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对脓毒症患者28d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与脓毒症患者 28d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 2020 年 1 月—2023 年 4 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根据入院28d后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41 例)和生存组(78 例).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按 1∶1 的比例对死亡患者进行匹配,每组 41 例,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PD-1 表达水平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剂量反应关系及诊断价值.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匹配后两组患者除PD-1 水平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肝病、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CRP、乳酸、PCT、PD-1 水平均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当 PD-1≤22 ng/mL 时,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风险几乎不随PD-1 水平升高而升高(HR=1.002,95%CI:1.000~1.005,P=0.623);但当 PD-1>22 ng/mL时,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风险随 PD-1 水平升高而明显升高(HR=1.006,95%CI:1.003~1.008,P<0.001).PD-1 表达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803).线图模型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17,C-index 为0.806,校准曲线拟合度良好,临床决策曲线阈值概率在 0.04~0.95 范围内有较高的净获益值,表明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较高、准确度良好、有效性较好.结论 T细胞表面PD-1 表达水平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某铀矿周围与对照区饮用水的放射性水平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调查某铀矿周围与对照区(察布查尔县和乌鲁木齐市)饮用水的放射性水平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完全随机采集2020—2022年某铀矿周围(51份)和对照区[(察布查尔县(73份)和乌鲁木齐市(52份)]的饮用水样品共176份,测定其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及放射性核素 238U、 232Th、 226Ra、 40K的浓度。比较不同区域(铀矿周围、察布查尔县和乌鲁木齐市)、不同水源来源(地表水、地表水+地下水、地下水)、距铀矿不同距离(5、10、15、20、25 km)的饮用水的总放射性水平。采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WHO推荐的方法分别估算饮用铀矿周围和对照区饮用水所致成年人的年有效剂量;采用USEPA提出的致癌风险因子评估居民终身致癌风险。对不同区域、不同水源、距铀矿不同距离的饮用水样品的总放射性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分析显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不同区域饮用水样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13±0.04)Bq/L对(0.12±0.08)Bq/L对(0.08±0.03)Bq/L, F=9.854, P< 0.01]、[(0.17±0.06)Bq/L对(0.13±0.10)Bq/L对(0.10±0.03)Bq/L, F=10.522, P<0.01]。不同水源来源的饮用水样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2.849、1.352,均 P>0.05)。距铀矿不同距离的饮用水样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16± 0.02)Bq/L对(0.07±0.02)Bq/L对(0.11±0.02)Bq/L对(0.15±0.03)Bq/L对(0.14±0.03)Bq/L, F= 21.720, P<0.01]、[(0.24±0.04)Bq/L对(0.09±0.01)Bq/L对(0.19±0.01)Bq/L对(0.17±0.03)Bq/L对(0.13±0.04)Bq/L, F=46.364, P<0.01)。距铀矿5 km处的饮用水样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均值均最高。176份饮用水样品的总α放射性水平均值为(0.11±0.06)Bq/L,0.5%的饮用水超过国家标准限值(0.5 Bq/L)。通过饮用水样品中总α放射性水平估算饮用该饮用水所致年有效剂量平均值为(0.040±0.003)mSv/年。通过饮用水样品中放射性核素 238U、 232Th、 226Ra、 40K浓度估算饮用该饮用水所致年有效剂量平均值分别为(0.030±0.004)、(0.018±0.003)、(0.084±0.04)、(0.005±0.003)mSv/年。饮用该饮用水所致居民终身致癌风险为1.75×10 -13~4.35×10 -11。 结论:某铀矿周围和对照区(察布查尔县和乌鲁木齐市)的饮用水放射性水平较低,饮用该区域饮用水所致年有效剂量和终身致癌风险较低,不会造成可观测到的不良健康效应,对周围居民所造成的健康风险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Graves眼病的管理,内分泌科医生大有作为
编辑人员丨3天前
Graves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或Graves′ orbitopathy,GO)又称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眼眶炎症和眶后组织增生,导致眼球突出和视觉异常,严重时可危及视力。GO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因为容颜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甚至工作。以往预防GO的手段非常有限,不能有效阻止GO的发生和发展;当出现威胁视力的严重突眼,在完成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GC)冲击治疗后,如果无效或存在GC治疗的禁忌证,眶减压术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手段。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十年,不仅寻找到影响GO发生、发展的新的危险因素,有了预防GO的对策;更重要的是随着对GO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研发了数种针对GO病理机制不同环节的单克隆抗体,而且在临床应用中观察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甚至看到了药物治愈GO的希望。由此可见,GO预防和治疗的广阔天地,内分泌科医生大有作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致喉头水肿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2%~3%,是早期妊娠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占75%) [1,2]。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作为临床常用的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大剂量方案(>500 mg/m 2)主要用于治疗各类恶性肿瘤,小剂量MTX也可用于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 [3,4]。MTX治疗异位妊娠的常用剂量为50 mg/m 2或1 mg/kg,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其经济、有效且不良反应小,是国内外指南推荐临床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最常用的药物,治疗成功率约70%~95%,可能取决于治疗方案和初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 [5]。但应用MTX的患者个体化差异较大,据文献报道小剂量使用MTX,也可引起患者发生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剥脱性皮炎等一系列严重毒副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6,7,8,9]。本文报道一例由MTX治疗异位妊娠所致喉头水肿的病例,旨在为临床应用MTX治疗异位妊娠提供参考,以期预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镇静的有效剂量及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老年患者胃镜检查镇静时瑞马唑仑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观察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20年7至1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老年患者39例,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65~82(72±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顺序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及试验剂量瑞马唑仑,瑞马唑仑起始剂量为0.17 mg/kg,依据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下1例患者的剂量,若前1例患者胃镜检查时有阳性反应,即胃镜置入咽腔时或者置入后2 min内患者出现呛咳、恶心呕吐和(或)体动反应,则下1例患者增加剂量;反之,则降低剂量;瑞马唑仑剂量增减梯度为0.01 mg/kg,直到出现12次折返后停止试验。同时观察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9例老年患者均完成试验,其中有效21例,无效18例。老年患者胃镜检查镇静时,单次静脉注射瑞马唑仑的ED50为0.153 mg/kg(95% CI:0.151~0.154 mg/kg),ED95为0.164 mg/kg(95% CI:0.160~0.166 mg/kg)。瑞马唑仑用药总剂量为(10.6±2.8)mg,苏醒时间为(10.0±3.4)min,复苏室停留时间为(8.2±2.6)min。麻醉期间发生恶心呕吐1例、一过性低血压4例,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瑞马唑仑在老年患者胃镜检查镇静时的ED50为0.153 mg/kg,ED95为0.162 mg/kg;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下肢动脉疾病应用紫杉醇载药器械后风险事件的循证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随着外周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和药物涂层球囊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证明紫杉醇载药器械在降低血管再狭窄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紫杉醇载药器械的临床安全性遭遇挑战,有研究结果表明,紫杉醇载药器械可能增加患者的远期病死率,但亦有研究结果肯定了紫杉醇载药器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导致这一话题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紫杉醇涂层器械是否增加远期死亡风险,紫杉醇剂量和病死率有无相关性,以及紫杉醇载药器械的药代动力学等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利伐沙班治疗孤立远端深静脉血栓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利伐沙班治疗孤立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853例孤立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血栓复发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标准剂量组的血栓复发率低于低剂量组(HR=0.44,95%CI:0.25~0.78, 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栓复发主要发生在随访的第1年内。在大出血事件方面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R=1.70,95%CI:0.56~5.14, P=0.530),在临床相关非大出血事件方面标准剂量组的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HR=2.36,95%CI:1.26~4.44, P=0.020)。对抗凝时长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抗凝时长>1.5个月时,与低剂量组相比,标准剂量组血栓复发风险降低(1.5~3个月:HR=0.11,95%CI:0.01~0.87;>3个月:HR=0.19,95%CI:0.04~0.95),且抗凝时长和剂量存在交互作用( P=0.007)。 结论:根据血栓复发和出血事件的风险,针对孤立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推荐使用利伐沙班标准剂量(20 mg qd),同时抗凝时长应当保持在1.5个月以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章氏超减张缝合在闭合高张力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章氏超减张缝合应用于高张力创面闭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8月,19例瘢痕或黑毛痣患者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接受门诊手术,患者皮肤条件适宜,对其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0~68岁,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3例、萎缩性瘢痕5例、黑毛痣3例。手术部位涉及下颌2例、颈部3例、胸部4例、腹部2例、四肢8例。术前瘢痕、黑毛痣面积1.4 cm×1.1 cm~10.0 cm×4.0 cm。所有病损均单纯手术切除,于切口两侧游离1~2 cm,术中创面面积2.6 cm×2.6 cm~12.6 cm×6.8 cm。使用倒刺线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向中间推进两侧正常皮肤使创缘自然贴合并处于松弛低张力状态。2例瘢痕疙瘩患者于术后24 h内接受总剂量20 Gy浅层放射治疗,分4次完成,每天1次。术后门诊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及减张作用维持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瘢痕外观,记录瘢痕宽度和复发情况。结果:19例患者创面术后全部愈合。2例患者穿皮点出现一过性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穿皮点瘢痕增生,予以局部曲安奈德注射后缓解。1例行放射治疗患者出现一过性红斑、干性脱屑、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随访7.1~13.6个月,平均9.6个月。减张作用维持4~26周,平均11.2周。2例患者减张作用维持4周,于术后8周再次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术后6个月,19例患者瘢痕均呈线状,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1.0~4.3分,平均2.1分;瘢痕宽度0.8~7.0 mm,平均2.2 mm。3例瘢痕疙瘩术后未行放射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局部复发,予以激光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及5-氟尿嘧啶等瘢痕内注射后明显缓解。结论:应用倒刺线对高张力创面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能够有效减小创缘张力,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减张作用,术后切口瘢痕增生风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治疗结果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放疗在治疗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5年间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1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患者均接受盆腔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完成盆腔外照射放疗(D T50Gy分25次)后,行近距离推量D T15~20Gy分3~4次。盆腔转移淋巴结采用外照射推量至60~66Gy分30~33次。外照射期间均行同期卡培他滨单药化疗。放疗后采用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应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和局控率。采用RTOG损伤分级标准评估早、晚期放疗反应。 结果:11例患者高剂量率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近距离中CTV D 90%的EQD 2 Gy为(21.3±1.60) Gy。原发灶完全缓解率为64%,部分缓解率为27%,客观缓解率为91%。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64%、46%,无瘤生存率为64%、45%、27%;3年局部额控制率为46%。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第8个月肺部转移。1-2级肠道急性不良反应7例,泌尿系统急性不良反应5例;2级骨髓抑制反应1例;1-2级肠道晚期不良反应5例,泌尿系统晚期不良反应1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结论: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在局部进展期不可手术的直肠癌患者中,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直肠癌根治性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Dixon序贯法测定丙泊酚镇静抑制老年患者胃镜插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应用Dixon序贯法来研究丙泊酚镇静抑制老年患者对胃镜插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3~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75~84岁老年患者31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均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丙泊酚剂量由1.1 mg/kg(第1例患者)开始,阶梯剂量为0.1 mg/kg,后续患者的丙泊酚剂量由前1例患者的胃镜插入反应确定,插入反应未抑制则增加0.1 mg/kg,插入反应抑制则减少药物,将"胃镜插入反应阳性—插入反应阴性"这一变化视为拐点,出现7个拐点时即停止纳入。记录患者镇静前、胃镜进镜、进镜后2 min、检查结束时的心率、MAP、SpO 2变化,记录恶心呕吐、咳嗽呛咳、吞咽、体动等胃镜插入反应。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 结果:丙泊酚镇静抑制老年患者胃镜插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11±0.16) mg/kg,MAP在镇静前、胃镜进镜、进镜后2 min、检查结束时分别为(105.05±13.39)、(90.48±10.98)、(90.48±11.11)、(82.68±9.98) mmHg,给药后各观察点MAP较麻醉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心率在镇静前、胃镜进镜、进镜后2 min、检查结束时分别为(77.26±12.67)、(72.81±10.39)、(72.90±11.63)、(68.32±9.42)次/min,给药后各观察点心率较镇静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O 2在镇静前、胃镜进镜、进镜后2 min、检查结束时分别为(96.48±1.81)%、(98.65±1.31)%、(97.36±2.14)%、(96.48±1.81)%,镇静前SpO 2与胃镜进镜时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胃镜进镜时SpO 2与进镜后2 min、检查结束时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Dixon序贯法确定丙泊酚镇静抑制胃镜插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11±0.16) 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