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网络资源的PBL联合CBL对儿科麻醉专科医师教学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优化网络资源前置的PBL联合CBL教学法在儿科麻醉专科医师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1日-2022年11月30日在某儿童医院进行儿科麻醉专科医师培训的学员共30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5人.试验组采用优化网络资源前置的PBL联合C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采用测验成绩及调查问卷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总成绩(90.7±4.8 vs 77.1±8.1)分、理论知识成绩(46.7±4.9 vs 40.7±7.0)及病例分析成绩(44.1±3.6 vs 37.0±6.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学员调查问卷中试验组比对照组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临床思维,且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上级医师评价调查问卷中试验组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优化网络资源前置的PBL联合CBL不仅能够提高学员的理论测验成绩,而且能够提升其临床实践中的综合管理能力,改善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术后躁动风险及预测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术后躁动风险,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在本院行纤维支气管镜术的患儿112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术后躁动发生情况.根据患儿是否发生术后躁动进行分组,其中发生术后躁动的归入观察组,未发生术后躁动的归入对照组.分析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术后躁动影响因素,采用R3.5.1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112例患儿中34例(30.36%)发生术后躁动,归入观察组,其余78例归入对照组.34例患儿术后多发生1次(41.18%)或2次(47.06%)躁动,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AED)评分多为16~18分,其中17分最多(35.29%).观察组静脉麻醉+吸入麻醉、术后疼痛比例、麻醉时间大于对照组,年龄、脑电双频指数50~59比例小于对照组(P<0.05).年龄、脑电双频指数为50~59是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术后躁动独立保护因素,麻醉方式为静脉麻醉+吸入麻醉、麻醉时间、术后疼痛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4.861-1.163×年龄+1.522×麻醉方式+0.132×麻醉时间+1.703 ×术后疼痛-1.779 ×脑电双频指数.列线图模型的C-index为0.881,预测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术后躁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95%CI:0.806~0.935),敏感度为85.29%,特异性为78.21%,约登指数为0.635.校准曲线斜率结果显示Brier得分为0.086,校准斜率为0.894.结论 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术后躁动发生风险较高,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术后疼痛、脑电双频指数,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麻醉加速舌系带成形术患儿围手术期康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麻醉是否有助舌系带成形术患儿快速康复。方法:选取2020年—2021年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100例行舌系带成形术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E组,50例)和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组(DE组,50例),观察患儿滴鼻前(T 0)、入室后(T 1)、手术开始(T 2)及术后10 min(T 3)、30 min(T 4)、60 min(T 5)、120 min(T 6)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 2)及呼吸频率(RR),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术后10、30、60、120 min改良Aldrete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苏醒躁动评分及观察进食(清水)时间、离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儿SpO 2、RR、T 0和T 6时血压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E组T 1、T 2、T 3、T 4、T 5时MAP及HR低于E组(均 P<0.05);DE组改良Aldrete评分高于E组,苏醒躁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E组,进食(清水)时间及离院时间短于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小儿舌系带成形术中,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较单独使用艾司氯胺酮能更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及躁动,缩短患儿术后进食时间,尽早离院,实现患儿加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麻醉药联合诱导对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小儿外眼手术期间眼内压的影响因素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常用静脉药物联合诱导喉罩通气全麻对小儿外眼手术期间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 IOP)的影响,并对静脉麻醉诱导期前后影响IOP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无青光眼病史的择期外眼手术患儿69例,年龄2~14岁,静脉给予丙泊酚、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喉罩通气全麻。记录患儿术眼诱导前后IOP,非术眼诱导前后及拔除喉罩后IOP;探讨体重、性别、年龄、身高、诱导药物剂量等对诱导前后IOP的影响。结果:术眼诱导后IOP较诱导前降低( P<0.05);非术眼诱导后和拔除喉罩后IOP均较诱导前降低( P<0.05),诱导后IOP与拔除喉罩后IO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儿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诱导药物剂量对术眼和非术眼诱导前后IOP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丙泊酚、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罗库溴铵静脉诱导联合喉罩通气全麻在外眼手术中降低患儿IO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身麻醉对小儿脑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全球经济及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疾病检出率增加,治疗手段革新,全身麻醉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全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可逆的意识消失,在依从性差的婴幼儿及儿童临床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生命最初的几年是大脑快速发育时期,2~3岁时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结构似乎已经成型。出生2~3周后的新生儿脑容量约为成人的35%,1岁时脑容量翻倍,2岁时脑容量可达成人的80%。在此期间,神经元形成神经网络,伴随着突触修剪、髓鞘形成进行微调,这些精密的大脑结构塑造过程,可一直持续到成年 [1]。由此可见,在整个脑发育时期,尤其是快速发育的婴幼儿阶段,任何外界的干扰都可能造成神经发育不良。当前大量动物实验证明了麻醉药物对发育中脑组织的神经毒性,人们不由得担心人类尚未成熟的大脑接触全麻后是否也会出现类似动物的神经损伤,研究者们为此开展了诸多临床试验。有研究表明,暴露于全麻的幼儿发生神经发育缺陷的风险增加 [2,3,4];另有研究表明,幼儿全麻暴露与神经发育缺陷无关 [5,6,7]。不可否认各项试验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研究结果仍需引起重视。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总结当前学者们在该领域内的共识与分歧,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困难,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麻醉复苏室陪同模式联合风险管理对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麻醉复苏室陪同模式联合风险管理对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军医院98例全麻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麻醉复苏室陪同模式联合风险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躁动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行为改变发生情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躁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效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行为改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全麻手术患儿苏醒期实施麻醉复苏室陪同模式联合风险管理,可有效减轻其躁动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患儿预后,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患儿的麻醉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 deficiency, AADC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患儿多巴胺、儿茶酚胺、血清素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合成、代谢障碍,导致自主神经调节障碍,术中可能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低血糖、体温波动,麻醉风险较大。文章报道1例罹患AADCD的2岁男孩择期行双侧鞘状突高位结扎和左侧睾丸下降固定术的麻醉处理过程,并就AADCD患儿围手术期处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利于此类患儿的麻醉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儿手术患者麻醉苏醒阶段开展基于体温为照护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小儿手术患者麻醉苏醒阶段开展基于体温为照护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效果。方法:选取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在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收治90例小儿手术患者,借助随机数字表作为分组依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麻醉苏醒阶段实施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麻醉苏醒阶段则开展基于体温为照护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比较两组在手术进程中的状况、体温变化和苏醒期的情况;比较两组在手术开始前1 d和手术开始后1 d的C反应蛋白、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对两组在苏醒阶段的应激相关指标进行记录,包括心率、血压、躁动程度;比较两组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体温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发生低温和寒战的例数。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PACU滞留时间、气管拔除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心率、血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低温和寒战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中和术后的体温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保温护理应用于小儿手术患者,能降低患者应对手术时的生理应激反应,稳定生命体征,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715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1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男580例,女135例;单侧687例,双侧28例;男性患儿中右侧325例、左侧240例、双侧15例,女性患儿中右侧62例、左侧60例、双侧13例。分析男女比例、侧别占比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占比情况。结果:715例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320例(46.5%,320/687),其中男性右侧140例(43.1%,140/325)、男性左侧115例(47.9%,115/240),女性右侧33例(53.2%,33/62)、女性左侧32例(53.3%,32/60)。术中因内环口内侧腹膜褶皱多导致疝针不能顺利通过35例(4.9%,35/715),均为男性,于脐下3 cm左右或脐旁置入一辅助抓钳辅助操作。手术时间:单侧10~15 min,平均12 min;双侧15~21 min,平均17 min。术中出血量0~1 mL。麻醉清醒后即进食。715例均于入院后24 h内出院。无一例损伤精索血管、输精管、腹壁下动脉,术后无一例阴囊肿胀。随访12~33个月(平均18.3个月),2例复发,1例出现线结反应,无一例出现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术后鞘膜积液。结论: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切口美观,可发现并同期治疗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麻醉方式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效果及其对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100例,采用病床奇偶数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行全身麻醉,观察组50例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清醒时间[(31.48±4.19)min]、睫毛反射消失时间[(2.32±1.62)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96±1.45)min]、不良反应发生率[4.00%(2/50)]、麻醉中Ramsay评分[(3.69±0.43)分]、麻醉中疼痛评分[(1.96±1.42)分]、术后立即Ramsay评分[(2.11±0.82)分]、术后立即疼痛评分[(2.31±0.43)分]均优于对照组( t=15.623、1.436、5.436,χ 2=5.432, t=1.187、1.528、2.136、2.431,均 P<0.05),观察组各时间段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术后立即的应激反应(皮质醇、血糖、氧分压、平均动脉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风险较大,可延长意识清醒时间,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应激反应,提高麻醉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