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NF-κB炎性通路探讨纤维连接蛋白在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寻找抑制冠心病血瘀证的关键蛋白,并基于核因子(nuclear factoer,NF)-κB炎性信号通路和内皮细胞活化模型验证关键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1,Fn)对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方法 将冠心病血瘀证组患者和健康组受试者的血清进行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的等比标记(isoba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将差异蛋白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从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富集通路中筛选出关键蛋白Fn.利用 60 μg/mL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构建内皮细胞活化模型,在内皮细胞活化模型中加入 5 μg/cm2、10 μg/cm2、20 μg/cm23个浓度的血浆Fn或敲减内皮细胞来源Fn的方法进行干预.分组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FnEC-KD 组、Fn5 组、Fn10 组、Fn20 组.细胞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 NF-κB 核位移和 NF-κB 蛋白表达水平,ELISA 检测培养上清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前列环素 I-2(Proataglandin-I-2,PGI2)、内皮素的蛋白含量.结果 血清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健康组和冠心病血瘀证组存在 121 种差异蛋白,51 种血瘀证组下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70 种血瘀证组上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血小板活化、吞噬体途径.Fn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且在血瘀证患者中下调.细胞实验发现各组NF-κB总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F-κB 核位移增强,ICAM-1、VCAM-1、内皮素表达上调,PGI2 分泌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5 组、Fn10 组、Fn20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分泌下调(P<0.05),PGI2 分泌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EC-KD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PGI2 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浆Fn抑制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来源的Fn促进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到202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肝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蛋白;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癌旁组织和肝癌组织PDCD4表达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与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分析PDCD4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分析PDCD4与肿瘤标志物CA199与AFP的关系。制备接收者工作曲线,分析PDCD4诊断肝癌的价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双向电泳结果显示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54个,其中上调20个,下调24个。下调最为显著的蛋白是PDCD4。肝癌组织中PDCD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0.85±0.24、0.85±0.24)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57±0.29、1.06±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710、17.460, P<0.05)。中高分化患者、未淋巴结转移患者PDCD4表达水平(1.09±0.16、1.17±0.23)明显高于低分化和淋巴结转移(0.74±0.13、0.7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10、10.720, P<0.05)。PDCD4高表达组患者3年生存率[55.56%(30/54)]明显高于低表达组[35.56%(1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5.649, P<0.05)。高表达组患者血清CA199与AFP水平[(40.67±8.23) U/ml、(55.72±14.79) μg/L]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患者[(83.94±13.58) U/ml、(58.44±7.7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570、6.990, P<0.05)。PDCD4、CA199与AFP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850(0.724~0.985),灵敏度为0.895,特异性为0.879。 结论: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DCD4表达显著下调,与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与血清标志物CA199和AFP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转铁蛋白受体CD71可作为脓毒症潜在的诊断及预后生物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选脓毒症的差异表达蛋白,以期为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实验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入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的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和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随机选取两组标本进行数据非依赖性采集模式(DIA)定量检测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对差异蛋白在转录水平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组间荟萃分析(Meta分析),并构建生存曲线;利用ELISA验证筛选出的指标,将数据与临床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乳酸(Lac)数据共同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筛选出对脓毒症证具有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结果:DIA显示,脓毒症组有71个差异蛋白,6个下调、65个上调;这些差异蛋白的GO功能富集于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白细胞迁移等。组间Meta分析发现,转铁蛋白受体CD71表达在脓毒症组较健康对照组高〔标准化均数差( SMD)=-0.47,95%可信区间(95% CI)为-0.93~0.00, P<0.01〕,在死亡组表达较生存组高( SMD=-0.44,95% CI为-0.70~-0.18, P=0.63)。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D71的表达与生存预后呈负相关,低表达者生存率越高( P=0.000 34)。ELISA显示,脓毒症组CD71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nmol/L:156.83±84.71比87.99±47.89, P<0.05),死亡组CD71表达较生存组明显升高(nmol/L:219.63±125.59比130.97±40.45,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71预测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90(敏感度为65.1%,特异度为90.0%);CD71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AUC=0.744(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94.1%);提示CD71对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判断能力均强,且预后判断能力优于PCT(AUC=0.547,敏感度为64.3%,特异度为55.9%)、CRP(AUC=0.594,敏感度为64.3%,特异度为61.8%)和Lac(AUC=0.540,敏感度为42.9%,特异度为82.4%)。 结论:CD71对脓毒症有较好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具有作为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A19-9、CA72-4、CEA、PGⅠ和PGⅡ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效能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糖链抗原19-9(CA19-9)、CA72-4和癌胚抗原(CEA)与胃蛋白酶原(PG)Ⅰ和Ⅱ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消化科收治的50例胃癌(GC)和50例胃良性病变(NGD)患者的血清标本。应用胃癌生物标志物抗体芯片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CA19-9、CA72-4、CEA、PGⅠ和PGⅡ的浓度。计算其单独及联合检测用于胃癌诊断的效能。结果:上述五项指标在GC组中的浓度均显著高于NGD组( P<0.05)。其单独检测用于胃癌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0.586(95% CI:0.471~0.701)至0.811(95% CI:0.719~0.902)范围内波动,即CA72-4最低,PGⅡ最高。CA19-9、CA72-4和CEA三者联合检测的AUC略低于PGⅠ和PGⅡ两者联合检测,分别为0.797(95% CI:0.710~0.885)和0.814(95% CI:0.724~0.905),而上述所有指标联合检测的AUC最高,可进一步升至0.875(95% CI:0.800~0.943)。 结论:应用抗体芯片法联合检测传统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和胃蛋白酶原对辅助胃癌诊断具有潜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蛋白质组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炎性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并发症,严重威胁工作年龄人群的视力健康,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DR患者就诊时多已发展至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阶段,需接受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或手术治疗,但视力恢复不佳,因此以糖尿病患者或早期DR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DR发病新的生物标志物,对早期DR进行及时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检查诸如房水、玻璃体液、泪液和血清等标本量较少的生物流体,找到涉及视网膜炎症过程的差异蛋白,为DR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本文就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鉴定DR炎性生物标志物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类风湿关节炎新型标志物临床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侵蚀性关节炎,早诊断、规范治疗和定期监测病情,将有效缓解疾病发展,降低致残率。目前治疗RA的疾病改善抗风湿药(DMARD)存在传统合成类药单用,或分别与新型生物类药、靶向合成药联用的多种疗法,使部分难治性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缓解,但不同疗法,特别是生物制剂疗法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存在个体差异。随着蛋白质组学和表观遗传学技术发展,发现部分蛋白质、非编码RNA,以及抗药抗体(ADA)有望成为潜在的RA早期诊断,或伴随诊断和预后评估标志物。本文对近年来发现的RA诊疗新型标志物,包括血清蛋白、细胞膜蛋白、非编码RNA和ADA的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促进有价值的新型标志物转化、应用研究,推动RA的精准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多组学分析技术探索外泌体介导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分子调控网络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多组学联合生物信息方式分析探索外泌体介导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潜在发生机制,为PM/DM提供诊断新靶标和治疗新思路。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来自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PM/DM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外泌体样本,基于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定量蛋白组学技术对PM/DM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外泌体中的微RNA(miRNA)和蛋白组分开展测序分析,并使用R语言进行limma差异分析,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富集分析(GSEA)功能分析及免疫相关性分析,筛选核心基因并建立miRNA-靶基因-转录因子共表达分子网络。最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对核心基因进行实验验证。统计学方法以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核心基因的检验效能。 结果:初步筛选出42个上调差异蛋白,61个下调差异蛋白,以及22个上调差异miRNA,19个下调miRNA,最终确定7个核心基因,13个关联差异miRNA以及4个转录因子。根据功能分析认为核心基因组织蛋白酶G(CTSG)、髓过氧化物酶(MPO)、组蛋白H1-5涉及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NF-κB通路等炎症相关途径在外泌体介导的PM/DM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肥大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2等免疫细胞在疾病的血清外泌体中表达程度较高。健康对照和PM/DM组MPO[(1.08 ±0.47)和(2.05 ±0.62), t=-3.50, P=0.004]、CTSG[(1.11 ±0.51)和(2.27 ±1.10), t=-2.72, P=0.022]、H1-5[(1.03 ±0.25)和(1.81 ±0.73), t=-2.89, P=0.019]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中,MPO[AUC(95% CI)=0.92(0.78,1)]、CTSG[AUC(95% CI)=0.81(0.59,1)、H1-5[AUC(95% CI)=0.84(0.64,1)]表明3个核心基因精度良好。 结论:本研究鉴定了PM/DM血清外泌体中的关键差异分子,并构建了miRNA-靶基因-转录因子的调控网络,确定了PM/DM通过血清外泌体介导的致病机制是经由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NF-κB通路这两大关键通路实现的,CTSG、MPO、H1-5为其通路中的核心基因,并明确了与其相关miRNA及转录因子,这些因子或可成为PM/DM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和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在唾液中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一种非侵入性、简单的筛查早期肝癌的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筛查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唾液标志物。方法:收集唾液样本,提取唾液蛋白,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肝细胞癌(HCC)组和非HCC组间差异表达蛋白。采用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肝癌组织和唾液中验证差异蛋白,并确定标志物。采用 t检验、多种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唾液标志物的诊断效能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比较HCC组与非HCC组数据,筛选出了152个唾液差异表达蛋白。通过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验证,结果显示α-1-酸性糖蛋白1和甲胎蛋白(AFP)在HCC组中表达显著增高( P < 0.05)。唾液AFP与血清AFP显著相关( P < 0.05)。唾液α-1-酸性糖蛋白1与AFP联合用于诊断HCC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为0.872 6(95% CI: 0.810 4~0.934 7),敏感度为78.3%,特异度为88.0%。 结论:唾液AFP和α-1-酸性糖蛋白1可作为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血清来源外泌体蛋白质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和正常儿童血清外泌体中蛋白的表达差异,寻找CPT的可能致病机制。方法: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6例CPT患儿和4例正常儿童的静脉血,通过分离出静脉血清、提取血清外泌体,使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标记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确定CPT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外泌体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分析、KEGG分析、DisGeNET富集分析及PPI分析。结果:与正常儿童血清中外泌体蛋白相比,CPT来源的血清外泌体中表达上调的蛋白共121个,表达下调的蛋白共289个。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在补体系统富集最为显著;糖代谢在GO分类中的生物进程中富集;DisGeNET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排名前五的疾病中有3种和骨质疏松症有关;PPI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糖代谢为差异蛋白富集模块之一。结论:补体系统紊乱和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可能是CPT的潜在致病机制。本研究为探索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蛋白质组学筛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治疗靶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潜在治疗靶点,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方法:收集自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鼻黏膜组织样本,其中CRSwNP患者69例,对照组(行上颌窦囊肿切除或视神经减压术)患者39例。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以数据独立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模式分析组织样本,寻找差异表达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差异蛋白功能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B)技术明确CRSwNP患者鼻组织造血细胞激酶(hematopoietic cell kinase,HCK)表达情况。同时构建CRSwNP小鼠模型并给予HCK抑制剂干预治疗,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不同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IL)-4及IL-5的分泌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RSwNP组鼻黏膜组织筛选出差异蛋白1 850个,其中上调蛋白760个,下调蛋白1 090个。将细胞计数、CT评分等表型数据与组学结果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关联分析,选取MEBrown模块的575个蛋白,与通过蛋白质组学得到的1 850个差异蛋白中进一步筛选出的35个激酶取交集,获得8个蛋白激酶,分别是HCK、SYK、PDK2、FGR、PRKCB、ROR1、CAMK1及GRK6。对差异表达倍数最高的HCK进行实验验证,qPCR及WB结果表明,CRSwNP鼻组织中HCK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在动物实验中发现,CRSwNP组小鼠血清中IgE、IL-4及IL-5分泌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而经HCK抑制剂干预后,小鼠血清中IgE、IL-4及IL-5分泌量显著降低( P<0.05)。 结论:HCK抑制剂能够降低CRSwNP小鼠的炎性指标,HCK有望成为CRSwNP的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