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端制剂发展亟待医工交叉融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药物制剂,从狭义上来讲,就是具体的按照一定形式制备的药物成品;从广义上来讲,是药物制剂学,是一门学科。传统制剂是为了服用方便而解决药物"成型"的问题。高端制剂是在传统制剂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以克服治疗缺陷和实现临床优势为首要目的,通过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代谢特征,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满足临床需求,使患者获益更多。自20世纪50年代布洛芬缓释胶囊技术出现后,随着分子药剂学、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纳米医学、高分子化学及相关仪器设备的快速发展,药物制剂已由过去的简单"成型"向精准化、智能化的"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转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也在国内较早成立生物材料和药物控释实验室,专注于DDS的研究。该实验室研制的医用聚己内酯及其制剂是我国唯一进入临床研究的可降解合成高分子长效药用辅料。作为新型药物辅料,医用聚己内酯F68已经用于避孕药物和避孕药具新制剂的开发,缓释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的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已完成II期临床研究。DDS在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广阔。与新分子实体研发相比,高端制剂的开发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40岁及以上女性避孕指导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40岁及以上女性在完成生育后仍需长期避孕,其妇科内分泌功能及生育能力逐渐下降,且患全身系统性疾病的风险逐渐增加,避孕方法的选择与生育旺盛期女性有所不同,原则为既满足高效避孕需求,又兼顾防治月经相关疾病及缓解绝经综合征症状等额外获益。根据使用者的自身健康状况,无论新的使用者还是正在使用者,均首要推荐长效可逆避孕方法,包括含铜宫内节育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皮下埋植剂、醋酸甲羟孕酮注射液。单纯孕激素避孕方法对围绝经期月经异常、激素补充治疗、痛经等有额外获益。次要推荐避孕套,但需强调坚持和正确使用。不常规推荐复方甾体激素避孕方法、自然避孕法、外用避孕药。紧急避孕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Turner综合征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讨论1例Turner综合征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治疗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患者因阴道流血量多入院,月经不规律,间断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诊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予口服高效孕激素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期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5,X,诊断为Turner综合征。复查2次子宫内膜活检结果均为阴性,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未复发。建议应长期随访,以避免子宫内膜癌变,争取达到生育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育龄妇女性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对育龄妇女性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放置宫内节育器(IUD)进行长期避孕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避孕方式的选择,分为LNG-IUS组和含铜节育器(Cu-IUD)组,两组放置前与放置两年后分别进行性功能和性生活满意度调查随访,并评估放置后女性性功能情况。最终,203名妇女完成随访,其中LNG-IUS组130名,Cu-IUD组73名,两组按随访时年龄各分为3个亚组: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各亚组间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30~39岁组的LNG-IUS使用者中有17.1%报告性生活频率较前减少,显著高于同年龄组Cu-IUD使用者(3.4%),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各年龄亚组中,比较LNG-IUS和Cu-IUD放置前后的性生活频率变化和性生活满意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人群放置后的性功能各项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NG-IUS对育龄妇女性功能及性生活质量无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阴道三维超声测定子宫体积对GnRH-a结合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子宫腺肌病(AM)发病逐渐年轻化,临床主要通过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结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本研究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LNG-IUS治疗,观察组采用GnRH-a结合LNG-IUS治疗。分析经阴道三维超声测定子宫体积对GnRH-a结合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评估效果,结果发现GnRH-a联合LNG-IUS可以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症,可明显减少子宫体积和月经量,缓解痛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育龄妇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evonorgestrel 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 LNG-IUS) 是国内常见的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 IUD)之一,具有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具和IUD的特性,具有长效、可逆、安全的避孕效果,并在临床上被用于辅助治疗多种妇科疾病。“性”和“避孕”是人类繁衍的必修课,随着健康水平的提升,女性在选择避孕措施的同时更加关注性生活质量及生殖健康。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重点探讨LNG-IUS作为含激素的IUD对使用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育龄妇女选择避孕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分子分型在早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EC)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患者的分子分型特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的早期EC和AEH患者共46例,分子分型分为4型,POLE超突变型、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型、非特殊分子改变(NSMP)型、高拷贝型。回顾性分析早期EC和AE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差异。结果:(1)46例患者的年龄为(32.9±5.8)岁,其中EC 40例、AEH 6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首选醋酸甲羟孕酮(MPA)或醋酸甲地孕酮(MA),首选药物治疗未获完全缓解(CR)时可选用或联合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46例患者中,1例患者治疗未满3个月无法评价疗效,其余45例患者(包括4例治疗满3个月但不足6个月者)中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CR 32例(71%,32/45),达到CR的中位时间为8个月(4~12个月),部分缓解(PR)6例(13%,6/45);随访期内复发8例(25%,8/32),中位复发时间为8个月(4~21个月)。(2)46例EC或AEH患者中,分子分型以NSMP型(34例,74%)为主,MSI-H型、POLE超突变型、高拷贝型分别为7例(15%)、3例(7%)、2例(4%)。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血清癌抗原125(CA 125)水平、有无肿瘤家族史、错配修复(MMR)基因相关蛋白表达、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表达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中,高拷贝型患者的血清CA 125水平最高[为(34.3±35.2)kU/L],MSI-H型患者存在肿瘤家族史的比例(6/7)、MMR基因相关蛋白阴性表达率(7/7)、Ki-67表达(>40%者占3/3)均最高。(3)46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患者中,NSMP型、MSI-H型、POLE超突变型、高拷贝型患者的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6%(25/33)、3/7、2/3、2/2; χ2=5.782, P=0.123];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6个月达到CR率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3%(13/30)、0/6、1/3、2/2; χ2=9.973, P=0.019],其中MSI-H型患者的6个月达到CR率最低。进一步对34例NSMP型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显示,年龄≥30岁患者达到CR所需时间显著长于<30岁者( P=0.010)。 结论:分子分型与早期EC及AEH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相关,MSI-H型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不佳,NSMP型患者需要进一步细化分组以预测获益人群,而POLE超突变型、高拷贝型患者因病例数较少,有待继续临床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GnRH-a联合治疗用于口服孕激素治疗失败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对口服孕激素治疗失败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疗效、复发及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口服孕激素治疗失败后要求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经评估仍符合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指征的患者共40例,其中AEH 7例、EC 33例,对其进行以GnRH-a为基础联合方案的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具体方案包括GnRH-a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GLI)方案(28例)和GnRH-a联合来曲唑(GAI)方案(12例),分析其疗效、复发及妊娠结局。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40例AEH或EC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1岁(22~40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4.7 kg/m 2(18.9~39.5 kg/m 2)。(2)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40例AEH或EC患者中,37例(92%,37/40)达完全缓解(CR),其中AEH 6例(6/7)、EC 31例(94%,31/33);使用GLI和GAI方案患者的CR率分别为93%(26/28)和11/12;达CR的中位时间为5个月(3~12个月);1个疗程治疗后AEH、EC的CR率分别为5/7、42%(14/33),2个疗程后分别为6/7、82%(27/33)。(3)复发:37例获CR的患者均规律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10~75个月);随访期内8例(22%,8/37)患者出现复发,包括AEH 1例(1/6)、EC 7例(23%,7/31),中位复发时间为18个月(9~26个月)。8例复发患者中,2例已完成生育者直接行子宫切除术;6例接受第3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其中5例(5/6)再次达CR。随访期内无死亡患者。(4)妊娠:37例获CR的患者中,33例近期有生育意愿,其中期待自然妊娠10例、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23例;共妊娠14例(42%,14/33),其中足月分娩9例(27%,9/33)、早期妊娠胚胎停止发育3例(9%,3/33)、中期妊娠流产2例(6%,2/33)。 结论:对于口服孕激素治疗失败的AEH或EC患者,给予以GnRH-a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仍有较好的疗效及妊娠结局,可以作为口服孕激素治疗的替代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地诺孕素用于难治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地诺孕素(DNG)对于难治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将难治性内异症疼痛定义为:(1)内异症相关疼痛时间≥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60 mm;(2)既往经口服避孕药、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2种以上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VAS评分降幅<50%;或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米非司酮等可控制疼痛,但停药后疼痛再次发生;(3)疼痛经手术或反复手术后,仍不能控制。本研究对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48例符合标准的难治性内异症疼痛患者口服DNG(2 mg/d)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用药前后VAS评分、CA 125水平、雌二醇、FSH、LH、内异症病灶大小的变化,并记录副作用。 结果:DNG用药时间为(20.1±12.8)个月。用药3个月时VAS评分由基线的(77.9±15.8) mm显著降低至(20.8±10.7) mm( P<0.01),CA 125水平由基线的(95±139) kU/L显著降低至(38±45) kU/L ( P<0.05)。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疼痛缓解的治疗效果继续维持,CA 125继续维持在低水平。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经用药12个月后囊肿最大径线由(3.1±1.0) cm显著缩小至(1.9±1.2) cm( P<0.05)。用药期间雌二醇平均水平维持在124.82~221.04 pmol/L,FSH、LH水平无明显变化。主要副作用是不规则出血(75%,36/48)。 结论:DNG能有效缓解内异症疼痛,且耐受性好,可作为复杂的难治性内异症疼痛患者长期治疗的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和米非司酮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等数据库。纳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和米非司酮对比治疗子宫腺肌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截至2018年10月。由两位研究者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RCT,共1 77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曼月乐组总有效率高于米非司酮组[RR=1.25,95% CI(1.19,1.32), P<0.01];曼月乐组子宫内膜厚度[MD=-1.94,95% CI(-2.19,-1.70), P<0.01]、子宫体积[MD=-18.99,95% CI(-19.90,-18.07), 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RR=0.67,95% CI(0.47,0.95), P=0.026]均低于米非司酮组。曼月乐组痛经评分及月经量低于米非司酮组( P<0.05)。 结论:曼月乐对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效果较米非司酮好,且安全性更佳;对于暂无生育要求的采取保守治疗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可选择曼月乐。受纳入研究数量和偏倚风险影响,本研究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和RCT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