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巴特样表型起病的登特病1型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例以巴特样表型起病的登特病1型男性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访。检索PubMed、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4年2月1日,筛选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的登特病1型患儿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复习总结此病患儿的临床特征。纳入7篇文献,9例患儿纳入分析。患者均为男性,均有大量低分子蛋白尿和高钙尿症,其他突出的特征性表型包括身材矮小(7/8)、低磷血症(8/9)及佝偻病(6/8)。已报道的7例患者为CLCN5基因错义或无义突变,本研究报道的2例患者分别携带CLCN5基因可能致病性突变:c.315+2T>A(p.?)及c.584dupT(p.I196Yfs*6)。5例患者经氯化钾口服液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或吲哚美辛)能维持血钾水平在3 mmol/L左右。随访显示有2例患者分别在13和21岁时出现慢性肾脏病4期和3期。登特病与巴特综合征表型重合度高,鉴别点在于是否存在大量低分子蛋白尿。以巴特样表型起病的登特病1型患者身材矮小、低磷血症及佝偻病的发生率高。在定期检测肾功能的情况下,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纠正患者的低钾血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巴特日-7对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蒙药巴特日-7对12 Gy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肠道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每组15只。存活实验分为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每组10只。12 Gy 60Co γ射线全身单次照射,对照组和照射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照射给药组给予巴特日-7(530 mg/kg)灌胃,给药方式为照射前7 d和照射后3 d连续给药。照射后6和24 h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unel阳性细胞;照射后3.5 d HE染色观察肠道绒毛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dU、Ki67阳性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小肠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趋化因子5(Cxcl-5)表达水平;测定外周血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含量。 结果:照射给药组小鼠存活时间长于照射组( χ2= 5.84, P < 0.05),小鼠体重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照射给药组小肠绒毛长度明显大于照射组( t = 20.24, P < 0.05),两组小肠隐窝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照射后6和24 h,照射给药组肠隐窝Tunel阳性细胞数量较照射组明显减少( t = 3.52、2.90, P < 0.05)。照射后3.5 d,照射给药组小鼠血清FITC-dextran水平、小肠组织IL-6、TNF-α和Cxcl-5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照射组( t = 6.92、7.01、7.18、13.16, P < 0.05);而BrdU、Ki67阳性隐窝数高于照射组( t =3.91、2.57, P < 0.05)。 结论:蒙药巴特日-7能够有效改善小鼠辐射后肠道损伤,对放射性肠炎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为药物治疗放射性肠炎提供新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基于15种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方案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基于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方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在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检索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组干预措施为中药联合益生菌,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单纯使用益生菌),检索时间截至 2023 年 1 月.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不同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出 21 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涉及患者 2 093 例;使用的中药包括健脾补肾固摄汤、人参败毒散或健脾止泻汤、四逆汤联合四神汤、参术止泻汤、乌梅丸、巴特日-7味丸、胃肠安丸、参苓白术颗粒(参苓白术散)、小儿腹泻散、参苓白术散+补肺汤、醒脾养儿颗粒、儿泻停颗粒、黄芪建中汤、马齿苋煎煮液、固本益肠片共 15 种.以总有效率为基础指标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人参败毒散或健脾止泻汤的效果最佳(OR=12,95%CI=3.1~7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献研究前后患者的身体指标未见异常,15 种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研究方案未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在鼠类的AAD模型复现上也得到了相应的证实,可以认为本次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是安全、可靠的.本研究中的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疗效均优于单纯使用益生菌,能有效缩短病程,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蒙古族药巴特日-7方解、方源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蒙药巴特日-7进行基原考证、方解分析、综述临床应用,为该复方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考证、文献综述方法.结果:巴特日-7方出自《手抄验方》,属传统验方.由草乌叶(草乌芽),诃子各250 g,多叶棘豆、茜草、黑云香各100 g,银朱50 g和麝香0.5g配伍组成,其余的处方都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临床应用变迁而来.具有杀粘、清热解毒功效,蒙医主治瘟疫、麻疹、痘疹、肠刺痛、胸刺痛、白喉塞等疾病.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蒙古族药抗生素之称.结论:巴特日-7方出自《手抄验方》,属传统验方;对粘热、粘疫、肠刺痛等粘性疾病疗效显著,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治疗皮肤科疾病临床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对蒙医药(中国蒙医药)杂志创刊至2015年底,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16-8-30前)中有关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治疗皮肤科疾病的论文进行归纳和分析,发现皮肤科疾病是孟根乌苏-18味丸治疗的第一优势病种,特别是在银屑病、痤疮、带状疱疹、湿疹等方面优势明显,有效率在80%~100%不等.银屑病疗程28~180 d,痤疮疗程7~150 d,带状疱疹疗程7~21 d,湿疹疗程7~60 d.且与其他药配合使用疗效更显著,如与古古勒嘎日迪-15、巴特日-7、土茯苓-7、森登-4等合用治疗银屑病(牛皮癣),与依赫-乌兰-13汤、通拉嘎-5等合用治疗痤疮,与嘎日迪-5、粘乌兰乌日勒等合用治疗带状疱疹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蒙药巴特日-7抗炎作用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以有效部位为研究对象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蒙药巴特日-7有效部位的抗炎和急性毒性作用进行评价.方法 以巴特日-7水提物为对照,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实验,对巴特日-7有效部位进行抗炎活性评价;采用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量实验,对其急性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巴特日-7有效部位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抗炎作用与巴特日-7水提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巴特日-7有效部位和水提物灌胃给药对小鼠没有出现LD50值;最大耐受量实验相当于临床成人(体重70 kg)安全用药剂量的120倍左右,均未出现急性毒性现象.结论 巴特日-7有效部位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急性毒性较低,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蒙药巴特日七味丸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抗菌活性筛选和急性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考察蒙成药巴特日七味丸不同提取部位对临床常见 7种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对筛选出的有效活性部位进行急性毒性评价.方法 采用微孔板 TTC法和微孔板比浊法测定吸光度(OD)值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观察巴特日七味丸不同提取部位的抗菌作用,并初步确定其有效活性部位:以巴特日七味丸水提物为对照,采用小鼠半数致死量(halflethal dose,LD50)和最大耐受量试验对巴特日七味丸有效活性部位进行急性毒性评价.结果 巴特日七味丸 6种提取部位,包括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残余等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较强,MIC分别为 0.04,0.08 mg·mL-1.巴特日七味丸水提物和有效活性部位均没有出现 LD50值;最大耐受量相当于临床成人(体质量 70 kg)安全用药剂量的 120倍左右,均未出现急性毒性现象.结论 巴特日七味丸不同提取部位均具有抗菌活性,其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活性较强,并且急性毒性较低,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巴特日-7对肠炎大鼠及其血清TNF-α、IL-1β、IL-10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巴特日-7对肠炎大鼠及其血清TNF-α、IL-1β、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构建肠炎大鼠模型,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巴特日-7水提物组(低、中、高剂量),巴特日-7有效部位组(低、中、高剂量),肠炎大鼠造模第4天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7d.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24h的摄食量、疾病活动指数、结肠湿/干质量比,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β、IL-10水平,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巴特日-7水提物、巴特日-7有效部位大鼠体质量、24 h摄食量增加,疾病活动指数、结肠湿/干质量比降低,TNF-α、IL-1β水平降低,IL-10水平增加(P<0.05,P<0.01),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善.结论 巴特日-7能改善肠炎大鼠的症状,降低TNF-α、IL-1β水平,升高IL-10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巴特日-7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蒙药巴特日-7治疗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RRTI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根据病理检测对其进行对症治疗,试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口服蒙药巴特日-7,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慢性咳嗽影响问卷(Chronic cough impact questionnaire,CCIQ)及咳嗽症状评分改善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进行比较,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第3、6、12个月的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次数.结果 试验组患儿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70.00%(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CCIQ及咳嗽症状评分降低(P<0.05),CD4+、CD4+/CD8+、IgG、IgA水平升高(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的CCIQ及咳嗽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IgG、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的次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P<0.05);且试验组患儿第3、6、12个月的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蒙药巴特日-7治疗小儿RRTI的临床疗效较好,且能够有效提高RRTI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巴特日-7对输卵管炎大鼠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巴特日-7对输卵管炎大鼠抗炎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0只.混合菌株接种法建立输卵管炎模型.阳性对照组灌胃金刚藤胶囊0.4 g·kg-1,实验组灌胃巴特日-7(0.5 g·kg-1),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4周.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输卵管-子宫角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输卵管-子宫角组织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表达.结果 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TNF-α基因表达值分别为0.53±0.08,0.99±0.14,0.67±0.06,0.62±0.07,TGF-β基因表达值分别为0.41±0.06,0.93±0.10,0.59±0.09,0.45±0.08,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上调,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较模型组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巴特日-7通过下调TNF-α、TGF-β基因表达,阻断了TGF-β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延缓并抑制输卵管炎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