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牵引方式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远移影响的三维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上颌磨牙、前磨牙远移时的轴倾度、转矩和扭转变化,以及不同的牵引方式防止前牙唇倾和磨牙远移复发的作用。方法:纳入患者16例,牙齿146颗。收集并重叠初诊研究模型(T0),上颌磨牙远移阶段模型(T1),以及上颌前磨牙远移阶段模型(T2)。测量磨牙和前磨牙远移效率和角度变化,对比矫治器牵引、尖牙牵引和对照组前牙唇展量以及T1至T2磨牙远移效率是否下降。结果:上颌磨牙远移效率为81.03%;远移后平均远中倾斜4.37°( P=0.000),颊倾1.65°( 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明显扭转( P=0.160)。上颌前磨牙远移效率为78.79%;远移后平均远中倾斜5.96°( P=0.000),颊倾3.91°( P=0.000),颊尖远中向扭转1.98°( P=0.00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推磨牙远移后(T1),矫治器牵引组前牙无明显唇倾;尖牙牵引组前牙唇倾0.77 mm,对照组前牙唇倾0.52 mm。上颌第二磨牙矫治器牵引组T1至T2远移效率无明显下降;尖牙牵引组效率下降16.37%;对照组效率下降13.23%。上颌第一磨牙不同牵引方式组T1至T2远移效率均无明显下降。 结论:矫治器牵引能够有效防止前牙唇倾以及第二磨牙远移效率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拔牙病例尖牙牙冠远移效率及支抗牙三维位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在拔牙病例中远移尖牙的移动效率和未设计位移支抗牙的实际三维位移。方法:收集无托槽隐形矫治第一前磨牙拔除的成人安氏Ⅰ类、分步法内收前牙患者17例,纳入研究牙齿共计170颗。通过三维扫描将患者治疗前模型和阶段研究模型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模型三维重叠技术收集中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的实际位移数据,计算尖牙的远中移动效率及未设计位移支抗牙的实际位移。结果:尖牙平均远移效率为87.78%±9.3%。后牙备抗组尖牙平均远移效率为89.27%±10.2%,后牙非备抗组尖牙平均远移效率为86.27%±6.6%,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438),尖牙设计远中移动1~2 mm的移动效率为88.21%±15%,2~3 mm的移动效率为87.10%±4.4%,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762)。尖牙在矢状向设计位移量为-1.61±0.87 mm,实际位移量为-1.47±0.77 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 P<0.05),垂直向设计位移量为-0.07±0.35 mm,实际移动量为0.26±0.48 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 P<0.05)。后牙备抗组第一磨牙垂直向平均位移量-0.10±0.24 mm,后牙非备抗组第一磨牙垂直向平均位移量0.15±0.33 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 P=0.037)。后牙备抗组第二磨牙垂直向位移量-0.08±0.30 mm,后牙非备抗组第二磨牙垂直向位移量0.18±0.32 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 P=0.023);在后牙备抗组和非备抗组中,磨牙的矢状向和颊舌向位移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后牙备抗对尖牙远移效率无显著影响,尖牙远中移动效率较高,但易发生伸长移动;未设计位移的支抗牙在尖牙远移阶段发生了三维位移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替牙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扩弓治疗改良设计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借助有限元分析揭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用于替牙期扩弓治疗时单颗牙位移方向、效率及力学荷载,并针对扩弓效率不足以及后牙颊倾等问题,设计扩弓过矫治和转矩补偿体系.方法·纳入替牙期志愿者1名,构建其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模型以及隐形矫治体系,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上颌乳尖牙到第一恒磨牙施加颊向位移(工况1~4:分别为0.200、0.275、0.300、0.325 mm),同时施加颊向位移和根颊向转矩(工况1:颊向位移载荷0.200 mm,根颊向转矩0°;工况5:颊向位移载荷0.275 mm,根颊向转矩1.0°;工况6:颊向位移载荷0.300 mm,根颊向转矩1.3°;工况7:颊向位移载荷0.325 mm,根颊向转矩1.8°).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牙齿位移以及牙周膜的等效应力分布.结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扩弓治疗在替牙期主要表现为牙齿颊倾的牙性扩弓效应,且不同牙位的扩弓效率不同.在设定每侧0.200 mm的扩弓量时,上颌第一恒磨牙扩弓效率为51.86%,上颌第二乳磨牙为68.76%,上颌第一乳磨为73.48%,上颌乳尖牙为84.17%.通过设计扩弓过矫治(0.275、0.300、0.325 mm),能够有效提高扩弓效果.当扩弓过矫治量达到150%(0.300 mm)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和乳尖牙处扩弓效率分别提升为75.16%、99.96%、107.35%和122.37%;上颌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处扩弓效率均接近100.00%.过矫治设计会加剧扩弓的牙性效应,使牙齿颊侧倾斜移动趋势加大,导致牙齿颊倾、腭尖下垂,上颌第一恒磨牙、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的冠根位移差在扩弓过矫治量达到150%时,分别为-0.109、-0.134、-0.132、-0.298 mm.对不同牙位施加对应转矩补偿,可以对抗后牙颊倾.在扩弓过矫治量达到150%(0.300 mm)时,添加1.3°根颊向转矩,各牙位扩弓效率分别为56.15%、73.88%、79.49%、87.80%,而冠根位移差减小至-0.081、-0.097、-0.095、-0.208 mm.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用于替牙期扩弓治疗时,存在后牙颊倾的不良反应,并且在不同牙位的扩弓效率不同.应根据不同牙位,分别设计不同的矫治策略.过矫治可以提高扩弓效率,但是需要配合根颊向转矩,从而实现牙齿整体颊侧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不同干预措施对正畸牙齿移动加速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运用系统评价与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综合正畸治疗中用于加速牙齿运动的各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 PubMed、Willey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 和 EMBASE数据库中检索关于不同干预措施对正畸牙齿移动加速效果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文章后提取文献数据并评价纳入文献偏移风险,采用ADDIS 1.16.6和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络Meta分析(NMA).结果:按照尖牙移动的时间作结局指标进行讨论,分别为尖牙组持续时长1、2、3个月,把各个时间段的牙齿迁移数量当作连续性随机变量进行数据分析.最后一共纳入47篇随机对照实验,干预措施总共包含11种:光生物调节(PBMT)、富血小板血浆(PRP)、电磁(EF)、低强度激光(LLLT)、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循环加载振动(LFV)、牙周膜牵张成骨/牙槽骨牵张成骨(DAD)、骨皮质切开术(corti)、压电环切术(Piezo)、微骨穿刺(MOPs)和传统治疗(OT).根据最佳干预效果 SUCRA概率排序,在正畸治疗持续 1 月时,PBMT(90.6%)、Piezo(87.4%)、MOPs(73.6%)为提高尖牙移动效率的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在正畸治疗持续2月时,Corti(75.7%)、Piezo(69.6%)、LFV(58.9%)为提高尖牙移动效率的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在正畸治疗持续3月时,Corti(73.3%)、LLLT(68.4%)、LFV(60.8%)为提高尖牙移动效率的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结论:PBMT和Piezo在使用1个月时对于尖牙移动效率提高较明显,Corti和LFV在使用2个月和3个月对于尖牙移动效率有较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上颌磨牙效率的三维重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上颌磨牙的效率及在三维方向上的特点,以期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需进行上颌磨牙远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2例,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前磨牙,其中7例结合微种植体牵引尖牙增加支抗,所有患者定期制取阶段研究模型并使用三维扫描仪将模型数字化.通过重叠治疗前与各阶段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分析在不同矫治阶段磨牙、前磨牙的远移效率以及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特点;对比有无微种植体支抗对磨牙远移效率及前牙支抗的影响.结果 微种植体支抗组上颌第二、第一磨牙的远移效率分别为89.20%和83.53%,均比无微种植体支抗组远移效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磨牙远移会造成切牙轻度唇向及近中移位,其中微种植体支抗牵引尖牙组前牙支抗损失量较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上颌第一磨牙开始远移时,第二磨牙的远移效率明显下降(P<0.05).上颌磨牙远移过程中磨牙未见明显旋转,有轻度压低和颊移(P>0.05),而上颌前磨牙远移过程中发生明显颊舌向旋转(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可以有效地远移上颌磨牙、前磨牙,前磨牙远移时易发生颊舌向旋转,磨牙在远移过程中有轻度的压低及颊向移位;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磨牙的远移效率、减小前牙支抗丧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上颌磨牙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需进行上颌磨牙远移的安氏Ⅱ类正畸患者9例,平均年龄25.6岁,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矫治,通过比较治疗前及远移后的模型,评价磨牙远移效果,以及对比治疗方案中磨牙远移量和磨牙实际远移量,评价磨牙远移效率.结果 所有牙位治疗后与尖牙的距离均增加,第二磨牙与尖牙距离平均增加2.29 mm(P<0.05),第一磨牙与尖牙距离平均增加2.1 mm(P<0.05),左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移动表达率(磨牙的实际移动量/计划移动量)分别为79.4%、84.5%,右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移动表达率分别为87.1%、89.1%.绪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可有效远移上颌磨牙,但移动量相比治疗计划略有减少,可在制定方案时进行少量过矫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压低前牙的效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数字化模型三维重叠技术,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齿位置变化,研究隐形矫治对前牙在不同移动方式下的压低效果.方法 在隐形矫治成人患者中,选取需要进行压低的前牙101颗,按照牙位及牙齿内收情况进行分组.通过三维扫描获得患者治疗前及阶段治疗后的数字化模型,使用模型重叠技术分析前牙在不同移动方式下的压低效率.采用独立样本及配对样本的t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及设计压低数据与实际压低数据之间有无差别.结果 非内收时,隐形矫治器对牙齿的平均压低效率为46.9%,其中下颌侧切牙的压低效率最高(54.6%),上颌中切牙次之(50.9%),上颌尖牙的压低效率最低(28.8%),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下颌尖牙的压低效率分别为34.6%、48.1%、42.4%.内收配合压低时,牙齿的平均压低效率(-15.4%)差异显著(P<0.01),牙齿会出现伸长.结论 隐形矫治压低前牙时应适当增加过矫治,尤其在同步内收时应增加压低量,以防止牙齿的伸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托槽隐形矫治牙齿旋转效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上颌尖牙和上颌前磨牙的旋转效率以及附件、邻面去釉(Interproximal reduction,IPR)对旋转效率的影响.方法 在成人隐形矫治患者中,选取设计旋转移动的上颌牙齿142颗,其中上颌中切牙27颗,上颌侧切牙23颗,上颌尖牙45颗,上颌前磨牙47颗,按照是否设计附件和是否IPR将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分为IPR+无附件组和无IPR+无附件组,将上颌尖牙和上颌前磨牙分为IPR+无附件组、IPR+附件组、无IPR+附件组和无IPR+无附件组.获取患者治疗前和单纯设计牙齿旋转阶段石膏模型并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得到数字化模型,以腭皱襞为参照进行模型重叠并计算各个分组牙齿的旋转效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颌中切牙的平均旋转效率为62.61%,IPR+无附件组牙齿旋转效率[(69.5±3.81)%]高于无IPR+无附件组[(55.72±4.05)%](P<0.05).上颌侧切牙的平均旋转效率为58.18%,IPR+无附件组牙齿旋转效率[(63.88±2.84)%]高于无IPR+无附件组[(52.49±1.45)%](P<0.05).上颌尖牙的平均旋转效率为49.40%,IPR+无附件组牙齿旋转效率[(52.96±4.40)%]高于无IPR+无附件组[(45.38±2.77)%]和无IPR+附件组(47.34±3.46)%](P<0.05),IPR+附件组牙齿旋转效率[(51.92±3.55)%]高于无IPR+无附件组和无IPR+附件组(P<0.05),无IPR+附件组和无IPR+无附件组之间、IPR+附件组和IPR+无附件组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前磨牙的平均旋转效率为46.96%,IPR+附件组牙齿旋转效率[(51.33±1.66)%]高于无IPR+附件组[(45.47±2.07)%]和IPR+无附件组[(49.02±1.48) %](P<0.05)、IPR+无附件组和无IPR+附件组牙齿旋转效率均高于无IPR+无附件组[(42.03±2.40)%](P<0.05).结论 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牙齿旋转,IPR能提高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上颌尖牙和上颌前磨牙的旋转效率;附件不能有效提高上颌尖牙的旋转效率,虽能提高上颌前磨牙的旋转效率,但提高幅度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第一前磨牙拔除后不同附件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在尖牙的应力分布情况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上颌第一前磨牙拔除后不同附件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在尖牙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单个正常牙合患者的影像,用于建立了上颌骨、上颌牙列、髌骨、隐形矫治器和附件的三维模型.通过Ansys工作台分析尖牙配备动力臂和垂直长方形附件时(模型1组)尖牙和牙周膜的应力分布和运动模式,并与模型2组(仅有垂直矩形附件)和模型3组(非附件设计)进行比较.结果:模型1组组齿面应力分布均匀,应力集中在远端齿颈,并且牙齿运动大多属于近远中单向运动;在模型2组和模型3组中,应力逐渐向内侧唇侧和远端舌侧偏移,运动模式包括从唇侧到舌侧远端运动和扭转运动,其中模型3组扭转运动最为突出.施力后,模型1组位移最大,远端效率最高,为94%;模型2组的远端效率为73%,模型3组的远端效率最低为29%.结论:添加动力臂和垂直长方形附件后,增加了尖牙远中移动的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矩形附件厚度与位置变化对矫正尖牙扭转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临床上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扭转牙时,主要通过联合使用邻面去釉、增加附件及过矫治来提高矫治效率,但附件的选择及放置等仅依靠医师经验和习惯而定,其产生的效果是否不同目前暂无相关报道.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探究矩形附件的存在及厚度和放置位置对隐形矫治器矫正左上颌尖牙扭转的影响.方法:通过离体牙扫描数据分别建立矫治器-附件-尖牙-牙周膜-松质骨-皮质骨(有附件组)与矫治器-尖牙-牙周膜-松质骨-皮质骨(无附件组)有限元模型.其中有附件组中的附件厚度又分为0.5,0.75,1.0,1.5 mm(附件的放置位置、垂直高度、水平宽度和放置方向均设为一致),放置位置又分为近中、远中、合方、正中、龈方5个区域(附件的厚度、垂直高度、水平宽度和放置方向均设为一致).将各组的矫治器以尖牙牙体长轴(X轴)为旋转中心轴,将矫治器远中扭转2°,在MSC.Marc.Mentat软件中模拟运算,收集各应力、位移分布云图及最大应力、位移值.结果 与结论:①无论是否使用矩形附件,模型最终状态时尖牙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顺时针扭转,无附件组与有附件组模型尖牙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分布趋势一致,但有附件组模型中尖牙位移值及牙周膜各种应力值均不同程度的大于无附件组;②随着矩形附件厚度的增加,尖牙的最大位移随之增大,分别为42.94,49.32,52.52,59.39 μm;③当矩形附件放于尖牙牙冠唇面不同位置时,尖牙的最大位移值变化规律为正中与龈方差别不大,但两者均明显大于合方,而近中、远中向的变化不规律;④结果表明,附件的使用不会改变初戴矫治器瞬间尖牙的移动方式,其仅在矫正扭转尖牙时起到了协同作用;附件厚度对矫治器扭转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当厚度增大时尖牙所发生的最大位移及牙周膜受力越大;矩形附件在牙冠唇面合、龈方向的粘接位置越靠近牙冠外形高点处,越有利于矫治器对扭转尖牙的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