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静安区某社区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人群的感染特点,为基层Hp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7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随机选取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在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经 14C呼气试验明确诊断Hp感染者360例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消化道症状、症状类型、疾病危害知晓、外出聚餐情况、家庭成员Hp感染情况等问题,收集有效问卷335例,有效应答率93.06%(335/360),分析335例感染者的年龄及性别构成、症状和构成特点、对感染危害的知晓情况、外出聚餐和Hp感染家庭聚集性情况等。 结果:335例Hp感染者中,有症状者282例,无症状者53例。有症状和无症状的Hp感染者家庭成员感染率分别为55.67%(157/282)和56.60%(3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16 ,P>0.05);282例有症状感染者中,症状总频次646次,其中嗳气为最常出现症状(27.09%,175/646),之后依次为腹胀(22.45%,145/646)、反酸(17.03%,110/646)、腹痛(14.86%,96/646)、口气(14.55%,94/646)等,单一症状组、2项症状组及≥3项症状组3组Hp感染者口气、反酸、嗳气、腹胀、腹痛等主要症状频次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3.297, P>0.05);经常外出聚餐和不经常外出聚餐者家庭成员Hp感染率分别为82.40%(103/125)和40.00%(84/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7.122 ,P<0.01);不同文化程度Hp感染者对Hp危害的知晓率依次为:小学及以下9.43%(5/53),初中51.55%(50/97),高中62.50%(65/104),大专及以上87.65%(7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2.447 ,P<0.01);男性与女性Hp感染者各年龄段构成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 =1.155, P>0.05)。 结论:经常外出聚餐的Hp感染者家庭成员Hp感染率更高,应加强社区Hp感染者健康管理,提高社区居民尤其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对Hp感染危害知晓率,以降低Hp感染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流行态势仍在持续,今年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出现夏季流感流行高峰,今冬明春可能会出现新冠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情况。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健康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IIV3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IIV4为裂解疫苗,LAIV3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居民自愿接种。2018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印发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一年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接种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1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流感防控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2022—2023年度国内批准上市及批签发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2—2023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原则上,接种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接种禁忌的人提供接种服务。≥18岁人群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仍大于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或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为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和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1)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2)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3)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4)重点场所人群,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5)其他流感高风险人群,包括≥60岁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6月龄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对于IIV,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1—2022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LAIV,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早开展接种工作,尽量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同一流行季,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再次接种。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本指南适用于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0~24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0~24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为后期开展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9月-2021年12月,对深圳市龙华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开展儿童体检的0~24月龄婴幼儿抚养人进行过敏性疾病问卷调查,收集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相关情况,采用x2检验、t检验、二项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纳入377例婴幼儿,其中男190例,女187例,既往患有过敏性疾病婴幼儿70例,占比18.57%.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母亲过敏史(OR=3.338,95%CI:1.301~8.563)、家庭装修(OR=4.774,95%CI:1.014~22.479)、婴幼儿服用益生菌(OR=2.051,95%CI:1.061~3.964)、孕期压力(OR=2.073,95%CI:1.132~3.798)是导致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孕期补充益生菌(OR=0.422,95%CI:0.194~0.921)可能是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深圳市龙华区0~24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建议母亲孕期避免接触装修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孕期适量服用益生菌,从而减少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深圳市福田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角色认知和职业倦怠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深圳市福田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角色认知和职业倦怠情况,并分析角色认知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于2022年10月对深圳市福田区9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进行了调查,使用随机数字表抽取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1个家庭医生团队,将该家庭医生团队的全部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361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使用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中文版马斯勒职业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量表进行调查,分析角色认知和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以及角色认知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量表的得分分别为(35.25±5.21)、(27.03±13.73)分。职业倦怠量表中,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量表的得分分别为(17.89±6.82)、(6.51±2.54)、(30.95±5.70)分。不同年龄、职业、工作年限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角色模糊和职业倦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30岁、全科医生、工作时间≤5年的团队成员角色模糊得分更高,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得分更高,个人成就感得分更低( P<0.05)。角色模糊得分与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呈负相关( r=-0.544、-0.352),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 r=0.473);角色冲突得分与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呈正相关( r=0.352、0.376),与个人成就感呈负相关( r=-0.440)。回归分析显示角色认知对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的回归方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10.28~85.12, P<0.01)。 结论:年龄≤30岁、全科医生、工作时间≤5年的团队成员角色模糊程度较高,职业倦怠也更严重,提高角色认知程度可降低其职业倦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强风湿免疫性疾病慢病管理 提升患者总体健康结局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一组与免疫相关,以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我国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人数较多,治疗依从性差,达标率低,致残比例高,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近年来,虽然我国风湿免疫性疾病诊疗水平进步明显,但不同地区间的诊疗水平和理念存在较大差异,且政府对风湿免疫性疾病重视度相对不足,支持和投入有限。因此,进一步加强风湿免疫性疾病慢病管理体系建设及提升高质量服务能力是风湿免疫学界同仁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此呼吁风湿免疫科、医院、社会及国家政府部门增加对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关注,倡导风湿免疫性疾病慢病管理模式,组建以风湿免疫科为主导的多学科管理团队,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切实改善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际居家护理模式现况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居家护理成为健康养老的新理念。如何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实用、经济便利的居家照护服务,已成为各个国家长期照护体系改革的目标。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居家护理体系包括私人及社会保险支付费用、私有机构提供服务的模式(美国模式);政府支付费用、私有机构提供服务为主的模式(加拿大模式);政府与个人共同支付费用、多元化服务提供主体的模式(澳大利亚模式);保险支付费用、多元化服务提供主体的模式(日本模式)。本文总结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为代表的居家护理模式,阐述居家护理的核心要素,分析其特征及优缺点,提出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居家护理的长处,结合我国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特点,创建符合国情的居家护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以北京市顺义区人口规模和医疗卫生条件相当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现场,招募400例新近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以社区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206例)和对照组(194例)。对干预组进行3次20~30 min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前后分别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健康素养和健康信念等信息,并进行血压测量。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两组对象干预前后的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完成研究的患者分别为134和129例。调整年龄、性别、家庭月收入、医疗保险、常见慢性病、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后,干预使健康信念的感知服药障碍维度得分提高了1.65分( P=0.016),感知高血压严重性维度得分下降了0.73分( P=0.018)。干预使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下降了7.37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下降了4.07 mmHg,β(95 %CI)值分别为-7.37(-11.88,-2.86)、-4.07(-7.30,-0.84)。健康信念的感知高血压易感性和自我效能维度对患者血压变化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罕见病患儿照顾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罕见病患儿照顾者的真实体验,为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4月—2021年12月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住院的14名罕见病患儿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罕见病患儿照顾者的真实体验可归纳为心理感受复杂、照顾负荷过重、家庭功能脆弱、渴望获取疾病相关信息、积极面对问题5个主题。结论:罕见病患儿照顾者在照顾患儿的过程中承担着多方面负担,应对其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指导和心理疏导,帮助照顾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以减轻其照护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卒中患者老年照顾者技术焦虑与家庭护理准备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老年照顾者技术焦虑及家庭护理准备的相关性。方法:2022年3—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的160名脑卒中患者老年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老年人技术焦虑量表及中文版照顾者做好家庭护理的准备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老年照顾者技术焦虑及家庭护理准备的相关性。采用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老年照顾者家庭护理准备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1份,有效回收率为94.4%(151/160)。结果:脑卒中患者老年照顾者家庭护理准备得分为(49.42±7.54)分,技术焦虑得分为(30.44±6.76)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老年照顾者家庭护理准备与技术焦虑呈负相关( r=-0.577, P<0.01)。分层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技术焦虑是脑卒中患者老年照顾者家庭护理准备的影响因素( P<0.01),可解释家庭护理准备变异的9.50%。 结论:脑卒中患者老年照顾者的家庭护理准备水平有待提高,技术焦虑是脑卒中患者老年照顾者家庭护理准备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可联合社区工作者帮助脑卒中患者老年照顾者克服对新技术的焦虑和恐惧,帮助其运用数字健康信息和医疗服务,提高家庭护理准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1+1+1”组合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状况,分析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7—9月,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纳入413例已接受“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者为研究对象,将糖尿病患者203例归入糖尿病组,健康人群210例归入对照组。使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生存质量评价量表(SF-36量表)进行调查,比较两组的生命质量;应用单因素分析和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生命质量总分分别为(711.36±103.40)、(736.72±85.42)分。糖尿病组的生命质量总分、健康变化、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生理内容综合测量得分低于对照组( t=-2.712、-2.326、-4.872、-5.509、-3.504,均 P<0.05);但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命活力、社会职能、心理内容综合测量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分析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睡眠质量评分、应激事件、平时精神状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限是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t/F=3.373、3.216、5.716、58.146、28.325、14.450,均 P<0.05)。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应激事件、平时精神状况、年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限是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t=7.157、4.741、-2.779、2.129,均 P<0.05)。 结论:提示在“1+1+1”组合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心理内容评分接近健康人群。应激事件、平时精神状况、年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限可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家庭医生应针对性关注应激事件、患者平时精神状况变化以及对高龄患者的签约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