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较传统肉毒素注射疗效更持久,较开颅微血管减压手术更安全、更便捷经济。为实现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的同质化发展,本文从面肌痉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病机制与射频治疗原理、射频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准备及具体操作方法、疗效判断与射频结束标准、并发症处理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制定了本技术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引导下经下颌角入路茎乳孔穿刺射频热凝对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下颌角入路穿刺茎乳孔面神经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和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下面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患者共82例,其中男27例,女55例,年龄24~85(59±11)岁。根据穿刺入路的不同分为3组:乳突前入路组(A组, n=35),乳突后入路组(P组, n=25),下颌角入路组(M组, n=22)。比较3组患者术中穿刺时间、引出患侧面部肌肉抽动的最小刺激电流、射频热凝治疗终止时温度及该温度下射频热凝的时间、治疗总时间,以及术后1 d面瘫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A组、P组、M组术中穿刺时间分别为(31.0±4.9)、(31.9±6.5)、(35.3±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M组穿刺时间长于A组与P组(均 P<0.05)。3组患者引出患侧面部肌肉抽动的最小刺激电流分别为(0.5±0.2)、(0.4±0.1)、(0.3±0.1)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M组最小刺激电流小于A组与P组(均 P<0.05)。3组患者射频热凝治疗终止时的温度分别为(78.6±8.1)、(76.6±8.3)、(67.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M组温度小于A组与P组(均 P<0.05)。3组患者终止治疗温度下射频热凝的时间、治疗总时间、术后1 d面瘫评分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血肿、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 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有效,下颌角入路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引导下经皮面神经茎突孔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面肌痉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面肌痉挛(HFS)是指单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严重时可功能性失明,其发病机制多为面神经根在桥前池受到伴行血管压迫,导致的神经纤维脱髓鞘而出现异位放电,传导至效应器(表情肌)而引起不自主抽动。目前一线治疗方案为表情肌注射肉毒碱,阻断神经-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但时效仅3个月左右;开颅微血管减压术通过解除伴行血管对神经压迫而达到对因治疗效果,但风险大,费用高。本研究描述了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面神经部分射频消融术(RFA)治疗HFS,通过观察临床53例HFS患者在清醒镇静状态下接受CT引导下的面神经部分RFA的即刻和长达19个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随访,发现面神经部分RFA的平均手术时间仅为32~34 min,术后91%的患者(48/53)HFS完全缓解,会出现能在1个月时间内恢复的轻度至中度面瘫,可为HFS患者提供持续达15个月以上的有效缓解。该研究认为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部分RFA可有效阻断异位电兴奋向表情肌传导,从而长效缓解面肌痉挛。该技术是一种无需进入颅内的微创手术,根据目前的疗效观察,其可以成为HFS的有效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引导下颅外颅神经射频消融治疗Meige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Meige综合征也称为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肌张力障碍的治疗可通过阻断异常运动信号的产生和传递来实现。Meige综合征(颅颈肌张力障碍常对称分布于颅面部中轴两侧)并非由于颅神经根受到伴随血管压迫所致,因此,不能通过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来治疗。本研究发现,CT引导下双侧茎乳孔面神经和(或)卵圆孔三叉下颌支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相应类型的Meige综合征。据初步观察,疗效可持续18个月以上。目前研究包括眼睑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综合征(BDS)、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ODS)、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B-ODS)。BDS患者行双侧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消融;ODS患者行双侧卵圆孔三叉神经下颌支射频消融,B-ODS患者行双侧茎乳孔面神经及卵圆孔三叉神经下颌支射频消融。本研究表明,双侧面神经射频治疗后,同时出现轻度面瘫,无口角歪斜,但吸吮能力明显下降,导致患者无法完成微笑动作,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双侧三叉神经下颌支射频手术后,张口无困难。但双侧三叉神经下颌分支支配区域仍然存在感觉迟钝和麻木。在随访24个月后,有2例患者分别于第18个月和第22个月出现症状复发。CT引导下颅外射频消融双侧茎乳孔内面神经和(或)卵圆孔内三叉神经下颌支可能是Meige综合征的可行治疗选择。除了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和脑深部电刺激外,颅外颅神经射频技术或将成为Meige综合征的新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引导下双侧责任颅神经部分射频消融治疗Meige综合征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穿刺双侧责任颅神经部分射频消融治疗Meige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1月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56例Meige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龄42~76(58.6±8.3)岁。包括眼睑痉挛型51例,口下颌痉挛型3例,眼睑合并口颌痉挛型2例。不同痉挛类型患者分别接受CT引导下双侧责任颅神经部分射频消融治疗。观察该技术对不同痉挛类型Meige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51例眼睑痉挛型Meige综合征患者经CT引导下双侧茎乳孔穿刺面神经射频治疗后,眼睑痉挛症状完全消失,遗留双侧轻、中度面瘫症状。3例口下颌痉挛型Meige综合征患者经CT引导下双侧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下颌支射频治疗后,咀嚼肌痉挛消失,患者无张口困难,遗留双侧下颌神经支配区皮肤麻木感。2例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痉挛型Meige综合征患者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下颌支射频治疗后,所有症状均消失。术后随访1~44个月,患者轻、中度面瘫症状于术后(3.2±0.8)个月消失,麻木感均未消失。有3例眼睑痉挛型患者分别于术后14、18和22个月复发,其余患者均未复发。结论:根据Meige综合征的不同分型,采取CT引导下双侧责任颅神经部分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相应类型的Meige综合征,并发症仅为可恢复的轻、中度面瘫和(或)下颌区皮肤麻木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下经完骨穴穿刺面神经方向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CT影像多平面重建,模拟经完骨穴向瞳孔方向穿刺路径,以茎乳孔为参照对象,探讨经完骨穴穿刺面神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扫描范围包含颅底的CT影像24例为观测样本,多平面重建后,设计穿刺路径,统计模拟穿刺线成功穿刺至茎乳孔附近的例数并测量与茎乳孔直线距离,观察茎乳孔与周围解剖结构位置关系.结果:在24例观测样本横断面上模拟穿刺,共得到穿刺路径48条,模拟穿刺线行经均未见骨性结构,穿刺成功率100%.经过计算得到模拟穿刺线与茎乳孔外口的空间直线距离,最短1.55mm,最长10.35 mm,平均(5.03±1.93)mm,左右两侧直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被观测者直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穿刺路线均未途经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结论:经完骨穴向瞳孔方向穿刺至面神经附近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刺五加新品种'紫加1号'多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紫加 1 号'为该课题组选育的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新品种,嫩茎叶灰紫色且味甘.为分离纯化'紫加 1 号'嫩茎叶多糖,并测定各组分的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大小、评价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以'紫加 1 号'嫩茎叶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工艺,经大孔树脂吸附法除杂脱色得到粗多糖(A.polysaccharides,ASPS);通过DEAE-Cellulose 52 离子柱和Sephadex G-100 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多糖组分;采用离子色谱和凝胶色谱-示差-多角度激光光散射色谱,测定各均一组分的单糖组成和分子量;通过测定均一组分清除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能力,分析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强弱.结果表明:ASPS经分离纯化得到 4 种多糖组分,即酸性多糖ASPA-1-1、ASPA-2-1、ASPA-3-1 和中性多糖ASPN-1,其分子量依次为 8.10、26.15、0.91、0.89 kDa,主要是由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核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等按不同比例组成的杂多糖.ASPA-1-1、ASPA-2-1、ASPA-3-1、ASPN-1 均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中ASPA-2-1 清除·OH、DPPH的能力高于ASPA-1-1、ASPA-3-1、ASPN-1,而ASPA-3-1 清除O2-·的能力最强.综上认为,从'紫加 1 号'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结果为'紫加 1 号'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深度研究和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茎乳孔及其与周围骨性结构关系的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研究茎乳孔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2例成人完整干燥颅骨,观察茎乳孔形状,用游标卡尺等测量茎乳孔孔径、后外点和前内点到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茎乳孔可见4种形态,即圆形(61.29%)、卵圆形(29.84%)、不规则形(8.06%)和三角形(0.81%).圆形孔径(2.80±0.61)mm,卵圆形长径和短径为(4.43±0.96)和(2.79±0.60)mm.茎乳孔后外点和前内点到颈动脉管外口后外点、颈静脉孔前内点、中线、枕骨大孔最前点、腭大孔后点、破裂孔后外点、卵圆孔后外点、棘孔后外点、茎突根前点、鼓乳裂最外点和乳突尖的距离分别为(16.10±2.81)、(24.01±2.65)、(44.95±3.24)、(45.10±2.71)、(61.66± 4.14)、(35.56±4.35)、(32.26±2.85)、(29.12±3.40)、(10.39±3.25)、(9.49±2.24)和(12.01±2.79)mm,(12.80±2.41)、(21.56±2.51)、(42.96±3.97)、(42.91±2.76)、(58.97±3.97)、(32.98±4.14)、(29.20±2.77)、(25.80±2.87)、(7.37±2.33)、(11.42±2.00)和(15.41±2.57)mm.经统计学分析,上述左、右两侧各孔径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茎乳孔以圆形和卵圆形居多,明确该孔与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有利于指导临床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经皮穿刺面神经电刺激联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恢复期贝尔麻痹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面神经电刺激联合星状神经阻滞对恢复期贝尔麻痹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11月贝尔麻痹患者90例.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达面神经茎乳孔出口处靶点位置,予复方倍他米松与甲钴胺混合液患侧面神经阻滞,并联合同侧星状神经阻滞;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穿刺达靶点位置后连接神经刺激器行电刺激治疗20 min.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HBGS量化转换表的估计功能值、TFGS的综合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HBGS量化转换表的估计功能值与TFGS的综合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穿刺面神经电刺激联合星状神经阻滞对恢复期贝尔麻痹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面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减少心理精神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鍉针巨刺法配合半刺法治疗孕妇急性期周围性面瘫40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