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内膜息肉304例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Ps)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因异常阴道出血、超声提示宫腔内异常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66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两组,其中EPs组患者(息肉组)304例,非EPs组患者(非息肉组)365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息肉组中位数为45岁,非息肉组为47岁)、孕次(息肉组中位数为2次,非息肉组为3次)、产次(息肉组中位数为1次,非息肉组为2次)、绝经(息肉组49例,占16.12%;非息肉组83例,占22.74%)、慢性子宫内膜炎(息肉组111例,占36.51%;非息肉组174例,占47.67%)、宫颈息肉(息肉组58例,占19.08%;非息肉组46例,占12.60%)、高血压(息肉组48例,占15.79%;非息肉组88例,占24.11%)、糖尿病(息肉组14例,占4.61%;非息肉组31例,占8.49%)等是EPs发生的危险因素( Z=-3.71、-4.30、-2.50,χ 2=4.59、8.44、0.02、0.01、0.04,均 P < 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孕次、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对EPs发病有明显影响( OR=0.97、95% CI 0.95~0.99, OR=0.80、95% CI 0.72~0.90, OR=0.53、95% CI 0.38~0.74, OR=1.73、95% CI 1.10~2.72,均 P < 0.05)。 结论:年龄、孕次、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均为EPs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D138阳性治疗后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38阳性的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经过周期性抗生素治疗后与正常不孕患者在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长长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临床结局的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长长方案IVF-ET助孕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检查,按照子宫内膜活检CD13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为CD138阳性组(86例)和正常组(1 183例);两组患者在宫腔镜检查后进入长长方案周期,进入周期前对CD138阳性组给予抗生素周期性治疗14 d;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HCG日内膜厚度、移植日内膜厚度以及胎儿出生体重的差异;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之间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早产率和活产率的差异。 结果:CD138阳性组与正常组之间HCG日内膜厚度[(11.44±2.21) mm比(11.38±2.17) mm]、移植日内膜厚度[(11.57±2.23) mm比(11.54±2.23) mm)]及胎儿出生体重[(3 195±646) g比3 244±632) 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之间临床妊娠率(54.65%比63.14%)、早期流产率(8.51%比10.58%)、早产率(10.64%比11.24%)以及活产率(46.51%比53.7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38阳性的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经过抗生素周期性治疗后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结局,对疑似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应尽快行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必要时并给予周期性的抗生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慢性子宫内膜炎与生殖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的诊断标准是子宫内膜间质异常的浆细胞浸润。但因CE患者大部分无明显症状,部分有症状者又常常被混淆为盆腔炎性疾病、阴道炎等对症处理,所以CE在临床中常常被忽视。近几年来,随着人类微生物计划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CE与生殖相关疾病(复发性流产、反复种植失败、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存在潜在联系。本文就CE与生殖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女性生育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前言】:慢性子宫内膜炎(CE)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慢性持续性子宫内膜炎症,其特征是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主要通过分子微生物学、CD138免疫组织化学法、宫腔镜检查等手段协助诊断。本文重点围绕CE发病机制、对生殖预后的影响及治疗原则的研究进行综述。CE发生机制包括宫腔微生物环境改变、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子宫收缩改变、绒毛血管分化障碍等,其与不孕、复发性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有关。口服抗生素治疗CE可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未来仍需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寻找CE患者特异性微生物感染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从而降低CE对生育的影响,为CE对生育相关疾病的早期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氧氟沙星联合宫腔灌注甲硝唑治疗不孕症伴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宫腔灌注甲硝唑对不孕症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2例不孕症伴CE患者临床资料,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宫腔灌注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水平,半年内自然妊娠率、总有效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TNF-α和MC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CRP、TNF-α、MCP-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4.12±1.90)ng/L比(6.36±1.63)ng/L,(47.28±9.10)ng/L比(62.79±9.34)ng/L,(212.04±24.82)ng/L比(326.15±27.3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61、7.62、19.77,均 P<0.001)。治疗1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和自然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95.12%(39/41)比78.05%(32/41),53.66%(22/41)比31.71%(13/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5.14、5.96 ,P值分别为0.023、0.044)。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57)。 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宫腔灌注甲硝唑治疗不孕症合并CE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改善机体的炎性状态,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6个月内自然妊娠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冻融胚胎移植前CD38、CD138联合筛查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既往胚胎移植未孕患者宫腔镜子宫内膜活检和CD38、CD138联合筛查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治疗后再次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有胚胎移植未孕史、在下次冻融胚胎助孕前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活检的共2073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CE组(CD38和CD138同时阳性)、非CE组(CD38和CD138同时阴性)、可疑组(CD38和CD138其一阳性)、未查组(HE染色未提示CE,也未行免疫组织化学筛查),以活产率为主要终点指标,分析比较各组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组间一般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不孕年限、既往移植未孕次数、基础卵泡刺激素、窦卵泡计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未查组宫腔镜手术至胚胎移植间隔较短[4(3,6)个月、4(2,6)个月、4(3,6)个月和3(2,6)个月, P<0.001],每周期移植胚胎数较少[2(1,2)枚、2(1,2)枚、2(1,2)枚和1(1,2)枚, 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非CE组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活产率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药物治疗后CE不影响活产结局( OR=0.789,95% CI=0.579~1.075, P=0.133)。 结论:CD38、CD138联合确诊CE患者建议在胚胎移植前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后患者妊娠结局与非CE患者相当,其一指标阳性即CD38或CD138阳性不予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primary endometri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PESCC)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本文报道1例55岁患者,刮宫标本及经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标本组织学形态均显示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上皮呈浸润性生长,并见短梭形细胞,胞质丰富、透亮。刮宫标本中未见正常子宫内膜腺体及异常腺性结构;全子宫切除标本中短梭形与鳞状上皮穿插生长,侵犯浅肌层,周围子宫内膜可见慢性子宫内膜炎,局灶符合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免疫表型:明确的鳞状上皮成分及短梭形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CK)5/6、p63、β-catenin、CD10均阳性,CK7、CDX2阴性。患者随访8个月,身体状况良好。PESCC需要严格掌握诊断标准,除外子宫颈来源的鳞状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癌伴广泛鳞化。该文描述PESCC组织学特点、刮宫及全子宫标本诊断难点、阐述其诊断要点,并复习和总结相关文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温阳化浊方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温阳化浊方联合抗生素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的脾肾阳虚型RIF合并CE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多西环素+甲硝唑治疗14 d,中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阳化浊方口服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在治疗结束后行冻融胚胎移植。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内膜转化日/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子宫内膜血流分支及血流相关指数,CE转阴率及治疗结束当周期黄体中期的子宫内膜组织CD13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同源框基因A10(homeobox A10,HOXA10)的表达。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持续妊娠率的影响因素。结果:中药组的持续妊娠率[46.67%(14/30)]和胚胎种植率[54.05%(20/37)]高于对照组[20.00%(6/30), P=0.028;31.71%(13/41), P=0.046],两组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中药组A型子宫内膜比例[66.67%(18/27)]高于对照组[33.33%(10/30), P=0.017],血流动力指数(2.29±0.76)及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末期流速(5.52±1.24)均低于对照组(2.86±0.92, P=0.015;6.44±1.43, P=0.012)。两组治疗后CE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33.37±11.46)ng/L,2.06±0.89]相比,中药组黄体中期子宫内膜VEGF[(64.52±10.14)ng/L, P<0.001]与 HOXA10(3.67±1.27, P<0.001)表达增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血流是影响RIF合并CE持续妊娠的独立因素( OR=2.956,95% CI:1.072~8.148, P=0.036)。 结论:温阳化浊方能够增加脾肾阳虚型RIF合并CE患者的子宫内膜血供,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胚胎移植未孕史患者筛查慢性子宫内膜炎时机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既往有移植未孕史患者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筛查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时机。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既往有胚胎移植未孕史患者,在下次冻融胚胎移植助孕前行或未行门诊宫腔镜检查同时子宫内膜活检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 218例。根据是否行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分为宫腔镜组(1848例)与对照组(8370例),并根据既往胚胎移植未孕次数进行组间比较。以活产率为主要终点指标,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既往有2次或3次胚胎移植未孕史患者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生率较既往仅有1次胚胎移植未孕的患者高[47.3%(490/1035)、44.5%(182/409)比34.7%(140/404), P=0.002];既往不同移植未孕次数宫腔镜异常表现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既往胚胎移植未孕1次或2次患者,在下次冻融胚胎移植前是否行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对活产无明显影响( OR=1.158,95% CI=0.870~1.542, P>0.05; OR=0.950,95% CI=0.729~1.238, P>0.05),但既往胚胎移植未孕3次患者,在下次冻融胚胎移植前行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是活产的保护因素( OR=1.703,95% CI=1.008~2.876, P=0.047)。 结论:在B超未提示子宫内膜或宫腔形态异常情况下,有2次或以上移植未孕史患者可考虑通过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筛查慢性子宫内膜炎以改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慢性子宫内膜炎宫腔镜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与子宫内膜炎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宫腔镜评分系统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炎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烟台毓璜顶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自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因不孕症进行宫腔镜检查诊断为慢性子宫内膜炎(CE)并进行IVF-ET(鲜胚移植)的患者,共429例,进行宫腔镜CE(hCE)评分,比较不同分值等级(1~3、4~7、8~14分)IVF-ET治疗后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并曲线拟合分析hCE评分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429例患者年龄[ M( Q1, Q3)]为31(29,35)岁,hCE评分1~3分患者占50.6%(217例),4~7分占35.4%(152例),8~14分占14.0%(60例);3组患者的妊娠率分别为60.8%(132例)、44.7%(68例)、16.7%(10例), P<0.001;活产率分别为 51.2%(111例)、36.8%(56例)、13.3%(8例), P<0.001。与1~3分组比,4~7和8~14分组妊娠率降低,其 OR值(95% CI)分别是0.521(0.342~0.793)和0.129(0.062~0.268);与1~3分组相比,4~7和8~14分组活产率降低,其 OR值(95% CI)分别是0.570(0.372~0.873)和0.162(0.073~0.360);均 P<0.05。二次项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患者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随着hCE评分的增加而下降。 结论:hCE评分与不孕症CE患者IVF-ET后妊娠结局相关,hCE高于4分时影响妊娠结局;随着hCE分值的升高,患者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逐渐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