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女性生育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言】:慢性子宫内膜炎(CE)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慢性持续性子宫内膜炎症,其特征是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主要通过分子微生物学、CD138免疫组织化学法、宫腔镜检查等手段协助诊断。本文重点围绕CE发病机制、对生殖预后的影响及治疗原则的研究进行综述。CE发生机制包括宫腔微生物环境改变、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子宫收缩改变、绒毛血管分化障碍等,其与不孕、复发性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有关。口服抗生素治疗CE可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未来仍需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寻找CE患者特异性微生物感染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从而降低CE对生育的影响,为CE对生育相关疾病的早期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多家医院ICU孕产妇脓毒症发病情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孕产妇脓毒症流行病学资料,分析ICU孕产妇脓毒症常见病因和结局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22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3家医院ICU收治的脓毒症孕产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特征、感染期间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感染时机、感染部位、感染前有创操作、微生物培养结果、感染期间血常规、体温、感染导致的临床结局。根据脓毒症发生时间将患者分为ICU前发生脓毒症组和ICU期间发生脓毒症组,分析两组发生脓毒症的病因。根据是否发生多重耐药将患者分为多重耐药组和非多重耐药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结局。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脓毒症孕产妇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0例脓毒症孕产妇患者,其中转入ICU前发生脓毒症104例,ICU期间发生脓毒症56例;多重耐药53例,非多重耐药107例。160例患者的中位年龄30.5(28.0,34.0)岁,中位体温38.8(38.2,39.5)℃,中位白细胞计数(WBC)17.2(13.2,21.3)×10 9/L,中位SOFA评分5.0(3.0,8.0)分,外院转诊130例(81.2%);感染部位主要为宫腔64例(占40.0%)、肺部48例(占30.0%)、腹盆腔30例(占18.8%)、泌尿系统27例(占16.9%);脓毒症导致子宫切除6例(3.8%)、死胎8例(5.0%)、新生儿死亡2例(1.3%);感染导致的手术干预措施以剖宫产术为主(44例,占27.5%),其次为开腹探查(19例,11.9%);中位ICU住院时间5.0(3.0,10.0)d,中位总住院时间14.0(10.0,20.8)d。宫腔感染是ICU期间发生脓毒症的首要原因,占50.0%(28/56),其中产后大出血占85.7%(24/28)。多重耐药组患者糖尿病比例〔28.3%(15/53)比14.0%(15/107)〕、宫腔操作〔41.5%(22/53)比23.4%(25/107)〕、宫腔感染〔50.9%(27/53)比34.6%(37/107)〕及菌血症〔18.9%(10/53)比2.8%(3/107)〕均显著高于非多重耐药组(均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优势比( OR)=2.348,95%可信区间(95% CI)为1.006~5.480, P=0.048〕和宫腔操作( OR=2.541,95% CI为1.137~5.678, P=0.023)是脓毒症孕产妇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宫腔感染是ICU孕产妇发生脓毒症的常见原因,产后大出血是ICU内继发宫腔感染的常见病因。多重耐药菌可导致严重临床结局,糖尿病及宫腔操作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疑临床感染孕产妇微生物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可疑临床感染孕产妇微生物菌群结构、感染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为孕产妇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针对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产科就诊和住院的可疑临床感染孕产妇微生物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产科门急诊患者及住院患者检出的病原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菌株鉴定,法国梅里埃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从3 225例孕产妇的3 781个送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4 086株阳性菌株,其主要来源于分泌物标本1 670个(44.17%),包括宫颈分泌物767个、外阴阴道分泌物423个、会阴伤口分泌物318个和宫腔分泌物117个。所有菌株中,大肠埃希菌最常见[1 728株(42.29%)],其次为酵母菌属[901株(22.05%)]、链球菌属[429株(10.50%)]、肠球菌属[377株(9.23%)]和葡萄球菌属[300株(7.34%)]。肠球菌属在阳性菌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第5位升高至2019年的第3位,而葡萄球菌属由2016年的第4位降至2019年的第5位。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头孢他啶的敏感性均大于90%,但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敏感率均低于35%。所有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率均>98%,但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均<56%。2016年至2019年期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钠及头孢曲松敏感性无明显变化,约为65%。白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及氟康唑的敏感率由90%左右逐渐下降至56%左右。肠球菌属中以粪肠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及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均>90%。结论: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可疑感染孕产妇最常见菌,对头孢呋辛钠及头孢曲松保持较稳定敏感性。白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及氟康唑的敏感性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相对较高的耐药率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随时间变迁,肠球菌属在所有阳性菌中占的比例明显上升,与此同时葡萄球菌属反而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宫腔微生物对胚胎种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16S rRNA测序技术及宏基因组学的发展,研究证实子宫腔内有微生物菌群的定植。以乳酸杆菌为子宫内膜主导微生物群的患者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较高,妊娠结局较好。子宫内膜微生物在胚胎着床、妊娠维持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机制为其参与子宫内膜免疫调节、直接与子宫内膜相互作用调节炎症因子表达,进而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及胚胎种植;子宫内膜共生微生物竞争抑制保持稳态。本文就宫腔微生物来源、组成成分、对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研究子宫内膜微生物对胚胎种植中的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及其对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炎症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产后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产后感染对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炎症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定期产检、分娩的GDM产妇120例,对产妇的产后感染情况、感染病原菌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根据产后感染情况将产妇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产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比较两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120例GDM产妇中产后感染21例(17.50%),感染类型包括:切口感染8例(38.10%),宫腔感染6例(28.57%),泌尿系统感染4例(19.05%),血液感染3例(14.28%);共检出43株感染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6株(60.46%),革兰阳性菌14株(32.56%),真菌3株(6.98%)。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四环素耐药率最高,未对美罗培南产生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主要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头孢他啶耐药率最高,未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粪肠球菌对克林霉素耐药率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和产前血糖控制不佳是影响GDM产妇产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感染组的TLR4蛋白表达率、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及TNF-α、IL-1、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均 P<0.05)。 结论:GDM产妇产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具有一定特征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和产前血糖控制不佳是影响GDM产妇产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炎症通路可能参与了GDM产妇产后感染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宫腔微生物菌群诱导的免疫耐受对生殖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微生物组在人类生殖中的作用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实际上,对于生殖过程中微生物组的作用已有比较多的研究,包括下生殖道和上生殖道,甚至与配子发生时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组不仅在健康和微生态失调引起的病理状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也可能在成功受精和健康妊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微生物组和人类生殖轴之间关系的研究正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菌群对生殖结局的影响,及宫腔内的微生物菌群对免疫耐受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探讨菌群紊乱可能是通过免疫耐受来发挥作用的。这可能对微生态的调节和探索生殖疾病治疗新方法起到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娩方式对生殖道微生物组影响的机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差异表达的宫颈外口和内膜组织微生物组与女性不孕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助孕治疗的14名继发不孕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既往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和顺产组。剖宫产组包含9例剖宫产继发不孕患者,顺产组包含同期5例顺产后继发不孕患者,并分别对患者的宫颈和内膜进行采样分析。提取两组宫颈外口和内膜表面组织的总DNA进行16S rRNA分析,并对测序结果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剖宫产宫颈组、剖宫产内膜组、顺产宫颈组和顺产内膜组进行测序,共检测到12种微生物群,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菌门厚壁菌,在四组中的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顺产宫颈组、顺产内膜组、剖宫产宫颈组和剖宫产内膜组。拟杆菌门丰度在顺产组表达较高,而变形菌门在剖宫产组表达较高。菌科水平发现14个优势菌群,含量最高的菌科为乳杆菌科,在四组中的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顺产宫颈组、顺产内膜组、剖宫产宫颈组和剖宫产内膜组。进一步分析发现13个优势菌属,含量最高的菌属为乳杆菌,在四组中的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顺产宫颈组、顺产内膜组、剖宫产宫颈组和剖宫产内膜组。结论:剖宫产和顺产分娩妇女的生殖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丰度存在差异,剖宫产妇女的生殖道乳杆菌菌群丰度相比顺产妇女显著降低。本研究提示剖宫产后妇女不孕状态与子宫腔内乳杆菌等群落丰度的差异相关,提示从生殖道乳杆菌菌群丰度改善角度出发,是寻求改善不孕结局,进而提高辅助生殖成功率的新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及生育相关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一种局部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CE主要的病因是微生物感染,然而,是否发生病理改变可能取决于子宫内膜免疫系统能否对微生物的感染进行适当的反应。CE能够使子宫内膜免疫环境发生变化,子宫内膜容受性严重下降,并且与女性生殖预后密切相关,是反复种植失败及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CE的诊断、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宫腔微生物群与女性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
宫腔微生物群与多种妇科疾病密切相关,微生物群失衡与女性不孕症有关.通过探索不孕症患者宫腔微生物组成及变化后发现,特定菌种出现或菌群构成改变会影响妊娠结局.针对微生物进行相关治疗后,通过成功纠正宫腔微生物群失衡状态可以提高临床妊娠率.为此研究者正深入研究不孕症与宫腔微生物群的相关性,试图通过相关治疗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尝试将宫腔微生物状态作为妊娠结局的预测因子.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对宫腔微生物群特征、宫腔微生物群与不孕症的关系及治疗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不孕症女性宫腔菌群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poor endometrial receptivity,PER)不孕症女性宫腔菌群特征,找出其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 2021 年 7 月—2022 年 5 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我院)妇科就诊的不孕症女性共 63例.根据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结果分为PER组(40 例)和子宫内膜容受性良好的对照组(23 例).采集 2 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进行 16S rRNA高通量测序,比较 2 组宫腔菌群特征及差异.结果:2 组患者宫腔菌群α多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R组宫腔菌群个体间差异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R组宫腔优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50.52%vs.19.35%);2 组优势菌属均为乳杆菌属,PER组宫腔优势菌属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21.76%vs.45.96%),罗尔斯通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18.01%vs.0.48%);PER组宫腔优势菌种未分类的罗尔斯通菌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18.01%vs.0.48%),卷曲乳杆菌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3.82%vs.23.78%).PER组宫腔菌群门、科、属水平的生物标志物分别为变形菌门;伯克霍尔德菌科、弧菌科等;罗尔斯通菌属、弧菌属等.结论:PER不孕症女性存在宫腔菌群失调,其中乳杆菌相对丰度的下降以及特征致病菌(伯克霍尔德菌、罗尔斯通菌等)相对丰度的增加可能与PER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