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过规范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转阴率仍较低,高志良教授团队通过回顾性分析,报道HBeAg阳性的CHB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有部分患者HBeAg呈持续阳性,这部分患者乙型肝炎家族史及母亲患有乙型肝炎的比例显著较高,HBV DNA早期(1年及以内)复常率低等特点(彭亮喷等,第193 ~200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治疗性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常使用干扰素、核苷(酸)或核苷(酸)类似物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存在无法彻底清除病毒、长期使用副作用大以及产生耐药性等问题。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尤其是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病毒中和能力,在相关动物模型上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展现出了治疗或辅助治疗CHB的潜力。本文就处于临床研发阶段或临床前研发阶段的治疗性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进行综述,旨在为CHB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浓度监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CHB)在我国仍是一个公共卫生难题,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抗病毒治疗的重要药物,但部分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欠佳,或出现低病毒血症,甚至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研究发现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浓度有关,在临床上可通过药物浓度监测评估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药物浓度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现从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浓度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及药物浓度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小RNA-1246靶向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激活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246靶向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对前列腺癌(PCa)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iRNA-Seq技术检测PCa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连反应(qRT-PCR)技术检测PCa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miR-1246的表达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RT-PCR、蛋白质印迹法分析miR-1246对GSK3β的靶向调控关系。人PCa细胞DU145和LNCaP分别转染miR-1246类似物(mimics)/阴性对照(NC mimics)或miR-1246抑制剂(inhibitor)/阴性对照(NC inhibitor),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miRNA-Seq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PCa组织中有15个miRNA表达显著升高,51个miRNA表达显著降低,其中miR-1246在PCa患者组织及血清中表达显著升高(组织:7.93±2.39比1.00±0.16, t=10.070, P<0.01;血清:15.23±2.77比1.01±0.09, t=17.770, P<0.01)。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miR-1246与GSK3β有互补的核苷酸序列,miR-1246 mimics+WT-GSK3β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NC mimics+WT-GSK3β组(0.58±0.09比1.00±0.14, t=8.128, P<0.01)。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miR-1246 inhibitor组GSK3β的表达明显高于NC inhibitor组(2.43±0.29比1.00±0.09, t=10.180, P<0.01),miR-1246 mimics组GSK3β的表达明显低于NC mimics组(0.51±0.07比1.01±0.12, t=5.120, P<0.05)。在DU145和LNCaP细胞中,miR-1246 mimics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迁移率和细胞侵袭数显著高于NC mimics组,miR-1246 inhibitor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迁移率和细胞侵袭数显著低于NC inhibitor组。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miR-1246 inhibitor组Wnt3a和β-catenin的表达低于NC inhibitor组(Wnt3a:0.39±0.05比1.00±0.12, t=6.620, P<0.01;β-catenin:0.54±0.09比0.98±0.10, t=6.032, P<0.01)。 结论:miR-1246通过抑制GSK3β,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PCa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策略:直接抗病毒药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DAAs能直接干扰病毒的感染复制过程,减少子代病毒产率,继而影响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两种动态平衡,即肝细胞中病毒复制-循环中病毒衰减之间的平衡,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池补充-cccDNA衰减之间的平衡。现有核苷(酸)类似物足以影响第一种平衡,却难以撼动第二种平衡。因此,靶向HBV感染复制的不同环节,开发新型DAAs十分必要。现从cccDNA池补充-cccDNA衰减这一平衡的两个方面,探讨近期DAAs研发的主要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的临床治愈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清除情况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至2019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HBsAg ≤ 1 500 IU/ml、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V DNA不可测且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48周,主要研究终点是72周时HBsAg清除的比例,同时分析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用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定量数据,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定性数据。 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者,其中13例患者在治疗48周时获得了HBsAg清除,另有6例患者在疗程延长至72周治疗期间获得了HBsAg清除,占全部入组患者的50.00%。比较HBsAg清除组和未清除组间的HBsAg动力学整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及基线、12周、24周时HBsAg水平和治疗早期HBsAg下降幅度是治疗72周时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值= 1.311; P = 0.016;95%置信区间:1.051~1.635)和治疗24周时HBsAg水平( OR值=4.481, P = 0.004;95%置信区间:1.634~12.290)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对核苷(酸)类似物经治、HBsAg ≤ 1 500 IU/ml、HBV DNA不可测的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Peg-IFNα治疗48周可促进HBsAg清除;在48周时未获得HBsAg清除的16例患者,将疗程延至72周后,其中6例患者(37.50%)也获得了HBsAg清除,因此需要根据预测指标定制最佳个体化治疗策略,而并非48周固定疗程;年龄(≤ 38岁)、基线HBsAg水平(≤ 2.86 log 10IU/ml)、24周时HBsAg水平(≤ 0.92 log 10IU/ml)和12周HBsAg自基线下降幅度(≥ 0.67 log 10IU/ml)提示患者很大可能在联合治疗72周时获得HBsAg清除,其中基于24周时HBsAg水平≤0.92 log 10 IU/ml的联合指标将识别出85%~100%可能获得HBsAg清除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艾米替诺福韦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口服一线核苷(酸)类似物经治不完全应答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不完全应答的临床难点问题,前瞻性探索NAs经治不完全应答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CHB患者应用一线NAs治疗,包括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48周及以上,若HBV DNA仍阳性,更换为艾米替诺福韦(TMF)或TAF治疗,分别为TMF组及TAF组。评价2组患者治疗24周及48周的HBV DNA阴转率、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TMF组、TAF组分别有30例、26例患者完成24周随访,18例、12例患者完成48周随访。2组患者在更换为TMF/TAF治疗前的基线HBV DNA( t = 0.390, P = 0.698)、HBsAg( t = 1.492, P = 0.142)和HBeAg( t = 0.555, P = 0.58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TMF组有19例(19/30,63.33%)HBV DNA阴转,TAF组14例(14/26,53.85%)HBV DNA阴转( χ2 = 0.518, P = 0.472)。在完成48周随访的患者中,TMF组、TAF组分别有15例(15/18,83.33%)、7例(7/12,58.33%)患者HBV DNA检测为阴性( χ2 = 2.301, P = 0.210)。2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的HBsAg和HBeAg水平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MF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CHB口服一线NAs经治不完全应答的患者有效,但与TAF相比,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症状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对于有症状或治疗指征的WM患者,国际WM工作组仍首先推荐患者进入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目前治疗WM的有效药物包括烷化剂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核苷酸类似物氟达拉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伊布替尼等 [1,2]。对于我国WM患者,能规范应用含利妥昔单抗或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比例并不高。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成功应用于治疗包括WM在内的多种肿瘤,并显示出良好疗效 [3,4,5,6,7],而沙利度胺价格便宜,易于被我国患者接受,故我们在2015年设计本研究探讨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症状性WM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FNλ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乙型肝炎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IFN)两大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但由于不能彻底清除cccDNA,治疗效果仍不甚满意。IFNλ是新发现的一类细胞因子家族,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从而诱导抗病毒、抗增殖、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IFNλ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及免疫学指标在乙型肝炎中具有重要意义,IFNλ可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其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的预后及易感性密切相关,且IFNλ在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细胞癌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有望用于临床上乙型肝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本文就目前IFNλ在乙型肝炎中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精准免疫分期指导慢性HBV感染者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影响世界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合理抗病毒治疗可阻止或延缓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精准免疫学分期有助于对HBV感染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与管理方案,符合抗病毒指征者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并依据抗病毒治疗应答情况优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方案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以最大限度实现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长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