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瑞巴林口服溶液处方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为普瑞巴林口服溶液仿制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以普瑞巴林口服溶液参比制剂为研究对象,采用逆向工程对制剂进行处方分析和小试工艺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抑菌剂羟苯甲酯、羟苯丙酯的含量,并进行抑菌效力检查;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合pH检测法测定缓冲液磷酸二氢钠一水合物与磷酸氢二钠十二水合物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甜味剂三氯蔗糖的含量;根据口味和性状调整芳香剂草莓香精的加入量;结合单因素试验筛选原辅料的溶解温度及配制顺序,确定制剂的小试工艺.结果 生产规格为 20 mg/mL(200 mL)的普瑞巴林口服溶液时,以 85℃溶解羟苯甲酯 0.25g与羟苯丙酯 0.033 g,降温至 30℃时依次加入磷酸二氢钠一水合物 0.748 g、磷酸氢二钠十二水合物 0.210 g、普瑞巴林 4g、三氯蔗糖 0.65 g、草莓香精 0.1g,搅拌至完全溶解,加 80 mL纯化水,搅拌 20 min至均匀,即得.结论 所制备的普瑞巴林口服溶液质量稳定,可为仿制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正辛酸沉淀在单克隆抗体纯化中的工艺优化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为应对治疗性抗体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抗体上游细胞培养规模和表达量水平已显著提高,而下游纯化工艺的生产效率则相对落后,下游处理能力已成为限制抗体产能的瓶颈.本研究以单克隆抗体 mab-X 为实验材料,优化了细胞培养液、低 pH 病毒灭活收集液 2 种模式的正辛酸(caprylic acid,CA)沉淀工艺条件,并研究了CA处理去除聚体、CA处理灭活病毒等2种应用,在小试的基础上,采用低pH病毒灭活收集液CA沉淀的模式进行了500 L细胞培养规模生产放大研究,对沉淀前后的产品质量和收率进行了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模式的 CA沉淀均可显著降低宿主细胞蛋白(host cell protein,HCP)残留和聚体含量,在聚体去除实验中CA沉淀可去除约 15%的聚体,病毒灭活研究显示CA对逆转录模型病毒具有完全的病毒灭活能力.在放大生产规模中,下游依次进行了深层过滤收获、亲和层析、低 pH 病毒灭活、CA 沉淀及深层过滤、阳离子交换层析,CA沉淀过程中混合时间和搅拌速度显著影响CA沉淀效果,CA沉淀处理后低pH病毒灭活液中的HCP残留量降低了 895 倍,沉淀后产品纯度和 HCP残留均已控制在单克隆抗体质量要求范围内,CA 沉淀可以减少传统纯化工艺中的一个精纯步骤.总之,下游工艺中采用 CA 沉淀,能够精简传统纯化工艺,并完全满足mab-X的纯化质量要求,而且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结果将推动 CA 沉淀在单克隆抗体下游纯化生产中的应用,为解决目前传统纯化工艺的问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加味二妙颗粒安慰剂的制备工艺及模拟效果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探索加味二妙颗粒安慰剂的制备工艺并开展模拟效果评价,为加味二妙颗粒临床试验提供合格的安慰剂样品,也为中药颗粒剂型安慰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在加味二妙颗粒综合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进行其安慰剂制备的味道模拟和颜色模拟小试,并通过初步人工评价确定安慰剂处方:糊精 10 g,党参浸膏 5.0 g,苦瓜提取物 1.6 g,乌梅提取物0.3 g,甜菊糖苷 0.1 g,蔗糖八乙酸酯 0.004 g,靛蓝 0.004 g,柠檬黄 0.003 1 g,日落黄 0.001 8 g,乔木苦茶粉 0.001 8 g,焦糖0.001 3 g.根据安慰剂处方进行中试.对安慰剂的模拟效果进行独立性、对比性人工评价及电子鼻、电子舌客观化检测,结果显示此安慰剂处方在独立性人工评价中错误率较高,在对比性人工评价中与加味二妙颗粒得分差距不大,相似度为 99.61%;电子鼻检测安慰剂处方与加味二妙颗粒气味相似度为 99.19%,电子舌检测结果显示两者口味差距不大,相似性较高.因此,加味二妙颗粒安慰剂模拟效果较好,与加味二妙颗粒相似度高,应用于临床试验时不易破盲.此研究为中药颗粒剂型安慰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对促进中药颗粒剂型安慰剂生产的规模化,推动中药安慰剂的临床应用,提高中药疗效的说服力及认可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模拟连续逆流提取黄柏中小檗碱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优化实验室模拟连续逆流提取设备工艺对黄柏中小檗碱进行提取,并用连续逆流提取设备进行中试放大.在单因素设计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实验室小试模拟连续逆流提取黄柏中小檗碱的工艺(提取温度、硫酸浓度和提取时间),为新型连续逆流提取设备中试条件优化提供一种实验室模拟方法,并采用中试连续逆流提取设备对黄柏中小檗碱提取工艺进行验证.正交设计实验结果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提取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大小顺序是:提取温度>硫酸浓度>提取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90℃,8倍体积的0.5%稀硫酸溶液作为提取溶剂,提取4 min,换料次数12次.在优化提取条件下小檗碱提取得率为3.6%,小檗碱提取率达到90.3%.根据实验室小试模拟所得各项实验参数,预设中试连续逆流提取器各项提取参数:提取温度90℃,转速4 rpm,总提取时长20 h,小檗碱提取率达90.5%.该工艺较小檗碱提取传统工艺能显著提高提取效率和有效降低提取溶剂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生物集群效应的固定化酵母生产燃料乙醇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利用改性的纤维介质作为酵母固定化载体,在1 m3发酵罐中,考察温度、初始pH及循环量对固定化酵母发酵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34℃、初始pH 4.4和循环量为2.0 m3/h的条件下,淀粉利用率可达86.7%,生产1 t乙醇的粮耗达2.89 t.在最优的工艺条件下,进行了30 t罐模拟放大试验,分析不同淀粉质原料条件下的淀粉转化率和粮耗.结果表明:固定化酵母发酵淀粉转化率和产1 t乙醇粮耗分别为85.8%和2.93 t;在高浓度糖条件下,酒精度可达15.3%(体积分数),实现高浓酒精发酵;利用玉米原料,同样可以达到长期稳定发酵的效果,满足工业原料多元化的生产.从本次实验的小试和中试结果来看,利用基于微生物集群效应的固定化酵母发酵体系具有较强的工业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新药注册申请过程中药学研究如何适应“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要求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5年8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为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确立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方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随之于2015年11月11日颁布了“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若干政策的公告”(2015年第230号),明确“对新药的临床试验申请,实行一次性批准,不再采取分期申报、分期审评审批的方式;申报临床试验的新药重点审查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对安全性风险的控制,保障受试者的安全”.据此,新药注册的评价思路和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如药学研究中关于工艺合理性问题、工艺规模是否能反映工艺稳定性、制剂制备工艺是否充分、剂型选择是否合理等问题已不再是临床试验前的评价重点.对于制剂工艺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将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转移到制剂中,以及小试和中试所确定的工艺参数能否适应大生产的要求等问题都不作为拒绝进行临床试验的理由,相应的风险由作为责任主体的申请人来承担.注册评价的重点向如何从保证药材来源和质量稳定、制剂制备过程的全过程控制以保证上市药品与临床试验用样品质量的一致性方面转移,这些问题既贯穿于整个新药研制过程,但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又各有所侧重.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6年6月2日发布的“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沟通交流管理办法”(2016年第94号)(试行),申请人可在新药的注册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就药材问题、工艺问题、制剂质量控制问题与审评中心进行沟通交流.该文主要就中药新药研究的不同阶段如何从药材源头质量控制、工艺设计和工艺过程研究、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角度简述新形势下中药新药研究模式的转变,体现中药新药研发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质量源于设计方法和应用:工艺放大
编辑人员丨2023/8/6
当制药工艺从实验室小试规模向生产规模放大时,工艺规模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新的变量.小试规模下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中试规模或生产规模下可能呈现另外情况.在质量源于设计(QbD)框架下,加入工艺规模这个新的变量,势必对制药过程的理解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总结了常用制药工艺放大的方法,并重点介绍了数学模拟放大.以高速剪切湿法制粒过程为例,通过采用量纲分析,保持各规模间颗粒增长微环境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相似,建立非规模依赖型工艺动态设计空间,扩展了设计空间的边界和范围,提高了工艺对变化因素的容忍性,产品可变性得到有效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兰索拉唑冻干粉针制备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兰索拉唑冻干粉针的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质量稳定性考察.运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注射用兰索拉唑,结合制剂的外观和稳定性考察结果,证明该制备工艺的可行性.经过小试和中试放大生产的实践验证,确定了以甘露醇为骨架剂、葡甲胺为增溶剂和p H稳定剂、氢氧化钠为p H调节剂组成的处方及其冻干粉针的制备工艺.该制备工艺合理,质量可控,产品稳定性好,所制备的兰索拉唑冻干粉针能够满足制剂学及临床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用GAP启动子在毕赤酵母中组成型表达人鹅型溶菌酶2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利用甘油醛三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dehydrogenase,GAP)启动子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人鹅型溶菌酶2(human goose-type lysozyme 2,hLysG2),并在小试规模建立一套有效的重组hLysG2(recombinant hLysG2,rhLysG2)生产工艺流程.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爱性设计并人工合成hLysG2基因,将其连接至pGAPZαA质粒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APZαA-hLysG2.将重组表达载体线性化后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感受态细胞,通过Zeocin抗性筛选获取高拷贝重组菌株,并在5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发酵培养.发酵60h后发酵液上清酶活性达到最高,发酵液上清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证实rhLysG2得到表达.与诱导型表达相比,组成型表达发酵时间缩短了48h,上清中rhLysG2总活性提高了23.8%;使用甲壳素亲和层析和分子筛层析对rhLysG2进行纯化后,每升发酵液上清可纯化到187.4mg重组蛋白,纯化产物纯度达99.0%以上;浊度测定法分析显示,在pH 5.6、30℃和0.1mol/L Na+的条件下,rhLysG2可达到最大酶活性13 500U/mg.利用GAP启动子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了高纯度和高活性的rhLysG2,避免了甲醇的使用,缩短了发酵时间,提高了蛋白产量,为将rhLysG2开发为新型抗耐药菌药物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CD-RSM法优选逐瘀止痛凝胶膏剂基质处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优选逐瘀止痛凝胶膏剂的基质处方及成型工艺.方法 以揭贴性、皮肤追随性等感官指标;持粘力、初粘力等物理指标为考察指标综合评分,在单因素试验考察辅料种类及部分辅料用量的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辅料之间及辅料与药膏的配比进行优化筛选.结果 逐瘀止痛凝胶膏剂的基质最佳配比为:卡波姆-PVA-丙二醇-甘氨酸铝PVPK-30-PVPK-90微粉硅胶-水-药膏(3.9∶0.5∶22∶0.7∶ 1.2∶ 3.6∶5∶30.21∶13.4),该基质分次混合后加入提取稠膏,45~50℃条件下涂布于无纺布背衬上,涂布厚度约为1.5~2.0mm,于40℃干燥箱中干燥12h,加盖保护膜,置封口袋中密封保存.采用以上制备方法制备的凝胶膏剂3批小试进行质量测定,得到初黏力12号球,持黏力5 min,剥离强度0.4 N,综合感官指标良好,得分均高,最终综合评分分别为172.4、169.8、173.5.结论 该法制备的凝胶膏剂易于涂布、膏面光洁、皮肤追随性良好、黏度适中,揭帖无痛感.该法优选的基质及成型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适合生产中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