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重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前庭性偏头痛的鉴别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外周性前庭疾病,前庭性偏头痛是中枢性前庭疾病,虽然二者是不同的独立疾病,但常选择耳鼻咽喉科和神经科两个专科就诊。这两种疾病的部分患者临床表现相似,诊断易混淆,但治疗手段完全不同,治疗方法不正确必然影响疗效和预后。前庭性偏头痛的特点是临床表现和体征具有多样性,部分患者的偏头痛症状与前庭症状不同步,约30%表现为孤立性发作性眩晕/头晕和眼震,极易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混淆而需鉴别。在前庭疾病国际分类的框架下,依据Barany协会新颁布的眼震检查与分类,依据这两种疾病新的诊断标准进行甄别,可弥补由于学科专业化导致的对二者认识的片面性,提高对包括这两种疾病在内的前庭疾病诊疗水平,以期减少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刺联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通痹益脑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2年2月眉山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78例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通痹益脑汤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智力水平,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采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对照组为76.92%(30/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9, P=0.023)。治疗后,观察组眩晕头晕[(1.05±0.12)分比(2.14±0.74)分, t=9.080]、胸闷恶心[(0.97±0.10)分比(2.06±0.61)分, t=11.01]、唇甲紫绀[(1.07±0.88)分比(2.55±0.70)分, t=8.22]、肌肤甲错[(0.85±0.22)分比(2.02±0.84)分, t=8.42]积分及总分[(3.94±1.32)分比(8.77±2.89)分, t=9.49]低于对照组( P<0.01);MMSE[(26.39±2.20)分比(24.20±2.37)分, t=4.01]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37.55±3.61)cm/s比(33.50±2.96)cm/s, t=5.42]、左椎动脉[(34.27±4.87)cm/s比(30.58±3.74)cm/s, t=3.75]、右椎动脉[(38.74±5.21)cm/s比(35.17±4.54)cm/s, t=3.23]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 P<0.01);血浆黏度[(1.32±0.19)mPa?s比(1.45±0.21)mPa?s, t=20.28]、全血低切黏度[(8.71±0.35)mPa?s比(8.97±0.38)mPa?s, t=3.14]、全血高切黏度[(5.41±0.39)mPa?s比(5.92±0.43)mPa?s, t=5.49]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2%(11/39)、对照组为20.5%(8/3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3, P=0.429)。 结论:针灸联合通痹益脑汤可有效维持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血流量,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双侧桥臂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病机制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及预后等资料。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梗死部位、血管情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卒中进展情况与双侧桥臂梗死患者90 d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12例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点为共济失调(84.8%,95/112)和眩晕(75.0%,84/112);23例(20.5%,23/112)患者首发症状为耳鸣/听力下降,其中4例为突发性耳聋。伴脑桥梗死90例(80.4%),伴中脑梗死22例(19.6%),伴延髓梗死21例(18.8%),伴小脑梗死86例(76.8%),孤立性双侧桥臂梗死仅有8例(7.1%,8/112)。在进行血管影像学检查的患者中,89.0%(89/100)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重度狭窄/闭塞,65.0%(65/100)的患者双侧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闭塞。发病机制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79.5%,89/112)。进展性卒中( OR=7.765,95% CI 2.760~21.841, P<0.001)及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 OR=1.196,95% CI 1.085~1.318, P<0.001)是双侧桥臂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首发症状多为眩晕,急性前庭及听力障碍是桥臂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孤立性双侧桥臂梗死临床少见,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数合并后循环其他部位梗死,脑桥及小脑是最易累及的部位。发病机制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进展性卒中及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侧小脑中脚梗死10例临床特点和病因学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因和潜在机制,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连续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诊断为急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入院时社会人口学数据、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评估其脑梗死的部位和特点,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成像评估其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血管情况。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评估脑梗死病因学分型和发病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双侧小脑中脚急性梗死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51.0~86.0(64.8±11.4)岁,入院时NIHSS评分为2.0~12.0(4.9±2.9)分。所有患者均有脑卒中危险因素,最常见的是高血压(10例)和脂蛋白代谢异常(8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10例),其次是共济失调(9例)和构音障碍(8例)。10例中4例为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6例合并其他椎-基底动脉供血脑区梗死,其中4例为合并小脑半球梗死,与临床症状相一致。所有患者脑梗死病因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V4段和小脑前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为最常见受累血管(9例);5例发病机制为低灌注/微栓子清除障碍,4例为动脉-动脉栓塞,1例载体动脉斑块阻塞穿支。结论: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是一类以眩晕、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罕见且呈高度异质性的脑血管病。梗死病因多为椎动脉V4段和小脑前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因责任血管的解剖变异性,发病机制涉及低灌注/微栓子清除障碍、动脉-动脉栓塞和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也使得梗死部位在影像学上呈现孤立性或合并小脑半球、脑干梗死等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孤立性血管性眩晕:诊断和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管性眩晕患者通常表现为急性前庭综合征。尽管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眩晕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小脑或脑干的小梗死可出现不伴其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眩晕。文章对孤立性血管性眩晕的诊断和评价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枢性位置性眼震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枢性位置性眼震不仅存在于累及小脑和(或)脑干的结构性病变,也见于无明显结构性病变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前庭性偏头痛。若临床仅表现为孤立的位置性眩晕/头晕,无其他中枢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时,观察眼震特点有助于区分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本文分别从中枢性位置性眼震的病因、病变部位、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鉴别、治疗和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表现为血管性孤立性眩晕的早期弥散加权成像阴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且后循环小梗死灶常表现为早期弥散加权成像阴性,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总结这部分患者的特点和筛查策略,能为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管机制所致孤立性眩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管机制所致孤立性眩晕临床仅表现为眩晕、头晕或失衡。因缺乏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常被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疾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文章对血管机制所致孤立性眩晕的病变部位、脑血管基础、临床评估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管性眩晕和头晕诊断标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文件
编辑人员丨2024/2/3
本文介绍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制定的血管性眩晕和头晕的诊断标准.分类中包括由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孤立性迷路梗死/出血和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头晕.眩晕和头晕是后循环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血管性眩晕/头晕可能是急性持续性(≥24 h)或短暂性(数分钟至<24 h)发作.对于出现急性前庭症状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包括中枢性HINTS体征(头脉冲试验正常、方向改变的凝视诱发性眼震或明显的眼球反向偏斜)的患者,尤其是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考虑血管性眩晕/头晕的诊断.尽管孤立性迷路梗死尚无确诊方法,但在卒中风险增加的患者中应该考虑,如果急性单侧前庭功能丧失同时伴有或在随后的30 d内出现小脑前下动脉区域的缺血性卒中,则可以推测为孤立性迷路梗死.对于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常需要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血管受损的影像学或超声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孤立性耳石器功能障碍:一种新的前庭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一些新型前庭功能试验的临床应用使得每个外周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均可单独地进行检测与评价,这也使我们对外周前庭系统功能障碍的类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前庭功能障碍既可累及所有前庭器官,也可仅累及部分前庭器官而导致单侧或双侧、单个或多个前庭器官的功能障碍.一些眩晕患者仅表现有耳石器功能障碍而半规管功能不被累及,即"孤立性耳石器功能障碍"(isolated otolithic dysfunction.IOD),这不仅是一个新的概念,也被视为一种新的前庭疾病,其诊断标准也已被提出.现从IOD定义及分类、相关前庭功能试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进行评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种新型前庭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