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植物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是森林和草原两种地带性植物群落之间的交接地带,景观类型多样,环境异质性强,边缘效应明显,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带.林草交错带特殊的生境导致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关联比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复杂.本文综合评述了地形、生态系统养分内循环、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对林草交错带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氮沉降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植物凋落物、土壤有机质及土层深度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今后,应当加强局域尺度控制实验与跨环境梯度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揭示林草交错带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地理格局与生态学机制.具体包括林草交错带复合系统物种多样性对土壤酸化、火灾、凋落物组成、围封和放牧及多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规律,以及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关联、退化生境修复与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研究,为林草交错带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颅内积气改善作用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分析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对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颅内积气(ICA)的改善作用,探讨与可能影响双侧总ICA(TICA)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BS手术治疗的46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的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方法植入双侧颅内电极,其中6例患者行局部麻醉,40例行全身麻醉,电极植入完成行头颅CT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后处理图像计算ICA体积,分析不同侧别ICA体积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与可能影响TICA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46例患者的DBS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植入92根电极,术后无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患者手术时长分别为(153.33±42.74)min、(89.75±28.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2, P<0.001)。46例患者中,26例(56.5%)未发生ICA;20例(43.5%)发生ICA,TICA体积[ M( Q1, Q3)]为0.38 (0.13,2.10) cm 3,其中TICA体积<1 cm 3的患者12例、1~5 cm 3 5例、>5~10 cm 3 1例、>10 cm 3 2例。发生ICA患者的颅内左、右侧ICA体积[ M( Q1, Q3)]分别为0.15 (0.01,1.29) cm 3、0.05(0,1.67) cm 3;首选手术侧、后选手术侧ICA体积[ M( Q1, Q3)]分别为0.05(0,0.36) cm 3、0.11(0,1.86) cm 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中是否微电极记录,ICA的发生率分别为52.2%(12/23)、34.8%(8/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73)。发生ICA患者的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麻醉方式、手术时长与TICA体积均无相关性(均 P>0.05);病程与TICA体积呈负相关关系( P=0.027)。 结论:PD患者DBS术中应用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可改善术中ICA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发生ICA患者的TICA体积可能与其病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创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足感染(DFI)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截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住院和医疗费用增加的常见原因。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全身应用抗生素、彻底清创、定期换药、局部使用特殊敷料、负压封闭引流、减压治疗等方法治疗,创面较大者还需适时进行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载抗生素骨水泥在骨科领域广泛应用,利用诱导膜技术修复大段长骨缺损,发挥持久的局部抗感染作用,同时在骨水泥周围形成生物诱导膜,近年来逐渐应用到DFI创面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文采用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DFI创面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其产品研发、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的认识,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超声引导下孕妇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孕期单纯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的可行性,并总结多学科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完成的3例孕期超声引导下继发孔型ASD封堵术病例资料,总结围术期、围产期多学科管理经验及预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3例患者因孕期常规心电图异常行心脏超声检查确诊继发孔型ASD,经动态观察,均出现心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表现,经多学科评估具备孕期ASD封堵术指征及条件,遂在单纯超声引导下行ASD封堵术,手术均成功。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显著降低,均能维持良好的心功能并耐受分娩;均足月经阴道分娩,无流产、早产、产后出血、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产后随访心功能均良好。结论:孕期单纯超声引导下ASD封堵术可行,通过围术期、围产期多学科动态监护及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母胎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行ROP筛查并诊断为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3眼病变复发,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扩张皮瓣整复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扩张皮瓣整复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5月—2022年9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7例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3~55岁,颈部挛缩程度Ⅱ度者3例、Ⅲ度者14例,12例患者合并面部瘢痕挛缩畸形。Ⅰ期于面、胸、肩、腹部等处置入34个额定容量为100~600 mL的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注射生理盐水扩张。Ⅱ期切除瘢痕组织、松解挛缩,纠正畸形,局部转移2个扩张面部皮瓣、带蒂转移17个扩张皮瓣、游离移植15个扩张皮瓣修复松解后继发创面(对7个皮瓣行动脉增压),并使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评估移植时皮瓣动脉血流灌注和静脉回流状况。除2个面部皮瓣外的32个皮瓣切取面积为10 cm×8 cm~36 cm×16 cm,将31个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封闭,1个皮瓣供区创面采用自体刃厚头皮移植修复。观察并记录扩张器的埋置部位皮肤状态、扩张时间、注射生理盐水总量,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Ⅱ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患者面颈部远期整复效果和皮瓣供区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的疗效满意度。结果:17例患者的34个扩张器埋置部位中,22个部位为深Ⅱ度烧伤后浅表瘢痕皮肤,8个部位为多次供皮后浅表瘢痕皮肤,4个部位为正常皮肤。经4~15个月的扩张,扩张器注射生理盐水总量为238~2 000 mL,扩张区域无并发症发生。Ⅱ期术后,2个带蒂移植皮瓣蒂部远端部分坏死,坏死创面分别经皮瓣修整和对侧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后愈合,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6~18个月,2个扩张脐旁皮瓣和1个扩张腹股沟皮瓣较臃肿,行修薄术后臃肿改善,其余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所有皮瓣供区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均明显改善,患者疗效满意度:8例非常满意、9例比较满意。结论:采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扩张皮瓣,综合应用局部转移、带蒂转移、游离移植方式,可使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得到有效整复,在恢复术区功能的同时改善外观,且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对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对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创口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伤口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创面愈合率、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施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治疗5 d、10 d、15 d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5 d、15 d的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植皮术后的皮片及皮瓣生长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干预可有效抑制慢性伤口患者的创面细胞的死亡及感染细菌的繁殖,加快创面愈合进程,进而提升创面愈合率及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类固醇耐药患者并发皮肤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1例类固醇耐药患者因供者淋巴细胞回输后引起皮肤严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循证实践方案。方法:明确患者的临床问题,通过制订严密的检索策略,按照"6S"金字塔模型从顶端向底端依次检索相关文献,评价证据级别后确定最佳临床证据。结合团队经验及患者实际情况,严防感染的同时进行类固醇耐药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使用局部高浓度他克莫司涂抹加无菌敷料封闭进行湿性愈合的无创方法,相较于有创的体外光分离置换疗法,该法避免了穿刺及光疗可能带来的系列并发症。结果:患者于治疗后的5 d肿胀疼痛缓解,本次住院的第15天痊愈出院。结论:局部高浓度他克莫司涂抹加无菌敷料封闭进行湿性愈合的无创方法能缓解和治疗类固醇耐药患者的皮肤严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对临床类似病例具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深度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在拇指深度电烧伤创面修复中的技术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1年7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18例因电烧伤导致的拇指深度创面的患者,所有创面均为电烧伤的入口,术中彻底清创后见动脉、神经、肌腱、指骨、指骨间关节不同程度裸露或伴有缺损,缺损的指掌侧固有动脉予以结扎,指掌侧固有神经给予旷置,移植掌长肌腱修复拇长屈肌腱缺损,创面应用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供瓣区移植腹股沟区中厚皮片封闭。术后1周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2 d观察足部供瓣区皮片成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评估感觉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拇指对掌、屈指功能,评估足部供瓣区瘢痕增生情况及供足站立、行走功能。结果:术后1周全部皮瓣均成活,术后12 d,16例患者足部供瓣区皮片全部成活,2例局部坏死,换药10 d后创面完全愈合;其中3例未移植肌腱患者于术后2个月发生拇长屈肌腱断裂,再次行掌长肌腱移植术,术后进行对掌、屈指功能锻炼。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血运、外观及质地良好,与拇指掌侧皮肤质地相近,感觉不同程度恢复,TPD为6~11 mm,拇指屈指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3例、良5例。足部供瓣区遗留轻度瘢痕增生,不影响供足站立及行走功能。结论:足底内侧皮肤与拇指掌侧皮肤质地相近,耐磨性能好,皮瓣携带神经,感觉恢复好,对供区损伤小,无明显后遗症,是修复拇指掌侧深度电烧伤创面的理想供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皮肤牵张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皮肤牵张器(以下简称牵张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20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5例糖尿病足创面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0~70岁。清创后行间歇模式VSD治疗3~10 d,负压值为-10.67 kPa,创面面积为5.0 cm×3.0 cm~10.0 cm×7.0 cm。创面控制感染、消肿后采用牵张器持续牵张治疗3~5 d,牵张后创面面积为5.0 cm×0.3 cm~10.0 cm×0.5 cm,全层缝合封闭创面。缝合术后2周观测患者足部创面愈合等级,随访足部再次形成溃疡创面、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创面瘢痕情况。结果:缝合术后2周,23例患者创面甲级愈合,2例患者牵张期间创面再次出现软组织感染溃疡,经抗感染、彻底清创及VSD处理后,创面再次行牵张治疗16 d后愈合。随访3~36个月,23例患者牵张创面遗留线性瘢痕,皮肤的弹性、色泽、触觉均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肢体活动度好;2例患者创面局部瘢痕增生明显。1例患者随访10个月时糖尿病足复发,患肢血管闭塞严重伴坏疽,予以小腿截肢。结论:采用牵张器联合VSD治疗糖尿病足创面,避免了供区损伤,创面愈合后外观与邻近皮肤相似,修复效果较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