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Ⅱ类等位基因及单倍体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白血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A、B、C)、Ⅱ类(DRB1、DQB1、DPB1)等位基因和单倍体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深圳市血液中心845例中国南方汉族白血病患者(323例ALL、350例AML及172例CML)和745名中国南方汉族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rSSO)及测序分型(PCR-SBT)方法对HLA-A、-B、-C、-DRB1、-DQB1和-DPB1进行基因分型,鉴定HLA等位基因前4位数。采用Arlequin 3.5软件分析HLA单倍体;从HLA低分辨水平(等位基因前2位数)及高分辨水平(等位基因前4位数)分别统计分析HLA等位基因和单倍体多态性与3种白血病的相关性。结果:经Bonferroni校正,ALL组A*02(36.22%比28.26%, χ2=13.41, PC<0.01)及其单倍体A*02-B*46-C*01(15.35%比10.23%, χ2=10.90, PC=0.02)、DRB1*12(15.79%比11.10%, χ2=9.02, PC=0.03)、A*02:03(9.75%比5.32%, χ2=14.25, PC=0.002)及其单倍体A*02:03-B*38:02-C*07:02(3.80%比1.51%, χ2=10.41, PC=0.02)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是ALL易感因素;AML组A*11-B*15-C*08-DRB1*15-DQB1*06-DPB1*02的频率高于对照组(1.34%比0.07%, χ2=12.54, PC=0.003),是AML易感单倍体;CML组A*02(36.63%比28.26%, χ2=9.33, PC=0.02)及其单倍体A*02-B*15-C*04(2.17%比0.29%, χ2=11.74, PC=0.02)、DRB1*03:01-DQB1*02:01-DPB1*02:01(1.86%比0.14%, χ2=13.10, PC=0.01)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是CML易感因素;CML组DRB1*13的频率低于对照组(1.45%比5.25%, χ2=9.29, PC=0.03),是CML拮抗基因。 结论:在HLA低分辨及高分辨水平发现了白血病易感或拮抗HLA等位基因和单倍体,可为探究中国南方汉族白血病发病机制并制订有效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参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又称运动神经元病和“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发病率不到1/10万人·年,我国2010年发病率为1.62/10万人·年。患者常在发病3~5年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无有效治疗。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是人们发现的第1个ALS致病基因,约占家族性ALS的18.9%和散发性ALS的1.2%,是亚洲人群,尤其东亚人群中最常见的ALS致病基因。我国ALS患者SOD1突变分布多位于2号和4号外显子,不同于北美ALS患者多突变于1号和4号外显子。SOD1突变将导致抗氧化酶作用减弱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除此之外,近年研究者们逐步发现SOD1突变亦会导致神经元内蛋白稳态失衡、SOD1蛋白类似朊蛋白样增殖和传播、转录因子功能失调和RNA代谢失调。临床上,携带SOD1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较年轻,平均为48~52岁,绝大多数(95%)以肢体起病,生存时间中位数约为6年;我国SOD1突变患者发病更为年轻,约为44岁;平均生存时间更长,约为8年。但不同位点的突变对应的临床表型和进展速度差异显著。目前已有数项针对SOD1突变的2期临床试验,作用机制涉及反义寡核苷酸(tofersen)、RNA干扰(AAV-miRNA)以及促进错误折叠蛋白清除(arimoclomol)。但对结果需谨慎解读,同时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体寡链核苷酸耦联策略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调控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肿瘤细胞与其肿瘤微环境(TME)相互作用的结果,TME分布着多种基质细胞,其中以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最为丰富。根据巨噬细胞与其发生应答反应的辅助性T细胞类型,可大致将极化的巨噬细胞分为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在多数肿瘤中,M1型巨噬细胞参与抗肿瘤免疫,而M2型巨噬细胞主要发挥促肿瘤作用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肿瘤发展过程中,TAMs经历了从免疫刺激的M1样表型到免疫抑制的M2样表型的过程,该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可被逆转。这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通过TAMs的定向调控,逆转M2样巨噬细胞促肿瘤的微环境,发挥M1样巨噬细胞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该方案还有望与免疫检查点阻断(ICB)联用,增强ICB的治疗效果。小干扰RNA(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一种安全可用于人类的基因调控方式,对TAMs的调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异性抗体因其高选择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靶向治疗。抗体-寡核苷酸结合物(AOCs)正是结合了两者的优势,是实现TAMs中M2样巨噬细胞逆转的最佳方式。本文主要就TME中TAMs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应用AOCs对TAMs表型进行定向调控,抑制肿瘤发展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LRP3炎症小体:SARS-CoV-2治疗的重要靶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SARS-CoV-2是引起COVID-19大流行的病原体,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在重型COVID-19病例中,病毒感染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多器官炎症反应过度直至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最近研究显示,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containing pyrin domain 3, 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是SARS-CoV-2致病的重要机制,SARS-CoV-2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NLRP3炎症小体,从而诱发大量促炎细胞因子释放。本文综述了SARS-CoV-2感染激活NLRP3炎性小体及其分子机制,并总结靶向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研究进展,为治疗SARS-CoV-2感染提供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细胞表位模型和表达模型对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HLA-DPB1基因错配风险的预测功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T细胞表位(TCE)模型和表达模型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MUD-HSCT)供受者HLA-DPB1基因错配风险的预测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9年陕西省血液中心进行HLA高分辨分型确认的MUD-HSCT供受者364例(182对)。182例受者中,男121例,女61例,年龄(26.3±14.2)岁;182例供者中,男148例,女34例,年龄(33.7±7.5)岁。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序分型(PCR-SBT)、下一代测序(NGS)技术和基于LABScan ? 3D 平台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技术(PCR-SSO)等进行HLA-A、B、C、DRB1、DQB1、DPB1基因高分辨分型,采用PCR-SBT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运用TCE模型和表达模型评估MUD-HSCT供受者HLA-DPB1基因错配模式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风险。 结果:检出26种HLA-DPB1等位基因及其3′-UTR rs9277534 SNP基因型,发现并正式命名2个新等位基因HLA-DPB1*1052∶01 和HLA-DPB1*1119∶01。HLA-DPB1基因总错配率达90.66%(165/182),TCE模型允许错配占47.80%(87/182),不允许错配占42.86%(78/182);移植物抗宿主(GvH)方向的不允许错配为13.73%(25/182),宿主抗移植物(HvG)方向的不允许错配为29.12%(53/182)。TCE模型中共有73对供受者符合表达模型评估标准,其中TCE允许错配组的受者DP5错配占34.25%(25/73),根据表达模型预测其移植后aGVHD风险为高风险;TCE不允许错配组的受者DP2错配占6.85%(5/73),受者DP5错配占10.86%(8/73),均被预测为aGVHD高风险。两种模型之间的整体一致性为27.27%,不一致性为16.97%。结论:TCE模型和表达模型是预测MUD-HSCT供受者HLA-DPB1基因错配风险的有效工具,综合应用两种模型有助于移植风险分层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100例异常血红蛋白E患者的血液学和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云南省异常血红蛋白E(hemoglobin E,Hb E)杂合子及Hb E合并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病例的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对100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提示为Hb E异常血红蛋白携带病例进行血细胞分析,并用Gap-PCR和PCR-寡核苷酸探针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α-和β-珠蛋白基因常见突变类型。结果:100例疑似Hb E携带的病例,经基因诊断全部检出β-珠蛋白链CD26突变(HBB:c.79G>A),其中Hb E杂合子90例,Hb E合并αα/-α 3.7突变7例,Hb E合并αα/-- SEA突变2例,1例为Hb E合并-α 3.7/-α 3.7。Hb E杂合子血液学表型分析结果:Hb A2(26.02±3.64) %,Hb F (1.35±1.25)%,平均红细胞体积(78.83±4.68)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6±1.54)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29.65±10.73) g/L,血红蛋白(141.08±16.53) g/L;Hb E复合α地贫时,α地贫基因的突变类型不同,血液学表型结果不同。 结论:云南省Hb E及Hb E合并α地贫的发生率较高,高效液相色谱能够有效检出Hb E,Hb E合并其它α地贫基因突变时,有较大差异的表型变化;仅依靠血液学结果进行产前筛查会造成Hb E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SP30联合IL-2刺激在伴有骨髓侵犯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pG-ODN,DSP30)在伴有骨髓浸润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lymphoma,B-NHL)常规染色体检测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16例初诊时伴有骨髓浸润的B-NHL标本,设实验组应用DSP30联合IL-2刺激细胞增殖并培养72 h后进行染色体制备;对照组常规24 h培养处理并制备染色体,运用R显带技术对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结果:116例B-NHL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4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9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6例,滤泡细胞淋巴瘤(FL)13例,边缘区淋巴瘤(MZL)8例,伯基特淋巴瘤(BL)7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3例,毛细胞白血病(HCL)2例,富于T/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1例;对照组116例行常规染色体检测,18例无分裂相,染色体成功分析中异常检出率为22.45%(22/98),而经实验组(DSP30+IL-2)刺激的同期患者,无分裂相者减少至10例,异常检出率为59.43%(63/106);在惰性淋巴瘤中,对照组检出率为16.21%(12/74),实验组检出率为55.00%(44/80),在非CLL/SLL的惰性淋巴瘤中,对照组检出率为17.95%(7/39),实验组为52.50%(21/40);无论骨髓侵犯比例多少,DSP30+IL-2都能够有效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实验组染色体异常累及数前5的依次为14、13、11、8和18号染色体,对照组依次为14、13、8、9和1号染色体;实验组检出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高于对照组。结论:DSP30+IL-2作为刺激剂应用于伴有骨髓浸润的B细胞淋巴瘤,可以明显提高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特别在低比例肿瘤细胞浸润时,能有效减少异常染色体的漏诊率;DSP30+IL-2应用可检出更多不同种类的特异性遗传学改变,可以对淋巴瘤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分型,并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预后分层信息,也为少见的B-NHL特异性异常的研究提供遗传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OX7基因甲基化在肾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对肾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SRY盒转录因子7( SOX7)基因甲基化在肾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对肾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方法:选择80例肾癌患者(肾癌组)及50例肾脏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寡核苷酸序列(MON、UMON和CON)并转染至肾癌细胞A498。采用甲基特异性PCR检测肾癌患者(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对照组肾脏组织中 SOX7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 SOX7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MTT法检测 SOX7基因甲基化对肾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 SOX7基因甲基化对肾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结果:肾癌组患者肿瘤组织 SOX7基因甲基化率高于癌旁组织和对照组肾脏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7.522, P<0.05)。肾癌细胞Caki-1、786-O、769-P中 SOX7基因呈甲基化状态,而在A498细胞中呈未甲基化状态。肾癌组患者肿瘤组织 SOX7基因甲基化率在性别、年龄及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肿瘤数量及肿瘤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转染MON后可成功诱导A498细胞 SOX7基因甲基化,MON组A498细胞第1~7天细胞活力高于UMON组和CON组( P<0.05)。 结论:SOX7基因甲基化可促进肾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在肾癌的病情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白血病患者HLA位点杂合性丢失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例白血病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杂合性丢失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方法对患者移植后外周血、头发毛囊、口腔黏膜拭子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HLA分型。采用23位点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测定试剂盒和本实验室建立的HLA区域内的6个STR位点方法对患者移植后的外周血、口腔黏膜拭子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STR位点检测。结果:患者经父亲源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标本HLA基因型与父亲完全一致。患者头发毛囊标本HLA结果为HLA-A*02:01,24:02, C*03:03,03:04, B*13:01,15:01, DRB1*08:03,12:02, DQB1*03:01,06:01。口腔黏膜拭子为HLA纯合子,只存在父亲单倍型HLA-A*24:02-C*03:03-B*15:01-DRB1*08:03-DQB1*06:01,丢失了母亲单倍型HLA-A*02:01-C*03:04-B*13:01-DRB1*12:02-DQB1*03:01。患者移植后外周血23个STR位点与父亲完全一致。口腔黏膜拭子23位点短串联重复位点无丢失,但6号染色体上HLA区域的6个STR位点至少有4个发生了丢失。结论:发现1例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患者的口腔黏膜拭子发生HLA杂合性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炎性小体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性小体是核苷结合域样受体家族成员之一,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激活产物IL-1β和IL-18可导致免疫细胞聚集并诱发后续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近年来NLRP3炎性小体备受关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其与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NLRP3炎性小体的结构、免疫功能及其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和作为这些疾病治疗靶点的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