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美托咪定滴鼻与水合氯醛口服对小儿中深度镇静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右美托咪定滴鼻与水合氯醛口服在小儿中深度镇静中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2018年4期)、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1月5日,纳入小儿中深度镇静过程中以右美托咪定滴鼻与水合氯醛口服作为干预方法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比较两种方法的中深度镇静成功概率、镇静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呕吐和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数据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s,1 007例患儿。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定滴鼻组中深度镇静的成功率、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均高于水合氯醛口服组( OR=2.55, 95 %CI:1.46~4.44, P<0.01; OR=4.42, 95 %CI:1.82~10.74, P<0.01);右美托咪定滴鼻组镇静后恢复时间、呕吐发生率均低于水合氯醛口服组( MD=-16.41, 95 %CI:-21.54~-11.28, P<0.01; OR=0.04, 95 %CI:0.01~0.17, P<0.01);而镇静起效时间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MD=-0.47,95 %CI:-2.71~1.22, P=0.46)。 结论:右美托咪定滴鼻较传统的水合氯醛口服相比具有较高的镇静成功率,而且镇静后恢复快,呕吐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水合氯醛镇静用于新生儿MRI检查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水合氯醛镇静是新生儿MRI检查的常用镇静方法。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发布的指南建议体质量15 kg以下的患儿口服水合氯醛镇静,15 kg以上的患儿口服咪达唑仑镇静 [1]。2017年《中国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推荐水合氯醛作为患儿中深度镇静首选药物 [2]。然而亦有研究表明,水合氯醛作用时间长,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在婴幼儿中使用风险较高 [3]。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和解剖方面与年长儿童有较大差异,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目前,新生儿MRI检查的镇静方案尚无指南或专家指导意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水合氯醛镇静用于新生儿MRI检查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麻醉深度与小儿术后躁动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与小儿术后躁动的关系.方法 选取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小儿手术患者112例,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几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56例,术中BIS维持在40~49;观察组患儿56例.术中BIS维持在50~59.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情况、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情况、拔管情况、术后监测指标、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儿认知功能评分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直到正常.观察组患儿在拔管1h、拔管6h、术后1d时认知功能评分[(17.2±1.0)、(21.6±0.7)、(27.5±1.2)分]高于对照组[(13.1±1.4)、(17.1±1.3)、(23.4±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停用麻醉药0、10、30 min和1h时Ramsay镇静评分[(3.6±0.4)、(3.1±0.3)、(2.7±0.2)、(2.3±0.2)分]低于对照组[(4.2±0.5)、(3.6±0.5)、(3.1±0.4)、(2.6±0.4)分].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为(12.8±1.3)min,拔管时间为(15.9±1.6)min,定向力恢复时间为(19.8±1.7)min,早于对照组的(14.6±1.2)、(19.2±1.8)、(23.5±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48.2%)低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深度对小儿术后躁动有影响.麻醉深度过深,会增加术后躁动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儿麻醉近期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 儿科学、麻醉学及麻醉设备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助推了小儿麻醉的飞速发展,但小儿麻醉进展依然滞后于成年人麻醉,小儿麻醉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目的 综述小儿麻醉近期研究进展,提高临床小儿麻醉水平.内容 近期研究发现儿童气道的最窄处位于声带水平或其下少许的位置,且前后径大于横径.这一认知的更新,促进了气囊导管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加用地塞米松等可减少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tonsillectomy and adenoidectomy,TA)日间手术术后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但日间手术模式增加了提高TA术后舒适度的难度.儿童手术室外麻醉的气道管理相比成年人风险更大,手术室外镇静监测及管理指南可能避免相关副作用发生.在七氟醚麻醉的基础上预防性用药(术中维持用药和手术结束前给药)能够有效降低小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苏醒期镇痛完善和控制麻醉深度适当是预防小儿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措施.小儿全身麻醉药的神经毒性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趋向 小儿临床麻醉实践中应对麻醉风险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麻醉与小儿神经发育之间的关系需大量长期的临床研究进行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对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儿40例,ASA分级Ⅰ、Ⅱ级,4~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复合Dex组(RD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后行超声引导TAPB,分别双侧给予配置好的局部麻醉药各0.4 ml/kg.R组给予0.25%罗哌卡因,RD组给予0.25%罗哌卡因复合1μg/kg Dex.记录两组患儿手术结束时(T0)、TAPB后1 min(T1)、TAPB后5 min(T2)、TAPB后10 min(T3)、TAPB后15 min(T4)时的BIS值、HR、MAP,入、出PACU时的改良Aldrete评分、Ramsay评分,PACU滞留时间,TAPB至疼痛开始的无痛时间(T-pain free),疼痛即刻(T-pain)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ace,Legs,Activity,Cry,Consolability,FLACC)评分.记录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的干预情况及试验中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RD组T2~T4时的BIS值降低(P<0.05),RD组T2时的MAP增高(P<0.05);两组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组在入、出PACU时的改良Aldrete评分低于R组(P<0.05),Ramsay评分高于R组(P<0.05);PACU滞留时间长于R组(P<0.05);T-pain free较R组延长(P<0.05);T-pain FLACC评分低于R组(P<0.05);RD组仅1例小儿口服镇痛药.两组无心动过缓、低血压及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发生.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Dex行TAPB可延长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无痛时长,增强镇痛效能,增加术后镇静深度,延长PACU滞留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小儿麻醉深度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 BIS作为近年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脑电信号分析方法,能较好地监测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及其变化.BIS采用0~100的数值指数反映麻醉中意识深度的变化,已在成年患者的临床应用中得到验证.然而,BIS监测是否适用于小儿麻醉深度监测、尚存在哪些不足仍不明确.目的 综述BIS应用于监测小儿麻醉深度的现状.内容 介绍BIS在小儿麻醉深度监测中的最新进展,分析BIS监测在小儿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局限性,为未来临床麻醉深度监测设备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趋向 BIS对预测麻醉深度、术中知晓及意识的消失和恢复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其监测小儿麻醉深度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小儿泌尿外科手术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小儿泌尿外科手术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期间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治疗的小儿泌尿外科手术患儿12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右美组)和咪达唑仑组(咪达组),每组60例,右美组患儿在全身麻醉诱导前给予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弹丸式静脉注射,持续10 min,全身麻醉诱导后给予持续微量泵注射0.5μg/(kg·h)的负荷量维持,咪达组患儿在全身麻醉诱导前给予0.03 mg/kg的咪达唑仑弹丸式静脉注射,持续10 min,全身麻醉诱导后给予持续微量泵注射0.05 mg/(kg·h)的负荷量维持,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法(Ramsay)评估麻醉效果,采用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法(PAED)评估躁动的发生,统计分析所有患儿麻醉前(T0)、麻醉10 min时(T1)、切皮时(T2)、拔管时(T3)、缝合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气耗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水平、镇静深度和镇静深度达标所需时间、围术期不良反应、苏醒时间等情况.结果右美组患儿T1、T2、T3、T4时刻的HR、MAP水平显著低于咪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组患儿T1、T2、T3、T4时刻的Ramsay得分显著高于咪达组,前者镇静深度达标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美组患儿T1、T2、T3、T4时刻的VO2、VCO2水平显著低于咪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美组和咪达组患儿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美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苏醒时间低于咪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咪达唑仑麻醉处理比较,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提高小儿泌尿外科手术患儿的麻醉效果,可有效维持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镇静深度,且可有效降低患儿术中的能量代谢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有利于减少手术操作所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和提高患儿苏醒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与水合氯醛在儿童MRI检查镇静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氯胺酮合剂滴鼻法与水合氯醛口服及灌肠法在小儿MRI检查中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应用右美托咪定+氯胺酮镇静患儿619例(A组),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患儿289例(B组),水合氯醛口服镇静患儿417例(C组),检查期间采用最新的Ramsay镇静评分方法判断镇静深度,监测并记录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苏醒时的镇静评分以及诱导时间、检查时间和苏醒时间.结果 (1)A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C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检查成功率100%,B组检查成功率61.6%,C组检查成功率65.2%,A组成功率明显高于B、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在合适镇静深度下可以安全地用于小儿 MRI检查,水合氯醛镇静失败发生率较高,右美托咪定+氯胺酮滴鼻诱导和苏醒都较为迅速,在 MRI检查中有很好镇静效果,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镇静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儿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45例的麻醉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小儿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不同静脉麻醉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小儿ERCP提供较为理想的静脉麻醉方式.方法 2013年8月至2016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45例次小儿ERCP纳入回顾性研究分析,汇总静脉麻醉方式和ERCP手术的完成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苏醒时间等.结果 静脉麻醉下45例次治疗性ERCP均顺利完成,其中17例次(37.8%)患儿(初次行ERCP且体重≥20.0 kg或因再次行ERCP且预计手术时间<30.0 min)采用深度镇静方式,其余28例次(62.2%)患儿(初次行ERCP且体重<20.0 kg或因再次行ERCP且预计手术时间≥30.0 min)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深度镇静组的患儿,平均苏醒时间(7.2±6.3)min,术中出现1例次(5.9%)体动和2例次(11.8%)脉搏血氧饱合度一过性下降(均保持在95%以上);气管插管全麻组的患儿,平均苏醒时间(10.5±8.7)min,无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深度镇静和气管内插管全麻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ERCP的术中麻醉.相比深度镇静方式,气管内插管全麻可确保ERCP操作期间患儿的气道安全和充分氧供,可能是初次行ERCP且体重<20.0 kg或再次行ERCP且预计手术时间≥30.0 min的患儿较为理想的静脉麻醉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七氟烷在小儿磁共振检查中镇静效果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七氟烷吸入在小儿核磁共振(MRI)检查中的镇静作用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6月行MRI检查的1~3岁患儿358例,其中男性192例,女性166例,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2μg/kg经鼻给药联合面罩七氟烷吸入(dexmedetomidine combination with sevoflurane group,DS)组177例,右美托咪定2μg/kg经鼻给药联合水合氯醛30 mg/kg口服(dexmedetomidine combination with chloral hydrate group,DC)组181例.记录镇静成功率、诱导时间(induction time,IT)、检查时间(total scan time,ST)、苏醒时间(recovery time,RT)和完全恢复时间(time to baseline,TT B);给药前即刻(T0)、检查开始时(T1)、检查5 min (T2)、检查结束时(T3)以及苏醒时(T4)的心率(heart rate,HR)和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给药后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苏醒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体质量、性别构成及镇静期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组镇静的成功率为97.18%,高于DC组90.61%(P<0.05);与DC组比较,DS组需重复扫描序列数减少(P<0.05),IT、RT和TTB均缩短(P<0.05);DS组家属对于重复同样镇静方法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较DC组升高(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经鼻给药联合七氟烷吸入可缩短诱导、检查和苏醒时间,成功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