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评估及干预在脑性瘫痪高危儿运动发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早期预测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神经发育结局的临床价值,分析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对脑瘫高危儿康复评估及干预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PDMS-GM和GMFM 2种评估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住院治疗的GMs评估结果异常的64例脑瘫高危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PDMS-GM总百分比和GMFM总百分比的变化程度、PDMS-GM月相对百分比和GMFM月相对百分比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治疗前扭动运动阶段和不安运动阶段PDMS-GM与GMFM原始分的相关性、治疗前后PDMS-GM和GMFM原始分的相关性,随访脑瘫高危儿至1岁左右,根据临床诊断及评估结果确定其神经发育结局,评价GMs对脑瘫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脑瘫高危儿治疗后PDMS-GM和GMFM总百分比均明显提高[PDMS-GM:(37.250±13.690)%比(20.992±10.273)%, t=-15.793, P<0.01;GMFM:(22.672±8.438)%比(10.601±7.890)%, t=-16.442, P<0.01];治疗前扭动运动阶段和不安运动阶段的PDMS-GM与GMFM原始分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扭动运动阶段: r=0.922, P<0.01;不安运动阶段: r=0.905, P<0.01);治疗前后PDMS-GM和GMFM原始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治疗前: r=0.901, P<0.01;治疗后: r=0.801, P<0.01);PDMS-GM月相对百分比[(97.286±88.330)%]和GMFM月相对百分比[(76.885±43.81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56, P=0.103);GMs评估扭动运动阶段对脑瘫结局预测的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82.3%、阳性预测值为23.4%、阴性预测值95.8%;GMs评估不安运动阶段对脑瘫结局预测的敏感性为98.3%、特异性为88.1%、阳性预测值为27.6%、阴性预测值为96.8%。对脑瘫高危儿1岁随访时共出现3例痉挛型脑瘫,1例GMs评估结果为痉挛同步性,2例GMs评估结果为不安运动缺乏。 结论:治疗后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前扭动运动阶段、不安运动阶段和治疗后评估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时,PDMS-GM和GMFM均具有一致性。在脑瘫高危儿的早期筛查中,痉挛-同步性和不安运动缺乏对预测痉挛型脑瘫可能有较大的价值,且不安运动评估较扭动运动评估对痉挛型脑瘫结局有更高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第二章:脑性瘫痪高危儿的评定与干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章对脑性瘫痪高危儿(infants at high risk of cerebral palsy,IHRCP)的概念、高危因素、评定、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进行了阐述。重点是评定部分,包括全身运动评估、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影像学检查(颅脑超声、磁共振成像)和Hammersmith婴幼儿神经学检查等;突出了早期干预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新生儿期体位性干预、婴儿抚触、口面部运动干预、高压氧治疗、水疗、早期感觉干预、早期运动干预、家长指导和随访管理等。规范了IHRCP的评定、诊断、早期监测、随访管理和早期干预方法等,对减少或减轻IHRCP向脑性瘫痪或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危儿和特异性高危儿早期干预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高危儿大多数可以发育为正常儿童,部分可能发展为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和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等特异性高危儿,以及发育指标延迟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应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A)和Hammersmith婴幼儿神经系统检查(HINE)等神经发育评估量表进行定期随访筛查,早期发现,尽早干预,可大大提高预后。母亲-婴儿事务处理课程、反应性及语前环境教学和家庭为中心的积极应对和照护特殊需要婴儿方案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已成国际共识,即培训家长,让家长掌握新生儿和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亲子互动技巧、早期干预方法和婴儿护理等基本技能。医师定期与家长互动可不断提高家长的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目标-强化运动-丰富环境刺激方法对脑瘫高危儿预后效果好,早期强化行为干预和孤独症婴幼儿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预后效果最佳。脐血干细胞移植对28周前极早产儿进行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已经开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磁共振成像分类系统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CP)儿童发病高危因素、临床特点与头颅磁共振成像分类系统(MRICS)的关系。方法:从我院住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及河南省CP登记管理系统中回顾性提取自2015年3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我院儿童康复科住院康复的18岁以下CP儿童病案信息,包括高危因素、头颅MRI结果以及临床特点等,并根据MRICS对其MRI结果进行分类。结果:共纳入1357例CP儿童资料,有头颅MRI结果者1112例,占比81.95%(1112/1357);其中MRI正常占比为13.49%(150/1112),异常占比为86.51%(962/1112)。在MRI异常CP儿童中,以白质损伤最多见,占比为43.97%(489/1112)。在高危因素方面,不同孕周、不同出生体重、是否多胎、是否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期是否有脑出血CP儿童其MRI分类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或多胎者其MRICS多为白质损伤,新生儿期有脑出血者仅有4.49%(4/89)MRICS为正常;不同性别、不同出生方式、是否合并病理性黄疸CP儿童其MRICS无统计学差异( P>0.05)。在临床特点方面,脑瘫型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是否合并癫痫及语言-言语障碍CP儿童其MRI分类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是否存在智力障碍CP儿童其MRICS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MRICS与CP儿童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具有密切联系,该分类系统有助于探讨CP发病机制及预测临床结局,建议在CP儿童临床诊疗及管理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第一章:概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章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概念、定义、定义的意义、定义中的名词解释进行了准确的诠释,同时对脑瘫的评估进行了介绍,对脑瘫的诊断和分型进行了标准化,对国内外研究热点的脑瘫早期预测、脑瘫高危儿的诊断以及脑瘫的鉴别诊断作了科学的总结和介绍。对临床医师及专业工作者对脑瘫的全面理解、精准诊断和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儿神经学检查联合头颅MRI检测对脑瘫高危儿不良神经发育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Hammersmith婴儿神经学检查(HINE)联合头颅MRI检测对脑瘫高危儿12月龄诊断脑瘫和运动发育迟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矫正2~6月龄行HINE和头颅MRI检查的脑瘫高危儿45例,随访至矫正12月龄,最终完成随访共36例,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对其运动发育程度进行评估,分为正常组(21例)、迟缓组(8例)和脑瘫组(7例)。根据头颅MRI检测Woodward白质评分法评价患儿的脑白质异常程度,计算2~6月龄HINE得分、12月龄HINE得分与头颅MRI脑白质异常程度之间的Spearman系数,计算2~6月龄HINE得分与脑瘫严重程度和迟缓严重程度之间的Spearman系数,计算单独使用HINE、头颅MRI及其联合使用与婴儿发育结局之间的Spearman系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描绘单独使用HINE、头颅MRI、HINE或头颅MRI异常、HINE且头颅MRI异常四个指标预测矫正12月龄时诊断脑瘫和迟缓的曲线下面积(AUC),并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①36例高危儿中,12例HINE得分预测为脑瘫;头颅MRI脑白质评分,中重度异常9例,轻度异常9例,无异常18例;随访至矫正12月龄,发育正常21例,运动发育迟缓8例(7例差,1例非常差),脑瘫7例,其中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Ⅲ级2例,Ⅳ级4例,Ⅴ级1例。②2~6月HINE得分与脑瘫严重程度分级( r=-0.867, P=0.012)、迟缓严重程度( r=-0.598, P=0.000)之间均具有相关性,HINE得分越低其预后越差。③矫正2~6月龄HINE得分和12月龄HINE得分与头颅MRI的脑白质异常程度之间均具有相关性( r值分别为-0.790和-0.683, P值均为0.000)。④HINE、头颅MRI、HINE或头颅MRI异常、HINE且头颅MRI异常与脑瘫和迟缓结局均具有相关性( r值分别为0.644、0.772、0.572、0.839和0.781、0.783、0.714、0.944, P值均为0.000);预测脑瘫和迟缓结局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100.0%、100.0%、100.0%和93.3%、93.3%、100.0%、93.3%,特异性分别为82.8%、93.1%、79.3%、96.6%和85.7%、81.0%、71.4%、100.0%,AUC值分别为0.914、0.966、0.897、0.983和0.895、0.871、0.857、0.967( P值均为0.000)。 结论:HINE联合头颅MRI检测对脑瘫高危儿12月龄发育结局预测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全身运动和婴儿运动量表在脑瘫高危早产儿运动发育异常中的预测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全身运动评估(GMs)、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在脑瘫高危早产儿运动发育异常中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2例脑瘫高危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北京市儿童医院保健所指定的评估量表作为诊断标准(金标准)评估患儿运动发育情况。对于发育正常、脑瘫高危早产儿运动发育异常的患儿,采用Kappa检验分析aEEG、GMs、AIMS、3种方法联合检测(aEEG联合GMs、AIMS诊断同时阳性)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采用ROC曲线比较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通过对患儿的发育量表评估,运动发育正常患儿100例,可疑异常患儿98例,运动发育异常患儿84例。aEEG、GMs、AIMS、联合检测诊断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较强(Kappa=8.992, P=0.000;Kappa=9.331, P=0.000;Kappa=8.332, P=0.000;Kappa=9.021, P=0.000),单独采用aEEG、GMs、AIMS以及联合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5.29%、91.25%、92.35%、88.05%,特异度分别为36.47%、35.74%、35.25%、38.6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3(95% CI:0.600~0.746)、0.692(95% CI:0.607~0.816)、0.652(95% CI:0.595~0.799)、0.775(95% CI:0.520~0.872)。联合检测诊断的价值和特异度高于单独检查(均 P<0.05)。 结论:aEEG联合GMs、AIMS在脑瘫高危早产儿运动发育异常中的预测效果较好,建议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核心内容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主要参考近5年国际脑性瘫痪康复循证依据及相关指南,在《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基础上,结合2022年6月以前国内外发表的医学文献及研究成果,综合我国儿童康复医学专家的共同意见修订形成的循证实践指南。内容包括简介、概论、脑性瘫痪高危儿的评定与干预、ICF-CY框架下的儿童脑瘫评定、康复治疗、中医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康复途径及管理。现结合国内外脑性瘫痪防治的热点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帮助儿童康复工作者加深对该指南的理解和更好地指导临床康复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性瘫痪高危儿的分级筛查与干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过10余年的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的临床实践和结合相关文献的复习,选取脑瘫高危儿的高危因素、运动系统检查、全身运动检测、神经行为学评估及头颅磁共振检查5项指标,建立脑瘫高危儿的分级筛查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康复干预建议。通过及时有效的专业分级筛查与干预,既可减轻患儿的发育障碍或脑瘫发生的功能障碍程度,避免发生漏诊漏治,减轻患儿的功能伤害;也可通过精准的筛查和针对性的干预,避免过度医疗,减轻患儿的治疗痛苦和家庭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1年 JAMA Pediatrics《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基于系统评价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中国专家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17年 JAMA Pediatrics发表了《脑性瘫痪早期精准诊断与早期干预治疗进展》,梳理了早期预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标准化工具,明确提出诊断时间可提前至纠正胎龄6月龄以前,并阐明了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对脑瘫患儿持续发育的重要性。2021年5月,同期刊发表了《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基于系统评价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内容横跨运动、认知、交流、饮食、视觉、睡眠、肌张力、肌肉骨骼及父母支持9大领域,为临床康复工作者及患儿家庭提供了循证支持的干预原则及方法。现就该指南进行解读,旨在系统介绍脑瘫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措施,更新理念,规范化、标准化干预内容,提高干预效果,为家庭提供帮助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