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腔灌注自体PBMCs结合低分子肝素助孕治疗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宫腔灌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结合低分子肝素助孕治疗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在移植前48 h进行宫腔灌注自体PBMCs,移植日始结合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 200 IU,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观察妊娠结局。结果:9例患者在宫腔灌注自体PBMCs后,发现宫内膜厚度增加,其中6例宫内膜形态较前有改善;移植后7例患者临床妊娠,1例患者生化妊娠,1例患者未妊娠;7例临床妊娠中有1例患者为宫内外复合妊娠(已进行患侧输卵管妊娠手术),另有2例患者在妊娠第7~8周B超提示胚胎停育;9例患者中4例反复种植失败患者有3例临床妊娠。目前本组患者中2例已活产,另3例正常持续妊娠中,9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出血、血小板减少和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结论:宫腔灌注人自体PBMCs结合低分子肝素有益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提高,可改善部分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的助孕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宫腔粘连分离术对冻融胚胎移植后产科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TCRA)对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后患者产科并发症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4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自体卵母细胞FET治疗并至少活产1名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宫腔情况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宫腔形态(712例);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组:IUA患者未行TCRA治疗(45例);TCRA组:IUA患者行TCRA治疗(51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3组患者宫腔情况与产科并发症的关系,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与TCRA相关的产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采用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构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效能进行评估。结果:①在PSM前,3组间子宫内膜厚度、有无瘢痕子宫、妊娠次数、分娩次数、流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和移植胚胎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PSM后,基线特征在各组间达到平衡,TCRA组和IUA组的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发生率[48.8%(20/41);45.2%(19/42)]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24.7%(18/73), P=0.016;22.8%(18/79), P=0.019]。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子宫内膜厚度( OR=0.79,95% CI:0.69~0.90, P<0.001)、妊娠次数(2次, OR=2.25,95% CI:1.33~3.82, P=0.003)、子宫内膜准备方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疗法, OR=2.29,95% CI:1.16~4.52, P=0.017)、瘢痕子宫( OR=2.19,95% CI:1.39~3.45, P<0.001)和宫腔情况(IUA和TCRA, OR=2.11,95% CI:1.07~4.17, P=0.031; OR=2.70,95% CI:1.37~5.31, P=0.004)是PAS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③预测PAS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95% CI:0.686~0.778),并且校准曲线的结果经过内部验证表明预测风险和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良好一致性( P=0.540),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结论:TCRA术后患者的前置胎盘、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病率与正常宫腔形态患者相同。然而,TCRA显著增加了采用FET助孕治疗的IUA患者发生PAS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Robert子宫4例治疗方式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4例罕见子宫畸形Robert子宫的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3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4例Robert子宫患者的治疗方式、远期并发症及妊娠的随访情况。结果:4例Robert子宫患者中,有3例的直接就诊原因为严重痛经,且痛经进行性加重(2例为生育期,合并不孕;1例为青春期);1例为宫腔镜手术中确诊。4例患者就诊的年龄分别为28、44、27、15岁。手术方式:2例行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子宫斜隔电切+宫形宫内节育器(IUD)放置术;1例行B超监护下宫腔镜子宫斜隔电切+宫形IUD放置术;1例青春期患者分次手术进行治疗,第1次行B超监护下宫腔镜冷刀子宫斜隔切除术联合放置宫腔球囊,第2次行B超监护下宫腔镜冷刀子宫斜隔切除术联合放置宫内支架。3例严重痛经患者术后痛经症状均明显缓解。采用传统电刀行宫腔镜子宫斜隔切除术的3例患者术后均因宫腔粘连多次行宫腔粘连分离术,而采用冷刀切除子宫斜隔的1例患者随访半年未见明显宫腔粘连。4例患者中,2例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后分娩,1例行4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但均失败,1例非生育期。结论:B超监护下宫腔镜子宫斜隔冷刀切除术结合球囊及宫内支架的治疗方式不仅可有效切除子宫斜隔,并且在保护生育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能成为治疗Robert子宫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种宫腔屏障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采用COOK球囊、Foley球囊和宫内避孕器三种宫腔屏障预防再粘连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收集自建库至2021年12月关于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采用COOK球囊、Foley球囊和宫内避孕器预防再粘连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入选1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COOK球囊预防术后再粘连率、月经改善率和术后妊娠率明显优于宫内避孕器( OR = 0.31、2.75和1.58,95% CI 0.19~0.49、1.74~4.35和1.07~2.34, P<0.01);Foley球囊预防术后再粘连率、月经改善率和术后妊娠率明显优于宫内避孕器( OR = 0.39、1.90和1.73,95% CI 0.27~0.57、1.33~2.71和1.02~2.39, P<0.01或<0.05)。 结论: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患者术后采用COOK球囊和Foley球囊预防再粘连效果明显优于宫内避孕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联合Folly尿管放置治疗宫腔粘连及预防复发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Folly尿管宫腔放置在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TCRA)中的应用及其对预防再粘连的效果。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9例行TCRA联合宫腔内放置节育环治疗,观察组39例则行宫腔镜粘连分离手术联合Folly尿管放置治疗。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的疗效,术前、术后6个月内宫腔粘连情况、月经改善评分及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妊娠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对照组为79.49%(31/3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29, P<0.05)。术前对照组宫腔粘连评分(22.14±2.57)分,月经状态评分(1.76±0.87)分;观察组分别为(23.05±3.08)分与(1.81±0.6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417、0.295, P均>0.05);术后3个月时对照组宫腔粘连评分(17.63±2.88)分,月经状态评分(1.07±0.38)分;观察组分别为(14.27±3.52)分与(0.53±0.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614、 t=7.767, P均<0.001);对照组组内手术前后宫腔粘连、月经状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7.297、4.539, P均<0.001);观察组组内手术前后宫腔粘连、月经状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1.723、12.575, P均<0.001)。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复发率为23.08%(9/39),对照组为46.15%(18/39),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观察组妊娠率为12.82%(5/39),对照组7.69%(3/3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55)。 结论: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联合Folly尿管放置治疗宫腔粘连能够显著提升近期疗效,预防再粘连发生,可更好地调节月经周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宫腔内装置方法用于预防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宫腔内装置方法预防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并成功分离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宫腔内放置的装置不同分成3组,A组放置金属元宫环(IUD)(30例);B组放置宫腔支撑球囊(30例);C组放置金属元宫环+防粘连膜(38例)。对比3组患者术后宫腔恢复情况、术后宫腔粘连评分改善率、临床疗效及月经改善情况。结果:对于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成功分离宫腔粘连后3组患者治疗前后宫腔粘连评分差值,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组:9.50±8.00,B组:11.00±7.00,C组:14.50±9.00;A、C组比较, P<0.001;B、C组比较 ,P<0.001)。3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差值,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组:(2.34±1.43) mm,B组:(2.53±1.72) mm,C组:(3.82±3.00) mm;A、C组比较, P=0.003;B、C组比较, P=0.005]。3组治疗后月经量比较,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C组比较,χ 2=8.420, P=0.015;B、C组比较,χ 2=8.678, P=0.013)。术后1、3个月常规行宫腔镜检查,根据2015年中国宫腔粘连分级评分标准再次进行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C组效果最佳。 结论:TCRA宫腔内放置金属元宫环联合防粘连膜在预防中重度TCRA后再粘连有较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灌注对宫腔粘连手术后患者宫腔引流液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重度宫腔粘连(IUA)患者行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灌注后宫腔引流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接受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的中~重度IUA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RP组15例(分离术毕放置宫腔适形球囊+PRP宫腔灌注),对照组15例(仅放置宫腔适形球囊)。术后48 h开放宫腔适形球囊引流通道开关,分不同时间点收集宫腔引流液(术后24 h经引流通道开关近端以注射器抽取并采集引流液,术后48、72、96、120 h直接经引流通道收集引流液),分析各时间点宫腔引流液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及其水平变化特征。结果:(1)宫腔引流量:PRP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20 h总引流量分别为(21.8±2.9)、(22.7±2.7)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47, P>0.05)。术后72、96、120 h两组引流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宫腔引流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①PDGF-BB:术后24、48 h PRP组患者PDGF-BB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6.6和9.6 μg/L,对照组分别为4.7、2.7 μg/L,PRP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5);术后72、96、120 h两组PDGF-BB水平变化无显著差异( P均>0.05)。②VEGF-A:术后24、48 h PRP组VEGF-A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3.5、2.8 μg/L,对照组分别为1.6、1.2 μg/L,PRP组均高于对照组( P均<0.05);术后72、96、120 h两组VEGF-A水平无显著差异( P均>0.05)。③IGF-1:术后48 h PRP组IGF-1水平的中位数为39.5 μg/L,对照组为8.6 μg/L,PRP组高于对照组( P<0.05);术后24、72、96、120 h IGF-1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④TGF-β1:两组术后24、48、72、96及120 h水平变化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 结论:IUA患者子宫腔整复手术后PRP灌注,能够提高宫腔引流液中PDGF-BB、VEGF-A、IGF-1的水平,对于改善子宫腔整复手术后宫腔创面微血管形成、降低再粘连形成和促进子宫内膜再生修复均可能发挥有益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电切术与机械分离术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宫腔镜下宫腔粘连电切术与机械分离术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的效果及生殖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治疗的116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采用的不同手术方法及病情程度,将纳入的116例患者分为机械组54例,其中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分级中度41例,重度13例,采用宫腔镜下机械分离术;电切组62例,其中AFS分级中度47例,重度15例,采用电切分离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成功率、术后宫颈形态、月经恢复及妊娠结局。结果:机械组(中度41例,重度13例)与电切组(中度47例,中度15例)重度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31.56±4.37)min与(23.73±4.27)min,长于机械组与电切组中度患者(27.56±4.37) min与(20.35±4.11)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24±4.74 ) ml与(12.56±4.26)ml,多于机械组与电切组中度患者(13.87±4.42 )ml与(9.57±4.3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981、3.014、3.214、4.011, P值分别为0.005、0.005、0.006、<0.001),机械组中、重度患者手术时间长于电切组中、重度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电切组中、重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245、4.742、4.591、4.347, P均<0.001)。机械组(中度41例,重度13例)与电切组(中度47例,中度15例)中度患者宫腔形态总有效例数分别为41、47例,均高于重度患者9、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2.304、15.615, P均<0.001);机械组中度患者月经恢复总有效39例,高于重度患者4例及电切组中度患者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4.347、5.100, P值分别为<0.001、0.025);电切组中度患者月经恢复总有效37例,高于电切组重度患者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554, P<0.001);中度患者要求生育机械组与电切组分别为39、45例,成功妊娠27、31例,活产19、22例,足月产14、16例,均分别高于机械组与电切组重度患者要求生育10、11例(χ 2=4.087、 P=0.047,χ 2=5.332, P=0.015),成功妊娠4、4例(χ 2=4.111、 P=0.042,χ 2=3.996、 P=0.046),活产1、1例(χ 2=4.334、 P=0.033,χ 2=4.658、 P=0.027),足月产0、0例( P值分别为0.044、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械组(中度41例,重度13例)与电切组(中度47例,中度15例)并发症中度患者胎盘粘连分别为6、7例,胎盘植入分别为2、2例,分别低于低于重度患者胎盘粘连2、2例( P值分别为0.043、0.037),胎盘植入1、1例( P值分别为0.045、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宫腔镜下中、重度宫腔粘连电切术与机械分离术均对中、重度IUA患者具有良好疗效,临床可根据各自医院及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宫络学说"探讨"气化理论"在防治宫腔粘连所致反复移植失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反复移植失败(repeated/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是多次胚胎移植后未获得临床妊娠者,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快速发展,其发病率日益增高,成为辅助生殖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临床发现RIF与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密切相关,对于该类患者,治疗主要采取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但术后复粘率高,着床率低等问题尚待解决.导师姜丽娟教授在"宫络学说"及"气化理论"思想指导下,分析其与RIF及IUA相关性,以"和畅子宫络脉法"为主要治疗原则,将"气化理论"贯穿于临床诊治全过程,对受损子宫内膜的修复具有良好疗效,能够显著提升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中医药治疗宫腔粘连及防治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复发粘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宫腔粘连(IUA)是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后,子宫肌壁间相互黏附导致的妇科疾病,以周期性下腹痛、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继发性不孕为主要临床表现.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是治疗IUA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术后粘连复发率较高.中医药在治疗IUA及防治TCRA术后复发粘连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药提取物、中药汤剂、中成药制剂、中医外治法等中医药手段可通过改善子宫局部血液循环、抗纤维化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生成等途径,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发挥防治作用.但目前部分防治方案尚缺少实验研究,大多数临床研究样本量偏少,下一步应重视通过体内外实验和大样本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IUA及防治TCRA术后复发粘连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