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经脐单部位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经脐单部位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就诊的阑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从接受腹腔镜下经脐单部位阑尾切除术的患儿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55例纳入观察组,从接受采取传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的患儿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术前和术后5d的阑尾炎症状缓解情况[阑尾炎炎症反应(appendicitis inflammatory response,AIR)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术前、术后48h和术后5d的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 气时间、体温 恢复正常时间、下 床活动时间、住 院时间、术后 并发症 发生率均低于 对照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患儿的AIR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的时点效应、组间效应及时点和组间的交互效应均可影响CRP、PCT、WBC水平的变化(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脐单部位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具有积极效果,减少术后 并发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助于患儿快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腓骨骨折治疗方案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腓骨骨折内固定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潍坊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和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9例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的儿童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男41例,女28例;年龄(10.1±1.4)岁;左侧37例,右侧32例;根据是否进行腓骨内固定分为2组:A组21例(术中解剖复位胫骨远端骨折后内固定腓骨骨折),B组48例(术中解剖复位胫骨远端骨折后不内固定腓骨骨折)。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末次随访时行双下肢全长及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患侧胫骨远端外侧角(LDTA)、患侧胫骨远端前倾角(ADTA)和双侧踝关节胫距角差值,同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并记录骨骺早闭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术后获(19.5±4.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B组患儿患侧LDTA分别为89.6°(87.9°,90.5°)、88.6°±1.9°,患侧ADTA分别为80.9°(79.0°, 81.4°)、80.0°(78.6°, 81.2°),双侧踝关节胫距角差值分别为1.1°±0.5°、1.2°±0.5,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9.5±5.2)、89.0(87.0,92.0)分,以上项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A、B组的骨骺早闭发生率分别为14.3%(3/21)和14.6%(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患儿腓骨骨折内固定与否对踝关节影像学角度和功能均无明显影响;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度损伤患儿胫骨远端得到解剖复位后,腓骨骨折可不行内固定治疗,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于儿童微创外科的几点反思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微创手术已经在小儿外科大量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在目前临床实践中,儿童微创手术普遍存在"重外观、轻功能"等问题,尚缺乏针对小儿微创外科的科学的内涵定义与评价标准,术前准确决策、术中完整清除目标病灶、损伤控制以及合理的手术方式等一系列体现手术精准化的策略需要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方案以及有效的营养管理、心理干预等一系列旨在达到功能性微创理念的具体措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提高儿童微创手术治疗效果,必须将功能性微创理念贯穿到术前诊断评估和营养管理、手术规划、手术操作、加速康复外科等整个外科诊断与治疗过程,制订个体化诊断与治疗方案,以患者器官及整体功能恢复作为评价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时机无创矫正先天性耳郭畸形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非手术方式于不同时机矫正先天性耳郭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非手术方式矫正小儿先天性耳畸形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5月,提取资料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项研究,共1 349例患者,其中观察组(年龄<6周)669例,对照组(年龄>6周)6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年龄<6周开始非手术矫正比对照组明显提高矫正显效率, OR=4.67,95% CI为3.21,6.78, Z=8.09, P<0.001。观察组年龄<6周开始非手术矫正并发症低于对照组, OR=0.27,95% CI为0.08,0.88, Z=2.18, P=0.03。观察组年龄<6周开始矫正比对照组所需矫正时间短, MD=-11.81,95% CI为-18.36,-5.26, Z=3.54, P=0.001。 结论:先天性耳畸形患儿在<6周接受非手术矫正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腔镜治疗婴幼儿双主动脉弓畸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婴幼儿双主动脉弓畸形胸腔镜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共收治10例双主动脉弓畸形患儿,男7例,女3例;年龄2 h~8个月,9例右弓优势,1例左弓优势。出生前孕期35周行MRI检查了解血管环与气管、食管关系,气管压迫>1/3即采取出生后产时手术,压迫<1/3的出生后6个月左右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0例均采用胸腔镜手术,1例因氧饱和度无法维持,中转开胸手术。手术时间80~135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5~10 ml。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4~14天。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外其余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1~6个月,无进食困难,无呼吸困难需再次手术者。4例需要呼吸机支持>7天,2例出现气胸,引流后治愈。1例出现声音嘶哑。结论:产检可提高双主动脉弓畸形诊断率,小儿外科提前介入随访可减少患儿相关并发症发生,采用胸腔镜矫治畸形手术可行,对患者创伤小,伤口美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克氏针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克氏针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小儿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8例儿童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8例;年龄10.0(9.0, 12.8)岁;左侧22例,右侧6例;Craig修订的骨折Neer分型:Ⅱ型22例,Ⅳ型5例,Ⅴ型1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2组:克氏针组(12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和钩钢板组(16例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简易版上肢功能评分(quickDASH)及外观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28例患者获(14.8±6.5)个月随访。克氏针组患者手术时间[(34.3±12.1)min]显著短于钩钢板组[(49.4±16.8)min],末次随访时患者外观满意度VAS评分[(8.2±1.1)分]显著高于钩钢板组[(6.2±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克氏针组与钩钢板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quickDAS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儿童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而言,克氏针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但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患者外观满意度更高且无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儿手术患者麻醉苏醒阶段开展基于体温为照护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小儿手术患者麻醉苏醒阶段开展基于体温为照护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效果。方法:选取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在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收治90例小儿手术患者,借助随机数字表作为分组依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麻醉苏醒阶段实施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麻醉苏醒阶段则开展基于体温为照护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比较两组在手术进程中的状况、体温变化和苏醒期的情况;比较两组在手术开始前1 d和手术开始后1 d的C反应蛋白、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对两组在苏醒阶段的应激相关指标进行记录,包括心率、血压、躁动程度;比较两组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体温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发生低温和寒战的例数。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PACU滞留时间、气管拔除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心率、血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低温和寒战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中和术后的体温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保温护理应用于小儿手术患者,能降低患者应对手术时的生理应激反应,稳定生命体征,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小儿骨科共收治的42例Judet Ⅲ型、Ⅳ型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27例;年龄3~1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联合Métaizeau技术,根据采用超声引导还是C型臂X线机透视分为2组:超声组20例与透视组22例。术后评价参照Métaizeau影像学标准、Tibone和Stoltz功能标准评定疗效,同时记录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与透视组儿童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超声组与透视组患儿在Métaizeau影像学评分、Tibone和Stoltz功能评分优良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组与透视组透视次数分别为(2.7±0.6)、(14.6±3.4)次/人,手术时间分别为(25.8±5.9)、(38.1±9.2)min,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组患儿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透视组有4例桡神经损伤,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撬拨复位适用于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安全,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lvarado评分与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小儿穿孔性阑尾炎诊断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Alvarado评分(Alvarado score,AS)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对小儿穿孔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就诊的12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穿孔组( n=60)和非穿孔组( n=60)。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AS、CRP以及NLR的差异;通过回归分析筛选出可协助诊断穿孔性阑尾炎的指标,然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估相关指标在小儿穿孔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高( OR=2.899,95% CI:1.704~4.930)以及CRP( OR=1.130,95% CI:1.002~1.025)、NLR( OR=1.130,95% CI:1.040~1.227)水平升高是穿孔性阑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AS、CRP、NLR判断穿孔性阑尾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73(95% CI:0.812~0.934)、0.765(95% CI:0.683~0.848)、0.763(95% CI:0.679~0.847),临界值分别为7.5、60.9、15.7;AS联合CRP、AS联合NLR、AS联合CRP及NLR判断穿孔性阑尾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97(95% CI:0.844~0.950)、0.904(95% CI:0.852~0.956)、0.911(95% CI:0.873~0.967)。 结论:AS>7.5、CRP>60.9 ng/mL、NLR>15.7对诊断患儿发生穿孔性阑尾炎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尽早识别阑尾炎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715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1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男580例,女135例;单侧687例,双侧28例;男性患儿中右侧325例、左侧240例、双侧15例,女性患儿中右侧62例、左侧60例、双侧13例。分析男女比例、侧别占比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占比情况。结果:715例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320例(46.5%,320/687),其中男性右侧140例(43.1%,140/325)、男性左侧115例(47.9%,115/240),女性右侧33例(53.2%,33/62)、女性左侧32例(53.3%,32/60)。术中因内环口内侧腹膜褶皱多导致疝针不能顺利通过35例(4.9%,35/715),均为男性,于脐下3 cm左右或脐旁置入一辅助抓钳辅助操作。手术时间:单侧10~15 min,平均12 min;双侧15~21 min,平均17 min。术中出血量0~1 mL。麻醉清醒后即进食。715例均于入院后24 h内出院。无一例损伤精索血管、输精管、腹壁下动脉,术后无一例阴囊肿胀。随访12~33个月(平均18.3个月),2例复发,1例出现线结反应,无一例出现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术后鞘膜积液。结论: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切口美观,可发现并同期治疗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