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津液自和"对诊治小儿外感热病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3/8/26
《伤寒论》首次提到"津液自和",即身体自汗出、小便利,是维持身体阴阳平衡的基础,也是身体抵御和祛除邪气的重要条件.广义的津液是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总称,津液在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中有重要作用.津液失和包括津液量的异常、津液蒸腾气化和运行输布异常.伤寒、温病、瘟疫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外感热病,三者虽为不同辨证体系,但病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小儿代谢快,对津液需求多,津液易失调,故小儿外感热病较之成人更易出现津液失和,临证治疗可解表宣透、清热生津、畅达气机以实现津液自和、邪去正安.通过"津液自和"治疗外感热病,具体包括:辛温解表、汗而发之,辛凉解表、以汗达邪,清泻(透)里热、养阴生津以及祛湿退热、畅达气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董幼祺学术经验述要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浙江省国医名师董幼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氏儿科第六代传承人,行医坚持以"推理论病,推理论治"的学术思想和"证治九要"的辨证思路及小儿用药"六字要诀"作为儿科临床诊疗的思路、方法和用药准则,同时将外感热病"择途逐盗""调治儿病,毋忘脾胃"等诸多法则合理地使用于临床.文章介绍其治疗经验及验方医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张西俭“脉诊优先、四诊合参”辨治小儿外感发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简介全国名中医张西俭主任医师辨治小儿外感发热的学术经验.包括对小儿平脉和小儿外感发热的脉象特点的认识.张西俭主任医师擅长以“脉诊优先、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小儿外感发热病机要素主要包括数邪兼杂、内外合邪、虚实夹杂、传变迅速等方面;针对病机,用药强调相济相成、相反相成,治法采用寒温并用、清散同行、双解表里、攻补兼施.并介绍了服药调摄的相关经验,举典型病例以说明.张西俭主任医师临证辨治小儿外感发热效果甚佳,其经验值得总结传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
编辑人员丨2023/8/6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属中医学“肺炎喘嗽”范畴.小儿外感热病,耗气伤阴,娇脏受损,卫气不固,脾失健运,致痰热瘀阻而发病.核心病机为痰瘀阻肺、气阴两虚,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治其标,益气养阴、培土生金治其本,并配合体位引流,内外同治,以期收到尽快激素减量,促进肺叶复张,改善患儿肺发育受损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薛伯寿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毒性脑炎属中医温病范畴,薛师倡导温病辨证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宜采用辛凉宣透,清热祛暑,佐以解毒凉血,予新加香薷饮、升降散、六一散、片仔癀加减而一剂热退;总结薛师在外感热病中用药特点:重视卫气营血辨证、重"截断扭转"、重时令;用药轻灵;善用升降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石膏在妇产科术后高热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石膏在中药学中被归类为清热药,性味辛、甘、寒,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是治疗外感热病的良药,近年来在小儿发热、肿瘤性发热、温病性发热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妇产科术后高热中的应用则报道甚少.妇产科术后属于特殊病理状态,故医家多有顾忌.笔者近期将生石膏应用于妇产科术后高热病人,取得了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葱豉汤治疗外感热病初起探赜
编辑人员丨2023/8/6
葱豉汤首载于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由葱白、淡豆豉两药组成,淡豆豉具有“表透”之功,葱白具有“通阳”之效,二者相合具有发汗不伤阴、无凉遏之虞的特点.因此历代医家中如苏颂、张镜人等对该方治疗时气、温病等皆有论述,彭子益尤为推崇运用该方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并对该方的适应症做了详细说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数据挖掘的历代小儿时行疾病舌象、脉象与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历代医案中小儿时行疾病的舌象、脉象特征与用药规律.方法 以《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的634例小儿时行疾病医案为数据源,建立规范化数据库,使用频次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舌象、脉象与中药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中药之间的规律性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本研究共纳入从汉代至现代的医案634则,共涉及方剂634首,中药250种.②涉及小儿时行疾病共23种,其中以外感温热病居多.频数≥4的舌象共16种,舌质主要以红舌、绛舌、芒刺舌等热性舌象居多,舌苔以腻苔、黄苔、白苔、厚苔等居多.频数≥3的脉象共16种,以数脉、滑脉、弦脉、细脉等居多.频数≥82的中药有22项,以杏仁、甘草、连翘等居多.③发现15条舌象与中药相关性结果,如红舌与地骨皮、竹沥、瓜蒌等相关性较强,腻苔与炮姜、佩兰、麻黄等相关性较强,黄苔与党参、黄连、枳实等相关性较强,等.④发现13条脉象与中药相关性结果,如数脉与淡豆豉、葛根、玄参等相关性较强,滑脉与竹沥、忍冬藤、地骨皮等相关性较强,弦脉与夏枯草、橘络、忍冬藤等相关性较强,等.⑤置信度较高的药对为枇杷叶-浙贝母、紫菀-杏仁、薄荷-连翘等,支持度较高的药对为浙贝母-杏仁、金银花-连翘、栀子-连翘等.⑥置信度较高的舌脉关联关系为黄苔-数脉、白苔-数脉、红舌-数脉等.支持度较高的舌脉关联关系为红舌-数脉、腻苔-数脉、黄苔-数脉等.结论 《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小儿时行疾病的舌象以湿热性舌象居多,脉象以数脉、滑脉、弦脉等居多,用药以杏仁、甘草、连翘等居多;部分特定舌象、脉象与用药之间存在相关性,部分药物之间亦存在关联规律,可作为药对配伍使用.历代儿科医案中的诊疗经验,或可为现代中医儿科临床所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岭南名医郭梅峰诊治小儿疾病的学术思想与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岭南名医郭梅峰诊治小儿疾病,强调治病求本、固护脾胃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遣方用药上巧用花类中药,如祛除风邪可用南豆花(扁豆花),寒邪用茉莉花,暑邪用莲花,湿邪用木棉花,燥邪用杭菊花,火邪用鸡蛋花等,用药上常采用甘味轻剂.治疗外感高热,认为需速散防痉;治疗温病用药甘凉养阴为主;对于热病后患儿,重视频饮水、进流质、戒荤禁肉、忌油腻腥物等饮食调理.其治疗小儿疾患所形成的治病原则、用药方法和调理方式沿用至今,仍可启迪后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滕宣光清热透邪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透邪法是温病常用治法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已故名老中医滕宣光采用清热透邪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根据小儿外感极易入里化热的传变之势,抓住患儿出现午后及夜间发热重、舌红绛这两点热入营分表现,直接选择入营分药透邪外出,截断病情进展,突破传统的先表后里、先卫后营治疗热病思路,其特色方剂青柴汤法明药简,临床辨证用于各型小儿外感发热每获良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