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萎缩性胃炎湿热证患者口腔呼气气味图谱特征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电子鼻技术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湿热证患者口腔呼气气味图谱特征及识别效果.方法 招募慢性胃炎患者,其中CAG湿热证组60例、CAG非湿热证组5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湿热证组60例、CNAG非湿热证组50例,同时将健康志愿者3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随机选取CAG湿热证组中10例和CAG非湿热证组50例组成CAG组,选取CNAG湿热证组10例和CNAG非湿热证组50例组成CNAG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运用电子鼻(GISXM-MQWA01)采集所有受试者口腔呼气气味绘制图谱,对健康对照组与CAG组、CNAG组受试者,CAG湿热证组、CAG非湿热证与CNAG湿热证口腔气味图谱各响应曲线(包括曲线A、B、C、D、E、F、G、H、I、J)振幅、斜率进行比较.运用改良Transformer模型对气味图谱特征进行分类,并采用混淆矩阵方法对分类模型进行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AUC)等.结果 CAG湿热证组Hp阳性率为80.00%(48/60),CAG非湿热证组为62.00%(31/50),CNAG湿热证组为46.67%(28/60),CNAG非湿热证组为42.00%(21/50),CAG湿热组与CAG非湿热组H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组气味图谱的响应曲线A、B、C、D、F、G、I振幅及A、F的斜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曲线E振幅及斜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CNAG组(P<0.05或P<0.01);CNAG组的图谱响应曲线A、B、C、D、F、G、I振幅及A、D、F斜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CAG湿热证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D振幅及J斜率高于CNAG湿热证组,曲线F振幅低于CAG非湿热证组,曲线H振幅及A、H、J斜率高于CAG非湿热证组(P<0.05).CAG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气味图谱识别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达77.78%,AUC=0.88;CAG组与CNAG组的识别准确率达69.44%,AUC=0.61;CAG湿热证组与CAG非湿热证组识别准确率可达75.8%,AUC=0.70.结论 电子鼻技术能对CAG湿热证患者的口腔呼气气味作出较为准确的识别,曲线F振幅降低,曲线H振幅及A、H、J斜率升高可能是其气味图谱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光内镜下不同评分直接判断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的诊断效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内镜医师运用京都胃炎评分及改良京都胃炎评分在白光内镜下直接判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 13C-尿素呼气试验的一致性,明确改良京都胃炎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重庆市某医院消化内镜医师进行京都胃炎分类专项培训,筛选 1 周内同时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 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患者,同时应用京都胃炎评分及改良京都胃炎评分对目标人群进行内镜下胃黏膜特征评分,计算出总分并与 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纳入研究患者共 1342 例,京都胃炎评分和改良京都胃炎评分在白光内镜下诊断Hp现症感染的灵敏度分别为74.03%、90.70%,特异度分别为 95.85%、95.3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80.93%、82.3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3.94%、97.73%.改良京都胃炎评分与京都胃炎评分在白光内镜下诊断Hp现症感染比较,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经京都胃炎专项培训的内镜医师,运用改良京都胃炎评分在白光内镜下直接判断Hp现症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身免疫性胃炎11例病理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胃炎(autoimmune gastritis,AIG)的临床、病理特点,加强相互联系,提高诊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方法 收集11例AIG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女性8例,男性3例,年龄31~78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3例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最常见于胃体,其次为胃底;4例贫血症状患者,3例行病理检查,均合并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性病变;1例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到最终在病理医师指导下确诊为AIG耗时3年.结论 AIG患者不同临床阶段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学表现不尽相同,容易漏诊;建议对疑有胃底、胃体黏膜萎缩病例常规进行活检,尤其是胃体黏膜活检对AIG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贫血伴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性病变及萎缩伴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性病变高度提示AIG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呋喃唑酮诱导的间质性肺疾病:病例系列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呋喃唑酮所致间质性肺疾病(IL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7例呋喃唑酮相关ILD患者(医院病例)的基本信息、药物治疗信息、ILD特征及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收集呋喃唑酮相关ILD病例报告(文献病例)中文献基本信息,涉及患者的基本信息,呋喃唑酮治疗适应证、剂量,相关ILD的潜伏期、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7例医院病例中男性2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34岁,均因患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炎应用含呋喃唑酮(0.2 g、1次/d)的铋剂四联方案治疗。从服药至出现临床症状的中位时间为10 d;所有患者均有发热,6例有呼吸系统症状(干咳、呼吸困难、胸痛等);胸部影像学检查均符合ILD改变,其中1例有胸腔积液。7例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均正常,1例有轻度的低氧血症。ILD严重程度6例为2级,1例为3级。7例患者均停用呋喃唑酮片,4例使用了糖皮质激素。住院3~10 d,7例患者均获痊愈。共检索到18例呋喃唑酮相关ILD的文献病例,其中15例来自中国,14例用于治疗HP感染。从首次用药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为2~14 d,其中13例时间>7 d。16例患者有发热症状,14例有呼吸系统症状,其中1例呼吸衰竭。12例患者末梢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升高。18例患者均停用呋喃唑酮,7例使用了糖皮质激素,1例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所有患者均好转或痊愈。2例患者再激发阳性,1例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对呋喃唑酮呈强阳性反应。结论:ILD是呋喃唑酮的罕见不良反应,以发热和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多发生在呋喃唑酮治疗7 d后,早期发现并及时停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与胃淋巴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胃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胃淋巴瘤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关系密切。慢性胃炎、宿主反应以及特征性炎性微环境在胃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文重点综述了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与胃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 (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以及对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含铋剂四联”治疗;观察组除了对照组的“含铋剂四联”疗法之外,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每次2片,3次/d。两组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Hp根除率以及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萎缩、肠上皮化生)[(1.31±0.18)分、(1.24±0.18)分、(1.15±0.16)分、(1.04±0.1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73±0.25)分、(1.59±0.21)分、(1.44±0.19)分、(1.30±0.18)分]( t=3.67、3.80、4.17、4.52,均 P < 0.01);观察组的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为94.23%(4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5%(41/52)(χ 2=4.04, P < 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 92.31%(48/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39/52)(χ 2=4.50,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杆菌、肠球菌的改善[(8.30±0.95)copies、(8.04±0.95)copies]明显优于对照组[(7.51±0.93)copies、(8.30±0.95)copies]( t=4.02、3.75,均 P < 0.01)。 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CC)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儿遵医、情绪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102例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儿及其102名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患儿和51名主要照顾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FCC干预。评估两组患儿的遵医行为,并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家属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FM)评估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疾病不确定感,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Y)和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 TM4.0)评估两组患儿的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遵医行为率高于对照组,MUIS-FM各项评分、STAI-Y评分低于对照组,PedsQL TM4.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儿采用FCC干预可有效提高其遵医行为,缓解其焦虑与抑郁情绪,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幽门螺杆菌根治与复发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等疾病密切相关。根除Hp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着重要作用。我国人口众多、人群Hp感染率高、卫生资源相对缺乏,采取全面Hp筛查和治疗策略的时机尚不成熟。目前临床常用的Hp根除方案包括标准三联疗法、非铋剂四联疗法和铋剂四联疗法,各方案的根除率有所差异,其中铋剂四联疗法的根除率最高,被推荐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然而Hp感染在成功根除后仍存在复发情况,且复发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此文对Hp的根除方案、根除后复发率及复发危险因素的相关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Hp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癌患者血清FABP1水平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的水平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作为研究对象,将同期的4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CAG组。采用 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FABP1的水平。分析3组研究对象Hp感染情况、血清FABP1的水平及两者间的关系,分析血清FABP1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FABP1、CA19-9、CA72-4以及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 结果:对照组、CAG组、胃癌组Hp感染率分别为32.50%(13/40)、55.00%(22/40)、60.00%(2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7, P=0.032)。其中,对照组与胃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AG组分别与对照组、胃癌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CAG组、胃癌组血清FABP1水平分别为[63.47(37.53,71.59)]ng/ml、[65.26(51.15,79.67)]ng/ml、[72.84(53.44,82.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6.62, P=0.037)。其中,对照组与胃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9.93, P=0.031);CAG组分别与对照组、胃癌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1.50, P=0.133; H=1.09, P=0.277)。全部研究对象中Hp阳性者( n=59)与Hp阴性者( n=61)血清FABP1水平分别为[77.05(68.90,83.54)]ng/ml、[47.80(37.76,63.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45, P<0.001);对照组Hp阳性和Hp阴性者血清FABP1水平分别为[77.34(68.84,86.31)]ng/ml、[39.79(36.83,63.7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46, P<0.001);CAG组Hp阳性和Hp阴性者血清FABP1水平分别为[76.51(65.30,80.97)]ng/ml、[49.34(39.92,59.4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2, P<0.001);胃癌组Hp阳性和Hp阴性者血清FABP1水平分别为[77.15(72.62,84.13)]ng/ml、[50.57(44.54,68.9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2, P<0.001)。FABP1水平与胃癌患者吸烟( t=2.54, P=0.015)、肿瘤直径( t=2.23, P=0.035)、淋巴结转移( t=3.22, P=0.003)均有关,与性别( t=0.98, P=0.333)、年龄( t=1.60, P=0.117)、饮酒( Z=0.10, P=0.925)、肿瘤部位( F=1.06, P=0.356)、分化程度( t=0.61, P=0.545)、浸润深度( t=1.41, P=0.166)、远处转移( Z=1.96, P=0.050)以及TNM分期( Z=0.66, P=0.508)均无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FABP1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2,95% CI为0.51~0.72,敏感性为57.50%,特异性为68.70%;血清CA19-9诊断胃癌的AUC为0.89,95% CI为0.83~0.95,敏感性为77.50%,特异性为86.30%;血清CA72-4诊断胃癌的AUC为0.88,95% CI为0.81~0.94,敏感性为70.00%,特异性为93.70%;3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AUC为0.91,95% CI为0.82~0.97,敏感性为67.50%,特异性为95.00%。 结论:胃癌患者Hp感染率高于健康体检者,胃癌患者血清FABP1水平较健康体检者高,Hp阳性者的FABP1水平高于Hp阴性者,Hp感染与FABP1水平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共同致癌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糖链抗原242、降钙素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预后的相关性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糖链抗原242(CA242)、降钙素原(PCT)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应急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100例CAG肠化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感染组(75例)和非感染组(2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分析血清ProGRP、CA242、PCT联合诊断CAG肠化生患者Hp感染的价值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高于非感染组( P<0.05)。感染组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159.41 ± 42.38)ng/L比(105.84 ± 18.29)ng/L、(7.24 ± 2.28)kU/L比(4.12 ± 1.30)kU/L、(3.84 ± 1.12)μg/L比(2.57 ± 0.8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AG肠化生患者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与萎缩程度( r = 0.614、0.629、0.672)、肠化生程度( r = 0.574、0.591、0.603)呈正相关( P<0.05)。血清ProGRP、CA242、PCT联合诊断CAG肠化生患者H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74(95% CI 0.793~0.932),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00%、92.00%。血清ProGRP、CA242、PCT联合诊断Hp阳性患者2年内胃肿瘤性病变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AG肠化生患者血清ProGRP、CA242、PCT水平与Hp感染密切相关,各指标联合检测在Hp感染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