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黄芪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膜性肾病以脾肾亏虚、湿瘀阻络为核心病机,其中脾肾亏虚贯穿膜性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膜性肾病早期多出现脾肾亏虚,伴随着病情进展加之虚气留滞,导致痰饮、血瘀、水湿等病理产物阻滞肾络,日久形成肾络瘀阻.黄芪为补脾益肾的要药,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黄芪不仅可以发挥健脾固肾生精、益气逐血通脉的作用,配伍用药可以达到祛风搜剔、敛藏固精、通滞去实、增效补虚、升阳举陷的效果.此外,强调黄芪在膜性肾病治疗应用中谨防甘满滞胃、甘温助热之弊,掌握好补脾益肾的力度,并注意用药禁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气火并治探讨恶性肿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可激活抗肿瘤相关免疫,但同时还可引起非特异性的免疫激活,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发生.认为ICIs生理情况下可归属于中医学补益剂,发挥温阳益气之效,但免疫应答过激时,ICIs则演变成病理之壮火,对机体具有破坏性.结合免疫治疗不同时期和症状发作程度,将irAEs分为症状发作期(壮火食气耗精)和治疗间歇期(伏火散气势危)两阶段,其中阳动为实火致皮肤、口腔黏膜毒性,气郁化火致胃肠毒性,气闭生火致心脏毒性,气阴两虚致火表现为ICIs相关糖尿病.提出"气火并治"为治疗irAEs的总原则,发作期泻火降气祛药毒以除实火,升阳散火透药毒使火郁发之,通阳行气截药毒使火闭可畅,培气清火制药毒以散虚火,从而达到清壮火、解药毒、缓急症之效;间歇期力图微微生火以温阳气、阻伏火、防复燃,最终通过恢复人体生理之"气"与"阳"的平衡以防治irAEs,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刘铁军基于"补气升阳"法治疗胃下垂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刘铁军教授认为,胃下垂发病以气虚不运、阳虚气陷为本,常伴有血虚,或夹杂痰湿、郁热、血瘀等实邪而虚实并见,临床基于"补气升阳"法论治胃下垂,以顾护胃气贯穿始末,辅以疏肝理气、升举阳气、气血同调等法,灵活化裁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等经典名方,效如桴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薛伯寿临证运用防风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总结薛伯寿教授临证运用防风的经验,认为防风一则疏风解表、发散透达,可治疗表气郁闭而里热较重之外感热病早期,常用消毒犀角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银翘散、升降散、栀子豉汤加减;二则祛风胜湿、止痒消疮,可治疗风邪袭表之过敏性皮肤病,常用自拟薛氏过敏煎加减;三则散肝舒脾、升阳止泻,可治疗肝郁脾虚之泄泻,常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加减;四则能行周身、通利五脏,可治疗气虚血瘀之恶性肿瘤放化疗后、斑秃甚或普秃、慢性鼻病等疾病,常用黄芪赤风汤(《医林改错》)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玄府理论解构升阳散火汤中风药之作用机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玄府理论,阐述升阳散火汤的主治病机与风药的配伍特点,并将玄府理论中"通"的思想与风药的特性相结合,全面探讨方中风药宣玄升阳、通玄助运、开玄消郁、解玄散火、调玄蓄气5个方面的作用机理,以期为深入理解李东垣思想并指导临床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温阳补肾法论治失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失眠患病率高,危害大,西药疗效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药治疗失眠疗效确切,理论丰富.本文认为肾阳亏虚是导致失眠的重要病机,治疗以温阳补肾为法.临床组方上可从阴中求阳、健脾升阳、利水通阳、温潜并用四方面入手,中成药可选用甜梦口服液.从现代医学角度,本文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失眠的发病密切相关,可能是温阳补肾治疗失眠的重要靶点.全文基于温阳补肾法,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和科学内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失眠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辨治老年功能性便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结合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特点,探讨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认为老年功能性便秘与人体气机升降失调密切相关,故治疗应以调节人体气机升降为旨,以升阳降浊、提壶揭盖、调节情志为法,盖因人体气机升降有序,血津液得以正常输布,则大肠之秘结可解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皮疹验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皮疹病变根据皮肤斑疹、瘾疹及皮疹等变化特点,可分湿热蕴毒、血热炽盛、脾虚湿困三型辨治,治以透邪解毒与疏风祛湿相结合,标本兼治。若皮疹突起色红或黯红、瘙痒,属疫毒蕴于皮肤不得泄,郁久化热,浸淫肌肤,从祛湿解毒论治,方用当归拈痛汤为主;如斑疹色红成片,不高出皮肤,属血热炽盛,燔灼气血,湿热之毒,侵营入血,从凉血解毒论治,方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化裁;若皮疹散见、色黯,或皮色不变,瘙痒,属脾虚湿盛,从健脾祛湿论治,方用升阳益胃汤、荆防败毒散加减。临床辨证治疗效果满意,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证指南医案》湿阻型脾胃病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的用药思路。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病位在脾胃、病证为"湿"的医案所涉及的内服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2.5)对用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2首,涉及中药155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茯苓、厚朴、陈皮、白术、泽泻;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关联网络中核心药物为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厚朴、陈皮、人参、黄芩、黄连。药物间关联度分析中,2味药组合106个,3味药组合19个,4味药组合1个,关联系数大于0.03的药对有15个,如"升麻-葛根""白术-桂枝""苦杏仁-栀子"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可提取核心组合5对,如"白芍-黄连-莲子"和"黄芩-黄连-茯苓",得到新方组合5个,分别具有清热燥湿、升阳胜湿、理气化湿、温阳祛湿、清热利湿的功效。结论:《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注重调畅气机、分消走泄,常用宣肺化湿、升阳胜湿、行气导湿、芳香化湿、温阳祛湿、苦辛泄湿、渗淡利湿、清热利湿等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脾胃论》风药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挖掘《脾胃论》风药用药规律,为临床运用风药辨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筛选《脾胃论》中使用风药的方剂,提取其风药及用量,采用SPSS 25.0软件对风药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中药频次统计、中药用量统计、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等。结果:纳入方剂40首(40/61,65.57%),涉及中药14味,主要有升麻、柴胡、羌活、防风、生姜等。风药古代使用剂量集中在0.68~4.00 g,最大值为8.00 g,最小值为0.09 g,现代使用剂量集中在3~10 g。常用风药剂量比例为3%~60%,其功效各有不同。关联规则算法提取风药组合为25个,升麻-柴胡支持度最高;在置信度为75%,支持度为10%、15%、20%的条件下,药物间关联规则分别为14条、7条、3条。常用风药间配比不同,其功效亦有不同。结论:李东垣注重生发和升提脾阳,善用风药以升阳、补元、祛风、胜湿、散火、开郁、泻肝、通便、通窍、引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