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应用示范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2-2035年是上海建设成为更可持续韧性生态之城的关键发展期,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任务更加艰巨.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为进一步夯实基层自然灾害应对韧性,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社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研究,通过分析上海市社区自然灾害特点,提出一种综合监测预警的方法和网络,通过若干物联感知传感器持续监测和智能终端分析研判的密切配合,以实现对社区灾情态势、社区灾害风险完成实时的评估和预警.经过在典型社区中的实践验证,该系统初步实现了数据监测、风险研判、预报预警等功能,提升了社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家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员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国家核辐射突发事件应急队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质,为提高队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2名在职国家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员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量表(16PF)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质特点,经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队员与常模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PF结果的比较。 结果:应急队员的SCL-90多个因子和阳性项目均分均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7~-2.04, P<0.05),筛选阳性率占21.15%,出现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等阳性症状。队员人格特质表现为高聪慧性、稳定性,低敏感性、怀疑性等。文化程度、生活满意度、卡特尔16PF多因素与SCL-90多因子显著相关( r=-0.569~0.627, P<0.05)。 结论: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员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常人。遴选队员和进行心理干预时应考虑队员的文化程度、生活满意度、人格特质等心理健康相关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流程优化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2020年2月,确定以优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流程作为研究主题;运用FMEA梳理某传染病医院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流程并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经评估,将人员防护不规范、人员到岗不及时、检测标本不合格及病房准备不充分4项列为优先改进风险,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相关措施实施3个月后,上述4项风险的优先指数值均显著下降,应急人员到岗及时率、防护规范率、标本采集处置合格率及应急病房呼吸机完好率、心电监护仪完好率及防护用品有效率均明显提高。应用FMEA能够优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其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按需带教在三甲医院新入职护士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按需带教在三甲医院新入职护士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新入职的84名护士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新入职的116名护士设为观察组,采用按需带教。比较两组理论与实践操作成绩、综合能力及教学满意度。采用软件SPSS 22.0进行 t检验。 结果:观察组护士理论[(96.38±2.14)vs.(91.56±3.75)]与实践操作成绩[(95.49±2.23)vs.(90.91±4.02)]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护士准确执行医嘱、应急能力、观察病情能力、操作水平、沟通能力、护士执业形象、与医生配合满意度、与护理人员相处融洽度评分比对照组高( P<0.05);观察组护士对带教内容、带教方法、带教态度、带教效果满意评分均比对照组高( P<0.05)。 结论:在三甲医院新入职护士带教中应用按需带教,可以提升新入职护士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其综合能力与教学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情景演练提高急诊监护室护士急救技能水平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情景演练对提高急诊监护室护士急救技能水平培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监护室的64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根据培训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名。对照组给予常规培训,观察组给予情景演练模式,比较两组护士培训前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急反应总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急救思维能力评分。结果:培训前,两组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应急反应能力考核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观察组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应急反应能力考核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情景演练在急诊监护室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培其养急救思维能力,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操作能力,进而提高急救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粒细胞缺乏期感染患者生命体征预测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感染患者死亡及实施应急处置前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分析不同生命体征对患者预后及实施应急处置的预测效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11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生命体征,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生命体征在预后及应急处置分组中的统计学意义及预测价值。结果: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在存活组(112例)与死亡组(99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1.038~177.102, P<0.01),其中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7、0.495、0.294、0.899、0.988、0.827,以血氧饱和度变化的预测效能最高(高等水平),其对应的最佳截断点为0.91;在应急处置组(103例)与非应急处置组(108例)之间,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在2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247、8.001、9.066, P<0.01),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1、0.732、0.813、0.346、0.102、0.543,其中以呼吸频率变化的预测价值最高(中等水平),其对应的最佳截断点为27.5。 结论:不同生命体征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患者病情变化预测的效能不同,当呼吸频率超过27次/min时提示患者需实施抢救等应急处置的概率将增加,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血氧饱和度<0.91时,患者死亡风险大大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重点人群应急救护知识、信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广泛接触公众、可能成为“第一响应人”带动全社会学习应急救护的重点人群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应急救护工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应急救护能力建设培训项目”的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对北京市部分重点人群培训后进行应急救护知识、信念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9 591人,10个应急救护题目中,正确率最高的为急救电话号码(98.58%),正确率最低的为中暑的判断方法(32.00%),应急救护的定义和法律免责条款正确率较低(63.61%和75.91%)。研究对象对亲人、朋友、陌生人和流浪者不同心理距离人群的施救意愿不同( χ2=822.82, P<0.001),对其他各组的施救意愿均高于流浪者( P<0.05),随着心理距离递增,施救意愿呈下降趋势( Z=-26.57,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家庭年收入高和应急救护知识正确率高者,施救意愿更高。曾遇紧急情况的1 529人中,仅66人(4.32%)未采取任何施救行为。 结论:北京市重点人群培训后应急救护知识和信念水平均较高,施救行为实施率高,年龄、家庭年收入和应急救护知识水平是影响施救意愿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核应急医学救援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核应急医学救援是军事医学任职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提升核应急医学救援培训水平对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合以往核应急医学救援任职教育培训中存在的“教”与“需”脱节问题,提出了“三能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对核应急医学救援任职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实践。结果发现,新的课程体系能显著提高学员的核应急医学救援综合能力,满足其岗位需求,对培养新型高素质专业化核应急医学救援军事医学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留置针患者中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产生自动序列号,将序列号放入密封的信封中,按照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由患者盲抽,进而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病例数都是60例,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实验组给予FMEA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失效模式的RPN值(风险指数)、静脉炎、感染及堵塞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量表总分及静脉输液应用效应、护士基础护理水平、护士应急护理能力、护士服务风貌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12.072、9.250、4.467、6.381、12.136, P<0.05)。实验组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χ2=4.013、4.288、4.169, P=0.045、0.038、0.041<0.05)。实验组干预后输液装置连接期间不够紧密、穿刺部位选择不恰当、皮肤消毒不彻底、护士穿刺技术不够熟练、未熟练掌握敷贴粘贴方法、健康宣教不到位、未熟练掌握冲封管技术主要失效模式RPN值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 结论: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应用,能够降低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解决中国航空医学救援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滞后状况,聚焦航空救援通信网络和通信技术不足等关键短板,迫切需要采用高效的5G通信技术,制定明确的航空医学救援流程,以提升我国直升机航空医学救援的整体水平。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整合急救专家、医疗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议,共同撰写了《5G+直升机航空医学救援流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共识推荐5G技术在航空医学救援领域应用推广,在启动航空医学救援时利用5G技术进行预警和调度,以及在救援现场及飞行过程中使用5G技术将患者生命体征、高清视频等信息传输至急救中心和接诊医院。结合深圳大学总医院利用5G技术完成航空医学救援演练以及国际首例跨地区长途航空医学救护高龄危重患者的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5G技术在航空医学救援中的潜力。该共识旨在规范和指导5G+直升机医学救援,最终实现患者"登机即入院"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