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肢骨折患儿术后疼痛管理父母认知与态度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父母对四肢骨折患儿术后疼痛管理的认知与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6—12月,便利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因四肢骨折行择期手术并住院的6~16岁患儿父母170例,发放一般资料调查表、父母疼痛管理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67例父母认知、一般态度和对止痛药的消极态度得分分别为15.0(3.00)、24.0(4.00)和17.0(3.00)分, χ2检验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认知、不同年龄段父母的一般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1.599、7.053, P=0.021、0.029)。Spearman相关显示父母认知与一般态度呈正相关关系( r=0.394, P<0.01)。 结论:大多数父母对骨科患儿术后疼痛管理的认知、一般态度和对止痛药的消极态度处于中至高水平,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父母对疼痛测量工具以及所使用止痛药的认知缺陷和消极态度,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从而促进其参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四肢长骨骨折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ESIN)技术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后出现骨延迟愈合的原因及预后,为骨折延迟愈合的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2015年7月至2020年4月应用ESIN技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且术后复查发现骨折延迟愈合的9例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年龄、受伤机制、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出院后管理及后期康复情况等资料,收集针对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后的结果。结果: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学龄前期(4~6岁)1例,学龄期(7~12岁)6例,青春期(13~18岁)2例;骨折部位:肱骨1例、尺桡骨2例、股骨2例、胫骨4例;高能量损伤(包括车祸伤、高处坠落伤和重物砸伤)7例,低能量损伤(摔伤、扭伤等)2例;开放性损伤3例,闭合性损伤6例;切开复位4例,闭合复位5例。9例患儿经处理后骨折均已完全愈合,愈合时间6~21个月,平均愈合时间10.5个月。2例尺桡骨双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延长石膏固定时间、制动后骨折愈合;2例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支具保护下适当负重后骨折愈合;1例股骨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取出ESIN改髋人字管型石膏外固定后骨折愈合;1例胫骨、1例肱骨及1例股骨延迟愈合患儿经抗感染、患肢制动后骨折愈合;1例胫骨延迟愈合患儿经断端自体骨植骨+石膏固定处理后骨折愈合。结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骨折后骨延迟愈合的治疗方式不同,本组病例采用了加强固定、增加断端应力刺激、抗感染、植骨重建等方法,均达骨性愈合。去除引起延迟愈合的因素、稳定骨折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舒适护理对小儿四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小儿四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 2022年 7月—2023年 5月接受手术治疗的 70例四肢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对比 2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术后疼痛程度、舒适度、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功能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 97.14%,高于对照组的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四肢骨折术后患儿,可减轻其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提升患儿舒适度,改善其睡眠质量、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小儿四肢骨折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注射液联合舒芬太尼注射液用于小儿骨折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拟行择期四肢骨折切开内固定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2 μg·kg-1舒芬太尼行PCIA;试验组给予1.0 mg·kg-1艾司氯胺酮复合1.5 μg·kg-1舒芬太尼行PCIA.2组背景剂量:2 mL·h-1,单次剂量每次2 mL,锁定时间15 min,总量100 mL.比较2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面部表情、腿部活动、活动度、哭闹和可安慰性评估量表(FLACC)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使用量及PCIA按压次数,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入组40例,脱落1例,最终有39例纳入统计分析;对照组入组40例,脱落2例,最终有38例纳入统计分析.治疗后,试验组术后2、4、6、12、24、48 h的FLACC评分分别为(4.75±0.93)、(2.50±0.97)、(1.75±0.93)、(2.06±1.18)、(1.13±0.62)和(0.50±0.63)分,对照组分别为(6.13±1.13)、(3.80±1.21)、(2.87±0.64)、(3.47±1.13)、(1.87±0.92)和(1.27±0.80)分,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2 h 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2.25±0.45)和(1.47±0.52)分,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分别为(4.25±3.94)和(8.13±5.71)次,术后24 h内镇痛药物使用量分别为(52.38±9.11)和(61.47±12.82)mL,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使用量分别为(88.81±14.31)和(94.60±5.93)mL,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均以头晕和恶心呕吐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3.85%和84.21%,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注射液联合舒芬太尼注射液用于小儿骨折术后自控泵镇痛可降低术后疼痛强度,提高镇痛镇静效果,降低镇痛泵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倒刺线皮内缝合在儿童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倒刺线对儿童四肢骨折皮内缝合速度和瘢痕的影响是否优于传统可吸收线.方法 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选取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28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36例,女92例;年龄4~12岁,平均(7.3±2.1)岁;缝合部位:上臂35例,前臂29例,大腿24例,小腿40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6~30,平均22.1±4.3.所有患者按住院号奇偶分为倒刺线组和传统可吸收线组,其中倒刺线组58例,采用4-0双向倒刺线(强生STRATAFIX)进行皮内缝合;传统可吸收线组70例,采用4-0可吸收线(强生ETHICON)进行皮内缝合.术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进行瘢痕评价.记录切口缝合速度(切口长度/缝合时间)与温哥华瘢痕评分.结果 倒刺线组切口缝合速度和缝合时间分别为(9.37±1.22)cm和(5.06±0.93)min;传统可吸收线组分别为(9.58±1.40)cm和(10.77±2.72)min,倒刺线组均优于传统可吸收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倒刺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77.65%,可吸收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倒刺线缝合高效、张力分布均匀、组织刺激小、瘢痕轻微,在小儿骨科四肢骨折皮内缝合中,缝合效率和瘢痕控制优于传统可吸收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在小儿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在小儿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6例四肢骨折患儿(3-10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仍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则实施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对比2组患儿功能锻炼时的心理反应、合作程度及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功能锻炼时的心理反应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锻炼合作程度81.25%、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93.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70.83%,P<0.05).结论:针对骨折患儿,实施互动健康教育模式,能改善其遵医行为,强化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功能锻炼主动性,临床应用价值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地佐辛的用药剂量对小儿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地佐辛的用药剂量对小儿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河南省儿童医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41例四肢骨折患儿根据使用不同剂量的地佐辛分为为小剂量组、中等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47例,地佐辛的剂量分别为0.3 mg/kg、0.6 mg/kg、0.8 mg/kg,三组均使用地佐辛、盐酸昂丹司琼、生理盐水共100 mL.记录3组患儿术后1h、3h、6h、12 h、24 h、48 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Ramsay镇静评分,并监测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三组患儿的疼痛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三组间同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大剂量两组比小剂量组的镇痛效果更好(P<0.05),中等剂量组与大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剂量组和中等剂量组在术后1h、3h、6h患儿的镇静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12 h下降之后再上升,而大剂量组术后各时间点患儿的镇静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三组间同时间点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总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小、中等剂量组(P<0.05).结论 地佐辛的剂量为0.6 mg/kg可视为小儿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镇痛优良方案,可降低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ARIMA模型预测分析儿童四肢骨折住院病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儿童四肢骨折住院病例的预测模型,并用其预测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儿童四肢骨折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时间序列特征分析,使用训练集建立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s,SARIMA)模型,对预测集进行预测验证.结果 共纳入4 451例患者,男性2 861例,女性1 590例,男女比1.8∶1,平均年龄为5.655岁,男、女之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63,P<0.001).分月记录儿童四肢骨折住院例数,特征分析提示儿童四肢骨折住院病例数每年有两个高峰期,为4~6月、9~ 10月.使用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的训练集数据建立SARIMA(0,1,1)(0,1,1)12模型(白噪声检验,P>0.05)对2018年6月至2018年11月的预测集数据进行短期预测,RMSE=8.110,MAPE=9.386,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范围在1.61% ~ 8.06%.结论 与实际收治病例比较,采用SARIMA模型拟合效果较佳,短期预测准确度较高,可为科学预测儿童四肢骨折住院病例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儿童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方案的制订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订儿童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4月选择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小儿骨科113例四肢骨折需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疼痛处理.比较两组入科48 h内及手术后48 h内的疼痛评分,家长对患儿疼痛控制的满意率及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入科后48 h内及术后48 h内疼痛评分较低,患儿家长对患儿疼痛控制满意度提高,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明显缓解,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减轻患儿围手术期疼痛,缓解家长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儿家长对患儿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促进患儿舒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儿急性大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儿女,3岁3个月,因"高处坠落后左额顶部疼痛20h伴非喷射状呕吐2次"入院. 入院前20h,患儿从家长肩膀上坠落(高约160 cm),左侧额顶部着地. 左侧额顶部出血、疼痛,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肢活动自如,除短时哭闹外无异常. 自行左额顶部压迫止血后,未进一步处理. 次日凌晨2:00,患儿诉口渴,饮水后非喷射状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余无其他不适,未重视;8:50,患儿上学后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非喷射状呕吐1次,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因患儿脸色苍白、精神差,遂送外院急诊,查头颅CT示左额部硬膜外血肿,左额骨线性骨折,冠状缝增宽. CT重建评估出血量约51 ml.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 患儿入院后,精神差,余无异常,食欲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体温37.1℃,脉搏 110 次/min,血压 91/62 mmHg (1 mmHg=0.133 kPa),呼吸30次/min.左额顶部有约3 cm×2 cm头皮血痂,无渗血.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96 g/L,白细胞计数(WBC)6.2×109/L,WBC分类均正常,血生化正常,血糖6.5 m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