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7 年1 月至 2018 年 10 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医院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 50 例住院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给予面瘫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雷火灸配合并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连续 5d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①雷火灸:点燃雷火灸,灸条距离患侧皮肤 2~3 cm,横向和纵向灸法,灸条每晃动 10 次,即用手指按压被灸处皮肤 1 次,再用回旋法,取地仓、颊车、颧髎、阳白穴,距穴位 1.5 cm施灸,每穴灸 8~10 min;②针刺:取患侧阳白、颧髎、太阳、地仓、颊车、睛明、迎香、丝竹空、鱼腰、头维穴,对侧取合谷、双侧足三里穴行针,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③中药熏蒸:采用本院自拟方(由桂枝、茯苓、红花、木瓜、当归、赤芍、鸡血藤、防风各 15g组成),煎煮取汁倒入加药处,熏洗温度 40~45℃,熏蒸喷口与患侧面部距离 25~30 cm,熏蒸 20 min,每日 1 次;④ 药物治疗:早期给予注射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中药以祛风化痰,舒经通络煎剂为主;⑤护理干预:雷火灸疗时火头不能接触皮肤,防止烫伤;点穴配合按摩手法;灸疗中随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感受;灸疗后,头面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告知患者面部皮肤发红,有痒感是正常现象,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外避风寒,禁生冷厚腻,忌烟酒辛辣,并教授其自我训练操.比较两组疗效积分、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率及满意度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和护理 2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和护理 1 个疗程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分:1.12±0.88比1.79±0.7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25/25)比 96.0%(24/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依从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00.0%(25/25)比 20.0%(5/25),P<0.05];两组满意度均较高,均为 100.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雷火灸药力足、药效强、渗透作用明显,操作简便,配合中西医疗法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较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穴位刺激联合情绪护理对胃肠胰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穴位刺激联合情绪护理对胃肠胰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情绪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刺激。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情绪、血压及睡眠状况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为(45.35±5.8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70±7.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9, P < 0.05);干预后,观察组脉率为(74.45±8.98)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53±8.79)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6, P < 0.05);干预后,观察组睡眠状况总分为(25.50±3.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53±2.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7, P < 0.05)。 结论:穴位刺激联合情绪护理可明显改善胃肠胰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焦虑症状、脉率及睡眠状况,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揿针联合穴位按摩对缓解飞行(学)员视疲劳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观察揿针联合穴位按摩对飞行(学)员视疲劳缓解的临床疗效。选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场站医院收治的患视疲劳飞行(学)员60例,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方法基础之上,给予揿针联合穴位按摩的方法治疗。经揿针联合穴位按摩方法治疗后的飞行(学)员对视疲劳症状的缓解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27, P<0.001)。揿针联合穴位按摩对缓解飞行(学)员视疲劳作用显著,此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基层航空兵部队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风回春片在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风回春片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7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和针刺、推拿治疗,观察组加服中风回春片,3个月为一疗程。比较临床疗效,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布郎斯壮(Brunnstrom)量表、Fugl-Meyer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检测血流变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和血沉),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显效率为26.8%,高于对照组的7.0%(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流变指标显著降低,Brunnstrom量表、FMA量表和ADL量表评分显著增加(均 P<0.05);组间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及血流变指标均低于对照组,Brunnstrom量表、FMA量表和AD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风回春片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安全且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夹脊温针与中药熏蒸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急性炎症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夹脊温针与中药熏蒸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急性炎症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140例LDH急性炎症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夹脊温针与中药熏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估腰椎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障碍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P、IL-6、TNF-α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1%(67/70)、对照组为82.86%(58/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5, P=0.014)。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4.45±1.09)分比(10.67±2.82)分, t=16.85]、VAS评分[(1.54±0.43)分比(3.28±1.04)分, t=12.94]低于对照组( P<0.01),JOA评分中主观感觉[(7.54±2.87)分比(6.24±1.76)分, t=5.72]、体征[(6.76±2.00)分比(4.34±1.67)分, t=7.77]、日常活动受限[(9.56±3.27)分比(7.89±2.97)分, t=3.16]、膀胱功能[(2.88±0.84)分比(2.63±0.64)分, t=2.89]评分及总分[(25.04±7.44)分比(20.35±6.87)分, t=4.63]高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18.12±4.23)μg/L比(26.46±4.58)μg/L, t=11.19]、CRP[(18.87±6.07)mg/L比(25.89±5.72)mg/L, t=7.04]、TNF-α[(24.42±5.37)ng/L比(29.45±5.44)ng/L, t=5.51]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夹脊温针与中药熏蒸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缓解LDH急性炎症期患者的腰部疼痛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刺同步手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针刺同步手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针刺同步康复组(简称同步组)和针刺联合康复组(简称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手功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其中同步组患者上述疗法同步实施,对照组患者上述疗法非同步实施,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MAS)、改良版诺丁汉感觉功能量表(reNSA)及Fugl-Meyer感觉功能量表(FM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在感觉功能方面,治疗后同步组reNSA深、浅感觉评分及FM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2组患者reNSA复合感觉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运动功能方面,治疗后同步组FMA-UE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2组患者屈肘肌MAS评级及FIM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刺同步手功能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感觉及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吞咽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本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中枢改变和外周改变2个层面,针灸疗法干预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中枢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对于外周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有所欠缺;临床主要运用针刺、电针、温针灸及针刺联合疗法进行治疗,均具满意疗效,其中常规针刺取穴多用廉泉、风池、哑门、翳风,点刺放血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有金津、玉液。但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操作方案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寒瘀阻络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寒瘀阻络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治疗,观察组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桂葛舒颈方治疗。2组均治疗4周,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估颈椎功能,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状态,采用ELISA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1β、TNF-α水平。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记录随访期间的复发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为81.40%(3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7, P=0.043)。观察组治疗后肩颈疼痛、上肢麻木、颈部僵硬、头部闷痛沉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66、12.89、9.12、12.27、8.75, P值均<0.001),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 t=2.64, P=0.010),VAS及NDI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62、7.00, 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65、7.52、5.08, P值均<0.001)。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3, P=0.393)。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2.44%(1/41)、对照组为17.14%(6/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 P=0.048)。 结论: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疗法可有效抑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揿针疗法对肠镜检查后气腹腹胀的改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对肠镜检查后患者气腹腹胀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中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并行肠镜检查的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揿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气腹腹胀改善效果、检查时间、疼痛评分以及检查后6 h、24 h的腹胀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16%(47/51)]明显高于对照组[74.51%(38/51)](χ 2=5.71, P < 0.05);观察组的进镜时间[(4.86±1.23)min]及退镜时间[(5.24±1.13)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8.79±1.25)min、(6.97±1.12)min],观察组的疼痛评分[(1.50±0.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30±0.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00、7.76、9.73,均 P < 0.001);检查后6 h、24 h,观察组腹胀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 P < 0.05)。 结论:揿针疗法能有效改善肠镜检查后的气腹腹胀,缩短检查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刺联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通痹益脑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2年2月眉山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78例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通痹益脑汤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智力水平,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采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对照组为76.92%(30/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9, P=0.023)。治疗后,观察组眩晕头晕[(1.05±0.12)分比(2.14±0.74)分, t=9.080]、胸闷恶心[(0.97±0.10)分比(2.06±0.61)分, t=11.01]、唇甲紫绀[(1.07±0.88)分比(2.55±0.70)分, t=8.22]、肌肤甲错[(0.85±0.22)分比(2.02±0.84)分, t=8.42]积分及总分[(3.94±1.32)分比(8.77±2.89)分, t=9.49]低于对照组( P<0.01);MMSE[(26.39±2.20)分比(24.20±2.37)分, t=4.01]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37.55±3.61)cm/s比(33.50±2.96)cm/s, t=5.42]、左椎动脉[(34.27±4.87)cm/s比(30.58±3.74)cm/s, t=3.75]、右椎动脉[(38.74±5.21)cm/s比(35.17±4.54)cm/s, t=3.23]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 P<0.01);血浆黏度[(1.32±0.19)mPa?s比(1.45±0.21)mPa?s, t=20.28]、全血低切黏度[(8.71±0.35)mPa?s比(8.97±0.38)mPa?s, t=3.14]、全血高切黏度[(5.41±0.39)mPa?s比(5.92±0.43)mPa?s, t=5.49]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2%(11/39)、对照组为20.5%(8/3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3, P=0.429)。 结论:针灸联合通痹益脑汤可有效维持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血流量,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