别基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 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移淋巴结的动静脉期NIC、Z eff-c及λ HU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01)。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logistic模型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2.8%。双能CT定量参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3.5%。两者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图像特征模型,后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73.9%( Z=5.212、4.554, P均<0.001)。 结论:相较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脑梗死为临床表现的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报道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于2021年10月24日收治的1例儿童卒中且最终诊断为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基因、治疗及预后特点。患儿为男性,10岁,因右侧肢体无力10 h余入院,院前完善头颅CT示双额叶及右侧顶叶皮髓交界区多发斑片状钙化,入院体检见手足及颜面多发冻疮,神经系统体检示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侧肢体肌力Ⅳ +级,右侧肢体共济失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4分。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示急性脑干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未见异常,心脏、颈部血管超声及心电图正常,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检查正常,血常规、生化、凝血、自身抗体系列、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均正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梅毒均为阴性,经过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康复锻炼,肌力恢复正常后出院。1个月后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回报为TREX1基因突变导致的AGS,突变位点为c.58G>A。AGS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遗传性脑病,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当怀疑遗传性疾病时,应积极完善基因检测得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MR血管成像的观察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20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38 503例患者和体检者的头颈联合或颅脑三维(3D)时间飞跃法(TOF)MRA扫描及最大密度重建(MIP)资料,其中男21 048例、女17 455 例,年龄2~96(63±8)岁;行头颈联合3D TOF MRA检查35 546例,行颅脑3D TOF MRA检查2 957例。观察并统计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MRA特点,测量椎动脉重复分支的路径长度,同时记录伴随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结果:38 503例受检者中,共发现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36例,检出率为0.093%。左侧13例,右侧23例;重复分支均汇入基底动脉17例,分别汇入基底动脉及对侧椎动脉19例;重复近侧分支的行径长度为(0.64±0.32)cm,远侧分支路径长度为(1.06±0.57)cm。6例合并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2例合并开窗变异,其中1例开窗发生在重复分支,1例发生在对侧椎动脉;2例合并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例合并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动脉A1段缺如。1例并发急性脑梗死。结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发生率低,通过3D TOF MRA检查可清晰显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及其合并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在进行后颅窝外科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之前,通过3D TOF MRA扫描检出这种血管变异,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