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拉西坦对七氟烷诱发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奥拉西坦对七氟烷诱发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昆明小鼠80只,雌雄各半,体重35~5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奥拉西坦+七氟烷组(OS组)和LY294002+奥拉西坦+七氟烷组(LOS组)。S组吸入2%七氟烷6 h;于七氟烷麻醉前2 h时,OS组尾静脉注射奥拉西坦105 mg/kg,LOS组尾静脉注射奥拉西坦105 mg/kg和LY294002 0.3 mg/kg,S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麻醉结束后6 h时,采用TUNEL法确定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I3K、磷酸化PI3K(p-PI3K)、Akt和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麻醉结束后14 d时,采用Y迷宫测定认知功能。 结果:与C组比较,S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升高,Y迷宫中10次全对所需总次数和错误次数增多,海马PI3K、Akt、p-PI3K和p-Akt表达下调( P<0.05);与S组比较,OS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降低,Y迷宫中10次全对所需总次数和错误次数减少,海马PI3K、Akt、p-PI3K和p-Akt表达上调( P<0.05),LO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OS组比较,LOS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升高,Y迷宫中10次全对所需总次数和错误次数增多,海马PI3K、Akt、p-PI3K和p-Akt表达下调( P<0.05)。 结论:奥拉西坦可减轻七氟烷诱发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癫痫患者OCM相关酶SNPs位点基因型和抗癫痫发作药物对OCM代谢物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抗癫痫发作药物、一碳单位代谢(OCM)相关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基因型对癫痫患者体内OCM代谢物水平的影响,筛选丙戊酸(VPA)致畸的易感基因。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附属第七医院神经医学中心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72例癫痫患者,将服用VPA、左乙拉西坦(LEV)、拉莫三嗪(LTG)、奥卡西平(OXC)超过6个月且规律用药期间无发作的患者分别归为VPA组(95例)、LEV组(61例)、LTG组(57例)、OXC组(70例),将从未服用过抗癫痫发作药物或就诊前6个月未服用抗癫痫发作药物患者归为空白对照组(89例)。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叶酸(FA)、维生素B 12(VitB 12)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Sequenom iPLEX法检测患者OCM相关酶SNPs位点的基因型。 结果:(1)与LEV组、空白对照组比较,VPA组患者的FA水平降低,Hcy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DNA甲基转移酶(DNMT)3a rs12987326(-178G>A)位点GA型患者的Hcy水平较GG型高,DNMT1 rs2288350(82G>C)位点GC型患者的Hcy水平较GG型高,DNMT1 rs75616428(55850G>C)位点GC型患者的VitB 12水平较GG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NMT1 rs1863771(128G>A)位点GA+AA型患者的FA水平较GG型高,叶酸受体蛋白2(FOLR2) rs2298444(59T>C)位点CT+CC型患者的Hcy水平较TT型高,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rs1801131(1298A>C)位点CC+AC型患者的Hcy水平较AA型高,DNMT3a rs6722613(2327C>T)位点CT+TT型患者的VitB 12水平较CC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服用VPA的癫痫患者FA水平降低、Hcy水平升高,此外OCM相关酶SNPs位点基因型亦影响癫痫患者体内OCM代谢物水平。建议妊娠期癫痫患者避免使用VPA,或用药前检测SNPs位点基因型,以降低胎儿畸形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的表型及基因型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拷贝数变异、治疗及随访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10例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型、拷贝数变异、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10例患儿中女性4例,男性6例,均伴有癫痫。9例癫痫发病于婴儿期,发病年龄为6.0(4.0,8.5)月龄。4例为局灶性发作(1例首发伴发热),4例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例为局灶性发作合并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8例为丛集性发作(24 h内发作2至10余次),1例曾发生1次癫痫持续状态。9例患儿在癫痫发病时未提示明显发育迟缓,1例在14月龄癫痫发病时伴有发育迟缓。1例患儿合并左足并趾,1例合并大头畸形且四肢肌张力低。基因检测发现,10例患儿携带典型16p11.2杂合缺失,缺失片段的起始位置为Chr16:29478119-29675016,结束位置为Chr16:30125670-30206112,缺失长度525~ 712 kb,均考虑为致病性变异。在抗癫痫药物治疗中,4例患儿应用奥卡西平,2例应用丙戊酸钠,2例左乙拉西坦无效后换用奥卡西平,1例应用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1例应用左乙拉西坦先后联合丙戊酸钠、生酮饮食,现10例患儿均无癫痫发作。1例在学龄期出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应用奥卡西平治疗后发作减少。对10例患儿进行随访发现,有9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语言受累显著),其中3例合并孤独症样表现,1例入常规小学后家长发现患儿理解能力差,学习困难,多次留级。结论: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存在16p11.2近端区域上的基因片段缺失,表现为婴儿期起病的药物反应性丛集性癫痫发作,可伴有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及非特异性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奥拉西坦对铅暴露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奥拉西坦(oxiracetam,ORC)对铅暴露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及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3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铅染毒组、低剂量ORC干预组及高剂量ORC干预组,每组8只。通过步态评分、甩尾实验、后肢撑力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海马组织中铅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形态;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硫代巴比妥法检测海马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水平。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1)染毒8周后,4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869, P=0.469)。(2)神经行为指标:4组大鼠的步态评分、甩尾时间、后肢展开间距、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854,13.630,8.484,23.485,45.457,均 P<0.05)。铅染毒组大鼠的步态评分、甩尾时间、后肢展开间距、逃避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穿越平台次数则低于对照组( P<0.05);高剂量ORC干预组大鼠的步态评分、甩尾时间、后肢展开间距、逃避潜伏期均低于铅染毒组(均 P<0.05),穿越平台次数则高于铅染毒组( P<0.05)。(3)海马组织铅含量:4组大鼠海马组织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9.013, P<0.001)。铅染毒组[(1.21±0.10)μg/g]、低剂量ORC干预组[(1.03±0.10)μg/g]和高剂量ORC干预组[(1.02±0.06) μg/g]大鼠铅含量均高于对照组[(0.02±0.00) μg/g](均 P<0.05),低剂量ORC干预组和高剂量ORC干预组铅水平均低于铅染毒组(均 P<0.05)。(4)H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铅染毒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排列紊乱,组织疏松,细胞数量减少;ORC干预组与铅染毒组相比,大鼠海马组织细胞排列较紧密规则,细胞核更饱满。(5)海马组织氧化应激水平:4组大鼠海马组织MDA、GPx含量和SOD活力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9.879,56.757,11.644,均 P<0.001)。铅染毒组海马组织中SOD[(2.03±0.18) U/mg,(3.42±0.26) U/mg]、GPx[(67.29±7.94) nmol/mg,(89.50±7.94)nmol/mg]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而MDA含量[(43.73±3.74) nmol/mg,(16.42±1.60) nmol/mg]则高于对照组[( P<0.05)。高剂量ORC干预组大鼠的SOD[ (3.32±0.12) U/mg],GPx[(84.11±6.26) nmol/mg]含量均高于铅染毒组(均 P<0.05),MDA[(21.05±2.56) nmol/mg]水平低于铅染毒组(均 P<0.05)。 结论:奥拉西坦可缓解铅暴露导致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这可能与海马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上调进而改善病理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拉考沙胺在低龄婴儿钠离子通道相关癫痫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SCN2A基因突变钠离子通道相关癫痫低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报道,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应用拉考沙胺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例于2021年7、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癫痫患儿,总结其症状体征和血液、脑脊液、影像学、电生理检查结果及其诊疗过程等临床资料及患儿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分析应用拉考沙胺治疗低龄婴儿SCN2A基因突变钠离子通道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患儿均为女性,均于出生后3个月内起病,因频繁抽搐并发育落后入院。血液生化及脑脊液检查、血尿代谢筛查无异常,头颅影像学检查无结构异常。病例1基因检测结果显示SCN2A基因(chr2:166152333-166246334)杂合缺失,SCN1A基因(chr2:166847754-16693013)杂合缺失,缺失大小约为5.72 Mb。4 h动态脑电图检测到局灶性电/临床发作35次(持续状态?),予咪达唑仑及左乙拉西坦治疗后,发作不能控制,加用拉考沙胺后发作完全控制。例2基因检测结果提示SCN2A基因存在新发错义突变(c.1285G>A,p.Glu429Lys),患儿每日发作数十次,脑电图监测到3次左侧颞区起源局灶性发作,先后予苯巴比妥、丙戊酸、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治疗,发作不能控制,加用拉考沙胺后第3天起未再发作。2例患儿门诊随诊半年余无发作,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钠离子通道相关癫痫脑病发病年龄早,发作频繁,可同时伴有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慢钠通道阻断剂拉考沙胺对SCN2A基因突变或同时合并SCN1A基因突变的钠离子通道相关癫痫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CNQ2基因变异致新生儿癫痫15例临床和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KCNQ2基因变异导致新生儿癫痫患儿的临床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对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因KCNQ2基因变异导致的新生儿癫痫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结果:共纳入15例,发病日龄0~24 d。发作类型为强直发作7例(7/15)、癫痫性痉挛发作4例(4/15)、阵挛发作2例(2/15)、自动症2例(2/15);脑电图表现发作间期局灶或多灶性放电6例(6/15)、暴发-抑制4例(4/15)、高度失律3例(3/15)、低电压2例(2/15)。共检测出15种不同的KCNQ2基因杂合变异,其中错义变异13例(13/15)、移码变异2例(2/15),变异来源为新发变异14例、母源性1例。临床表型为发育性癫痫性脑病9例(9/15)、自限性新生儿癫痫5例(5/15)、自限性家族性新生儿-婴儿癫痫1例(1/15)。使用的抗癫痫药物包括苯巴比妥13例、左乙拉西坦6例、奥卡西平5例、托吡酯5例。加用奥卡西平或托吡酯时间为1.0(0.3~3.0)月龄,发作减少或控制时间为2.5(1.0~12.0)月龄,停药时间为6.0(6.0~12.0)月龄。平均随访时间25.5(11.0~48.0)个月,发作控制或减少12例(12/15),其中6例自限性家族性新生儿-婴儿癫痫及自限性新生儿癫痫发作均控制,死亡3例(3/15)。结论:KCNQ2基因变异导致的新生儿癫痫,新发变异较遗传性变异更常见,临床表型多为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如单用苯巴比妥控制发作效果不佳,可尽早加用奥卡西平或托吡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自限性癫痫及其共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自限性癫痫(SeLECTS)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并初步探索其共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自2020年7月至2024年3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22例SeLECTS患儿的人口学及病史资料、癫痫发作特征、脑电图资料及治疗信息,并采用SNAP-Ⅳ量表评估患儿是否共病ADHD,据此分为共病ADHD组( n=64)与未共病ADHD组( n=58),分析2组患儿间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放电部位、放电侧别、双侧放电同步性、放电时期、棘波频率、特殊波形等)的差异,以探索共病ADHD的危险因素。 结果:(1)临床特征:122例患儿中男性70例(57.38%),女性52例(42.62%);发病年龄为(7.50±1.98)岁,范围为3~12岁;72.95%(89/122)的仅于入睡后1 h内发作,9.84%(12/122)的仅于清晨觉醒前1~2 h发作,9.84%(12/122)的于入睡后及清晨觉醒前均有发作;单次发作持续时间为(116.60±89.68)s,范围为10~600 s。(2)脑电图特征:122例患儿的脑电图背景活动均无明显异常;93.20%(96/103)的放电部位位于中央颞区,6.80%(7/103)的位于中央颞区及以外脑区(包括额区、前头部、双侧枕中线及双侧大脑半球);包含整夜脑电图记录的69例患儿的棘波频率为35.00(20.67,55.00)次/min,范围为0.33~86.33次/min。(3)治疗信息:120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儿中87例(72.50%)接受单药治疗,包括丙戊酸30例(34.48%)、奥卡西平21例(24.14%)、拉考沙胺17例(19.54%)、左乙拉西坦17例(19.54%)、吡仑帕奈1例(1.15%)、拉莫三嗪1例(1.15%);33例(27.50%)接受2种或2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4)共病ADHD的危险因素:与未共病ADHD组比较,共病ADHD组患儿的发病年龄更小,单次发作持续时间更长,入睡后和觉醒前均有癫痫发作比例更高,脑电图中棘波频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eLECTS患儿多于3~12岁起病,在入睡后1 h内或觉醒前1~2 h出现癫痫发作,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痫样放电大多位于中央颞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癫痫。发病年龄小、单次发作持续时间长、入睡后和觉醒前均有癫痫发作以及脑电图中棘波频率高的SeLECTS患儿易共病ADH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SNK2B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基因变异及临床表型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 CSNK2B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基因变异及临床表型特点。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总结。收集2016年2月至2023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5例 CSNK2B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基因型及脑电图特点等进行总结。 结果:15例患儿中男8例,女7例;14例为 CSNK2B基因新生变异,1例为遗传性变异,其中错义变异5例,剪接位点变异4例,移码变异3例,无义变异3例。10例变异位点尚未见报道(c.326G>A/p.Cys109Tyr、c.485A>G/p.His162Arg、c.368-1G>A、c.464A>C/p.Asp155Ala、c.301T>G/p.Tyr101Asp、c.342T>A/p.Cys114*、c.198del/p.Asn67Thrfs*5、c.292-10T>G、c.573-574del/p.Lys191Asnfs*54、c.11C>G/p.Ser4*)。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14 d至6岁,其中13例于2岁前起病。发作类型包括局灶性发作9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5例,肌阵挛发作1例,失张力发作1例,不典型失神发作1例,癫痫性痉挛1例,其中3例患儿有多种发作类型,4例有丛集性发作特点。15例患儿脑电图显示,1例背景活动慢;13例发作间期有癫痫样放电,其中广泛性放电6例,多灶性放电3例,局灶性放电5例,2例脑电图正常。10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末次随访年龄1岁1个月龄至13岁10个月,12例患儿应用1~2种抗癫痫发作药物控制发作,2例应用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仍有发作,1例未应用抗癫痫发作药物的患儿已1年3个月无发作。5例(5/7)应用奥卡西平有效,6例(6/8)应用丙戊酸钠有效,3例(3/9)应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有效。 结论:CSNK2B基因变异主要为新发变异,该基因变异所致癫痫发作多在2岁前起病,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GTCS及局灶性发作,多数患儿发作容易控制,奥卡西平、丙戊酸钠及左乙拉西坦是常用有效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儿骨代谢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新型抗癫痫药物(AEDs)托吡酯(TPM)、奥卡西平(OXC)、拉莫三嗪(LTG)、左乙拉西坦(LEV)对4~12岁癫痫儿童骨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初次诊断癫痫患儿160例,根据患儿的发作类型,分别予口服TPM(40例)、OXC(40例)、LTG(40例)、LEV(40例)单药治疗,观察4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3、6、12个月后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包括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甲状旁腺素(PTH)、25羟维生素D[25-(OH)D]。结果:1.各试验组用药前多种骨代谢指标及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OXC组治疗6、12个月后血Ca较治疗前减低[2.38(0.08) mmol/L比2.47(0.17) mmol/L、2.44(0.10) mmol/L比2.47(0.17) mmol/L],PTH较治疗前升高[37.64(17.52 ) ng/L比34.23(20.53) ng/L、40.74(16.15) ng/L比34.23(20.53) ng/L];TPM组治疗6、12个月血Ca较治疗前降低[2.40(0.11) mmol/L比2.42(0.10) mmol/L、2.41(0.09) mmol/L比2.42(0.10)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OXC组在治疗6、12个月血Ca低于LEV组[2.38(0.08) mmol/L比2.44(0.10) mmol/L、2.44(0.10) mmol/L比2.44(0.12) mmol/L]、LTG组[2.38(0.08) mmol/L比2.44(0.13) mmol/L、2.44(0.10) mmol/L比2.42(0.13) mmol/L],血PTH高于LEV组[37.64(17.52) ng/L比36.52(20.71) ng/L、40.74(16.15) ng/L比31.89(14.84) ng/L]、LTG组[37.64(17.52) ng/L比39.39(24.03) ng/L、40.74(16.15) ng/L比33.01(12.20) ng/L],TPM组在治疗12个月后血Ca低于LEV组[2.41(0.09) mmol/L比2.44(0.12) mmol/L]、LTG组[2.41(0.09) mmol/L比2.42(0.13)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LEV、LTG对于癫痫患儿骨代谢影响较小,TPM可能会使癫痫患儿血Ca下降;OXC可能会使血Ca降低,血PTH升高,导致患儿的骨转换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苯巴比妥致青年癫痫患者胸椎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35岁青年男性因病毒性脑炎后继发性癫痫,长期口服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等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发作一直未完全控制。服药约2年后因癫痫再发改用苯巴比妥(30 mg口服、3次/d)。次年因癫痫发作基本控制患者自行停用苯巴比妥。停药约4年后,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再次癫痫发作,自行服用原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服药3个月后患者突发自发性多节段胸椎压缩性骨折,给予椎体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术治疗,继续口服苯巴比妥;服药约2年后患者再次发生自发性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13.5 μg/L,骨钙素8.57 μg/L。考虑为苯巴比妥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停用苯巴比妥,改为吡仑帕奈(2 mg口服、1次/d)治疗,同时给予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随访9个月,患者癫痫控制良好,未发生新的骨折事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1.6 μg/L,骨钙素10.36 μ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