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胃轻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G-POEM)治疗胃轻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治疗行G-POEM的胃轻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完成核素闪烁成像、超声造影胃排空检查、胃轻瘫问卷症状指数(GCSI)评分。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3、6和12个月的GCSI评分,分析患者术后临床改善、技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结果:共纳入10例胃轻瘫患者,其中特发性1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焦虑症4例。G-POEM的技术成功率为10/10,未出现穿孔、出血等不良事件。术后患者GCSI平均分明显下降( P<0.05)。临床成功率为7/10,术后复发率为1/10。 结论:G-POE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胃轻瘫的超级微创手术,但其长期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口内镜幽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胃下垂14例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经口内镜幽门括约肌切开术(G-POEM)治疗胃下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8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G-POEM的14例胃下垂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体重、住院时间、修正后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评分(mGCSI)等。规律随访并记录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体重和mGCSI。统计学方法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与Bonferroni校正检验。结果:14例胃下垂患者的年龄为50.0岁(24.5岁),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为10.5 d(5.0 d),术后随访时间均>12个月。14例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mGCSI [1.94分(1.19分)、0.78分(0.47分)、0.36分(0.19分)、0.17分(0.45分)、0.13分(0.57分)、0.29分(0.50分)]和体重[43.5 kg(5.8 kg)、43.5 kg(5.8 kg)、42.5 kg(7.1 kg)、43.5 kg(6.9 kg)、45.0 kg(8.0 kg)、45.5 kg(7.5 k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2.78、34.28,均 P<0.001);Bonferroni校正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4例患者的术前mGCSI与术后1、3、6、12个月的mGCSI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09、5.05、5.00、4.14, P=0.001、<0.001、<0.001、=0.001);14例患者术后12个月的体重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Z=-3.64,均 P=0.004)。 结论:G-POEM对胃下垂患者有良好疗效,有望成为治疗胃下垂的新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与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6年7月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CHPS患儿63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31)和开腹手术组(n=32),腹腔镜手术组患儿行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开腹手术组患儿行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对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胃内压及食管下端括约肌压(LESP)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儿术后住院时间及恢复喂养时间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t=14.302、17.935,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手术组(t=13.064,P<0.05).术前2组患儿的胃内压、LES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16、0.529,P>0.05),2组患儿术后胃内压显著低于术前(t=10.613、9.851,P<0.05),2组患儿术后LES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43、2.772,P >0.05),术后2组患儿的胃内压、LES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7、0.329,P>0.05).开腹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63%(5/32)、3.23%(1/31),腹腔镜手术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x2=3.991,P<0.05).结论 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CHPS可以有效解除幽门狭窄,且具有创伤小、患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下肌切开术在上消化道动力性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内镜下肌切开术是新颖的内镜微创技术,通过建立黏膜下隧道进行肌切开,以缓解上消化道动力紊乱造成的梗阻症状.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通过切开部分食管下括约肌使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贲门口松弛,以减轻进食困难的症状,目前已成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发生胃食管反流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尚缺乏与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的随机对照研究.经口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通过切开幽门肌,以缓解胃轻瘫患者胃动力不足导致的食物潴留症状,但尚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本文现将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及胃轻瘫的技术要点与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对血管活性肠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建立后大鼠食管病理学变化及对大鼠食管下括约肌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0只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3 d组、模型2周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模型3d组、模型2周组使用半幽门缝扎和贲门部分肌层切开术制作大鼠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术后分别连续喂养3d和2周处死,观察食管壁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测食管下括约肌中VIP表达量.结果 正常组大鼠食管下段黏膜偶见少量炎细胞浸润,食管肌间神经丛神经节内神经元数目多于胶质细胞.模型3d组和模型2周组大鼠食管下段黏膜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黏膜层内浸润最明显,黏膜下神经丛中的神经细胞数显著减少,并伴有空泡变性;食管肌间神经元显著退行性变,神经胶质细胞内可见空泡变性及线粒体水肿;模型3d组及模型2周组大鼠食管黏膜光镜下的病理分级及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3 d组和模型2周组的VIP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模型3 d组与模型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食管组织呈明显炎症表现,并可造成食管下括约肌内VIP表达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幽门不全梗阻行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1例患者的术后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总结1例幽门不全梗阻患者经口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术后的护理.术后护理要点为做好体位护理、胃肠减压护理,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重视饮食护理,做好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确保手术疗效.本例患者手术顺利,恢复良好,术后无明显不适,无严重并发症,腹胀及胸闷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于术后第4天出院.出院后随访5个月,患者主诉恢复良好,无远期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旋覆代赭汤加味对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大鼠咽喉黏膜紧密连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旋覆代赭汤加味对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LPRD)大鼠咽喉黏膜紧密连接的影响.方法 选择80只健康Wistar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LPRD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20只.采用改进的不全幽门缝扎+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制备LPRD模型;假手术组开腹15 min后即关腹,不进行其他操作.假手术组和LPRD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每日2次;西药对照组给予5 mL/kg奥美拉唑混悬液,以10 mL/kg体质量灌胃,每日2次;中药治疗组给予旋覆代赭汤加味浓缩药液10 mL/kg灌胃,每日2次.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治疗14 d处死大鼠,取咽部以及食管组织进行检测.观察各组大鼠咽部及食管组织大体形态变化和病理学改变,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咽喉黏膜超微结构以及紧密连接claud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LPRD模型组相比,西药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大鼠的体质量增长较明显,毛色光亮程度有所恢复,精神好转,进食量逐渐增多,排泄量增多.LPRD模型组咽部黏膜病理改变最明显;西药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较LPRD模型组咽部黏膜病理改变程度轻,假手术组无咽部黏膜病理改变.电镜观察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咽部黏膜的上皮细胞侧面可见紧密连接,且大部分细胞胞膜或胞质内出现棕褐色颗粒,蛋白表达较强;LPRD模型组表达最弱,上皮细胞可见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薄弱,极少部分细胞可见阳性表达;西药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claudin蛋白表达均强于LPRD模型组,但弱于假手术组,部分细胞可见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LPRD模型组大鼠claudin蛋白表达评分明显降低(分:1.33±0.48比3.35±0.67,P<0.05);西药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claudin蛋白表达均较LPRD模型组明显升高(分:2.42±0.51、2.74±0.45比1.33±0.48,均P<0.05),且以中药治疗组升高最明显.结论 旋覆代赭汤可有效抑制胃食管反流,减轻LPRD大鼠咽部黏膜病理改变,并有效保护紧密连接,增加claudin蛋白表达,有效防御反流液损伤咽部黏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食管宁复方中药汤剂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大鼠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索食管宁复方中药汤剂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组)、食管宁高剂量组(H组)、食管宁低剂量组(L组)和西药组(W组),每组12只.采用"不全幽门结扎+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sham组只行开关腹手术.H组、L组和W组分别给予食管宁汤剂2 g/ml、食管宁汤剂1 g/ml、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0.24 mg/ml.2周后对比各组大鼠食管黏膜组织病理积分、血浆胃动素(MTL)含量、食管组织白细胞介素-17(IL-17)mRNA表达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结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结果 M组食管黏膜组织病理积分最高,与sham组、H组、L组、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TL在M组含量最低,与sham组、H组、L组、W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食管组织中的IL-17 mRNA和TNF-αmRNA表达结果最高,与sham组、H组、L组、W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宁汤剂能上调血浆MTL,进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能下调IL-17 mRNA、TNF-αmRNA表达,缓解炎症反应,对反流性食管炎有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活血通降方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动力、血清炎症因子及食管下括约肌SCF/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活血通降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活血通降方低、高剂量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改良部分贲门肌切开术+外置幽门部分结扎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当天开始给药,活血通降方低、高剂量组给药量分别为3.68、7.35g/(kg·d),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5 ml灌胃,均连续14天.检测食管下括约肌平均肌张力变化率和平均振幅变化率、胃重量及胃排空率.HE染色观察大鼠食管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食管黏膜病理评分;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 (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免疫荧光法测定Cajal间质细胞(ICCs)数量;免疫印记法检测食管下括约肌中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干细胞因子(SCF)、亮氨酸拉链和不育-α基序激酶(ZAK)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食管下括约肌平均肌张力变化率和平均振幅变化率、胃排空率、ICCs阳性细胞数、c-kit和SCF表达均降低,胃重量、食管黏膜损伤病理评分、IL-8和TNF-α浓度、ZAK和p-ERK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活血通降方高剂量组食管下括约肌平均肌张力变化率和平均振幅变化率升高(P<0.01),活血通降方低、高剂量组胃排空率、ICCs阳性细胞数、c-kit和SCF表达均升高,胃重量、食管黏膜病理评分、IL-8和TNF-α浓度、ZAK和p-ERK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活血通降方高剂量组食管下括约肌平均肌张力变化率、平均振幅变化率、ICCs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活血通降方低剂量组(P<0.05或P<0.01).结论 活血通降方可能通过降低食管下括约肌中ZAK表达,抑制p-ERK表达,一方面激活SCF/c-kit信号通路,促进食管及胃动力;另一方面降低血清中IL-8和TNF-α浓度改善食管下括约肌黏膜炎症,从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且以高剂量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益气除痞汤对酸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益气除痞汤对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模型SD大鼠的食管病理和食管下段黏膜pH值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全幽门结扎及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制备酸性RE模型,造模第2天,益气除痞汤大、小剂量组、多潘立酮组分别予以50 g·kg-1、10 g·kg-1、4.5 mg·kg-1给药7d.观察各组SD大鼠病理组织形态和食管下段黏膜pH值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食管下段黏膜组织病变程度、细胞炎性反应明显提高(P<0.01)且食管下段黏膜pH值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益气除痞汤高、低剂量组、多潘立酮组大鼠食管组织病变程度显著降低(P<0.01)且pH值有显著升高(P<0.01),其中益气除痞汤大剂量组大鼠食管下段黏膜pH值较小剂量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 益气除痞汤可能通过提高RE模型SD大鼠反流物的pH值达到减轻炎症、降低食管损害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RE的目的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