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荽法象药理、名称源流及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胡荽的药象特点突出,在"象-性"与"象-效"方面的关联性较大,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药象特点,形成了其特殊的药理作用.胡荽播种于夏月"热浮长"之时,得以"秉阳热而速生",又于早春"风升生"时节采收,得春月温煦升发之气,共成其辛温香窜之性效,是其用于治疗风寒束表致无汗、小便不利的法象药理.现代临床依托药理学手段对胡荽进行了全新赋能,通过对胡荽挥发油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发现了其抗氧化、抗铝沉积、抗焦虑、抗肿瘤、利尿、抗菌抗炎、促进毛发生长以及促进排卵等全新功效,这些新功效的发现,正是基于中医象思维,对胡荽进行"象性合参"的意义所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五苓散近10年来应用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对近10年来国内五苓散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五苓散的应用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五苓散应用研究的学术期刊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并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检索获得1 121篇五苓散应用研究相关文献,经筛选后纳入1 104篇进行可视化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显示,五苓散可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多系统疾病,且多与桃红四物汤、真武汤、小柴胡汤、肾气丸、苓桂术甘汤配伍应用,主要针对的症状有水肿、小便不利、尿潴留等;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显示,五苓散应用研究的热点表现为2013年的"肝硬化"、2015年的"茵陈蒿汤"、2018年的"脑水肿"、2020年开始的"网络药理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功能".[结论]五苓散临床应用广泛,偏重于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疾病,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慢性心力衰竭及糖尿病肾病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五苓散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改善心功能方面的研究为当前研究的趋势与关注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扎根理论对孙洁运用"玄府气液理论"治疗小便不利经验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认识"玄府气液理论"及其与小便不利的关系,并借此探究孙洁主任运用"玄府气液理论"治疗小便不利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构建运用玄府气液理论来辨证治疗小便不利疾病的理论模型,纳入孙洁临床诊疗数据库中收录的135例"小便不利"相关临床资料,使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核心式编码的三级编码分析,归纳出核心属类并构建理论框架.[结果]归纳出孙洁主任"注重玄府虚实,通化玄府,宣通气液"这一核心属类,以及"以玄府为核心的辨证论治"和"以通化玄府为治则"两大范畴,并以此为基础得出孙洁主任辨治小便不利相关疾病的经验,即以玄府为核心,注重辨玄府之虚实以及邪滞性质,以祛邪通玄及补虚通玄为治法,遣方用药以苓桂剂为核心,将利水通玄与温通玄府法相结合,善用通阳化气药.[结论]在研究和总结"玄府气液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孙洁主任运用该理论治疗小便不利的经验,成功构建孙洁主任运用"玄府气液理论"治疗小便不利疾病的理论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脏病是"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其发病根本,可归属于中医学"水肿""虚劳""关格""癃闭"等范畴.金匮肾气丸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近年来,围绕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观察与药理学研究得到了不断丰富与深化.文中将近年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金匮肾气丸防治慢性肾脏病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痰瘀毒"病机解构当归贝母苦参丸在肿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从"痰瘀毒"病机探讨当归贝母苦参丸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运用.[方法]从《灵枢》相关论述出发,论述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同时在系统阐述"痰""瘀""毒"病机基础上解构当归贝母苦参丸的组方机理,并列举相关临床案例.[结果]从恶性肿瘤的病机来看,"痰瘀互结"是恶性肿瘤重要的成形性病机,"毒"是恶性肿瘤重要的恶性属性病机,可以总结为"无痰瘀,不成形"和"无毒邪,不恶性".当归贝母苦参丸的组方原理可以与恶性肿瘤"痰瘀毒"病机相对应,总结为化痰祛瘀解毒法.所举2则案例,案例1患者为前列腺癌术后出现小便不利,因患者久为痰瘀之体,手术之后,络脉更损,痰瘀停滞,气化不利,故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化痰祛瘀解毒加通淋利尿之品而愈;案例2患者为肾癌晚期肿瘤病灶破溃而出现全程尿血,因患者痰瘀毒胶结不化,久而蕴热,损脉破络,致使肾络受伤,迫血外溢,故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和犀角地黄汤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而收功.[结论]从"痰瘀毒"病机解构当归贝母苦参丸,可以更好地理解该方并在肿瘤临床上加以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经方中"麻黄—石膏"配伍规律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基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探讨"麻黄—石膏"配伍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麻黄—石膏"经方药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黄—石膏"配伍经方中甘草、麻黄、石膏是核心药味配伍组合;药味以温性为主,寒性次之;五味以辛、甘味为主;归经以肺经为主;症状涉及两大症状群,一为发热、恶风、汗出、脉浮、喘为核心的症状群;二为身肿、身黄、脉沉、小便不利为核心的症状群;麻黄与石膏配伍剂量比例变化随病机变化而改变.[结论]"麻黄—石膏"经方病邪分无形与有形,且两者多混杂出现;"麻黄—石膏"经方病机围绕肺之宣肃功能的改变;"麻黄—石膏"配伍用药以麻黄为核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浊毒证诊断量表的研制与权重赋值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初步构建浊毒证诊断量表,为中医证候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数据库(VIP)各数据库建库之日至2022年9月1日浊毒证古籍条文及现代文献,初步筛选浊毒证四诊信息,建立条目池,开展横断面临床调查.运用离散趋势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对条目进行客观筛选,通过三轮德尔菲法专家调查确定量表条目,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条目判断矩阵分值及相对比重,一致性检验通过后等比扩大相对比重得到各条目权重并赋值,最终构建浊毒证诊断量表.结果 共纳入35篇文献,初筛后得到45个条目.经临床调查,离散趋势法中有12个条目不符合,相关系数法中有23个条目不符合,从内部一致性筛选有13个条目去掉后克朗巴赫α系数上升,因子分析法中有10个条目不符合,综合运用四种统计学方法客观筛选后保留22个条目.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均为96.67%,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34、0.856、0.867,协调系数为0.126、0.326、0.312,经咨询临床专家、三轮德尔菲法调查及层次分析法权重赋值后,最终确立浊毒证诊断量表条目,主症:舌质暗红或紫暗,苔黄腻或燥(10分);大便黏腻不爽(8分);口味不和(包括口臭、口黏腻、口干、口苦)(6分);小便不利或小便黄/赤(5分);面色晦暗(4分).次症:身体困重(3分);头昏蒙不清(3分);分泌物多、黏腻、臭秽(2分);脉弦滑,或滑或滑数(2分);腹部板硬感(1分).结论 采用德尔菲法联合层次分析法,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初步研制出了浊毒证诊断量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柴胡当归散加减联合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观察柴胡当归散加减联合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乙肝肝纤维化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恩替卡韦的基础上予柴胡当归散加减配合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疗程.对比两组疗效,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积分、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脏硬度(LSM)差异,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较对照组的79.07%更高(P<0.05).观察组胁肋胀痛、胸闷善太息、神疲乏力、性情急躁、脘腹痞闷、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HA、LN、PC-Ⅲ、Ⅳ-C、TBIL、ALT、AST水平及LSM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柴胡当归散加减配合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可提升疗效,显著改善患者肝纤维指标及肝功能,降低肝脏硬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黄尧洲教授辨治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13
膀胱过度活动症多是由膀胱逼尿肌的不稳定收缩而产生的一组以"尿急、尿频,伴或不伴有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候群.北京市名老中医黄尧洲教授认为此病属"虚劳病"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对五脏六腑具有充实濡养之用,若脾肾亏虚,肝气横逆,气机失调,水液代谢异常,则可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本病发病特点以"脾肾亏虚(虚劳)为本,肝气横逆(里急)为标",符合"虚劳里急"的特点,从"虚劳里急"论治该病有较好的临床意义.《金匮要略》中"血痹虚劳"病篇所列方剂对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经典名方真武汤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考证真武汤的历史沿革和应用规律,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精准的文献参考.方法 以真武汤为关键词,从《中华医典》检索、整理该方 1991年 1月以前的古籍.以真武汤、Zhenwu decoction、Zhenwu tang为主题词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维普网和PubMed中获取 2002年 1月至 2022年 12月的临床研究文献.考证真武汤的处方来源、药物组成、剂量、炮制、功能主治、病证要素和应用规律.结果 纳入古籍 92 部,真武汤首载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白术、附子、生姜组成.剂量以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生姜三两居多.在炮制方面,芍药以生白芍为主,白术以炒用为主,附子以熟附子为主.在应用规律方面,真武汤主要治疗少阴病和太阳病,涉及的症状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大便自利等,脾肾阳虚、阳虚水泛、心肾阳虚是临床应用真武汤的辨证要点.真武汤的应用涉及心血管、泌尿、消化等多系统,包括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结论 本研究体现了真武汤的传承性、稳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研发提供了科学、客观的文献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