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睡眠障碍(postoperative sleep disturbance, POS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GB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药物相同,S组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SGB, C组不进行SGB。术前1 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量表评估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术后第2天采用阿森斯睡眠评估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对患者术后首夜睡眠进行评分;采用智能手环监测患者术后首夜深睡眠时长、睡眠总时长。记录麻醉诱导前(T 0)、插管即刻(T 1)、切皮时(T 2)、术毕(T 3)、拔管时(T 4)的MAP、心率。记录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VA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T 0时两组患者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组T 1、T 2、T 4时MAP低于C组( P<0.05)。与T 0比较,C组T 1~T 4时MAP升高( P<0.05),T 1、T 2时心率升高( P<0.05);S组T 1~T 4时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S组患者易醒、总睡眠时间、总睡眠质量、白天身体功能影响率降低( P<0.05),术后首夜无睡眠障碍发生率、术后首夜深睡眠时长、总睡眠时长、深睡眠时长/总睡眠时长增加( P<0.05),术后无补救镇痛发生率增加( P<0.05),术后VAS评分降低(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首夜浅睡眠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前行SGB可延长术后首夜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侧小脑半球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发生在小脑半球的胶质母细胞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脑膜瘤;目前首选手术治疗,且术后辅以放、化疗,其总体生存率与小脑幕上胶质母细胞瘤相似。本文报道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2月收治的1例左侧小脑半球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前诊断后颅窝占位,脑膜瘤的可能大,行"左侧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颅骨成形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辅以放、化疗;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生存状态较好,且肿瘤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脑肿瘤术后入ICU的1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7例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1.1%(31/14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 OR=0.573,95% CI:0.457~0.719)、胃肠营养管置管( OR=15.381,95% CI:2.698~87.700)和肿瘤部位( OR=6.264,95% CI:2.662~14.739)是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P<0.01)。 结论: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较多,有幕下肿瘤、胃肠营养管置管、低GCS评分,应对高危人群密切关注,以便采取早期措施预防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颅内室管膜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诊疗分析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9例;诊断中位年龄为4.5岁(0.7~10.0岁)。其中<3岁者12例(37.5%),≥3岁者20例(62.5%)。肿瘤位于幕上14例,幕下18例。患儿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放疗18例,术后化疗20例,未行放疗及化疗4例。采用 Kaplan- Meier法绘制颅内室管膜瘤患儿的生存曲线;采用 Log- rank检验单一变量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2例患儿中,30例为全切除,2例为未全切除。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1~62个月),至随访截止存活26例,死亡6例。1年生存率为88%,3年为生存率为78%。单因素结果分析提示肿瘤部位( OR=1.5,95% CI:1.082~2.079, P=0.040)对于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否进行化疗( OR=0.5,95% CI:0.125~1.999, P=0.034)对于年龄<3岁患儿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颅内室管膜瘤患儿病变位于幕下者多于幕上,肿瘤部位为影响室管膜瘤患儿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对于年龄<3岁室管膜瘤患儿术后进行化疗预后更佳,但并不能改变其疾病发展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脑幕上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小脑幕上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例小脑幕上胶质肉瘤患者(胶质肉瘤组)和63例小脑幕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胶质母细胞瘤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的肿瘤位置、体积、强化形式、瘤周水肿程度及瘤内囊变坏死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胶质肉瘤组侵犯硬膜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8/12、16/63, P<0.05)。胶质肉瘤组组织学上表现为典型的胶质瘤成分和间叶组织成分,其中胶质瘤成分的染色情况基本同胶质母细胞瘤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两组在异柠檬酸脱氢酶1/2突变、1p杂合性缺失、19q杂合性缺失、1p/19q联合缺失、α地中海贫血伴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ATRX)的致病基因突变、 p53突变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突变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胶质肉瘤组的Ki-67值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32.3±14.2)%、(20.5±9.7)%, P<0.001],且胶质肉瘤组发生 TERT启动子区突变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6/8、8/37, P<0.05),而发生 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占比低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1/8、20/37, P<0.05)。两组在肿瘤切除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但胶质肉瘤易侵犯硬膜、Ki-67值较高、易发生 TERT启动子区突变、但不易发生 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其中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手术失血量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幕上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310例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纳入203例),根据术中出血量是否大于500 ml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出血量>500 ml组(42例)和出血量≤500 ml组(161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信息、麻醉和手术相关变量、术中快速血栓弹力图(rapid thromboelastography, r-TEG)、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出血量>500 ml的相关因素。结果:出血量>500 ml组患者中脑膜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分级为Ⅰ、Ⅱ级、颅前窝占位、肿瘤侵及血管、肿瘤最大直径≥4 cm、肿瘤部分切除以及手术时间>240 min的占比均高于出血量≤500 ml组患者(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变量与出血量>500 ml存在相关性( 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最大直径≥4 cm[比值比(odds ratio, OR)=4.21,95%CI 1.52~11.71]、脑膜瘤( OR=9.05,95%CI 3.67~22.30)和手术时间>240 min( OR=4.88,95%CI 1.92~12.42)是出血量>500 ml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与出血量≤500 ml组比较,出血量>500 ml组患者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 ACT)明显延长( P<0.05)。r-TEG异常与出血量>500 ml存在相关性( OR=3.56,95%CI 1.38~9.17, P<0.05)。出血量>500 ml组苏醒延迟、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住院费用高于出血量≤500 ml组( P<0.05)。 结论:肿瘤体积较大(直径≥4 cm)、脑膜瘤切除术及手术时间>240 min是患者术中失血量显著增加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中唤醒直接电刺激技术在功能区较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术中唤醒直接电刺激技术在小脑幕上功能区较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7月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8例小脑幕上功能区较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为复发肿瘤。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中唤醒技术,采用直接电刺激技术定位皮质和皮质下重要功能区。观察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直接皮质电刺激后,31例(81.6%)患者出现阳性反应,7例(18.4%)为阴性反应。皮质下电刺激后,25例(65.8%)患者出现阳性反应,13例(34.2%)为阴性反应。5例(13.2%)患者皮质及皮质下电刺激均为阴性。肿瘤全切除21例(55.3%),其中超大切除5例;次全切除13例(34.2%);部分切除4例(10.5%)。术后3个月内,26例(68.4%)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3个月,4例(10.5%)有轻度或中度的神经功能障碍。9例复发患者中,8例切除至功能区边界,术后3个月,2例有新发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在功能区较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切除术中应用术中唤醒直接电刺激技术定位脑功能区,有助于在最大安全范围内切除肿瘤,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30例。两组其他麻醉用药相同基础上,L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后以2.0 mg·kg -1·h -1速度输注至术毕,C组患者在相同时间点注射同等剂量和同等速度泵注生理盐水。记录术前1 d(D1)、术后1 d(D2)、术后2 d(D3)、术后7 d(D4)的40项恢复质量评分(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ore, QoR-40)量表评分;记录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拔管时呛咳、躁动发生率,术后24 h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发生率,补救镇痛率,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及术后住院天数。 结果:与C组比较,L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 P<0.05)。两组患者D1时QoR-40量表总评分及具体5个维度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D1时比较:两组患者D2、D3时QoR-40量表总评分及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自理能力、疼痛评分降低( P<0.05),C组D2时心理支持评分降低( P<0.05),而L组D3时心理支持评分升高( P<0.05);两组患者D4时QoR-40量表总评分及身体舒适度、自理能力评分降低,心理支持评分升高( P<0.05),C组D4时疼痛评分降低( P<0.05)。与C组比较,L组D2、D3时QoR-40量表总评分及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疼痛评分升高( P<0.05)。L组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发生率及升压药使用率,拔管时呛咳、躁动,术后24 h PONV发生率,补救镇痛率,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和术后住院天数均低于C组( P<0.05)。其余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以提高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2 d的QoR-40评分,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PONV发生率和疼痛强度,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aCPP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肿瘤仅累及一侧侧脑室及其三角区,行单侧三角区入路肿瘤切除术;另2例累及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1例累及颞、顶、枕叶,行胼胝体-穹窿间入路肿瘤切除术+硬膜下或脑室外引流术,后期行硬膜下-腹腔或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术后1、3、6个月,1年以及之后每年对患儿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术后是否行放化疗、二次手术治疗,有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等。影像学随访有无肿瘤播散、转移。以术后头颅MRI增强扫描显示颅内瘤腔未见强化为肿瘤全切除。结果:10例患儿的中位就诊年龄为1岁(3个月至11岁2个月),其中8例年龄<2岁。所有患儿的病变均位于小脑幕上,均达肿瘤全切除,术后症状改善。10例患儿的病理学分级均为世界卫生组织(WHO)Ⅱ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波形蛋白均为阳性,细胞角蛋白(CK)和S-100均为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30%。10例患儿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6个月至8年)。9例患儿术后未行化疗,1例术后2年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相关化疗。至末次随访,3例后期行分流手术的患儿均未出现分流相关并发症,且肌力均较前进一步改善;另7例患儿中,1例术前合并颅脑外伤的患儿死亡,余6例症状缓解。9例存活患儿的头颅增强MRI结果显示,颅内瘤腔未见强化,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或复发。结论:儿童aCPP多于2岁前发病,多起源于小脑幕上脑室内脉络丛。经开颅手术治疗,肿瘤可达全切除,总体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颅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颅内室管膜瘤的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36例患儿的男女比例为2 ∶1;其中<3岁者17例(47.2%),≥3岁者19例(52.8%)。肿瘤位于小脑幕上11例(30.6%),小脑幕下25例(69.4%)。所有患儿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行放疗12例,化疗7例。采用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36例患儿中,肿瘤全切除31例(86.1%),次全切除5例(13.9%)。术后病理学分级:世界卫生组织分级Ⅰ~Ⅱ级6例(16.7%),Ⅲ级30例(83.3%)。36例患儿的总生存时间为1.5~13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9.0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58%(21/36)。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肿瘤切除程度、术后放疗为室管膜瘤患儿总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均 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患儿的年龄( OR=0.086,95% CI:0.014~0.513, P=0.007)和肿瘤切除程度( OR=0.111,95% CI:0.024~0.515, P=0.005)为影响室管膜瘤患儿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结论: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患者以男性多见,病变位于小脑幕下者多于小脑幕上。年龄越小的患儿预后越差,手术切除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且肿瘤全切除的患儿其生存预后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