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C型腭侧板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探究使用改良C型腭侧板(modified C-palatal plate,MCPP)远中移动上颌牙列时牙齿在不同载荷方向下的移动趋势及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建立使用MCPP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将MCPP牵引凹槽高度设置为距离牙槽嵴顶2 mm、5 mm、8 mm,牵引钩为距离牙槽嵴顶1 mm、4 mm、7 mm。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在不同高度牵引凹槽与牵引钩之间施加3 N的牵引力,并比较牙齿的移动情况。结果:9种载荷方向下,上颌牙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顺时针旋转,第一磨牙近中颊尖较中切牙切缘压低了(0.012~0.030) mm。在不同载荷方向下,第一磨牙近中腭尖均向颊侧[(0.002~0.054) mm]和远中位移[(0.012~0.060) mm],并有牙弓增宽。在MCPP牵引凹槽距牙槽嵴顶8 mm,牵引钩高度为1mm时,中切牙切缘唇侧位移0.002 mm,其他载荷方向下中切牙切缘出现(0.005~0.050) mm的内收。结论:使用MCPP远中移动上颌牙列时,在不同的载荷方向下,上颌牙列均会出现顺时针旋转,牙弓宽度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使用种植体支抗三种加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的头影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研究使用种植体支抗3种加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后,牙齿及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45例成人上颌前突患者,均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将其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加力方式内收上前牙:A组采用短牵引钩和直接支抗,B组采用短牵引钩和间接支抗,C组采用长牵引钩和直接支抗。拍摄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的头颅侧位片,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牙齿、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3组患者上前牙切缘舌向移动量分别为:A组(5.99±1.06)mm,B组(5.64±1.06) mm,C组(5.71±0.95) mm,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4);而上前牙根尖舌向移动量分别为A组(1.51±0.71) mm,B组1.80(2.80,1.10) mm,C组(3.91±1.06) mm,C组大于其他两组( P<0.001)。A组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 平面顺时针旋转4.11°±2.27°( P<0.001),上颌第一磨牙压低(2.74±0.50) mm( P<0.001),远中倾斜6.97°±2.45°( P<0.001);而其他两组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其磨牙的垂直向位移(B组-0.70 mm±1.47 mm, P=0.086,C组0.17 mm±0.85 mm, P=0.445)和近远中倾斜角(B组-0.10(1.20,2.40)°, P=0.410,C组-0.73°±3.77°, P=0.464)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时,不同加力方式均可获得理想的支抗效果。直接种值体支抗配合短牵引钩加力后,磨牙可能压低、冠远中倾斜, 平面顺时针旋转;使用长牵引钩可获得更多前牙控根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拔牙病例隐形矫治内收前牙伴不同压低方式的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本研究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拔牙患者隐形矫治过程中上前牙内收时采取不同压低方式对牙齿移动趋势的影响。方法:构建拔除第一前磨牙的上颌牙列三维有限元模型,使用初始位移量评估关闭拔牙间隙时,单纯内收前牙、内收前牙并压低切牙、内收并压低前牙3种不同牙齿移动方式对牙齿位移趋势和 平面旋转趋势的影响。 结果:前牙单纯内收组、前牙内收切牙压低组和前牙压低内收组的中切牙伸长量依次为7.52E-03 mm、6.12E-03 mm、7.52E-03 mm;侧切牙伸长量依次为7.68E-03 mm、-7.92E-03 mm、8.73E-03 mm;尖牙的伸长量依次为1.84E-02 mm、3.26E-02 mm、1.34E-02 mm;第二前磨牙伸长量依次为-4.42E-03 mm、-4,99E-03 mm、-0.90E-03 mm。结论:前牙整体内收时通过增加切牙或前牙的压低量可以优化牙齿的移动方式:当对前牙进行整体压低时,后牙 平面的角度变化最小,牙弓中段牙齿的倾斜趋势减小;当对切牙进行整体压低时,切牙的相对伸长量最小,尖牙的伸长和远中倾斜趋势增大。但是在推荐的步距范围内,仅通过增加前牙垂直向位移的方式无法实现前牙的整体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工种植牙邻接触丧失应对策略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4/7/6
人工种植牙邻接触丧失(proximal contact loss,PCL)所引发的问题是近年研究热点,学者们一致致力于其原因和相关因素分析,旨在寻求解决与PCL相关问题的方案.前驱力作用、颌骨及牙槽窝等终身改建以及种植牙的骨整合特性是PCL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下颌的闭口运动通过后牙牙尖产生了将牙齿往近中移位的前驱力,使上下颌后牙、下颌前牙近中漂移,同时,可使上下颌前牙唇向移位;另一方面,颌骨、牙槽窝、牙根的改建以及咀嚼肌的前向水平分力、下颌向前向上的动力分量以及牙尖斜面产生的向前分力使天然牙向近中漂移;此外,天然牙终身具备水平、垂直向移位以及旋转的能力,以适应口颌系统的改建和维持口腔的功能,而种植牙骨整合缺乏天然的牙周膜,缺乏近中漂移生理基础,垂直向平均动度微小,种植牙骨整合沉默性不具备天然牙整体漂移特点,增加了 PCL发生的可能性.PCL高发生率与戴牙时间和近中位置有明显相关性,但也受咬合力大小、对颌牙状况、邻牙情况、修复方式、牙位、上下颌骨、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PCL与食物嵌塞呈显著相关性,但并不一一对应,不满足充分必要条件.PCL也与种植体周病变以及龋齿等有关.PCL的预防包括知情同意、定期检查、固位方式选择、接触点增强、配戴保持器以及应用多用途数字化牙冠.PCL的处理包括邻接触点增补、正畸牵引以及咬合调整.现有方法可以短期解决食物嵌塞情况,综合干预以寻求稳定的远期效果.对称、平衡的考量将拓展处理有关PCL引发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口腔正畸学中与力学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辨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口腔正畸学与力学密切相关,在口腔正畸学相关教科书中涉及一些与力相关的概念,正畸医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对临床应用矫治力进行牙齿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力学角度对正畸学涉及的有关力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期规范学术概念的表述,有利于口腔医学生的学习理解以及交叉学科的交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第二磨牙在不同情况下对改良C型腭板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影响——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探究第二磨牙在不同情况下对使用改良C型腭板(MCPP)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影响及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建立三组MCPP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一(M1):第二磨牙萌出,粘接颊面管且弓丝入槽;模型二(M2):第二磨牙萌出,不粘接颊面管;模型三(M3):第二磨牙未萌出.在M1 中分别在距离牙槽嵴顶 1 mm(F1)、4 mm(F4)、7 mm(F7)三种高度的MCPP牵引凹槽与腭弓牵引钩之间施加 1.5 N的牵引力,找出使第一磨牙远中整体移动的牵引力方向,然后在M2 与M3 上施加相同的牵引力,观察牙齿的移动.结果 M1 中第一磨牙均出现远中移动,其中M1-F4 组中第一磨牙远中整体移动.M2 与M1 相比,第一磨牙远中位移量稍增大,但有更加明显的颊向位移和近中舌向旋转,第二磨牙远中倾斜程度更加明显,牙冠颊向位移减小且呈近中颊向旋转.M2 和M3 中第一磨牙的移动基本一致.结论 将第二磨牙纳入弓丝,能减少第一磨牙颊向位移量与旋转程度.第二磨牙的萌出对第一磨牙横向移动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清除儿童外源性牙面黑色素两种方法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比较采用赤藓糖醇喷砂法和矽粒子旋转抛光法治疗儿童外源性牙面黑色素沉着(extrinsic black tooth stain,EBS)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 3~12 岁儿童 48 名,通过改良Lobene色斑指数记录色素水平,采用自身半口对照,随机将左右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赤藓糖醇喷砂法,对照组用矽粒子旋转抛光法清除牙齿唇颊面EBS,记录操作时间,进行治疗感受评分,评价治疗安全性,采用"色素积分(score)除以操作时间(second)"计算清洁效率(S/s),随访治疗后 3 个月和 6 个月色素再附着水平,通过SPSS 23.0 软件分析试验结果.结果 治疗前唇颊面左右两侧色素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舌腭面色素得分大于唇颊面,牙面不同分区的色素得分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效率高于对照组[(0.06±0.05)S/s vs(0.04±0.02)S/s,P<0.001].8 例(16.7%)研究对象对喷砂治疗感到紧张,7 例(14.6%)研究对象喷砂治疗过程中出现牙龈出血.治疗前、治疗后 3 个月、6 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色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赤藓糖醇喷砂更容易导致牙龈出血,使儿童紧张,但其清除色素效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3种往复旋转单支镍钛器械预备人下颌标本切牙根管后牙根微裂形成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显微CT (Micro CT)观察3种往复旋转单支镍钛器械预备人下颌标本切牙根管后牙根微裂的形成情况,为临床上往复旋转单支镍钛器械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5个人下颌标本,共60颗单根下颌切牙,且均无牙根微裂,根据根管预备中所用镍钛器械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每组15颗牙齿,以ProTaper Universal组为对照组,以Wave One组、Reciproc组和One File组为实验组.按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预备根管,Wave One镍钛锉、Reciproc镍钛锉和One File镍钛锉预备根管至25#,ProTaper Universal镍钛锉预备根管至F2.根管预备后每组牙齿分别用Micro CT进行扫描,分析牙根微裂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roTaper Universal组比较,Wave One组、Reciproc组和One File组牙根微裂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Wave One组、Reciproc组和One File组牙根微裂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下颌切牙中牙根微裂纹均在根尖1/3处最为常见,其次为根中1/3.结论:根管预备过程易引起牙根微裂,需要重视镍钛器械的选择,3种往复旋转镍钛器械Wave One、Reciproc和One File根管预备后牙根微裂形成少,能降低根管治疗后牙根折裂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颧下嵴区微植体不同高度支抗远移上牙列位移的生物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在口腔正畸中,颧下嵴区微植体支抗可避免损伤牙根,又可实现上牙列无阻碍的整体移动,然而其远移上牙列在其牙体本身和牙槽骨应力和应变将会产生何种改变,国内外鲜有报道.目的:建立颧下嵴区微植体不同高度支抗远移上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获取1名正畸科就诊的女性患者锥形束CT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后导入Mimics16.01软件,通过自动和手动选择边界,将右上颌骨及牙齿三维重建,再利用Geomagic 8.0软件删除噪点和光滑处理,导入Mimics16.01软件,通过其3 Matics软件进行面/体网格划分,利用ProE5.0软件建立上颌牙托槽、弓丝及牵引钩和种植体的三维模型,并与上颌及牙三维模型一同导入 ANSYS13.0软件,行装配和应力应变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成功建立了颧下嵴区微植体支抗远移上牙列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符合解剖学形态;②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高(1,4,7,10 mm),上颌牙列垂直方向应力逐渐增加,而与水平分力的变化无关;③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高,矢状轴上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牙冠中点的应变逐渐降低;中切牙、尖牙的牙根应变逐渐降低,第一磨牙牙根应变无变化.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高,垂直轴上中切牙牙冠中点与牙根的应变逐渐增大;尖牙牙冠中点的应变逐渐增加,牙根应变逐渐减小;第一磨牙牙冠中点的应变变化不明显,牙根应变逐渐减小.牙列由顺时针旋转变为逆时针旋转;④结果表明,颧下嵴区微植体不同高度支抗远移上牙列三维有限元模型与真实解剖结构一致,能够作为研究颧下嵴区微植体支抗远移上牙列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牙列阻抗中心在弓丝4-7 mm的位置,可作为颧下嵴区微植体支抗植入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探索成人正畸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的重叠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非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依赖的成人矫治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叠的方法,为三维评价下颌牙齿移动提供手段,同时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的成人患者15例,获取患者治疗前后牙颌石膏模型及颅面CBCT.石膏模型经激光扫描转化为数字化模型,CBCT通过正交投照生成头颅侧位片.建立基于头颅侧位片的下颌模型重叠法:通过上颌模型腭部稳定区域重叠、咬合关系转移以及头颅侧位片重叠获得的下颌骨旋转和平移量的校准,最终实现下颌模型的重叠.以基于CBCT的下颌模型重叠法为参照,建立共同的三维坐标系,测量下颌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的三维移动量,通过配对t检验评价基于头颅侧位片的下颌模型重叠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两组重叠法结果相比,下颌第一磨牙在三维移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中切牙和尖牙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上的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横向上差异为(0.3±0.5)mm(P<0.05).结论:通过结合上颌数字化牙颌模型重叠和头颅侧位片重叠计算的下颌变化,可以实现成人矫治前后下颌数字化牙颌模型的较准确的配准,前牙区横向测量存在少量误差,该方法适用于在没有CBCT的条件下利用正畸常规资料实现下颌模型的重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