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群腓骨肌萎缩症的致病基因分布对比研究——14年队列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腓骨肌萎缩症(CMT)致病基因的分布特点,并与201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总结的CMT基因分布数据进行比较,分析8年来CMT基因分布比例的异同。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诊治的CMT及其相关疾病家系520个,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外周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和缺失突变后,采用二代基因测序包或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上述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对阳性结果采用Sanger一代测序的方法验证。结果:在520个家系中,确定了336个CMT家系的基因诊断,确诊比例从2013年的48.6%(51/105)增加到2021年的64.6%(336/520;χ 2=9.54, P=0.003),其中PMP22基因重复占26.7%(139/520)、缝隙连接蛋白B1(GJB1)基因突变占8.8%(46/520)、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突变占5.0%(26/520)、髓鞘蛋白零(MPZ)基因突变占2.3%(12/520)、PMP22基因点突变占2.1%(11/520)、热休克蛋白B1基因突变占1.9%(10/520)、神经节苷脂诱导分化相关蛋白1(GDAP1)基因突变占1.9%(10/520)、SH3结构域和四三肽重复序列2(SH3TC2)基因突变占1.5%(8/520)、免疫球蛋白mu-DNA结合蛋白2(IGHMBP2)基因突变占1.3%(7/520)、MORC家族CW型锌指2(MORC2)基因突变占1.2%(6/520)、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突变占1.0%(5/520),其余非常少见的基因突变家系有16个(16/520,3.1%),未确诊家系184个(184/520,35.4%)。 结论:与2013年相比,影响CMT最常见的3种基因仍然为PMP22、GJB1和MFN2基因,但MPZ基因突变患者的比例与其他基因如SH3TC2、GDAP1基因的差距越来越小。近年新发现的CMT致病基因如MORC2及SORD基因所占比例与IGHMBP2基因接近,应予以重视。二代测序技术提高了CMT的诊断效率,尤其是对于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导致的CMT诊断价值很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山梨醇脱氢酶缺乏性周围神经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32岁,警察,2019年9月1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8岁时跨越障碍物时跌倒,右腿胫骨磕伤,右踝扭伤,行走时右小腿及足背部疼痛感明显,3个月后逐渐缓解,发现右腿变细,自觉足尖站立无力,但仍可独立行走,无拖曳。31岁时右下肢无力及小腿肌肉萎缩较前加重,长时间活动及行走后右小腿肌肉疼痛,遂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程中,自觉双上肢及左下肢力量正常,无肢体麻木及"肉跳"。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人山梨醇脱氢酶基因相关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型-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道中国人群中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相关腓骨肌萎缩症(CMT)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方法:从2009—201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集的CMT患者中选择57个未明确基因诊断的、散发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的轴索型CMT(CMT2)家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Sanger测序法进行SORD基因的突变检测,并总结SORD基因相关CMT患者的表型特点。结果:在4例无家族史患者中检测到SORD基因纯合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突变,约占该组患者总数的7%。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运动和感觉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CMT2;另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仅运动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dHMN)。患者发病年龄为5~16岁,CMT神经病变评分为2~9分。结论:首次在中国CMT患者中报道SORD基因纯合热点突变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及其对应的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神经功能轻度受损的CMT2和dHMN表型。SORD基因相关CMT可能是最常见的AR-CMT2基因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芩汤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研究黄芩汤(HQD)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FC)、菌丝长度、孢子萌发率、生物量和观察菌丝超微结构评价HQD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通过山梨醇保护实验检测HQD对须癣毛癣菌细胞壁的影响;通过测定麦角固醇含量和角鲨烯环氧酶(SE)、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的活性考察HQD对须癣毛癣菌细胞膜的影响;通过测定线粒体中苹果酸脱氢酶(MDH)、琥珀酸脱氢酶(SDH)及ATP酶(包括钠钾ATP酶、钙镁ATP酶和总ATP酶)的活性考察HQD对须癣毛癣菌线粒体的影响.结果 HQD对须癣毛癣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MIC、MFC值分别为3.13、25 mg/mL.经HQD干预后,须癣毛癣菌菌丝长度均显著缩短(P<0.05);孢子萌发率、生物量、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和SE、CYP51活性以及线粒体中MDH、SDH、各种ATP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结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细胞壁的完整性没有受影响.结论 HQD具有显著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和SE、CYP51活性以及线粒体相关酶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三聚氰胺对雄性小鼠睾丸组织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初步探讨三聚氰胺对雄性小鼠睾丸组织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只,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0.1 mL/10g体质量);三聚氰胺低、中、高剂量组(400、800、1 600 mg/(kg体质量));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 mg/kg体质量).阴性对照组及各实验组小鼠经口灌胃给药,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给药,各实验组均连续给药5 d.于首次给药后的第35天处死.ELISA法检测小鼠睾丸组织山梨醇脱氢酶(Sorbitol dehydrogenase,SDH)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活力;比色法测定并计算小鼠睾丸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mutese,SOD)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 各实验组SDH活力呈下降趋势,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1/P<0.05);LDH活力呈下降趋势,其中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随着三聚氰胺染毒剂量的增加,SOD活力下降,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相相比均有差异(P<0.01);MDA含量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聚氰胺可能引起小鼠睾丸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及氧化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家蚕滞育关联山梨醇脱氢酶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明确家蚕Bombyx mori滞育关联基因山梨醇脱氢酶基因BmSDH(BmSDH-1,BmSDH-2a和BmSDH-2b)的转录特性.[方法]用5'RACE技术确定家蚕3个BmSDH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利用PCR技术克隆3个BmSDH基因约1 kb及BmSDH-2a不同长度的启动子区序列,分别构建带有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载体pGL3-BmSDH-P-luc,并与pRL-CMV报告质粒(含海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共转染家蚕BmN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BmSDH基因启动子活性;分别在BmN细胞培养基中添加昆虫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和滞育激素,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对BmSDH-2a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BmSDH-1的转录起始位点为A(-41),BmSDH-2a的转录起始位点为C(-41),BmSDH-2b的转录起始位点为A(-40)(翻译起始位点为+1).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表明,BmSDH-2a启动子活性极显著高于BmSDH-1和BmSDH-2b启动子,BmSDH-2a 355 bp长度片段的启动子活性极显著高于674 bp和1 117 bp长度片段.用不同浓度滞育激素处理BmN细胞后,BmSDH-2a的1 117 bp启动子活性随着滞育激素浓度的升高有上升的趋势,当浓度高于100 ng/mL时启动子活性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用保幼激素进行处理后,随着激素浓度的升高启动子活性逐渐降低;蜕皮激素处理后,0.1 ng/mL激素显著增强启动子活性,当激素浓度继续升高启动子活性逐渐降低.[结论]确定了BmSDH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BmSDH-2a启动子活性显著高于BmSDH-1和BmSDH-2b启动子,一定浓度的蜕皮激素能显著提高BmSDH-2a启动子活性.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BmSDH基因在家蚕滞育中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氮水平对苹果叶片13C光合产物和15N向果实转移分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6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苹果为试材,采用C、N双标记技术,研究在果实膨大后期用不同尿素浓度水溶液(N 0%、0.6%、1.2%、1.8%、2.4%,分别用CK、N1、N2、N3、N4表示)涂抹果实周围20 cm范围内叶片对叶片13C同化能力及13C光合产物、15N向果实转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光合速率、山梨醇和蔗糖含量、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S6PDH)和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及13C同化能力均先升高后降低,均以1.8%尿素涂抹处理最高,清水对照最低.13C自留量(自身叶片+自身新梢)以清水对照最高,为81.6%,1.8%尿素涂抹处理最低,为63.5%.向外输出的13C光合产物主要分布在标记果实,其次是未标记多年生枝,未标记叶片最低.果实13C吸收量随着尿素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1.8%尿素涂抹处理最高(1.21 mg·g-1),清水对照最低(0.51mg·g-1);果实15N吸收量随着尿素浓度增加呈持续升高趋势.表明尿素水溶液叶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叶片光合产物和氮素向果实转移分配的能力,以1.8%尿素涂抹处理叶片光合产物向果实转移分配能力最强,同时避免了过多的氮素向果实的输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巴豆醛致雄性大鼠亚慢性生殖损伤与氧化损伤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巴豆醛亚慢性染毒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损伤和氧化损伤机制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3个染毒组,每组10只.对4组大鼠进行巴豆醛(生理盐水配制)连续灌胃染毒,1次/d,持续128d,染毒剂量分别为0.0、2.5、4.5、8.5 mg/kg.染毒结束后称量大鼠体重、睾丸及附睾重量,并计算脏器系数;取左侧附睾尾测定大鼠精子活率、数量以及睾丸组织标志酶活力[乳酸脱氢酶(LDH)、山梨醇脱氢酶(SDH)、酸性磷酸酶(AC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浓度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浓度[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4.5 mg/kg和8.5 mg/kg染毒组大鼠体重增加量、睾丸和附睾重量以及脏器系数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体积缩小、颜色暗深,部分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数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4.5 mg/kg和8.5 mg/kg染毒组精子数量和精子活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4.5 mg/kg和8.5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中ACP、LDH、SDH和γ-GT活力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8.5 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中T水平降低,4.5 mg/kg和8.5 mg/kg染毒组LH和FSH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4.5 mg/kg和8.5 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中MDA活力升高,SOD、GSH-Px和CAT活力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豆醛可能改变大鼠生殖系统激素含量、抗氧化酶表达,破坏机体氧化平衡状态,造成大鼠亚慢性生殖损伤和氧化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清山梨醇脱氢酶比色测定法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杨梅黄酮对铅染毒雄性小鼠生精功能及激素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杨梅黄酮(myricetin)对铅染毒所致雄性小鼠生精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染铅组、甲睾酮组(10 mg/kg,即阳性对照组)及杨梅黄酮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他5组采用腹腔注射醋酸铅(20 mg/kg,7 d)建立雄性小鼠生精障碍模型,造模第2天始,杨梅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杨梅黄酮100、200、400 mg/kg,连续42 d.观察雄性小鼠的睾丸指数、精子密度、精子畸形率变化,检测血清中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睾丸组织中的山梨醇脱氢酶(SDH)、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染铅组比较,杨梅黄酮各剂量组的精子密度增高、睾丸指数增大、精子畸形率降低,杨梅黄酮各剂量组血清LH、FSH含量降低,T升高,睾丸组织中MDA含量降低、SDH活性增高(P<0.05).睾丸组织镜下可见染铅组生精上皮变薄,生精细胞层次和数量减少,生精小管腔见少量精子形成,而杨梅黄酮中、高剂量可改善醋酸铅所致的睾丸组织改变.结论 杨梅黄酮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醋酸铅所致睾丸组织氧化应激损伤,促进睾酮的分泌,提高睾丸及精子活性,从而改善睾丸的生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