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岁以上非子宫内膜病变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术前内膜活检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40岁以上考虑非子宫内膜病变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术前常规行子宫内膜活检以排除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且年龄≥40岁的非子宫内膜病变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506例,均接受全子宫切除术,且术前均行子宫内膜活检。分析此类患者内膜癌变的高危因素。结果:纳入的506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H)13例,子宫内膜癌(EC)5例,正常内膜(NE)和内膜良性病变( BE)共488例。AH+EC的检出率为3.56%(18/506)。AH+EC组年龄大于NE+BE组( P<0.05),BMI大于NE+BE组( P<0.05),且AH+EC组年龄≥50岁、子宫内膜厚度≥10 mm、BMI≥23 kg/m 2、合并异常子宫出血(AUB)比例明显大于NE+BE组(均 P<0.05)。另外,两组间绝经年龄≥55岁、年龄≥45岁合并糖尿病的比例比较有边缘性差异(均 P<0.1)。将以上因素均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厚度≥10 mm( OR=6.381, 95% CI:1.291~31.534, P<0.05)、年龄≥45岁合并糖尿病( OR=10.585,95% CI:1.392~80.516, P<0.05)是40岁以上非子宫内膜病变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发生AH和EC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宫腔镜检查对EC+AH的漏诊率明显低于诊断性刮宫(1/2 vs 11/16,χ 2=5.635, P<0.05)。 结论:对于40岁以上考虑非子宫内膜病变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而言,子宫内膜厚度≥10 mm或年龄≥45岁合并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诊断性刮宫相比,宫腔镜检查可以显著降低目标人群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漏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前诊断性宫腔镜检查对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腹水细胞学结果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诊断性宫腔镜检查对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腹水细胞学结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非子宫内膜样癌(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混合型腺癌、未分化癌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在术前进行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分为宫腔镜组(44例)、非宫腔镜组(53例),分析两组患者腹水细胞学结果及预后的差异。结果:(1)宫腔镜组Ⅰ~Ⅱ期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非宫腔镜组[分别为68%(30/44)、47%(25/53); χ2=4.32, P=0.038];而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治疗方式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97例患者中,腹水细胞学阳性25例(26%,25/97);其中,宫腔镜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为11%(5/44),低于非宫腔镜组的38%(20/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74, P=0.003)。根据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分层,Ⅰ~Ⅱ期患者(55例)中宫腔镜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3%,1/30)低于非宫腔镜组(12%,3/25),Ⅲ~Ⅳ期患者(42例)中宫腔镜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4/14)也低于非宫腔镜组(61%,17/28),但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宫腔镜组、非宫腔镜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72.7%、6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6);根据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分层,Ⅰ~Ⅱ期患者中宫腔镜组、非宫腔镜组5年DFS率分别为90.0%、72.0%( P=0.051),Ⅲ~Ⅳ期患者中宫腔镜组、非宫腔镜组5年DFS率分别为35.7%、50.0%( P=0.218),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宫腔镜组、非宫腔镜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6.4%、8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88);根据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分层,Ⅰ~Ⅱ期患者中宫腔镜组、非宫腔镜组5年OS率分别为93.3%、96.0%( P=0.872),Ⅲ~Ⅳ期患者中宫腔镜组、非宫腔镜组5年OS率分别为71.4%、67.9%( P=0.999),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前宫腔镜检查并未增加手术时腹水细胞学阳性率,也不影响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预后,因此,在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中进行术前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可能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囊性子宫腺肌病合并严重宫腔粘连误诊为Robert子宫畸形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分析囊性子宫腺肌病合并严重宫腔粘连误诊为Robert子宫畸形的 1 例罕见病例,总结分析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 年2 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1 例囊性子宫腺肌病误诊为Robert子宫畸形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结果 患者因"药物无法控制的痛经症状"就诊,彩超及子宫附件平扫+增强(MR)均提示Robert子宫畸形.入院后行腹腔镜检+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腹腔镜下见宫底横径增宽,右侧宫角饱满,右侧输卵管中远端明显增粗膨大;宫腔镜下等离子双极电刀反复电切纤维肌性状粘连带始终无法暴露右侧宫角及输卵管开口;术后组织学病检示:宫角部病损为增生的子宫内膜及平滑肌组织,结合术中所见、患者手术史及术后病理检查,最终确诊宫角部囊性子宫腺肌病合并宫腔粘连.术后予以 3 个周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宫内置入曼月乐环进行长期管理.随访 6 个月,患者预后好,病灶未复发.结论 对于难治性痛经,应区分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不能仅依据影像学检查来作出诊断,尤其是在评估患者是否有子宫畸形时,术前系统问诊及完善的辅助检查对于避免不恰当的诊疗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依托咪酯复合地佐辛麻醉在宫腔镜检查联合诊断性刮宫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复合地佐辛麻醉在宫腔镜检查联合诊断性刮宫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行宫腔镜检查联合诊刮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50例与B组50例.A组采用依托咪酯复合地佐辛麻醉,B组采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0)、给药后2 min(T1)、扩宫颈时(T2)及诊刮时(T3)的血压、心率,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术中肌颤发生率、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体动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SBP及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SBP及DBP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P<0.05),分组与时间均有交互效应(均P<0.05).B组T1及T2时的SBP及DBP均明显低于A组(均P<0.05);两组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心率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P<0.05),分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肌颤现象.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体动发生率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宫腔镜检加诊断性刮宫术中采用依托咪酯复合地佐辛麻醉效果确切,可以提供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减轻麻醉的呼吸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超声宫腔成像在宫腔粘连患者宫腔形态评估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三维宫腔成像在评估宫腔粘连患者宫腔内环境中的作用.方法:2014年11月至2016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妇科就诊的拟诊宫腔粘连患者,在治疗前后每次行宫腔镜检查前常规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通过实时三维成像技术获取宫腔冠状切面成像,测量宫腔大小,评价宫腔形态,了解宫腔粘连程度.结果:共纳入134例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的宫腔镜检查前行经阴道超声三维实时宫腔成像,结果发现,三维实时宫腔成像在评价宫腔形态、观察宫角能否显示、测量宫腔深度等方面与宫腔镜检结果基本一致,诊断符合率超过90%,且三维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测量宫底部宽度和宫腔容积,更加量化宫腔内环境.但超声在瘢痕面积占比的评估方面不如宫腔镜检查直观.结论:经阴道超声三维实时宫腔成像可以较准确地评估宫腔形态,可以作为宫腔粘连患者筛选及治疗前后反复对照、评价疗效的首选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女性子宫内膜病变特点及宫腔镜检查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宫腔镜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和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的老年女性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对131例异常子宫出血(53例,40.5%oo)和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78例,59.5%)的老年女性进行宫腔镜检查及诊断性刮宫术,将宫腔镜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131例患者中内膜正常39例(29.8%)、子宫内膜息肉65例(49.6%)、黏膜下肌瘤6例(4.6%)、子宫内膜增生8例(6.1%)、子宫内膜癌13例(9.9%).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53例中子宫内膜癌8例(15.1%);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78例中子宫内膜癌8例(6.4%).宫腔镜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正常子宫内膜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7%、94%和95%,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分别为82%、95%、86%、93%;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分别为100%oo、79%、74%、100%与98%、88%、92%、97%;子宫内膜癌分别为75%、100%、100%、96%与80%、100%、1oo%和99%. 结论 宫腔镜检查能较准确的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对宫腔镜诊断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需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必要的病理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子宫内膜ER、PR表达在宫腔粘连治疗预后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宫腔粘连患者的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 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探讨其对宫腔粘连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因临床诊断为"宫腔粘连"行宫腔镜检的患者224例,手术中留取子宫内膜标本,通过免疫组化SP法测定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ER、PR表达.① 收集52例经宫腔镜诊断为正常宫腔形态的病例子宫内膜标本,分析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中ER、PR的表达规律以及表达水平与年龄、 孕产次等因素的相关性.② 选取子宫内膜标本172例.根据美国生殖学会(AFS)评分标准按粘连程度分:无粘连52例,轻度粘连40例,中度粘连37例,重度粘连43例.对比不同组别病例子宫内膜ER、PR表达水平,分析宫腔粘连程度和子宫内膜ER、PR表达的相关性.③选取15例同一例宫腔粘连患者两次宫腔镜检的子宫内膜标本,比较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ER、PR表达改变.从3方面联合分析子宫内膜ER、PR表达在宫腔粘连治疗预后的作用.结果 ① 子宫内膜ER表达与PR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子宫内膜腺体、 间质ER与PR表达水平均相关(P<0.001).② 子宫内膜腺体ER、PR表达较间质ER、PR表达高.子宫内膜PR表达较ER高.子宫内膜腺体、 间质ER与PR表达水平比较均有差异(P<0.01、P<0.001).③ 子宫内膜ER、PR表达与年龄、 孕次不相关.④ 无粘连组和轻度粘连组与重度粘连组的子宫内膜腺体ER、PR表达水平均有差异(P<0.05、P<0.01).其余各组组间无差别.⑤ 治疗前后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R、PR在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均表达,其中在腺体的表达高于间质,子宫内膜ER与PR有相同的表达趋势.子宫内膜腺体ER、PR表达水平与宫腔粘连程度呈负相关.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与治疗前后无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宫腔镜对宫腔积液的病因及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宫腔积液患者采用宫腔镜检查对病因及妇科子宫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8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300例经超声检查发现的宫腔积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宫腔镜及病理学检查,分析宫腔镜在诊断宫腔积液病因及鉴别诊断子宫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00例接受宫腔镜检查的宫腔积液患者,主要病因为宫腔积脓(51.33%),其次分别为子宫内膜炎(12.00%)、子宫内膜息肉(10.00%)和子宫内膜增生(7.33%);宫腔镜检查误诊子宫内膜腺癌2例,漏诊子宫内膜癌5例;鉴别诊断子宫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99.29%;漏诊率为25.00%,误诊率为0.71%.结论:宫腔积液患者采用宫腔镜检查,能初步明确患者病因,其鉴别诊断患者子宫恶性疾病的特异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阴道菌群结构分析在宫腔粘连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宫腔粘连患者菌群结构进行评价,探讨阴道微生态在宫腔粘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计划生育病区诊断为宫腔粘连的患者100例为试验组,同期门诊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湿片镜检及微生态学检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 宫腔粘连组与对照组在阴道分泌物的多样性、密集度、优势菌、pH、清洁度和病原体检出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宫腔粘连组阴道微生态失调检出率(48%)高于对照组(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粘连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阴道微生态失调可能与宫腔粘连的发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宫腔镜检查对不孕症与复发性流产患者宫腔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宫腔镜检查对不孕症与复发性流产患者宫腔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269例不孕症患者(原发性不孕120例、继发性不孕149例)和14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有完整宫腔镜及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宫腔镜对此类患者宫腔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孕症与复发性流产患者宫腔病变性质.结果 经宫腔镜检查,277例正常,其余133例(32.44%)存在宫腔病变,以宫腔粘连比重最高,其次为子宫内膜息肉;三组经宫腔镜检查提示正常患者比重分别占69.17%、77.18%、56.03%;而经宫腔镜检出的宫腔病变类型中,原发性不孕患者以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比重最高;继发性不孕、复发性流行均以宫腔粘连比重最高,且存在宫腔病变的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子宫畸形亦占一定比重(7.80%);且三组宫腔镜检查正常比例、宫腔粘连检出率、子宫内膜息肉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继发性不孕组宫腔镜检查正常比例显著高于复发性流产组,原发性不孕及继发性不孕组子宫粘连检出率显著低于复发性流产组,而原发性不孕组子宫内膜息内检出率显著高于继发性不孕组、复发性流产组(P均<0.05);同时,仅1例宫腔镜检查后出血,发生率0.24%.结论 不孕症与复发性流产患者宫腔病变类型或存在一定差异,宫腔镜对不孕症与复发性流产患者宫腔病变进行诊断分析可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意见,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