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消化道疾病内镜下射频消融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上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end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ERFA)是指在消化内镜直视下将不同类型射频消融电极贴敷于消化道扁平黏膜病变处,通过射频电流产生凝固坏死而消除病变的一种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可用于治疗平坦型消化道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重度萎缩性胃炎、消化道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表浅病变。近年来ERFA在我国开展逐渐增多,本共识旨在阐明该项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规范、相关并发症防治及临床应用现状,期望为国内规范开展ERFA提供指导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引导下经下颌角入路茎乳孔穿刺射频热凝对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下颌角入路穿刺茎乳孔面神经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和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下面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患者共82例,其中男27例,女55例,年龄24~85(59±11)岁。根据穿刺入路的不同分为3组:乳突前入路组(A组, n=35),乳突后入路组(P组, n=25),下颌角入路组(M组, n=22)。比较3组患者术中穿刺时间、引出患侧面部肌肉抽动的最小刺激电流、射频热凝治疗终止时温度及该温度下射频热凝的时间、治疗总时间,以及术后1 d面瘫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A组、P组、M组术中穿刺时间分别为(31.0±4.9)、(31.9±6.5)、(35.3±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M组穿刺时间长于A组与P组(均 P<0.05)。3组患者引出患侧面部肌肉抽动的最小刺激电流分别为(0.5±0.2)、(0.4±0.1)、(0.3±0.1)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M组最小刺激电流小于A组与P组(均 P<0.05)。3组患者射频热凝治疗终止时的温度分别为(78.6±8.1)、(76.6±8.3)、(67.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M组温度小于A组与P组(均 P<0.05)。3组患者终止治疗温度下射频热凝的时间、治疗总时间、术后1 d面瘫评分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血肿、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 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有效,下颌角入路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阻抗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TAODGCV)阻抗的变化及其对室性心律失常(VA)射频消融术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09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VA射频消融术,且有效靶点或"最早"激动点在TAODGCV的127例VA患者。根据术中初始应用的消融仪分为2组。①SES组:81例,其中男48例,年龄(56.52±15.60)岁,年龄范围17~82岁;②T11组:46例,其中男28例,年龄(54.92±14.68)岁,年龄范围13~81岁。观察并比较TAODGCV不同部位、生理盐水流速及消融仪阻抗的变化。结果:按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近端(DGCV 1)→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远端(DGCV 2)→前室间静脉(AIV)和左心室顶部穿间隔静脉(Summit-CV)顺序:①初始状态,T11与SES组的阻抗均递增,且T11组均低于SES组,差值40 ~60 Ω[DGCV 1,(207.2±15.3) Ω对(252.9±21.6) Ω;DGCV 2,(242.5±23.8) Ω对(303.7±17.2) Ω;AIV,(268.3±20.6) Ω对(347.1±21.3) Ω;Summit-CV,(264.2±19.6) Ω对(340.3±22.4) Ω;均 P<0.001];②盐水流速递增时,T11与SES组阻抗均递减,且初始阻抗越高降幅越大;除DGCV 2外,T11组降幅均小于SES组[DGCV 1,18.8 Ω对28.4 Ω;DGCV 2,34.1 Ω对31.6 Ω;AIV,29.9 Ω对44.1 Ω;Summit-CV,35.3 Ω对41.9 Ω;均 P<0.001]。 结论:TAODGCV的部位、初始阻抗、盐水流速和消融仪种类等对阻抗有影响,并存在一定变化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引导经肋横突关节上缘穿刺椎间孔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上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肋横突关节上缘穿刺椎间孔行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胸1~胸3脊神经支配区(上胸段)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和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收治的31例顽固性上胸段PHN患者,于俯卧位CT拍摄定位像后用脊柱模式层厚3 mm对上胸段行轴位扫描,从所得图像中选取含椎间孔和肋横突关节的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按设计的穿刺路径穿刺至相应椎间孔,高、低频电流刺激测试确认后行90 ℃、180 s射频热凝治疗。术前、术后3 h、1周、1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疼痛程度和精神状态进行评估。结果:31例患者射频热凝术后均未发生感染。疼痛区皮肤感觉减退,VAS评分术后3 h、1周、1个月分别为(2.74±0.69)、(2.68±0.70)、(2.45±0.51)分,低于术前的(5.94±0.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8.80、18.80和16.44,均 P<0.01);术前VAS均≥5分,术后随访1个月均≤3分。SDS评分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为(47.7±4.4)和(48.1±4.8)分,低于治疗前的(58.6±1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75和5.86,均 P<0.01);术前中、重度抑郁者13例,术后1个月轻度抑郁者5例,无中、重度抑郁者。术中鼻导管吸氧下均未出现低氧血症;19例术中出现高血压经乌拉地尔(12.5~50.0 mg)治疗后血压<基础血压的20%并<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无气胸及围术期心、脑血管意外发生。 结论:CT引导下经肋横突关节上缘穿刺椎间孔射频热凝治疗可有效改善顽固性上胸段PHN,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缺血与非缺血性左心房扑动的高密度标测及射频消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左心房动脉缺血或闭塞与左心房自发瘢痕及左心房扑动的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分组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经电生理标测证实为左心房扑动的患者中既未接受导管消融也无心外科手术史者,分为有冠心病陈旧性心梗病史的缺血组和无冠心病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的非缺血组。使用高密度标测,比较两组间电生理特性(心动过速周长、左心房瘢痕面积、缓慢传导区数量、关键峡部宽度等)和消融即刻及远期成功率等。结果:23例左心房扑动患者中既未接受过导管消融也无心外科手术史的左心房扑动患者12例,年龄(74.25±6.50)岁,年龄范围62~84岁,缺血组3例和非缺血组9例。其中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5例患者在导管消融术前或术后因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永久起搏器。缺血组(3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均为多支病变,右冠状动脉发出窦房结动脉后,Bachmann束动脉闭塞。12例患者共记录到20种左心房扑动。缺血组患者左心房低电压瘢痕面积相对小和局限,且均位于二尖瓣环附近,非缺血组患者左心房低电压区瘢痕分布较为广泛和弥漫(低电压区/左心房面积占比:缺血组5%±1%对非缺血组13%±5%, P=0.028)。两组患者的激动标测均存在多个折返环。缺血组患者均只有1个缓慢传导区,而非缺血组则有多个缓慢传导区。缺血组的折返环关键峡部较窄,而两组间关键峡部的电流激动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关键峡部均能记录到长时限、低振幅、多波折的碎裂电位。两组患者在消融术中多数获得即刻成功(缺血组3/3例对非缺血组7/9例, P=0.371),远期随访均有一定比例的复发。 结论:左心房动脉缺血闭塞可能导致左心房缺血和形成瘢痕,参与左心房扑动的触发和维持。与心房自发纤维化相比,缺血相关的心房瘢痕较为局限,折返环关键峡部相对较窄,导管消融有效但存在一定的远期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流感觉阈值测定对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的疗效评估和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带状疱疹(herper zoster,HZ)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由于高龄、免疫抑制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导致免疫力低下,使潜伏在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所致[1].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是HZ极其重要的临床特征,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而三叉神经眼支的HZ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 发生率更高,只有尽早的进行干预才能有效的预防[2].半月节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是疼痛科治疗三叉神经眼支HZ的经典疗法[3],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也广泛用于神经修复领域[4],我科将两者联合应用治疗三叉神经眼支HZ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发现仍有部分病人疗效不佳.HZ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前驱疼痛程度、疱疹部位、是否有免疫系统肿瘤等并发症等[5].电流感觉阈值测定(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用于评估皮肤感觉神经纤维功能损伤情况,被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6],近年来也有学者将其用于评估HZ病人的病情预后,以及对硬膜外阻滞、电刺激疗效的评估及预防[7].为观察CPT作为客观的检测指标,是否可评估及预测PRF联合PRP的疗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PRF联合PRP治疗三叉神经眼支HZ的CPT数据,通过ROC曲线发现术前各频率CPT在预测射频联合PRP治疗三叉神经眼支HZ疗效中AUC值均大于0.7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神经脉冲射频在慢性疼痛领域应用现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1].若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为慢性疼痛[2,3].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表明美国成年人慢性疼痛的发病率在 20.5%[4].一项研究表明在英国慢性疼痛影响1/3 至 1/2 的成年人[5].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北京慢性疼痛发病率为 8.9%[6].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包括继发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影响人际关系和自尊,较高的离婚率和自杀率以及滥用药物.其治疗方法虽然多样,但往往疗效欠佳,微创介入治疗是一种更好的治疗选择[7,8].脉冲射频模式是通过一种不连续的、脉冲式的电流在神经组织周围产生场效应而起到镇痛效果,通常应用在神经、关节、椎间盘和软组织等相关慢性疼痛的射频治疗中[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射频联合外用药物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6
瘢痕是人体创伤修复的必然产物,其治疗方式有多种,包括药物、光电、手术治疗等.常见的外用抗瘢痕药物包括硅酮凝胶、植物提取物等,但局部外用抗瘢痕药物受到皮肤屏障的限制,渗透效率低.射频是由电磁辐射产生的电流,当射频作用于皮肤时产生热效应可刺激胶原蛋白合成和重塑,从而有效防治增生性瘢痕.射频也是一种物理促透方法,通过产生皮下微通道输送药物,提高了药物的经皮吸收.该文对常见的外用抗瘢痕药物及其机制、射频技术的发展及射频联合药物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有助于进一步扩展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治疗思路,提高其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移相全桥的射频消融信号发生系统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为实现射频消融的快速精准控制,并适应不同组织的射频消融.本研究基于移相全桥控制的基本原理,利用DAC控制相移,调整射频电压输出,并结合全桥D类功率放大器,设计了 435 kHz频率的射频消融信号发生系统.对系统移相控制、控制响应速率、实际射频输出功率、功率负载特性曲线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通过相移控制射频输出电压,具有微秒级的快速控制响应,额定阻抗下的输出功率误差小于 3%,在 20~2 000 Ω的负载下的最大输出功率大于 40 W,具有较强的带载工作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心脏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前焦虑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心脏射频消融术是在 X 光血管造影机监测下,通过穿刺血管,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通过热效能,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1] .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型、有效、快速治疗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方法,是一种微创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