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必净辅治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效果及其对Th1/Th2免疫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血必净辅治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效果及对辅助性T细胞1(Th1)/Th2免疫反应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抗NMDAR脑炎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疗程均为10 d.比较2组临床疗效、精神好转与症状改善时间、预后情况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3+、CD4+、CD4+/CD8+)、Th1[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Th2[白介素-6(IL-6)、白介素-4(IL-4)]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精神好转、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P=3.935/<0.001,3.720/<0.001);治疗后观察组 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P=3.017/0.003,5.062/<0.001,3.211/0.002);治疗后观察组IFN-γ、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4 高于对照组(t/P=4.911/<0.001,4.489/<0.001,3.289/0.001,4.191/<0.001);2组患者预后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辅助治疗抗NMDAR脑炎患者可有效改善症状,调节免疫功能,这一作用可能与Th1/Th2平衡改善有关,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抑制S1P/S1PR2介导的周细胞脱失可缓解NPSLE小鼠血脑屏障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MRL/lpr小鼠模型中鞘氨醇-1-磷酸(S1P)/S1P受体2(S1PR2)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引起周细胞丢失并进一步影响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NPSLE)小鼠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6周龄开始的雌性MRL/lpr小鼠行为学改变,将神经行为学与基线比改变大于20%者定义为NPSLE小鼠.将NPSLE小鼠随机分为NPSLE-S1P拮抗组、NPSLE-S1PR2阻断组和NPSLE生理盐水处理组,每组6只.另将行为学无异常改变的6只小鼠作为对照组.NPSLE-S1P拮抗组给予S1P拮抗剂FTY720(2 mg/kg,灌胃),NPSLE-S1PR2阻断组给予S1PR2阻断剂JTE-013(8 mg/kg,腹腔注射),NPSLE生理盐水处理组和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给药3次,持续3周.通过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小鼠的行为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S1P、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α(IFN-α)水平;伊文思蓝法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炎症情况;尼氏染色观察脑神经元受损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血管中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抗原2(NG2)和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S1P、S1PR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S1PR2和PDGFR-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1P拮抗组和S1PR2阻断组小鼠水中潜伏和静止时间显著缩短(P<0.05),中央区探索距离显著增加(P<0.05),脑室炎性渗出和神经元受损减少,周细胞(NG2,绿色)和内皮细胞(CD31,红色)脱失情况减少,血清S1P、IL-6和IFN-α水平显著下降(P<0.05),S1PR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DGFR-β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S1P和S1PR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DGFR-β和Z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抑制S1P/S1PR2途径介导的周细胞脱失可缓解NPSLE小鼠的神经行为症状,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并减轻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温针灸对胃癌手术后化疗患者NK细胞数量及其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验证温针灸促进胃癌手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淄博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60例,并将患者按是否接受温针灸分为实验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给予5-氟尿嘧啶加顺铂化疗方案,实验组于每次化疗后第一天行温针灸治疗,穴取双侧足三里与气海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0天。观察患者外周血象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温针灸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对照组治疗后,WBC、N、PLT、Hb的表达水平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4.86±1.55)×10 9/L比(5.60±1.62)×10 9/L;(0.57±0.21)×10 9/L比(0.69±0.30)×10 9/L;(179.00±47.60)×10 9/L比(194.00±55.80)×10 9/L;(102.00±17.50)g/L比(113.00±16.90)g/L; t值分别为2.572、2.337、2.134和2.623, 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温针灸治疗后NK细胞数量、NK细胞表达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及表达NK细胞活化型受体(natural-killer group 2,member D,NKG2D)水平皆升高[(8.40±2.29)%比(11.86±3.29)%,(9.23±2.51)%比(17.50±4.97)%,(7.50±3.59)%比(11.38±3.16)%, t值分别为2.441、2.355和2.293, 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温针灸对恢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情况有较好的疗效,并可通过调节NK细胞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黑素瘤研究进展与新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尽管黑素瘤发病率正快速增长,但其在中国所占比例低,肿瘤科医生关注少。黑素瘤患者首诊科室主要是皮肤科,皮肤科医生能综合分析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对黑素瘤的诊治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学者近年在黑素瘤的细胞死亡调控、表观遗传学修饰、靶向药物耐药、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调控等方面已获得很大进展。中国独有的一类新药干扰素α-1b不仅可用于Ⅱ、Ⅲ期高危黑素瘤的辅助治疗,对Ⅳ期黑素瘤也有很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远低于干扰素α-2b。与白色人种不同,亚洲人皮肤黑素瘤以肢端型及黏膜型为主。以干扰素α-1b为基础制定联合治疗策略,探索其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靶向药物或血管生成抑制剂等的联合治疗方案,正在为挽救Ⅳ期黑素瘤患者带来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预后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受体活性蛋白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rs155209和受体活性蛋白1(RAMP1)rs3754701两个基因位点突变是否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预后有关。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317例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收集其抗凝血,提取DNA,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实验平台进行SNPs分型,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GRP及RAMP1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预后的关系。结果:携带RAMP1基因rs3754701T者更容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 OR=2.277,95 %CI:1.386~3.741, P=0.001; OR=1.694,95 %CI:1.073~2.675, P=0.024),而携带CGRP基因rs155209C者更不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 OR=0.150,95 %CI:0.083~0.271, P<0.001; OR=0.583,95 %CI:0.367~0.925, P=0.022)。 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CGRP基因的rs155209和RAMP1基因的rs3754701位点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预后有关,rs3754701T在干扰素治疗后的DNA应答和ALT应答中起保护作用,而rs155209C携带者不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新冠肺炎救治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应用规律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为有效治疗及预防重症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基础疾病、临床分型、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关键指标,评价"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结果:2020年以L型新冠病毒株为主,2021年以德尔塔变异株为主,2022年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轻型病例比例也在2022年最高,>65岁年龄组患者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的比例最高。纳入的150例患者,"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方案中干扰素使用率最高(100.0%);2022年维生素C、干扰素和胸腺肽联合使用率最高;>65岁年龄组75.0%存在基础疾病,也是"四素一肽两移植"使用比例最高的年龄组。与轻型患者相比,随着严重程度增加新冠肺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及人均住院费用均显著增加。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均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有40.0%的重型患者在入院3 d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最低;危重型患者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或持续降低,采用调节免疫的"四素一肽两移植"的方法可有效挽救危重型患者的生命。新冠病毒感染的所有病例中,51.3%为无症状感染者,其次以呼吸道症状(48.7%)和肺部病变(38.0%)为主。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和肝功能异常患者。该集束化治疗促进各种临床分型患者CD4 +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明显增加;成人患者治疗后随着病毒转阴,M1型巨噬细胞比例升高,抑制免疫的调节性T细胞(Treg)和感染相关的CC趋化因子受体10 +(CCR10 +)Treg细胞比例减少,轻型患者变化幅度更大、下降更快。 结论:高龄伴基础疾病是新冠肺炎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精细治疗可改善其淋巴细胞构成比例和器官功能,可控制重症发生发展并延长生命;除CD4 + T细胞比例,M1型巨噬细胞、总Treg细胞和CCR10 +Treg细胞比例也可用于判断成人患者病情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表达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是否参与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 方法:收集HBV-ACLF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CD8 +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状况。进一步体外培养HBV-ACLF患者的外周血分选的CD8 +T细胞,一组加入PD-L1-IgG融合蛋白(ACLF+PD-1组),一组加入IgG融合蛋白(ACLF组),分析其增殖能力(ki67)和CD8 +T细胞活力(CD69)及分泌效应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能力。 结果:入组的30例HBV-ACLF患者和健康对照者,ACLF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绝对数(333.88±147.74)个/μ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872.50±206.64)个/μl( P < 0.001)。相对于健康对照者(7.02%±2.12%),ACLF患者外周血的CD8 +T淋巴细胞PD-1表达明显升高(13.33%±2.52%), P = 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体外培养,相对于健康对照,ACLF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活力(CD69)和增殖能力(ki67)均减弱( P值均< 0.001);产生IL-2、IFN-γ、TNF-α水平减弱(均 P < 0.001)。相对于ACLF组,ACLF+PD-1组CD8 +T细胞活力(CD69)和增殖能力(ki67)进一步减弱( P值均< 0.05);产生IL-2、IFN-γ、TNF-α水平进一步降低(均 P < 0.05)。 结论:HBV-ACLF患者存在CD8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PD-1可能参与调控ACLF患者的CD8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otch信号通路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伴贫血、感染和出血等。AA发病机制复杂,而近年来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AA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Notch信号通路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调控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参与AA患者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如成脂分化、成骨分化等,并且可通过调控T细胞介导的T盒转录因子(T-bet)表达促进AA患者Th1极化,以及增强终末效应(TE)CD8 + T细胞功能及γ干扰素表达,调控树突状细胞(DC)及巨噬细胞亚型。此外,Notch信号通路对造血干细胞(HSC)的自我更新与分化也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拟就Notch信号通路对AA患者骨髓微环境、HSC、免疫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其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期为针对Notch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病程1型糖尿病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与自身免疫状态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病程1型糖尿病(T1DM)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与自身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配体法测定的血清C肽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综合管理门诊中长病程(病程≥10年)自身免疫T1DM患者的胰岛功能进行评价。将空腹或餐后2 h C肽高于仪器检测敏感度下限(16.7 pmol/L)定义为胰岛功能存留,否则为胰岛功能丧失。筛查并入组所有胰岛功能存留患者(19例),同时入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匹配的胰岛功能丧失患者(19例)及健康对照(19例)。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辅助细胞(Th1)、Th2辅助细胞(Th2)、Th17辅助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B淋巴细胞亚群:边缘区B细胞(MZB)、滤泡状B细胞(FoB)、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B10)频率及CD4+T、CD8+T、CD19+B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测定研究对象空腹血清中炎症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抗体(IL-1RA)、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p40亚基(IL-12p40)、白细胞介素-12p70亚基(IL-12p70)、白细胞介素-23(IL-23)及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的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胰岛功能存留组、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结果:19例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29.0(23.0,40.0)岁,病程[ M( Q1, Q3)]为11.0(10.0,14.0)年;19例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30.0(23.0,40.0)岁,病程[ M( Q1, Q3)]为12.0(10.0,15.0)年;19例健康对照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29.0(24.0,40.0)岁。健康对照、胰岛功能丧失组、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Th1细胞频率[ M( Q1, Q3)]分别为9.93%(7.45%,15.20%)、14.90%(11.70%,18.00%)、10.20%(6.93%,15.80%)( P=0.015);Treg细胞频率[ M( Q1, Q3)]分别为3.52%(2.92%,5.68%)、2.88%(1.64%,3.22%)、3.12%(2.81%,4.81%)( P=0.005);B淋巴细胞表面PD-1分子表达比例[ M( Q1, Q3)]分别为4.69%(2.64%,6.37%)、2.11%(1.45%,3.63%)、4.20%(2.53%,6.01%)( P=0.003);血清IL-6水平[ M( Q1, Q3)]分别为26.43(18.06,33.35)ng/L、42.97(25.52,66.30)ng/L、22.07(14.85,34.45)ng/L( P=0.006);血清IP-10水平[ M( Q1, Q3)]分别为107.39(76.19,126.07)ng/L、188.82(131.27,348.18)ng/L、128.26(114.31,136.50)ng/L( P<0.001)。两两比较发现,胰岛功能丧失组Th1细胞频率、血清 IL-6、IP-10水平均分别高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Treg细胞频率、B 淋巴细胞表面 PD-1 分子表达比例均分别低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均 P<0.05)。 结论:胰岛功能存留的长病程T1DM患者外周血Th1细胞频率、IL-6、IP-10因子水平更低,Treg细胞频率、B细胞表面PD-1分子水平更高,提示存在更强的自身免疫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B病毒感染中DNA识别通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其感染可累及血液、呼吸、泌尿、消化、神经等全身多个系统,亦在相关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疾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一种DNA病毒,EBV可被固有免疫应答中的DNA识别受体感知,触发下游一系列免疫应答。DNA识别通路由DNA感受器、接头分子及下游效应信号组成。双链DNA感受器主要包括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样受体(absent in melanoma 2-like receptors,ALRs)、环状GMP-AMP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等;接头分子主要是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和含有caspase招募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ASC);下游免疫效应主要包括Ⅰ型IFN、炎性小体及促炎细胞因子等。作为一种疱疹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EBV可触发宿主复杂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尤其是多种DNA识别受体介导的通路,在宿主免疫防御及病原体免疫逃避等方面均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以DNA感受器为线索,全面总结近年来DNA识别信号在EBV感染中的活化作用、调控机制及临床相关性,以进一步理解EBV感染后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为EBV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免疫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