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iTRAQ技术的中医实热"上火"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筛选实热"上火"血清差异表达蛋白,为实热"上火"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TRAQ)对血清蛋白质进行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GO、STRING)筛选实热"上火"与正常非"上火"人群差异显著的蛋白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热上火组血清筛选出49个差异蛋白质,其中上调的22个,下调的27个.载脂蛋白C3(Apo C3)、乳酸脱氢酶(LDH)和维生素K依赖蛋白S(PROS1)等显著上调,而载脂蛋白A4(Apo A4)、超氧化物歧化酶3(SOD3)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等显著下调.结论:观察组脂质代谢、糖酵解异常与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凝血功能下降,易造成出血,筛选的差异蛋白可为实热"上火"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氧化应激与实热"上火"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检测观察组血液中过氧化指标(MDA、ROS)和抗氧化指标(GSH、T-AOC、SOD)的变化,探讨氧化应激与实热"上火"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收集临床实热"上火"和正常人群的样本,检测其血浆中MDA、GSH、SOD、T-AOC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中ROS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中MDA、GSH、SOD、T-AOC浓度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内的ROS含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观察组过氧化指标与抗氧化指标均有显著变化,说明实热"上火"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观察组机体处于过氧化与抗氧化相互交争状态,但氧化与抗氧化水平尚且处于平衡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于芒硝用法用量的商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中芒硝用法用量的回顾,探讨现代芒硝的用法用量为芒硝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伤寒论》原文为基础,对比2015版《中国药典》中的芒硝用法用量,以及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结果:芒硝在《伤寒论》中以“去滓,内芒硝,更煮一二沸”为主,用量在40~150 g之 间药典芒硝的用法为:待汤剂煎得后,溶入汤液中服用,用量口服为:6~12 g.结论:《伤寒论》“内芒硝,更上火一二沸”可避免芒硝因溶解吸热导致药液降温,影响溶解,同时煮沸可保持药液的卫生学质量.在芒硝的用量上,实际临床中的用量往往超出药典规定的用量.对此应视患者体质具体掌握,做到中病即止,以防过剂伤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情志"上火"增加"疾病易感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上火"是基于传统概念对机体特殊临床状态的一种表述,民间则是对身体出现异常热象的俗称.现代生活节律加快和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应激成为引起现代"上火"症状流行的重要原因,而"上火"则通过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导致常见病的发病、复发及加重,危害机体健康.该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发现,"上火"是情志应激负荷下诱发的神经、免疫及代谢等机体多系统生理功能的失衡状态."上火"本身不是一种病,但却能引起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该文综述了传统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索"上火"症状与常见疾病易感性的关联性和关联机制,旨在为现代医学改善"亚健康"状态和现代疾病的防治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AMPK能量调节功能探讨中医实热“上火”的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以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为核心探讨实热“上火”人群体内能量代谢的变化,为阐明实热“上火”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磷钼酸比色法检测外周血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RT-PCR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AMP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 mRN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试剂盒检测细胞耗氧率(OCAR),ELISA法测定血浆中白介素(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人群比较,实热“上火”组人群外周血中ATP含量显著上升(P<0.01),外周血白细胞中AMP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P<0.05),OCAR也显著下降(P<0.05);外周血白细胞中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血浆中IL-6含量有所上升,而IL-17、TNF-α则下降(P<0.05).结论:实热“上火”状态下,体内能量物质ATP显著增多,AMPK功能受到抑制,引起机体的正反馈调节,出现合成代谢减少,OCAR下降,分解代谢亢进的状态.同时,受AMPK活性下降的影响,体内STAT3活性也随之减弱,炎性细胞因子比例下调,出现反馈性的炎症免疫抑制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参、黄芪诱导的大鼠实热证模型血液内环境改变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检测红参、黄芪诱导的大鼠实热证模型血液内环境氧化应激状态的变化及其血液内小分子代谢物的改变,探讨实热证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热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只.实热组采用红参、黄芪水煎剂灌胃构建实热证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予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两组灌胃均为2次/d,共1周.测量大鼠日均饮水量、 肛温;ELISA检测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及17-羟皮质类固醇(17-hydroxycorticosteroid,17-OHCS)含量;硫代巴比妥法检测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浆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变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鉴定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改变.[结果]实热组大鼠在灌胃期间饮水量增多(P<0.05),血清内TSH及17-OHCS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氧化应激指标MDA、GSH、T-AO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C-MS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热组大鼠血清中溶血卵磷脂(lysophosphalipid,Lyso PC)、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皮甾酮等物质含量均降低(P<0.01);棕榈酸、鞘氨醇含量升高(P<0.05,P<0.01).[结论]红参、黄芪可引起实热证大鼠的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这些改变有加剧血管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火"与肿瘤的相关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上火"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结合实验结果,从氧化应激、能量代谢、表观遗传、肠道菌群及炎症免疫五个方面探讨"上火"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上火"是一种皮肤黏膜出现红肿热痛、溃疡为主,并可伴有全身症状的一种轻微且易反复的疾病,以牙龈与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目赤干涩等为其常见症状.这些常见症状也被认为是某些特定癌症的前兆或危险因素,本课题组在进行"上火"的机制研究中也发现,"上火"与肿瘤在上述五个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结论 "上火"与肿瘤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为深入研究"上火"与肿瘤的发生机制及"上火"与肿瘤的相关性提供借鉴,也可以为预防某些特定癌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发性唇疱疹实热“上火”患者免疫功能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复发性唇疱疹实热“上火”患者Th17、Treg、CD8、CD19细胞含量及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变化,从免疫学角度探讨复发性唇疱疹实热“上火”发病机制,为该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临床上收集复发性唇疱疹实热“上火”患者28例和非疱疹人46例(正常平和质26例、非复发性疱疹阴虚和非复发性疱疹实热型10例),采用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外周血Th17、Treg、CD8、CD19细胞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4、TGF-β、IL-2、IL-10、IL-17A和GM-CSF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与正常平和质人相比,RHL实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CD4+ CD25+ Treg细胞、Foxp3+ Treg细胞含量显著升高(P<0.05);IL-2、IL-10和TGF-β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非复发性疱疹阴虚人相比,RHL实热患者Th17细胞和记忆B细胞(CD19+)含量显著升高(P<0.05),非复发性疱疹实热患者血浆TGF-β显著上升(P<0.05).与非复发性疱疹实热型相比,检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非复发性疱疹实热外周血B细胞(CD19+)细胞含量显著高于非复发性疱疹阴虚人(P<0.05).结论:复发性唇疱疹实热“上火”患者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中医理论发现二甲双胍对白塞病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白塞病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口腔、生殖器溃疡等临床症状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在寻找有效治疗的过程中,从中医理论出发,从白塞病与病毒的关系、白塞病症状与经络的可能联系及白塞病所表现"上火"症状与现代医学对炎症研究的相关性等方面出发,提出二甲双胍这一老药新用的假说.并在动物和临床研究中证实了这一假说的可行性,为临床白塞病的干预提供了候选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火与炎症相关性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总结"上火"与炎症之间的关系,探讨"上火"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在长期临床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有关于"上火"和炎症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将"上火"与炎症反应状态下情志及内分泌的相关性进行挖掘,为"上火"的中西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传统医学认为的上火所表现的目赤肿痛、口干渴、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各种症状与现代医学炎症急性反应期所呈现的局部红肿热痛以及功能失调相类似.从机理上看,"上火"与情志及内分泌密切相关,"上火"时体内多种炎症因子如IL-1、IL-6、TNF-α、CRP、PGE2等水平显著升高.[结论]炎症反应参与了中医上火的临床表现,是其发病的生物学机理之一.结合中医临床上火病症与现代医学炎症反应表现,通过检测多种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应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某些中医上火病症可能能够实现检测指标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