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对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检测在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788例患者,根据EORTC/MSG诊断标准和专家共识,分为确诊IPA、临床诊断IPA、拟诊IPA和非IPA组,用统计学方法对BALF GM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阈值时BALF GM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约登指数.结果 4例确诊IPA、156例临床诊断IPA为病例组,非IPA 160例为对照组.对于BALF GM检测,ROC曲线分析当cut-off≥0.935时,约登指数为0.969,是最佳的界值点,灵敏度为98.8%,特异性为98.1%.当cut-off≥1.51时,灵敏度为78.8%,特异性为100.0%.结论 BALF GM检测在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IPA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儿童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临床病例分析,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患儿,男,10岁,因“腹痛2月余”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炎症指标及过敏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回肠末端、盲肠、全结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直肠距肛门口5 cm见—黏膜下隆起,约1.0 cm×1.0 cm。结肠镜病理示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3个部位嗜酸性粒细胞>20个/高倍视野。超声肠镜示直肠黏膜下隆起,考虑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完善内分泌腺功能及肿瘤相关指标检测,未见异常,随后行结肠镜下直肠黏膜下隆起剥离手术,术后标本病理结果示嗜酸性肉芽肿性病变。诊断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予回避可疑过敏食物,口服孟鲁司特钠、奥美拉唑等治疗,患儿腹痛症状缓解,好转出院,持续随访中。结论:儿童嗜酸性肉芽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病变切除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效果好,预后佳;儿童EGE临床表现多样,轻度首选饮食干预,中至重度需配合药物治疗,但病情易反复,需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系统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机制与治疗数据、免疫治疗技术参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及处理,以及临床诊疗实践,旨在指导国内同行安全、科学和规范地开展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免疫治疗及相关的临床试验。论著《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家庭的聋病遗传咨询特征分析》发现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个体及其母系家庭成员发生耳聋的风险较高,但携带者的发病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及外显率等存在显著差异,在遗传咨询中需要明确排除核基因可疑致病变异并分析携带者的线粒体DNA突变比例,同时完善首诊个体及其母系家庭人员的听力检测,以咨询家庭为单位进行线粒体突变表型-基因型特征分析,有利于线粒体耳聋遗传咨询个性化的临床决策。论著《坏死性外耳道炎23例临床分析》提出坏死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基础,以手术治疗为主;尽早干预预后较好,但合并多组颅神经损伤及颅内感染的患者预后不佳。论著《顺铂诱导氧化应激引起耳蜗血管纹周细胞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发现顺铂可升高耳蜗内氧化应激水平导致C57BL/6J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凋亡,从而提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造成听力损失。论著《siRNA沉默STAT6抑制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产生的实验性研究》发现经鼻滴入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小干扰RNA(siRNA)可下调鼻黏膜STAT6表达,降低磷酸化STAT6(p-STAT6)水平,抑制小鼠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的产生。新技术新材料《汉语普通话CMnBio测听句表的编制及在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中的验证》建立了面向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具有良好等价性的26张普通话CMnBio句表,并提供了使用单张表和二张表时识别率得分95%置信度下的临界差值,为普通话成人人工耳蜗临床实践及开展跨语种成效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避免天花板效应的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1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旨在做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2月至2022年3月确诊的15例AB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等。结果:15例ABPA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52±13)岁。其中1例有支气管哮喘家族史。在确诊前,曾被误诊为肺结核4例,肺炎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支气管扩张2例,嗜酸粒细胞增高性肺炎1例。所有患者血清总IgE均升高,9例(60%)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增高。4例血清特异性烟曲霉IgG抗体升高,2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真菌++,1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高通量测序提示烟曲霉阳性。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单侧和(或)双侧多发斑片状影,中心型支气管扩张及黏液栓形成,7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查外周血癌胚抗原不同程度升高,全身检查及后期随访中未发现肿瘤病灶,且经过原发病治疗后外周血癌胚抗原水平下降。结论:ABPA的主要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及支气管扩张,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加上肿瘤标志物的干扰,使其极易被漏诊及误诊。提高对ABPA的认知,使其得到早期发现及治疗,从而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粒细胞缺乏期感染患者生命体征预测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感染患者死亡及实施应急处置前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分析不同生命体征对患者预后及实施应急处置的预测效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11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生命体征,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生命体征在预后及应急处置分组中的统计学意义及预测价值。结果: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在存活组(112例)与死亡组(99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1.038~177.102, P<0.01),其中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7、0.495、0.294、0.899、0.988、0.827,以血氧饱和度变化的预测效能最高(高等水平),其对应的最佳截断点为0.91;在应急处置组(103例)与非应急处置组(108例)之间,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在2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247、8.001、9.066, P<0.01),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1、0.732、0.813、0.346、0.102、0.543,其中以呼吸频率变化的预测价值最高(中等水平),其对应的最佳截断点为27.5。 结论:不同生命体征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患者病情变化预测的效能不同,当呼吸频率超过27次/min时提示患者需实施抢救等应急处置的概率将增加,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血氧饱和度<0.91时,患者死亡风险大大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含克拉屈滨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含克拉屈滨方案为基础治疗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采用以CLAG(克拉屈滨+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1个疗程的11例复发难治AL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28岁(4~58岁);B-ALL 8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TP53突变1例,NOTCH1突变2例,KRAS突变2例,NRAS突变2例;1例染色体为超二倍体,1例为复杂染色体。11例患者中,CLAG+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4例,CLAG+伊达比星+依托泊苷治疗1例,CLAG+依托泊苷治疗1例,CLAG+培门冬酶注射液+依托泊苷治疗1例,CLAG+甲氨蝶呤+依托泊苷治疗1例,CLAG+多柔比星脂质体+达雷妥尤单抗治疗1例,CLAG+伊达比星治疗1例,CLAG+西达本胺治疗1例。11例患者中,5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例未缓解。主要不良反应为重度骨髓抑制(11例)、粒细胞缺乏伴发热(6例)、败血症(3例),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含克拉屈滨方案为基础治疗复发难治ALL有效,安全性较好,患者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甲状腺危象合并粒细胞缺乏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甲状腺危象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甲状腺危象的认识和临床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甲状腺危象合并粒细胞缺乏症患儿的病例资料,并以“儿童(children)”“甲状腺危象(thyroidstorm)”“甲亢危象(hyperthyroidismcrisis)”为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8年1月至2022年6月文献,进行复习,分析并总结儿童甲状腺危象临床特点。结果:患儿,女,14岁,诊断Graves病11个月,因“发热、咽痛2 d,呕吐、心慌1 d”入院,有漏药、重症感染明确诱因,并发甲状腺危象合并粒细胞缺乏症,因不能除外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暂停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的常规治疗,及时启动血液净化替代治疗,同时联合碘剂、足疗程抗感染治疗和支持治疗。在综合判断甲巯咪唑可能不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主要原因后,尝试更改抗甲状腺药物为丙硫氧嘧啶,患儿获得成功救治。出院后给予放射碘消融术的根治性治疗,随访后期转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加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共检索到国内外报道和本例共24例儿童甲状腺危象患者,男女比例为1∶1.4;年龄32 d~17岁,其中婴幼儿5例,学龄前期3例,学龄期2例,青春期14例;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依次为发热、高代谢症状、消化系统症状、抽搐、意识障碍;有明确诱发因素18例,包括感染9例,手术3例,停/漏药3例,放射碘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造影剂诱发各1例;13例记录缓解后治疗,7例继续抗甲状腺药物治疗,6例根治性治疗。结论:儿童甲状腺危象是极为罕见的内分泌急症,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高发于青春期,尽早常规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早期应用血液净化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纤维肌痛综合征实验室相关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纤维肌痛综合征(FMS)又叫纤维肌痛症,临床表现为弥漫性慢性肌肉及骨骼疼痛,并伴有疲劳、睡眠障碍、抑郁发作以及认知和肠道功能障碍。由于缺乏明确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及适当的影像学检查,FMS的诊断多基于临床症状,但FMS的临床症状又缺乏特异性,目前的临床诊断标准多为排他性标准,因而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为进一步推动FMS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本文围绕国内外FMS的实验室相关诊断指标[如Tau蛋白、脂联素、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S)和胱抑素C、血清铁蛋白、一氧化氮、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FMS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D-1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可切除口腔鳞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可切除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Ⅱ期研究,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2月招募入组的病例,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顺铂)和对照组(白蛋白紫杉醇和顺铂),2组患者均进行3周期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行后续手术治疗。根据治疗完成情况按全分析集和符合方案集进行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结果:入组口腔癌41例,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34~74岁。试验组23例,对照组18例,共23例依照方案完成新辅助治疗及手术。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完全缓解率(1/19比0/17)、部分缓解率(13/19比8/17)、降期率(4/19比3/17)、完全病理缓解率(8/14比2/9)数值均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达到主要病理缓解者明显增高(13/14比2/9, P=0.001)。治疗相关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3比3/18,χ 2=0.13, P=0.72),试验组最常见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与电解质紊乱,未出现影响后续手术治疗及导致死亡的不良反应。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试验组1年无病生存率提高(92.86%比77.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62, P=0.42);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相对下降87%( P=0.029)。对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蛋白表达联合阳性评分≥20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达主要病理缓解者更多(5/5比0/4, P=0.03)。 结论:免疫联合化疗方案的新辅助治疗,可提高口腔鳞癌病理缓解率,有望提高口腔鳞癌的长期生存获益,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热带念珠菌血症14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热带念珠菌血症(CTBI)的临床特征、诊疗与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6家医院诊断的14例ALL合并CTBI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收集同期入院的无侵袭性真菌病(IFD)的ALL患儿(28例)及其他IFD患儿(9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TB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例患儿中男7例、女7例,年龄1岁5月龄~13岁。14例均有发热,9例有消化系统症状,3例粪培养有真菌;7例有呼吸系统症状,1例痰培养为真菌;2例有中枢神经症状;10例发生休克。14例患儿均有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53 d。C反应蛋白>50 mg/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IFD病例(8/14比1/9, P<0.05),(1, 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及肺部影像学无特异性。14例患儿血培养均可见热带念珠菌,13例完善药敏,均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4例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敏感。14例患儿中,1例放弃治疗后失访,1例在抗真菌治疗前死亡,余12例予抗真菌治疗;14例患儿中死亡7例。ALL合并CTBI组(14例)与ALL未发生IFD组(28例)在ALL未缓解(χ2=37.847, P<0.01)、住院时间>15 d(χ2=8.351, P=0.004)、中性粒细胞缺乏(χ2=14.280, P<0.01)、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χ2=10.254, P=0.001)、应用广谱抗菌药物(χ2=13.888, P<0.01)、皮肤黏膜破损(χ2=5.923, P=0.01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TBI耐药率及病死率高,针对耐唑类热带念珠菌,推荐使用两性霉素B或棘白菌素+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降低治疗相关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