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拟消疳调脾开胃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自拟消疳调脾开胃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择2020年4月-2021年9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00例厌食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消疳调脾开胃方。2组均连续治疗15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原子光谱仪检测铁、锌、钙等微量元素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D-木糖吸收率;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测量并记录患儿身高、体重及BM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6.0%(48/50)、对照组为84.0%(4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 P=0.046)。中药组治疗后食量减少、食欲减退、面色萎黄、脘腹胀、少气懒言积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2.47、13.42、14.19、16.39、9.15、17.72, P<0.01)。中药组治疗后血微量元素铁[(414.58±57.52)mg/L比(350.85±53.33)mg/L, t=5.75]、锌[(8.26±1.55)mg/L比(7.64±1.37)mg/L, t=2.12]、钙[(77.26±15.30)mg/L比(71.05±14.26)mg/L, t=2.10]水平和尿D-木糖吸收率[(31.76±5.28)%比(27.97±4.61)%, t=3.82]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治疗期间,中药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1, P=0.315)。中药组随访后体重高于对照组( t=2.17, P=0.032)。 结论:自拟消疳调脾开胃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减轻脾胃虚弱型厌食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微量元素吸收和脾胃功能改善,提高远期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吴鞠通治小儿病的避误经验撷菁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吴鞠通,清代温病学派著名医家之一.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基础上,加以整理总结,认识到各家治疗小儿疾病存在不同误区,并在《温病条辨·解儿难》篇中强调小儿病治应始终结合其"稚阳稚阴"的独特生理,提出小儿疾病防治过程的注意事项.通过分析吴鞠通对小儿生理病理的阐释,挖掘归纳出其小儿病治避误经验 8条,即"暖饱适宜,病安从生""用药轻灵,力破呆峻""大禁苦寒,存阴退热""慎用风药,防微致痉""痉瘛痫厥,分而明之""疳者干湿,对立统一""痘证重肤,表药当禁""沿用泻白,不可妄投",因吴鞠通不识小儿尚有情欲,故补充重视情志以适今之小儿情志病多见,希冀为小儿疾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在避误方面提供更多思路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吴谦《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小儿惊风治法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惊风为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之一,"心藏神,心病故主惊也;肝属木,肝病故主风也".吴谦认为惊风多由于心肝有热,久用寒凉或是土虚木旺,其在《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一中有具体论述:认为小儿急惊风多见心肝火旺、热极生风,治宜清肝热、镇肝风,但避免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脾肾阳虚可致慢惊风、慢脾风;慢惊风治在温脾肾、培元气;慢脾风速在补脾土、回阳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潘月丽运用升阳通络疏肝法治疗小儿疳气型疳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1/20
潘月丽认为疳气型疳证的病机是脾阳不升、胃络不通、肝气不达所致津液消亡,气血瘀滞.治疗上其灵活运用升阳气、通络气、开郁气调治脾胃肝,提倡辨病缓急,标本同治,随症加减.遣方用药时,潘月丽谨遵升脾阳而不宜过用补益,通胃络而不可过用祛瘀,疏肝气据病情变化取舍,疗效明显.附1则验案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探讨小儿疳证诊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元御为清代著名医家,开创了中气升降的理论先河,故释人之生理、病理及医理均以此为核心,强调百病皆因中气不运,升降反作而起,因此临证重视培上建中,燮理气机升降.小儿脾胃柔弱,六淫易侵,饮食易伤,故疳证的治疗亦重视脾胃功能及气机升降,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的学术思想,对小儿疳证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临床治疗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李东垣阴火理论探讨小儿疳证诊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李东垣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清阳下陷,阴火上乘是疳证等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治当以益气、升阳、泻火为法,并根据脾虚气陷、阴火上乘所产生的热毒、湿浊、痰瘀等病邪而作随证加减,方选李氏"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从李东垣阴火理论出发,准确判断气虚、阳陷、火郁或者其它病邪的轻重缓急,从而采取标本兼顾的诊治之法,可为临床诊治疳证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乃庚教授治疗小儿疳证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总结李乃庚治疗小儿疳证临床经验:根据土虚木旺的基本病机,确定培土抑木为基本治法.初期多实,常用消积滞,抑肝木之剂;中期多虚实相挟,常用消补兼施,培土抑木;后期多虚,以补为主.同时配以捏脊、刺四缝穴、肉汤擦洗等外治,佐以饮食调护,虽为疳证沉疴亦可逐步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杨玉华用甘淡清补法治疗小儿疳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古代儿科素有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其中疳证多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常规治疗多以健脾益气为主. 但首都国医名师杨玉华老师认为,小儿疳证多因脾阴不足,脾失濡养所致,在治疗过程中将甘淡滋补脾阴之法贯穿始终,并以消食导滞之法相辅,获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消积化滞膏贴敷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证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小儿积滞是儿科常见病症,临床以乳食内积证多见.积滞若日久不消,迁延失治,可进一步损伤脾胃,运化能力更差,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而转为疳证[1].中医药治疗小儿积滞具有安全可靠,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笔者临床采用消积化滞膏贴敷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证,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保婴撮要》浅析薛氏父子疳证论治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求明代医家薛铠、薛己治疗小儿疳证的学术思想.[方法]以薛铠、薛己合著的儿科著作《保婴撮要》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其他医家著作,分析薛氏父子论治小儿疳证的学术思想.[结果]薛氏父子继承前人治疗小儿疳证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并加以发挥,认为疳证症状虽多,但辨证要点仍以五脏为主,将疳证分为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五类,即五疳.针对小儿疳证脾胃失调的特点,提出治疗重点在于调补脾胃.同时父子二人认为治疗小儿疳证固本需与治疳并重,不可忽视标本兼治的重要性.[结论]治疗小儿疳证,薛氏父子强调辨明五脏为要点、调补脾胃为主、固本与治疳并重,注重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对治疗现代小儿疳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