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麻醉的优化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烟雾病血运重建术患者154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77):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GN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5~1.0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和依托咪酯0.2~0.3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GN组以0.5%罗哌卡因行术侧头皮神经阻滞(眶上神经阻滞、滑车上神经阻滞各2 ml,耳颞神经阻滞、枕大神经阻滞、枕小神经阻滞各3 ml),G组局部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吸入七氟烷,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0.10 μg·kg -1·min -1和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 -1·h -1维持麻醉。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结果:与G组比较,GN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各时点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用于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可提高围术期镇痛效果,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合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时阿芬太尼抑制老年患者喉罩置入心血管反应的量效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复合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时阿芬太尼抑制老年患者喉罩置入心血管反应的量效关系。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手术老年患者,性别不限,年龄65~85岁,BMI 20~3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5 mg/kg,给予患者充分镇静,5 min后连续记录3次MAP和HR,间隔3 min,取其平均值作为基础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2 mg/kg,待BIS值<60时依次静脉注射阿芬太尼、罗库溴铵0.6 mg/kg,静脉注射阿芬太尼后1.4 min时置入喉罩,行机械通气。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阿芬太尼初始剂量设定为6.83 μg/kg,发生喉罩置入心血管反应,下一例患者升高1个剂量梯度,未发生喉罩置入心血管反应,降低1个剂量梯度,相邻剂量比值为1.0∶1.1。发生喉罩置入心血管反应的标准:喉罩置入后2 min内MAP最大值或HR最大值较基础值增加≥20%。采用Probit法计算阿芬太尼抑制老年患者喉罩置入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95%有效剂量(ED 95)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 结果:复合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时阿芬太尼抑制老年患者喉罩置入心血管反应的ED 50及其95% CI为5.605(5.036~6.082) μg/kg,ED 95及其95% CI为6.625(6.125~9.763) μg/kg。 结论:复合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时阿芬太尼抑制老年患者喉罩置入心血管反应的ED 50和ED 95分别为5.605和6.625 μ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瑞马唑仑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麻醉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理想的镇静药物——水溶性、无刺激、无蓄积、起效快、可控性高、肝肾功能损伤小以及较轻的心血管和呼吸抑制作用 [1]。目前临床常用镇静药物为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等,但均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性问题。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苯二氮 类药物 [2],已广泛用于无痛内镜诊疗术镇静与全麻诱导及维持,该药或可成为理想的镇静药物。本研究就瑞马唑仑近期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腰椎手术麻醉方法的改良: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9.9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7):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2组均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 -1·h -1。术毕前10 min连接镇痛泵行PCIA,NR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瑞芬太尼累计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K组术中瑞芬太尼累计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 P<0.05),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术后补救镇痛率、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延缓术后疼痛时间,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依托咪酯对机械性损伤的体外培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ET)对机械性损伤的体外培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RGC,采用Thy1.1和微管关联蛋白2对其进行免疫荧光双标鉴定。培养的原代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RGC划伤组、ET低剂量组(1 μmol/L)、ET中剂量组(5 μmol/L)、ET高剂量组(10 μmol/L)。RGC划伤组和不同浓度ET组采用虹膜刀划伤培养细胞,建立RGC机械性损伤模型。建模后7 d,细胞计数试剂盒-8增生分析法检测各组RGC存活率;膜联蛋白Ⅴ/碘化丙啶双染色法检测各组RGC凋亡率。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检验。结果:RGC划伤组、ET低剂量组、ET中剂量组、ET高剂量组的RGC存活率分别为(72.60±2.97)%、(73.73±1.14)%、(79.19±1.79)%、(83.88±0.94)%;对照组、RGC划伤组、ET低剂量组、ET中剂量组、ET高剂量组的RGC凋亡率分别为(5.08±0.17)%、(18.67±1.24)%、(17.96±0.74)%、(15.11±0.56)%、(11.67±1.32)%。组间RGC存活率比较:与RGC划伤组相比,ET低剂量组、ET中剂量组、ET高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增高,RGC划伤组与ET低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28);RGC划伤组与ET中剂量组、ET高剂量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ET中剂量组与ET高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组间RGC凋亡率比较:RGC划伤组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与RGC划伤组比较,ET低剂量组、ET中剂量组、ET高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降低,RGC划伤组与ET低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69);RGC划伤组与ET中剂量组、ET高剂量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ET中剂量组与ET高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 结论:ET对机械性损伤的体外培养RGC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保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ET剂量的增长而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麻醉后突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体重60 kg,ASA分级Ⅱ级。因"月经量增多6个月,发现子宫肌瘤渐进性增大6个月"入院。既往病史:左下肢静脉血栓病史6个月,规律溶栓治疗,半月前停药。术前化验检查:ECG提示校正的QT间期(QTc) 491 ms,血红蛋白66 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达到84 g/L。拟在全麻下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该患者贫血貌,入室后精神状态紧张,心率104次/min,血压138/90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3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置入三号喉罩并用胶带固定。呼吸机参数设定:FiO 2 60%,V T 450 ml,通气频率12次/min,I∶E 1∶2。监测血压109/70 mmHg,心率50次/min,监测仪显示T波倒置,随后出现室颤波形,即刻开始心肺复苏,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并将喉罩更换为气管插管。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3 mg,2次360 J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率。约40 min后患者苏醒,拔除气管导管。血气分析结果:pH值7.41,PCO 2 35 mmHg,PO 2 206 mmHg,K + 3.2 mmol/L,Ca 2+ 0.98 mmol/L,乳酸2.8 mmol/L,Hb 96 g/L。送入ICU观察期间,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床旁心电图可见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抢救成功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T波呈双峰样改变,QTc 634 ms,可诊断为长QT间期综合征(LQTS)。静脉输注硫酸镁2.5 g和氯化钾1.5 g治疗,经治疗后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口服倍他乐克11.875 mg,1次/d。距第1次心肺复苏3 d后心电图显示QT/QTc 482/580 ms。5 d后QTc逐渐恢复至470 ms,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待进一步调整后再行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急诊麻醉患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的麻醉围术期管理。方法:分析北京医院行急诊手术的1例高龄伴感染性休克的麻醉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加以总结。结果:麻醉诱导药物首选依托咪酯或氯胺酮、顺式阿曲库铵、瑞芬太尼,麻醉维持首选瑞芬太尼、七氟醚。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合并新发房颤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术期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使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进行药物复律。围术期超声评估可能用于指导感染性休克的围术期液体治疗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结论:麻醉医生应重视并掌握感染性休克的麻醉围术期管理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性别因素对羟考酮抑制老年患者眼科手术喉罩置入反应有效剂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羟考酮抑制老年患者眼科手术喉罩置入反应有效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至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喉罩全身麻醉眼科手术患者56例,其中女26例,男30例,年龄65~80(72±5)岁,体质指数(BMI)18.5~24.9 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性别分为老年女性组和老年男性组。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研究,首例患者静脉注射羟考酮0.10 mg/kg,5 min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2 m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3 min后,脑电双频指数(BIS)≤60时置入喉罩。喉罩置入反应阳性标准:喉罩置入后2 min内平均动脉压最大值(MAP max)或心率最大值(HR max)的升高幅度超过基础值的20%。若喉罩置入反应阳性,则下1例患者羟考酮的用量增加1个阶梯剂量,否则降低1个阶梯剂量,相邻剂量比值为1.1,重复此过程,直到出现7个转折点。分别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羟考酮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及95% CI。同时观察麻醉诱导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老年女性组26例患者均完成试验,老年男性组有1例患者因喉罩对位不良未完成试验,最终29例患者完成试验。老年女性组患者中,13 例出现喉罩置入阳性反应;老年男性组患者中,14例出现阳性反应。老年男性组羟考酮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ED 50(95% CI)为0.096(0.083~0.112)mg/kg,高于老年女性组的0.081(0.073~0.098)mg/kg( P=0.008)。55例患者均未出现呛咳、肌震颤、低氧血症以及恶心、呕吐、反流误吸等不良反应。老年女性组有1例患者出现诱导后一过性低血压,对症处理后好转。 结论:不同性别患者应用羟考酮抑制眼科手术喉罩置入反应的ED 50不同,在老年男性组为0.096(0.083~0.112)mg/kg,在老年女性组为0.081(0.073~0.098)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麻醉方式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浆HMGB1浓度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浓度。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年龄34~68岁,BMI 19~24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4):全身麻醉组(G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GE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GE组麻醉诱导前经L 1,2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平面达到T 6后进行全身麻醉,方法同G组。术后采用PCIA,维持VAS评分≤3分。于麻醉前10 min(T 0)、手术结束时(T 1)、术后1 h(T 2)、24 h(T 3)和48 h(T 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HMGB1、γ-干扰素(IFN-γ)以及IL-4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 结果:与G组比较,GE组T 2,4时血浆IFN-γ和IL-4浓度降低,T 2~4时血浆HMGB1浓度降低,T 2~4时CD3 +、T 2时CD4 +、T 2,3时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升高( P<0.05)。 结论:相比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血浆HMGB1浓度更低,进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咪达唑仑、丙泊酚和依托咪酯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对患者炎症应激、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丙泊酚和依托咪酯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对患者炎症应激、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咪达唑仑进行静脉麻醉,研究组给予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进行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检查前后的炎性反应指标、应激反应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检查前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89、0.755、0.106,均 P>0.05),检查后两组TNF-α、IL-6、IL-10水平均升高(均 P<0.05),且研究组TNF-α、IL-6、IL-10水平明显均低于对照组[(4.95±0.64)ng/L比(6.09±0.69)ng/L,(6.31±0.75)ng/L比(7.18±0.90)ng/L,(7.52±0.95)ng/L比(9.58±1.28)ng/L, t=7.661、4.697、8.173,均 P<0.05)]。检查前两组皮质醇(Cor)、醛固酮(ALD)、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30、0.386、0.229、0.481,均 P>0.05),检查后两组Cor、ALD、NE、AT-Ⅱ水平均升高(均 P<0.05),且研究组Cor、ALD、NE、AT-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7.61±25.77)nmol/L比(273.52±35.87)nmol/L,(39.89±5.60)ng/L比(50.47±5.92)ng/L,(61.33±7.63)μg/L比(73.41±8.54)μg/L,(23.58±3.07)μg/L比(30.94±4.24)μg/L, t=6.574、8.211、6.671、8.892,均 P<0.05)。检查前两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282、0.216、0.277,均 P>0.05),检查后对照组HR、SBP、DBP水平均下降(均 P<0.05),且研究组HR、SBP、DB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5.22±5.80)次/min比(71.79±5.77)次/min,(83.91±4.52)mmHg比(79.55±5.14)mmHg,(128.56±6.67)mmHg比(121.68±5.02)mmHg, t=2.652、4.029、5.212,均 P<0.05]。 结论: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给予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静脉麻醉,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