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技术在妇科手术并发输尿管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妇科手术导致的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9例因妇科手术并发输尿管损伤行微创技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即刻诊断输尿管损伤10例,其中7例行输尿管镜下输尿管内支架置入术,3例输尿管部分断裂,在腹腔镜直视下留置输尿管内支架。术后延迟诊断的29例输尿管损伤中有17例患者在输尿管镜直视下成功留置输尿管内支架,8例输尿管镜下留置输尿管内支架失败后行腹腔镜手术,4例术后诊断输尿管阴道瘘后直接行腹腔镜手术,其中包括9例患者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3例膀胱肌瓣-输尿管吻合。结果:术中即刻诊断行输尿管内支架留置的1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延迟性确诊为输尿管损伤的29例患者中有17例(58.62%)延迟性诊断的患者在输尿管镜直视下成功留置输尿管内支架,8例(27.59%)患者输尿管内支架置管失败后行一期行腹腔镜手术,4例(13.79%)术后诊断为输尿管阴道瘘后直接行腹腔镜修补术。长期随访中患者未有漏尿、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微创技术治疗妇科并发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为降低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减少远期肾功能的丢失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非泌尿系统手术导致的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左侧7例,右侧12例;平均年龄为6岁(1~12岁)。对其损伤原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处理原则以及远期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例患儿中因腹膜后或盆腔肿瘤手术损伤输尿管的13例,因阑尾切除术、疝囊高位结扎术、巨结肠根治术导致输尿管损伤的各2例。术中即刻发现并处理者有6例,其中输尿管肾盂吻合2例、输尿管端端吻合3例、输尿管再植1例。术后延迟发现者13例,术后诊断时间从4 d至3年。13例中2例因疝囊结扎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直接行输尿管再植术;其余11例先行肾造瘘,二期行肾盂输尿管吻合术1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3例、输尿管再植术1例、膀胱肌瓣成形术2例,阑尾代输尿管2例,剩余2例造影发现输尿管自行愈合,未再次手术。术后平均随诊时间为17个月(8~242个月),术中即刻修复的6例和因疝囊结扎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直接行输尿管再植术的2例肾盂输尿管未见明显积水,其余11例患儿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积水,但随诊保持稳定。结论: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多发生于腹膜后、盆腔及腹股沟区手术中。术中、术后如能及时发现,对症正确处理,远期肾脏功能多可保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尿管医源性损伤的部位和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易发生医源性损伤的部位和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输尿管医源性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0例,女23例。中位年龄39(16,64)岁。损伤位于左侧26例(60.5%),右侧16例(37.2%),双侧1例(2.3%);输尿管上段8例(18.6%)、中段8例(18.6%)、下段27例(62.8%)。损伤长度(5.9±2.4)cm。7例于术中诊断,表现为输尿管管腔结构破损、离断或被结扎,术区出现广泛渗液,输尿管镜下可见脂肪组织。36例延迟诊断,表现为腰腹部疼痛13例,发热12例,腹膜刺激征9例,阴道流液9例,血尿5例;泌尿系增强CT或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示造影剂外溢10例,肾积水或输尿管扩张27例,发现患侧肾肿瘤1例;行引流液肌酐检查7例;行肾动态显像检查发现单侧肾无功能1例。妇科手术损伤13例均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结直肠外科手术损伤12例,术中诊断7例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5例延迟诊断,先行肾造瘘术,其中4例于6个月后完成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重吻合。泌尿外科手术损伤18例,其中10例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2例行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行自体肾移植术,1例行阑尾代输尿管手术,2例应用口腔黏膜补片修补。43例中,29例发生在7处易损伤部位,妇科手术损伤部位常见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骨盆漏斗韧带、子宫动脉交汇或毗邻处,分别为4、5、3例;结直肠外科手术损伤部位分别为输尿管与肠系膜血管平行段4例,输尿管与结肠毗邻处2例,输尿管与输精管交汇处3例;泌尿外科手术损伤部位分别为输尿管与髂外动脉交汇处和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各4例。其余14例损伤部位不具有规律性,与上述易损伤部位不重合。结果:本研究43例术后随访18(11,47)个月,其中41例能正常排尿,无血尿、尿外渗、胁腹疼等症状,尿常规、尿素氮、血肌酐检查均正常。泌尿系B超检查示轻度肾积水13例,随访中积水程度未见缓解或加重。1例自体肾移植术后出现输尿管膀胱吻合处再狭窄,行球囊扩张后积水缓解。1例先行肾穿刺造瘘,6个月后术中探查发现左输尿管末端被Hem-o-lok夹夹闭3/5管壁,右输尿管与乙状结肠形成内瘘,取左右侧膀胱皮瓣各3 cm行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易发生部位共7处,妇科手术易发生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骨盆漏斗韧带、子宫动脉交汇或毗邻处;结直肠外科手术易发生于输尿管与肠系膜血管平行段、与结肠毗邻处、与输精管交汇处;泌尿外科手术损伤易发生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交汇处和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损伤的治疗需根据损伤原因、位置和长度综合考虑。对于长度较短而程度较重的输尿管损伤,行输尿管吻合或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对于长度较长的损伤,行自体肾移植、其他组织代输尿管手术或采用Boari皮瓣、颊/口腔黏膜移植等。修复手术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无张力吻合,不过度破坏输尿管的血供,输尿管应裁剪到血供较好的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年轻恒牙全脱出延迟再植及三维间隙管理随访4年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牙齿全脱出延迟再植常发生牙齿固连、间隙缩小等不良预后及并发症。本病例全脱出年轻恒牙11离体并干燥保存3 h后进行延迟再植,术后20个月内,11牙根继续发育,但逐渐出现牙齿固连、前牙区拥挤等,进行三维间隙管理。术后4年恒牙列建生理 ,11牙根完全形成,稳固无松动。本例患者经过治疗及随访,维持了全脱出延迟再植患牙的功能与美观,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修复手和足创伤后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修复手和足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治疗的12例(13块皮瓣)创伤后手、足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5例;年龄45[36.5,55.8]岁;手部9例,足部3例;左侧3例,右侧9例;创面面积为8.0 cm×6.0 cm~18.0 cm×17.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3.5[8.3,20.8] d。术前进行供、受区CTA扫描,影像数据导入软件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设计并切取皮瓣13块,其中包括10块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3块含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的腓动脉穿支带蒂皮瓣。切取皮瓣面积9.0 cm×6.0 cm~20.0 cm×15.0 cm。供区5块直接缝合,8块植皮。术后3个月内每月进行门诊随访,3个月后通过门诊或微信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皮瓣修复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功能恢复等信息。结果:本组13块皮瓣均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完成了穿支皮瓣的切取移植。术前穿支血管定位准确,皮瓣设计合理,为手术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术后12块皮瓣完全成活,1块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愈合。全部患者术后均获得6个月及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1±1.7)个月。所有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4例皮瓣臃肿者行二期修薄后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的断指再植血液循环评价指标评定,优11块,良2块;手部功能评价,9例中优2例,良4例,差3例;足部功能按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3例均为优。并发症有皮瓣下血肿1例,局部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可以通过精准的术前设计和模拟手术切取,助力实现手、足创面的高质量修复,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离断左足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55岁,因双下肢被机器挤压伤后2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体温36.5℃,脉搏11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60 mm Hg。入院诊断:失血性休克,左小腿离断伤,右足离断毁损伤;既往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血糖控制不佳。专科情况:左小腿自中段以远完全离断、毁损,但踝以远相对完整,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伴骨外露,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且周围皮肤软组织及肌肉挫伤严重,左足外观相对完整;右足自第二跖骨外侧离断、毁损,仅残留足内侧部分,足跟、足底等软组织大面积缺损,足背动脉抽脱外露。考虑到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告知患肢缺血时间较长,污染重,肌肉坏死毒素吸收等并发症致术后再植肢体坏死、多次手术及功能障碍等,患者及家人要求尝试保肢治疗。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小腿短缩血管移植再植、右足清创VSD修复术,术前、术中及术后予输血及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术后第2天见左小腿伤口有液体渗出,肢端毛细血管反应延迟,急诊行探查术,见肌肉大部分变性、坏死,脂肪液化。建议行清创VSD术或行骨水泥填充,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并告知术后再植肢体功能较差,继续保肢治疗仍存在再植肢体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后期需行多次手术治疗(包括皮瓣修复、骨搬移及功能重建)。患者考虑年龄较大,体质差,要求行截肢术(尽量缩短病程、尽早康复),考虑右足底及足外侧大面积缺损,需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及骨移植重建负重区,而左小腿离断肢体足部相对完整,建议应用左足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避免后期再次行右足重建术。手术方法:在全身麻醉下行游离左足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左小腿截肢术。彻底清创后,解剖右足胫前、胫后动脉伴行静脉及大、小隐静脉及胫神经、腓浅腓深神经,并标记备用。按右足缺损大小于左足部设计并切取足部复合组织瓣,同时游离并保护胫前、胫后动脉伴行静脉及大、小隐静脉及胫神经、腓浅腓深神经及足部足趾肌腱,切取后松止血带见组织瓣血运良好,断蒂后,复合组织瓣移植于右足缺损创面,数枚克氏针固定各骨折端,显微镜视下依次修复各血管及神经,部分缺损处行植皮术。术后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血治疗,烤灯保暖,未出现血管危象,复合组织顺利存活。随访2年,右足外形及功能良好,无溃疡,足跟及足背靠近内侧感觉部分恢复,两点分辨觉1.5 cm,远端感觉麻木,结合左侧肢体佩戴假肢,患者行走无明显受限(图1~1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静脉动脉化再植可降低血运恢复延迟现象的发生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再植改良血管吻合技术对降低血运、恢复延迟现象的发生率和缩短血运恢复时间的效果。方法:改良组为2017年10月-2018年3月10例14指,静脉动脉化的方式为近端动脉与远端的2条静脉中直径较粗的1条吻合;对照组为2016年12月-2017年9月20例21指,静脉动脉化的方式为近端动脉与断指远端直径较细的静脉吻合。计算2组的血运恢复延迟现象发生率和血运恢复时间,并作 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改良组和对照组的血运恢复延迟现象发生率分别为35.7%和71.4%,血运恢复时间为(23.8±21.1)min和(58.5±3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改良手术可降低静脉动脉化再植血运恢复延迟现象发生率,缩短血运恢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脱位恒牙延迟再植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分析影响全脱位恒牙延迟再植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患牙38颗)全脱位恒牙延迟再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12~108个月预后情况,将再植牙分为成功、存留和失败.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性别、年龄、牙齿发育程度、牙齿保存方式、牙髓治疗方式对再植牙生存率的影响.结果:38颗再植牙成功3颗,存留28颗,失败10颗.再植牙9年累积生存率为34.7%.不同性别、年龄、牙齿发育程度、牙齿保存方式组的生存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牙髓治疗方式组的累积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现为根管充填组>持续根管换药组>保髓治疗组.结论:延迟再植全脱位恒牙时,保髓治疗的患牙生存预后较差,临床上建议早期进行牙髓摘除,消炎后根管充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输尿管损伤修复术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安全性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通过构建超远程机器人手术的实验动物模型,验证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输尿管损伤修复术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国产民用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其主从系统分别放置在北京和三亚(两地间距约3000公里并跨越琼州海峡),建立下段输尿管完全离断的动物模型,采用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修复损伤.记录单次手术操作时间(分钟)、单次手术出血量(毫升)、网络环境指标如带宽、延迟、丢帧等.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动态将带宽限制在不同区间内进行手术,并采用问卷调查反馈操作感受.结果:所有8台超远程机器人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均顺利完成.单次手术操作时间30~45分钟,平均(37.5±4.5 min);单次手术出血量1~5毫升,平均(2.8±1.2 ml).实验动物生命体征平稳.在手术过程中,未发生机器和器械故障.在正常网络环境下数据传输稳定;人为动态限制带宽后,手术视野清晰度有所降低,但术者在精细操作上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但不会损失关键信息,能够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结论:本研究证实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输尿管损伤修复术在动物模型中是安全可行的,为后续人体超远程手术的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BMP-2对大鼠延迟再植牙牙周膜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对大鼠牙脱位后延迟再植牙周膜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16只体重250~300 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8只,2组均将脱位牙自然干燥1 h,体外行根充、玻璃离子根尖封闭.实验组牙根表面涂抹BMP-2糊剂后再植,对照组牙根则不涂抹.术后8周取出含牙骨块,进行脱钙、切片及HE染色,对牙根的愈合情况进行组织形态学评价.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牙骨质愈合、牙根替代性吸收和炎症性吸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牙骨质愈合,但尚不能认为其能有效抑制脱位牙延迟再植的牙根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