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痛风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其长期管理的核心是将尿酸值控制在目标值以下,以使尿酸盐晶体溶解并最终减少痛风急性发作。但是痛风患者降尿酸药物治疗依从性普遍较低,仅为10%~46%。本文按照WHO于2003年提出的5个相互作用的依从性影响因素:患者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病情相关、治疗相关和医护团队相关,将国内外对于影响痛风患者降尿酸药物依从性的因素进行总结,并归类可改变因素,如患者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健康教育等,为临床医护人员制订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患者尿酸水平达标,使痛风患者得到有效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噬在痛风免疫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引起组织损伤的临床综合征。痛风急性炎症反复发作且可自发缓解是其区别于其他炎性疾病的特征之一。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分解代谢机制,通过诱导受损细胞成分与溶酶体融合来介导其降解。自噬在免疫中的关键贡献之一是细胞自主控制炎症,并在各种疾病环境中促进或抑制病理进程。研究发现自噬可参与痛风炎症调节,本文就自噬在痛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痛风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痛风是嘌呤生成和代谢异常导致单钠尿酸盐(MSU)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作为机体受到刺激时对抗细胞外病原体的免疫策略之一,MSU晶体诱导的NETs可激发促炎反应,而聚集的NETs(aggNETs)可以通过降解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进而缓解急性痛风性炎症,并且NETs可以与MSU晶体结合共同参与痛风石的形成。本文概述了痛风中NETs形成的机制及在痛风不同阶段NETs发挥的作用,以期为痛风的诊治找到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痛风诊疗规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性粒细胞密度对单钠尿酸盐晶体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密度对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三磷酸腺苷的参与机制。方法:制备MSU晶体,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采用MSU晶体刺激不同密度中性粒细胞(5×10 6/ml为低细胞密度,20×10 6/ml为中细胞密度,100×10 6/ml为高细胞密度)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细胞荧光强度及活性氧产生,偏振光显微镜观察MSU晶体分布,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流式微球检测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干扰素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MIP-1α、MIP-1β水平。 结果:(1)低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后侧向散射角(SSC)值为170±19;中细胞密度为128±13;高细胞密度为93±9,较低细胞密度显著降低( P<0.05)。(2)与低细胞密度比,高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1.8±0.2比6.2±0.7, P<0.05);而使用氧化三磷酸腺苷和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单纯MSU晶体干预明显增加(低细胞密度为7.5±0.3,中细胞密度为4.6±0.2,高细胞密度为3.4±0.5, P<0.05)。(3)经MSU晶体刺激后,加入活性氧荧光探针的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增多,且随着中性粒细胞密度增加,活性氧产生明显增加(荧光强度0.85±0.32比2.49±0.78比4.5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加入氧化三磷酸腺苷干预后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显著降低。(4)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较多,进而促进MSU晶体聚集,氧化三磷酸腺苷可减少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5)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经MSU晶体刺激后上清中IL-1β、TNFα、IL-8、MIP-1、MIG、MIP-1α、MIP-1β水平均显著低于中细胞密度( P<0.05)。 结论: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呈细胞密度依赖性,三磷酸腺苷可能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痛风炎症的自发缓解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痛风是尿酸盐晶体沉积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发病率逐渐升高,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急性痛风关节炎区别于其他关节炎有一个典型的临床特点,即部分急性痛风关节炎可以不经过药物干预,关节炎炎症可自发缓解。由此,本文将对急性痛风关节炎自发缓解机制作一综述,以期对痛风的自发缓解机制有进一步认识,对痛风的诊断及靶向治疗等有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巨噬细胞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痛风是由高尿酸血症引起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所致的一组疾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以突发关节红肿、剧烈疼痛及自发性缓解为主要特征。巨噬细胞是人体内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在痛风的不同阶段分化为不同表型,参与炎症的启动与缓解。本文就巨噬细胞在急性痛风发作及缓解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防治急性痛风发作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海勤官兵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膝关节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海勤官兵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和痛风的膝关节病变肌骨超声声像图特征,以期加强海勤官兵HUA的预防和管理。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康复疗养的海勤官兵,经临床确诊HUA患者168例,其中,确诊为痛风22例(痛风组),其余146例为无症状HUA(无症状HUA组);选取同期在本中心康复疗养的58例血尿酸正常的海勤官兵作为对照组。对上述3组人员的膝关节、踝关节、第一跖趾关节及关节周围肌腱、软组织行高频和彩色多普勒肌骨超声检查,分析比较3组海勤官兵血清尿酸水平与关节软骨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与无症状HUA组比较,痛风组血尿酸水平和体质量指数(BMI)明显增高( P<0.05),滑膜增生、滑膜炎、滑膜囊积液、双轨征、骨侵蚀、痛风石6个特征性声像图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P<0.05),平均软骨厚度和最大痛风石直径均明显增加(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症状HUA组双轨征、痛风石是海勤官兵HUA发病的影响因素( P<0.05或 P<0.01)。痛风组滑膜增生、滑膜炎、滑膜囊积液、双轨征、骨侵蚀、痛风石6个特征声像图及平均软骨厚度、最大痛风石直径均为海勤官兵痛风的危险因素( P<0.05或 P<0.01)。 结论:肌骨超声可识别早期无症状HUA尿酸盐晶体沉积及关节结构的改变,能为早期诊断无症状HUA和痛风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构建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构建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监测其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并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特征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 CON)、氧嗪酸钾(potassium oxonate group, PO)组和高温高湿组(high temperature-humidity group, HTH),每组各6只,连续造模6周。PO组每日予以250 mg/kg PO灌胃,HTH组在予以250 mg/kg PO灌胃后,通过特定的恒温培养箱照射1 h/d。每2周采血并检测血尿酸、肌酐等指标,造模6周后麻醉取肾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马松三色和六胺银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尿酸盐晶体沉积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实验2周后PO组和HTH组血尿酸值均显著上升,其中HTH组高于PO组、远高于CON组[分别为(133.9±17.8)、(107.6±12.4)和(85.7±4.1) μmol/L, P=0.001],6周后HTH组仍高于其他两组[分别为(115.1±27.8)、(82.7±13.9)和(72.9±17.8) μmol/L, P=0.008]。实验6周时HTH组血肌酐平均值较PO组和CON组轻度升高[分别为(46.2±4.7)、(38.1±6.0)和(28.3±6.3) μmol/L, P=0.001]。光镜下可见PO组出现部分肾小管扩张,HTH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更为显著,透射电镜可见HTH组出现肾小球足细胞肿胀等超微结构变化。 结论:本研究于2周时即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联合PO成功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且持续造模6周发现相比传统化学药物法,该高温高湿模型大鼠的血尿酸水平相对更高、稳定性更好。本实验造模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高温高湿环境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与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一致性及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超声与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DECT)对痛风性关节炎(GA)诊断的一致性并分析差异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专病门诊确诊的147例痛风患者150个膝关节的超声与DECT图像,根据膝关节解剖分为关节腔内及关节前方、后方、内侧和外侧共五个区域,对尿酸盐晶体(MSU)沉积部位进行细致定位。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膝关节不同区域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进一步采用McNemar卡方检验进行DECT与超声结果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双轨征(82.1%,92/112)是GA患者最常见的膝关节腔内超声征象,腘肌腱及周围是关节腔外MSU较常见沉积部位(超声:51.6%,66/128;DECT:54.7%,70/128)。超声测及92个显示"双轨征"的膝关节及49个显示聚集体的膝关节中,均仅9个膝关节在DECT图像中发现对应位置的MSU沉积。在评估MSU沉积上,综合考虑聚集体、痛风石、双轨征三种阳性征象,超声总体阳性率高于DECT(87.3%比72.3%, P=0.001),且两种检查一致性较差(Kappa=0.153)。在不同区域:超声与DECT在内侧(Kappa=0.697)及外侧(Kappa=0.718)表现为高度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腔内(Kappa=0.289)及关节前侧(Kappa=0.303)一致性一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仅评估痛风石征象时,在关节内侧、外侧,超声与DECT表现为高度一致性(Kappa=0.685、0.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种检查在关节腔内一致性较低(Kappa=0.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超声与DECT对GA均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但在不同解剖部位一致性不同,临床需要根据解剖位置具体评估。DECT对评估关节腔内MSU沉积有优势,超声对于早期、散在的MSU沉积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