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扎根理论的外科护士群体执业风险形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基于扎根理论探讨外科护士群体执业风险形成机制并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对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的13个科室22名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NVivo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37个概念和17个范畴,归纳凝练出组织治理局限和社会文化制约2个维度导致风险评估前控机制失准影响护士执业活动中的风险交流过程,执业主体和服务对象在风险交流过程中产生慎独精神缺位、领导权力滥用、护患信任危机三类风险轨迹,最终导致就医体验不佳、护士职业怠卷、患方不满情绪表达的风险结局行为,诱发执业风险的发生.结论 提示相关职能部门应逐步改善组织治理局限和社会文化制约要素,纠正执业风险轨迹,扭转执业风险结局行为,从而营造和谐安全的执业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发性沙漏样桡神经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男,49岁,农民,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肘部急性疼痛,VAS疼痛评分8分,疼痛持续3 d后缓解,继而出现左手第1~5指背伸不能,发病10 d后发现左前臂背侧肌肉明显萎缩,发病2周后肌电图示:左上肢桡神经支配肌运动单位减少,并见有失神经电位,提示左桡神经损伤。入院检查:左第1~5指背伸肌力、拇指外展肌力M 0;伸腕、旋后肌力M 4,伸腕时伴有明显桡偏畸形。肌电图示:左拇长伸肌、左指总伸肌存在自发电活动,募集反应消失,左桡神经-拇长伸肌、左指总伸肌CMAP不能引出,提示桡神经深支(PIN)完全性损伤。超声发现:PIN于Frohse腱弓近端5 cm内见4处缩窄。患者于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入院,入院常规胸部CT平扫发现:椎体缘呈"竹节样"改变(图1),患者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6年,未系统诊治。2年前对侧有类似病史,当时在初次接触装修"刮大白"工作3 d后出现上述相同症状,发病5个月后神经超声提示:右桡神经局部增粗、水肿;肌电图提示:右桡神经支配肌波幅较对侧减低大于50%。手术探查于Frohse腱弓近端PIN上发现一明显缩窄,缩窄程度>80%伴有明显神经扭转(图2),缩窄切除+神经缝合术,术后1年复查完全恢复。基于患者既往类似病史、手术治疗史,结合本次入院临床检查、神经超声、肌电图均定位PIN损伤,临床诊断为"多发性桡神经炎"。术中于Frohse腱弓近端5 cm内的PIN上发现4处明显缩窄,形成"腊肠"样外观,松解神经外膜后见缩窄间距1 cm,缩窄程度均≥75%,部分缩窄存在扭转现象(图2,3)。术中肌电检测:刺激桡神经,指总伸肌、拇长伸肌CMAP不能引出;于神经病变远端刺激,近端记录,NAP不能引出,切除病变神经,测量神经缺损长5 cm,取同侧腓肠神经6 cm移植修复。病变神经病理报告:神经纤维组织增生、水肿变性、瘤样增生。术后8个月随访时,伸指、伸腕、旋后肌力M 4,伸拇、拇指外展肌力M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左西孟旦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阿斯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72岁女性患者因心力衰竭接受静脉注射呋塞米注射液,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呋塞米片、螺内酯片、地高辛片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因心力衰竭症状未改善,加用左西孟旦12.5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45 ml,以1.5 ml/h速度持续静脉泵入。静脉泵入左西孟旦20 h时,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瞳孔散大。心电监护示心率200次/min,QT间期延长,QTc间期520 ms;血钾3.02 mmol/L。诊断: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阿斯综合征。考虑与左西孟旦有关。立即停用该药,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和补钾治疗。4 d后复查,血钾4.60 mmol/L,心电图检查示心率80次/min,QTc间期450 m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过程中牙列的位移趋势和牙周膜应力分布。方法:利用志愿者的锥形束CT数据及舌侧活动翼托槽实体数据,建立排齐后的下颌牙列及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施力内收下前牙,初步分析下牙列的初始位移特点以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加力后,下颌中切牙倾斜移动伴有压低;侧切牙、尖牙少量舌侧移动;第二前磨牙远中倾斜略有舌倾;第一磨牙比较稳定;第二磨牙整体略有近中倾斜,牙冠则表现为舌倾和远中舌向扭转;在内收时,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颌中切牙,尤其是牙颈部和根尖部。结论: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时对前牙压低的同时后牙支抗有一定保护作用,对牙弓形态有良好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第2代抗精神病药引起QTc间期延长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抗精神病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不良反应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优化具有重大意义。在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方面,通常将QTc间期作为重要评估指标之一。QTc间期延长可能会导致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及心源性猝死。第2代抗精神病药虽相较第1代抗精神病药在安全性上明显提高,但仍需要关注药物相关心脏毒性。本文将汇总和讨论第2代抗精神病药与QTc间期异常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辅助诊断急性网膜轴型胃扭转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69岁,因“腹痛半天,加重3 h”于2021年10月6日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患者主诉半日前出现进食后腹痛,无腹泻、恶心、呕吐;3 h前自觉腹痛加重且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鲜血及咖啡样物,伴反酸、胃灼热,无腹泻,排气排便正常。既往血压偏高,未服用降压药物。体格检查:体温36.5 ℃,呼吸17次/分,脉搏79次/分,血压143/76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差,痛苦面容。腹软,无反跳痛,剑突下有压痛,肠鸣音存在,腹膜刺激征、墨菲征、麦氏点压痛阴性。心肺查体无异常,双肾无叩痛,颈软,双侧巴氏征、克氏征未引出,四肢末梢暖。实验室检查:RBC 3.75×10 12/L,WBC 5.42×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1.3%,血红蛋白118 g/L,CRP、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淀粉酶无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下切取大网膜游离移植联合植皮术修复下肢大面积难愈性创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大网膜游离移植联合植皮修复下肢大面积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多处骨关节、肌腱等深部组织及内置物外露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15~50岁,平均32.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12 cm~53 cm×21 cm。手术分2期进行,一期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大网膜游离移植覆盖创面,术后待大网膜移植成活后,二期以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术后对大网膜及皮片成活情况、并发症、下肢外观和功能等进行观察、随访。结果:1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大网膜切取面积25 cm×10 cm~35 cm×5 cm,术后移植大网膜全部成活,未发生肠粘连、肠扭转及腹膜炎等并发症;皮片切取面积36 cm×8 cm~45 cm×22 cm,16例患者移植皮片完全成活,2例移植皮片局部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下肢外观、功能良好,效果满意。结论:对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多处骨、关节等深部组织及内置物外露创面,行腹腔镜下切取大网膜游离移植联合二期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愈合后外观、功能良好,供区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我国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类神经系统疾病,是仅次于心脏病、肿瘤等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速度快,死亡率高,容易引起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对患者生活品质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单一疗法只能对疾病的一些关键部位进行治疗,而无法完全扭转整个发病进程。目前临床上的主要采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降解血浆纤维蛋白、抗凝和血液稀释等方法进行治疗。为使患者在临床上更多的获益,要及时根据患者的病理特点,正确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来增强其疗效,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主要对国内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改变的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及其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筛选2019年3月至7月于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矫形骨科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入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及CT检查,分别测量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和胫骨扭转角(TTA)。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手术前后各指标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的相关性。 结果:研究共入组13例患者(19膝),男性9例(13膝),女性4例(6膝),年龄(39.4±14.4)岁(范围:20~60岁)。患者mFTA由术前(8.1±2.8)°矫正至术后(-1.4±1.6)°( t=14.819, P=0.000);MPTA由术前(81.1±2.4)°矫正至术后(90.4±3.4)°( t=-15.579, P=0.000);PTS术前为(79.6±3.2)°,术后为(76.8±3.1)°( t=9.709, P=0.000),患者术后mFTA、MPTA、PTS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T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2±1.5)°比(27.3±6.3)°, t=1.925, P=0.070]。术后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间无相关性( r=0.384, P=0.105; r=0.321, P=0.181)。 结论:尽管术中采取了控制后倾的手术操作,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PTS仍明显增大,而TTA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间歇性睾丸扭转的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间歇性睾丸扭转(ITT)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以提高对ITT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9例ITT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7~13.9岁,平均11.9岁。临床表现为阴囊、睾丸疼痛,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次数平均2.4次(1~5次),每次持续1 min~3 d,其中1例伴恶心和左下腹痛。阴囊、睾丸疼痛次数4例为1次,5例反复多次,其中1例多次睾丸扭转手法复位缓解。5例急性发作期患儿,病程为4~24 h,查体均见患侧阴囊红肿伴触痛明显,提睾反射消失;超声检查提示2例睾丸无血供,1例睾丸血供减少,1例睾丸血供正常伴附睾头增大,1例睾丸血供正常伴睾丸上方精索血管扭转。4例慢性期患儿病程为5~24个月,查体见患侧阴囊较对侧松弛,睾丸位置低,提睾反射存在,其中1例伴睾丸横位,1例伴睾丸萎缩发育小;超声检查提示1例存在睾丸萎缩变小,其余3例睾丸正常。9例均行睾丸探查、双侧睾丸固定术,其中5例急性发作期患儿行急诊手术;4例慢性期患儿行择期手术。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睾丸坏死,睾丸挽救率为100%(9/9)。所有患儿均存在患侧睾丸附睾鞘膜附着异常,为钟摆畸形,其中2例伴健侧睾丸附睾钟摆畸形。所有患儿术后第1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69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均未见睾丸疼痛复发。除1例术前患侧睾丸已存在睾丸萎缩外,所有患儿睾丸均恢复良好,未见睾丸萎缩变小。结论:ITT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阴囊、睾丸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查体见睾丸横位或睾丸萎缩、发育小有助于诊断;超声检查因睾丸扭转可自行复位而表现多样。ITT一经诊断,需尽早行双侧睾丸固定术,以防阴囊、睾丸疼痛再次发作及潜在的睾丸缺血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