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心室动脉偶联与左心做功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寻左心室动脉偶联与左心做功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关系,明确二者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不同时间点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临床资料,揭示在不同时间点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弹性指数(EaI)、左心室收缩末弹性指数(EesI)、EaI/EesI、心脏每搏功(SW)、心脏总功(PVA)、左心室射血效率(LVEf)的变化规律。根据重症监护病房(ICU)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 n=20)和存活组( n=36),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左心室做功及左心室-动脉偶联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 结果:共纳入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61±15)岁。死亡组及生存组EaI/EesI、LVEf在入ICU 6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干预6 h后左心室动脉偶联与左心做功的相关性最明显,EaI/EesI与SW呈中度负相关( rs=-0.500, P<0.001),与LVEf呈高度负相关( rs=-0.959, 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EaI/EesI(校正 OR=42.783,95% CI:2.725~671.819, P=0.008)、LVEf(校正 OR=2.293,95% CI:1.222~4.301, P=0.010)是感染性休克患者住院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提示EaI/EesI[曲线下面积(AUC)=0.742±0.083, P=0.004]、LVEf(AUC=0.733±0.084, P=0.006)均是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ICU预后的有效指标,其中EaI/EesI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最佳cut-off值为6.10,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65.0%;LVEf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最佳cut-off值为0.24,灵敏度为88.8%,特异度为60.0%;EaI/EesI预测效能大于LVEf(ΔAUC=0.120, Z=6.528, P=0.036)。 结论:感染性休克干预6 h后,EaI/EesI与SW、LVEf明显相关;EaI/EesI、LVEf是感染性休克患者ICU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有效预测指标,EaI/EesI预测效能大于LVE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健心颗粒通过调控Apelin通路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室-动脉偶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健心颗粒对心力衰竭大鼠主动脉结构与功能、心室-动脉偶联(VAC)、胸主动脉Apelin、APJ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健心颗粒组(3.2 g/kg)、Apelin组(200 μg/kg[Pyr1]-Apelin-13)、健心颗粒+F13A组(3.2 g/kg+200 μg/kg),另设假手术组,前降支结扎建立心力衰竭模型.给药干预 12 周后,检测左室血流动力学,超声测量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压力-容积曲线分析 VAC,动脉环压力分析胸主动脉舒缩功能,Masson染色和Verhoeff 染色观察主动脉胶原和弹力纤维构建,Western blot 法检测主动脉 Apelin、APJ 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WV、心脏指数、VAC指数、胸主动脉胶原含量升高(P<0.05),主动脉Apelin、APJ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心颗粒组大鼠左室功能改善,VAC指数、PWV、胸主动脉胶原含量降低(P<0.05),Apelin、APJ蛋白表达升高(P<0.05).健心颗粒与外源性补充Apelin作用类似,APJ拮抗剂能部分逆转健心颗粒的抗心力衰竭作用.结论 健心颗粒通过增加Apelin、APJ表达,调节大动脉结构与功能,改进VAC关系,从而改善心功能,可为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血流动力学改变预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监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预测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发生状况,为提高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4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分为渗漏组和非渗漏组,各22例.采用Mostcare监测仪监测并记录切开皮肤后(T0)、切开心包后(T1)、拔除主动脉插管后(T2)、术后离室前(T3)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筛选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生较为敏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拟合预测方程.结果 渗漏组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均明显长于非渗漏组[(70±15) min比(62±10)min、(96±15) min比(86±1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渗漏组T2时点舒张压、T3时点外周血管阻力、T2时点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非渗漏组,T3时点左心室收缩末期弹性、T2及T3时点左心室-动脉偶联明显低于非渗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循环时间、T2时点舒张压和T2时点每搏输出量为预测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生较为敏感的指标,优化后的预测方程为:P=1/[1+e-(-15.437+0075x1+0.085x2+0483x3)],其中x1至x3分别表示术中体外循环时间、T2时点舒张压、T2时点每搏输出量,优化后方程整体预测准确率为77.3%.结论 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患儿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能起到较好的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eSie Valves四维自动定量分析评价主动脉瓣-二尖瓣机制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eSie Valves四维自动定量分析系统在主动脉瓣-二尖瓣偶联机制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9~12月入选38例卵圆孔未闭或房颤患者,应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采集主动脉环及二尖瓣环三维图像,运用eSie Valves四维自动定量分析系统重建主动脉瓣-二尖瓣三维模型,自动获得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相关参数,以及主动脉瓣环与二尖瓣环间夹角、主动脉瓣-二尖瓣中心距离,观察其在全心动周期变化规律,并取最大值及最小值进行比较.结果入选患者均获得满意图像及完整的心动周期动态分析结果,所有参数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尖瓣环与主动脉瓣环面积呈相反变化趋势,二尖瓣环面积于舒张早期达到峰值(866.4±160.4)mm2,主动脉瓣环面积处于最小值(413.5±62.9)mm2;收缩期二尖瓣环面积最小值(621.7±149.0)mm2,主动脉瓣环面积达到峰值(517.2±71.8)mm2.等容收缩期中心距离最大(21.6±1.4)mm,其后随左心室容量变化致等容舒张期达到最小值(18.4±2.0)mm;主动脉瓣-二尖瓣夹角在收缩末期最小(94.3±12.7)°,舒张期达到峰值(124.8±9.3)°.结论 eSie Valves四维自动定量分析系统能重建主动脉瓣根部、二尖瓣及二者空间偶联模型,为主动脉瓣-二尖瓣偶联机制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肺复苏不同时间点液体反应性及其对自主循环恢复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心脏骤停(CA)中不同时间点实验动物液体反应性及其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健康小型长白猪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液体负荷试验组(fluid test,FT组)和对照组(resuscitation only,RO组).按实验常规置管监测主动脉压力(AoP)、中心静脉压力(CVP)及左侧颈动脉血流.电刺激法诱导心室纤维颤动(室颤),无血流时间5 min后给予胸外按压和通气;FT组实验动物按压5 min后经右侧颈内静脉快速输注生理盐水200 mL,此后每按压5 min快速给予液体负荷200 mL,共4次(共计生理盐水800 mL);RO组实验动物除不给予液体负荷外,其余处理与FT组相同,复苏时间20 min.复苏开始后在4个观测时间点(5、10、15、20 min)记录相关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参数,判断不同时间点液体反应性.20 min后给予电复律,比较两组实验动物ROSC情况.结果 FT组复苏5、10 min时存在液体反应性,15、20 min(累积液体量600和800 mL)时无液体反应性.FT组液体负荷800 mL后与RO组比较ROSC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O组比较给予液体负荷400 mL后显著增加实验动物冠状动脉灌注压力(CPP,cm H2O:36.2±5.1 vs.28.8±6.3,P<0.01),但继续给予液体负荷试验(15 min累积液体600 mL,20 min累积液体800 mL)CPP不再增加.右心房压力-颈动脉血流速(P-F)曲线显示液体400 mL有最佳的压力-流速曲线关系.颈动脉最大血流速、血气分析[氧合指数(PaO2/FiO2)]FT组在复苏过程中均显著高于RO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复苏开始10 min(液体400 mL)至复苏结束(液体800 mL)显著高于RO组,与RO组比较,FT组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O2-CaP)随液体输注而降低,但液体输注800 mL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0±2.1 vs.32.0±5.5,P=0.25).结论 心肺复苏(CPR)中的液体反应性随着复苏时间的变化有所不同.适当前负荷可显著增加按压射血,但过量液体负荷可能有害,前负荷-按压质量偶联的最佳匹配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重组人脑利钠肽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滴定给药方法治疗难治性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是否优于目前的固定剂量给药方法,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入选NYHA心功能分级Ⅳa及Ⅳb级的左室射血分数<35%的急慢性失代偿患者共60例,应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固定剂量和滴定剂量2组,每组30例.固定剂量组根据基线血压情况直接予以rhBNP 0.01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治疗48h;滴定剂量组首次负荷1.5μg/kg,然后以起始剂量0.0075μg/(kg·min),每15 min上调0.0025μg,最大剂量0.030μg/(kg·min),或以目标血压为依据间断上调剂量,至血压稳定至目标血压后继续维持治疗48~96 h后停用.观察指标包括主观症状的改善情况,初始24 h累积尿量,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心律,给予实验药物前后的醛固酮、血清肌酐及肌酐清除率等.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结果 滴定剂量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缓解更加明显,好转率明显高于固定剂量组,起始24 h尿量明显多于固定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固定剂量组比较,滴定剂量组NT-proBNP水平下降明显,估测肺动脉压力下降,心室动脉偶联比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NP滴定剂量给药较固定剂量给药能更快缓解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安全性不劣于固定剂量组,对于基线血压正常或偏高、体循环淤血较重的患者疗效及耐受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尿毒症患者心室动脉偶联情况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对尿毒症患者心室动脉偶联(VAC)情况的评估价值.方法 96例尿毒症患者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正常组(LVEF≥0.55,48例)和LVEF下降组(LVEF<0.55,48例);另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计算VAC值.使用2DSTI测量左心室17节段的纵向应变值(LS),计算心底部纵向应变值(LSBA)、乳头肌纵向应变值(LSPM)和心尖部纵向应变值(LSAP).结果 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和LVEF正常组比较,LVEF下降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升高,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LSBA、LSPM和LSAP降低(P<0.01).2DSTI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和LVEF正常组比较,LVEF下降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弹性(Ees)下降,VAC值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尿毒症患者LSBA、LSPM、LSAP与Ees、LVEF、LVFS呈正相关(均P<0.05),与有效动脉弹性(Ea)、VAC、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率血压乘积(RPP)、LVMI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2DSTI可用于评估尿毒症患者的VAC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益心舒对缺血型心肌病大鼠心室重构和三磷酸腺苷含量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益心舒对缺血型心肌病大鼠心室重构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12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另取36只大鼠采用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缺血型心肌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益心舒组(20 mg/kg)、卡维地洛组(10 mg/kg),每组12只.每日灌胃给药1次,4周为1个疗程.心脏彩超检测并记录相关参数.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检测ATP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发射率(ER)值,Western blot检测β-抑制蛋白、磷酸化p38MAPK蛋白、解偶联蛋白2表达水平.结果 益心舒组和卡维地洛组大鼠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右心室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心舒组和卡维地洛组大鼠ATP含量、线粒体膜电位ER值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心舒组和卡维地洛组大鼠β-抑制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磷酸化p38MAPK蛋白、解偶联蛋白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心舒可能通过激活β-抑制蛋白,抑制磷酸化p38MAPK蛋白、解偶联蛋白2表达,改善缺血型心肌病大鼠心室重构进程,提高ATP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给予吸氧、利尿、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强心、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措施,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B组患者给予rhBNP治疗,C组患者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和rhBNP联合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后评估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博输出量(SV)和心脏指数(C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心锚重复蛋白(CARP)、醛固酮(AL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水平,采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测量患者6 min步行距离(6MWD).结果 A组、B组和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61%(31/41)、78.05%(32/41)、95.12%(39/41),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χ2=6.248、5.145,P<0.05),A组与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9,P>0.05).治疗前3组患者的LVEF、SV、CO、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SV、CO、CI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C组患者的LVEF、SV、CO、CI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与B组患者的LVEF、SV、CO、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CF6、CARP、ALD和I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F6、CARP、ALD和ICAM-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C组患者血清CF6、CARP、ALD和ICAM-1水平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与B组患者血清CF6、CARP、ALD和I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MLHFQ评分、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MLHFQ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6MWD显著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C组患者MLHFQ评分显著低于A组和B组,6MWD显著大于A组和B组(P<0.05);治疗后A组与B组患者MLHFQ评分、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B组和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3%(6/41)、9.76%(4/41)、17.07%(7/41),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6,P>0.05).结论 rhBNP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前血清miR-503、Apelin-13水平与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前血清微小RNA-503(miR-503)、孤独G蛋白偶联受体配体-13(Apelin-13)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重构(LVR)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PCI治疗的老年AMI患者143例作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1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观察组PCI术前和对照组体检时血清miR-503、Apelin-13水平;术后1年检测老年AMI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是否发生LVR将患者分为LVR组61例、非LVR组82例;Pearson法分析LVR患者术前血清miR-503、Apelin-13、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AMI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LVR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血清miR-503、Apelin-13对老年AMI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LVR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血清miR-503水平升高,Apelin-13水平降低(P均<0.05);与非LVR组比较,LVR组术前血清miR-503水平、术后1年LVEDD、IVST、LVPWT升高,术前Apelin-13水平、术后1年LVEF降低(P均<0.05).LVR患者术前血清miR-503与Apelin-13呈负相关(r=-0.544,P<0.05);术前血清miR-503与术后1年LVEDD、IVST、LVPWT呈正相关(r分别为0.491、0.628、0.477,P均<0.05),与LVEF呈负相关(r=-0.562,P<0.05);术前血清Apelin-13与术后1年LVEDD、IVST、LVPWT呈负相关(r分别为-0.514、-0.583、-0.609,P均<0.05),与LVEF呈正相关(r=0.465,P<0.05).血清miR-503水平及LVEDD、IVST、LVPWT均是影响老年AMI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LVR的危险因素,血清Apelin-13水平及LVEF则为其保护因素(P均<0.05);术前血清miR-503、Apelin-13及二者联合预测老年AMI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LV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839、0.927,二者联合AUC高于血清miR-503、Apelin-13单独预测(P均<0.05).结论 老年AMI患者PCI术前血清miR-503呈高水平、Apelin-13呈低水平,二者可能成为预测老年AMI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LVR的生物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