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蕈样霉菌病全身皮肤放射治疗临床指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蕈样肉芽肿病(MF,又称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全身皮肤照射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治疗皮肤MF的有效方式。既往一般使用电子线治疗,全身皮肤电子治疗剂量与处方剂量的偏差高达40%。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光子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在技术上可以代替电子线治疗,其优点包括:明显改善剂量均匀性、不存在射野衔接、患者在更加舒适的仰卧位进行治疗。本文根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治疗数据,联合多家放射治疗中心,就光子螺旋断层放射治疗MF,从物理、技术、临床三个方面,对体位固定、CT模拟定位、放疗计划设计和剂量处方等放射治疗的各个环节,提供尽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共各医疗单位参考,使MF患者获得最为合理的放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螺旋断层调强放疗靶区外沿纵向剂量跌落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T)靶区外沿纵向剂量跌落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便对临床关于计划衔接、靶区预处理以及执行效率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指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治疗部收治的8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大孔径定位CT在获得层厚为1 mm的头颈部图像中勾画计划靶区和剂量跌落结构。在计划设计时射野宽度(FW)分别选择5.0、2.5和1.0 cm,螺距分布选择0.430、0.287和0.215,调制因子使用默认值1.8,剂量计算网格选择最精细0.195 cm×0.195 cm,其余计划参数都保持一致。按照不同参数分别进行计划设计,并将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显示同一射野宽度下不同螺距变化曲线重合,因而螺距对剂量跌落没有影响,不同射野宽度变化曲线相互独立说明射野宽度对纵轴双向剂量跌落有影响,靶区外沿纵向的剂量跌落速度与射野宽度成反相关系:即射野宽度越大剂量跌落速度越慢,半影区越大;反之射野宽度越小剂量跌落速度越快,半影区越小。当剂量跌落至处方剂量50%时距靶区纵向边界的距离近似约等于射野宽度一半,而对于距靶区边界不同距离处的剂量值可通过拟合公式计算得到。射野宽度和螺距对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影响较小,相对而言射野宽度为2.5 cm时靶区最佳。总治疗出束时间随射野宽度和螺距的增大而逐步降低。结论:当靶区分段治疗需要考虑计划衔接、执行效率及沿纵向剂量跌落控制时,可选择最佳的射野宽度、螺距等计划参数或根据纵向剂量跌落公式对衔接处靶区进行内收处理,以达到理想的剂量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通过有规则的布置子野解决全中枢放疗射野衔接和剂量冷热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容积调强弧形治疗技术全身照射的初次临床应用及剂量学验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介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初次使用容积调强弧形治疗技术(VMAT)行全身照射(TBI)患者的计划设计及剂量学验证方法。方法:在头、脚位两套定位图像上共同确定全身计划靶体积,处方剂量12 Gy分6次,设计含5个中心15个全弧的TBI计划。优化时先在脚位图像中进行,并以此为剂量基础进行头位计划优化,最后两段综合剂量累加并评估。多种剂量学验证方式:Delta 4模体验证单等中心VMAT计划剂量;EBT 3胶片验证两相邻中心射野衔接处剂量分布;PinPoint电离室测量两段图像衔接区点剂量;MOSFET剂量仪实时监测患者体表剂量。另对计划结果参数、治疗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两段靶区的平均剂量分别为12.45 Gy和12.37 Gy,肺平均剂量为10.8 Gy。每次治疗总机器跳数2 883 MU,出束时间平均约24.3 min,床旁平均总时间约121 min。与计划计算相比:单中心VMAT计划绝对剂量3%/3 mmγ通过率平均为(99.74±0.42)%;射野衔接区域绝对剂量5%/5 mmγ通过率平均为(90.11±2.72)%;头、脚位图像衔接区域点剂量平均偏差(3.6±0.4)%;实时监测患者体表8个点,各部位每次剂量在1.57~2.04 Gy范围内。结论:基于多中心VMAT技术的TBI计划及剂量学验证结果显示能可靠实施于临床,但还需不断改进、改善剂量分布和测量结果,提高治疗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调强放疗技术在射野衔接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应用调强放疗技术进行射野衔接时的最佳优化参数.方法 选择9例需射野衔接的患者,分别取1、2、4、8 cm作为射野衔接过渡区域,同时优化并模拟摆位误差,研究计划重叠长度对靶区实际受照剂量的影响.为了获得线性剂量过渡曲线,强制定义线性剂量过渡处方,利用Base Plan技术分段优化,研究计划优化次序和摆位误差对靶区剂量的影响.靶区剂量评价指标取计划重叠区域95%和1%体积所受到的照射剂量D95%和D1%.结果 单从计划角度分析,射野衔接长度越短,计划衔接处的靶区剂量分布越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890&7.878,P<0.05);摆位误差越大,射野衔接长度越小,靶区的实际受照剂量偏差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887&37.403,P<0.05);射野衔接长度接近时,在对抗摆位误差对靶区剂量的影响方面,分段优化比同时优化更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4&5.357,P<0.05).结论利用调强放疗技术对长靶区进行射野衔接时,计划重叠长度≥4 cm,并采用线性剂量过渡处方分段优化的设计方式,可减少摆位误差对靶区实际受照剂量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菊花链射野输出因子测量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针对响应随射野面积变化的探测器,应用基于菊花链( Daisy-Chaining)的射野输出因子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分别使用IBA CC13电离室、IBA CC01电离室、IBA Razor半导体探测器、IBA EFD半导体探测器和Gafchromic EBT3胶片测量Varian Edge加速器6 MV X线的射野输出因子.结果 同Razor和CC13衔接的菊花链测量结果相比,常规测量方法使用CC13测量小野时结果偏小,在射野1 cm×1 cm时偏差达到16. 71%.使用CC01测量大野时结果偏大,在射野40 cm×40 cm时偏差达到8. 39%.使用Razor测量大野时结果偏大,在射野40 cm×40 cm时偏差达到9. 40%. EFD的测量结果与Razor结果接近,在射野40 cm×40 cm时偏差为9. 14%.使用胶片测量1 cm×1 cm以上的射野时,与菊花链测量结果接近,偏差在1. 60%以内,在射野1 cm×1 cm时偏差则达到3. 13%.选择射野3 cm×3 cm或4 cm×4 cm作为中间野的菊花链测量结果一致,最大偏差0. 29%.结论 对于响应随射野面积变化的探测器可通过菊花链的方法来扩大测量范围,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仰卧位全脑全脊髓无缝整体调强技术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基于仰卧位情况下开展全脑全脊髓无缝整体调强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患者在仰卧位下使用头部面膜加体部真空垫固定组合,根据患者身高使用固定间距( 20~25 cm)的3个中心坐标. 3个中心计划共13个野,在衔接部射野重叠2~3 cm左右,采用固定钨门,逆向优化的方式进行整体计算.对3个等中心和两个射野重叠处靶区分别进行平面剂量通过率及绝对点剂量验证分析.治疗前对3个中心一次性摆位后进行3个中心CBCT扫描,分别得出3个中心在同一坐标系中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的误差,并作整体分析.结果 28例患者颈、胸、腹射野等中心点、颈胸射野衔接点、胸腹射野衔接点的平面剂量γ百分通过率和点剂量百分剂量偏差平均分别为99. 36%、99. 60%、99. 75%、94. 77%、95. 09%和1. 56%、-1. 56%、0. 52%、-0. 76%、-1. 68%. 28例患者共进行162组图像引导放疗,获得486次各中心CBCT图像的摆位偏差,其中颈、胸、腹各中心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 17、0. 10、0. 02 mm,0. 06、0. 04、0. 46 mm,0. 19、0. 26、0. 41 mm.结论 基于仰卧位全脑全脊髓无缝整体调强技术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螺旋断层放疗在分段全身照射中上下靶区衔接处剂量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选取10例身高在120.0 cm左右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上下两段行螺旋断层治疗(HT)实现全身照射(TBI),通过分析衔接处靶区剂量分布的变化情况,寻找最佳靶区间隔距离所对应的计划设计参数.方法 选取的研究对象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定位CT获得层厚为5 mm的全身图像,同时在髌骨上方10 cm处放置铅丝,作为上下两段靶区的分割线.在美国瓦里安Eclipse 13.5医生工作站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勾画,其中上下靶区在铅丝分割处依次分别内收不同距离,然后传至HT计划工作站进行计划设计,其中射野宽度(FW)分别选择5.0、2.5、1.0 cm,螺距分别选择0.430与0.287,调制因子1.8,剂量计算网格(最精细:0.195 cm×0.195 cm),其余计划参数都保持一致.将其分两段照射的上下靶区依据不同参数进行计划设计,并将设计好的不同参数的计划分别对应叠加在一起进行分析衔接处靶区剂量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螺距和射野宽度所对应不同间隔距离的衔接处靶区的剂量分布,发现只有射野宽度才影响衔接处靶区的剂量分布:当射野宽度为5.0 cm时,靶区间隔距离为5.0 cm在衔接处的剂量分布最佳;同理当射野宽度为2.5和1.0 cm时,靶区间隔距离分别为2.0和1.0 cm时最佳,即衔接处靶区的最佳剂量分布所对应的间隔距离与射野宽度保持一致.而螺距对衔接处靶区剂量和总治疗时间比值没有影响,总治疗时间长度与射野宽度保持一致反比关系.结论 对于HT进行分段式TBI治疗时,采用如上的计划设计参数,同时靶区勾画时间隔距离与射野宽度保持一致,能保证在进行分段TBI治疗时衔接处靶区不会出现剂量冷热点,确保了治疗的精确与安全.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为达到治疗效果与效率的平衡,需要选择合适的计划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rcCHECK用于全脑全脊髓容积旋转调强验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本研究尝试利用ArcCHECK对容积旋转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全脑全脊髓长靶区及多个射野衔接处进行剂量验证,探索其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5年至2017年6例行VMAT全脑全脊髓治疗的成人患者,将计划移植到ArcCHECK模体上.ArcCHECK的Merge功能可以将验证范围扩展到36 cm,所以将全脑全脊髓VMAT计划拆分成头颈、胸及腹盆三段进行分开验证,并将射野衔接处确保在验证范围内.采用γ分析3 mm/3%标准,同时对计划的绝对剂量也做了验证.结果 6个计划的头颈、胸、腹盆的验证通过率均在96.4%以上,头颈(99.1±0.8)%、胸(97.5±1.1)%、腹盆(98.8±0.6)%,并且射野衔接处通过率都非常好.绝对剂量差异在-1.7%~1.5%之间,符合误差允许范围.结论ArcCHECK的Merge功能能将射野验证范围扩大至36 cm,并能观察到衔接处的剂量分布,验证结果有较高的γ通过率,所以ArcCHECK可以用于全脑全脊髓容积旋转调强的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脑全脊髓VMAT计划的稳健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全脑全脊髓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优化方法的剂量学特征及其对衔接野间摆位误差的稳健性.方法 选取6例接受全脑全脊髓放疗患者,用Pinnacle 9.8治疗计划系统进行VMAT计划设计,优化方法分别选择交叠法和梯度优化法,交叠长度分别选择3 cm和9 cm,比较各方法得到VMAT计划的剂量分布.引入3 mm摆位误差,比较各方法得到计划的射野衔接区剂量冷热点,从而评估各计划的稳健性.结果 在不同的交叠长度下,交叠法和梯度优化法均可优化出符合临床要求的治疗计划;在射野衔接区,交叠法得到的剂量分布更均匀,均匀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引入3 mm摆位误差时,梯度优化法在9 cm交叠长度下的VMAT计划最稳健,而交叠法无法稳定得到稳健的计划.结论 对于全脑全脊髓VMAT计划优化,常用的交叠法虽可得到较好的剂量分布,但无法通过增加交叠长度提高其稳健性,而梯度优化法的射野衔接区剂量虽均匀性较差,但可通过增加交叠长度提高计划稳健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