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轨迹的纵向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年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纵向变化轨迹,分析心理维度、社会支持维度及炎症因子对轨迹类别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纵向研究.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我院结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周(T1)、术后3个月(T3)、术后6个月(T4)、术后9个月及术后12个月(T5)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调查患者5个时间点的PTSD水平,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识别轨迹类别,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识别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采用LCGM方法将193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年内PTSD的变化轨迹分为3个潜在类别即PTSD低水平组(占41%)、PTSD下降组(占33%)、PTSD进展组(占26%);选择PTSD低水平组作为参考类别,采用逐步进入法筛选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下尿路不适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越高的患者更易进入PTSD下降组,炎症因子(IL-6、TNF)、恐惧疾病进展及侵入性认知水平越高的患者更易进入PTSD进展组.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年内的PTSD存在异质性,有3种不同的变化轨迹,尤其应重视初始分值较低的PTSD进展组.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术后早期的身体不适症状,同时重视心理因素如恐惧疾病进展、侵入性认知及炎症因子对PTSD轨迹的预测作用,制定针对性的措施预防术后PTSD慢性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8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CABG的145例患者为研究,随访过程中剔除18例,最终共纳入124例患者.分别在出院前1 d及出院后1、2、4个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多维疲劳量表(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20,MFI-20)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术后疲劳水平进行追踪调查,利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识别潜在的术后疲劳轨迹类别,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疲劳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MFI-20得分随时间呈下降趋势(F=310.039,P<0.001),得分从出院前1 d(58.44±8.65)分降至出院后4个月(36.92±9.89)分;最终识别出3种术后疲劳轨迹类别,根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中至轻度明显下降组、中度缓慢下降组、重至中度缓慢下降组,分别占比53.2%、32.3%、14.5%.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心肌梗死病史、有无脑卒中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术后ICU停留天数、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术后疲劳轨迹类别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ICU停留天数、有无心肌梗死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有无脑卒中病史、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CABG患者术后疲劳轨迹类别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o结论CABG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变化轨迹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积极改善可控因素,缓解患者术后疲劳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单细胞测序识别银屑病致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及细胞互作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单细胞水平上探究与银屑病致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细胞间的异质性水平。方法:对银屑病皮肤活检组织的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质控、降维聚类及细胞亚群注释,以及对细胞类群进行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细胞通讯及拟时序分析,并构建TFs-miRNA-hub基因调控网络。结果:基于多算法共鉴定出6个共同交集的hub基因,分别为 SPRR2A、 SPRR2D、 IL7R、 IL1RN、 IER3、 LCN2。KEGG显示其主要涉及NF-κ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在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免疫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CD8 + T细胞、M1巨噬细胞、静息T细胞里 SPRRs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IL7R则主要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过表达。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Treg细胞和CD8 + T细胞在银屑病皮损的含量显著增多( P=0.023、 P=0.007、 P=0.046、 P=0.028)。皮损组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数量、强度和通路富集程度的活跃性均高于对照组,Treg细胞、CD8 + T细胞以及静息T细胞仅在银屑病组内与其他细胞有交互作用。拟时序分析显示免疫细胞主要分布在轨迹早期,单核细胞全程参与并在轨迹后期表达增加。除 IL7R的表达量随着拟时序变化而减少外,其余hub基因的表达量均一直增加。预测转录因子 NFKB1同时参与hub基因 SPRR2A、 IL1RN、 IL7R和 IER3的调控。 结论:SPRRs基因和 IL7R的过度表达以及多种免疫细胞如Treg细胞、CD8 + T细胞、静息T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交互作用可能通过MAPK和NF-κB途径参与银屑病的关键致病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奠定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喉癌组织的细胞异质性及其上皮细胞演化轨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喉癌及转移淋巴结的细胞亚群分类及功能,探索上皮细胞向肿瘤细胞演化的轨迹。方法:对2019年10月22日至12月16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5例喉癌组织、配对的转移淋巴结及3例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3~70岁,使用Seurat软件分析上述组织的细胞亚群,功能富集分析探讨各类细胞亚群的生物学功能。运用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情况区分上皮细胞恶性与否,通过拟时序分析揭示正常上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演变轨迹,并识别癌变的过渡态细胞。经Seurat软件FindAllMarker函数分析得到过渡态细胞中高表达的基因,并用免疫组化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多重质控,共获得66 969个高质量单细胞,分为9个主要细胞簇:上皮细胞、T细胞、B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髓系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神经细胞,前5类细胞簇分别有8、6、4、3和2类亚群。4个上皮细胞亚群(C0、C1、C2、C5)来源于肿瘤组织和转移淋巴结,具有较高的CNV水平和肿瘤细胞含量。拟时序分析发现上皮细胞演变轨迹为正常上皮细胞亚群C4向早期癌变细胞群C0转化,C0继续分化为3个主要恶性肿瘤细胞亚群C1、C3和C5。上皮细胞C0可能代表癌变的过渡态细胞群,功能富集于上皮间质转化、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过程,其高表达萝卜硫素(sulforaphane, SFN)可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免疫组化验证发现SFN在肿瘤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高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 结论:本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阐述了喉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细胞和功能的多样性,同时C0在肿瘤细胞演化中起到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组织中周细胞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组织中周细胞的异质性及其演化轨迹差异,为研究2种皮肤纤维化疾病的致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选取GEO和GSA-Human数据库中的3例局限性硬皮病、4例瘢痕疙瘩及其对应的邻近正常皮肤样本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绘制数据的表达矩阵。采用R语言的Seurat 4.3.0包进行处理后分群绘制 t-SNE可视化图谱。采用Monocle 2.24.0包对其中的周细胞进行拟时序轨迹分析。 结果: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皮肤组织无监督聚类为19个不同的细胞群体,其中周细胞为C7、C11群,高表达PDGFRB和RGS5基因,占总细胞数的7.53%。周细胞进一步可分为8个亚群,拟时序分析发现基因表达变化主要有细胞命运1(fate 1)和细胞命运2(fate 2)2个分支轨迹,依照时序周细胞可分为5个状态(S1~S5);其中S4占前分支的绝大部分,代表最初状态的周细胞;S5构成细胞命运1分支的大部分,代表分化较早期状态的周细胞;S1、S2、S3构成命运2分支的大部分,其中S3代表分化中期状态的周细胞,而S1、S2则代表分化晚期状态的周细胞。在正常皮肤中,各分化状态的周细胞均匀分布,而瘢痕疙瘩周细胞主要分布于前支(S4)、分支1(S5)及分支2中的前一部分(S3),分别代表初始、早期及分化中期的细胞状态,分支基因表达动态分析显示其高表达SOX4、COL4A1、COL6A3、AHR、CXCL3和IL1R1等基因;而局限性硬皮病的周细胞主要分布于分支2的中后部分(S1、S2),代表分化末期的细胞,高表达ACTA2和MYH11等基因。结论: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中周细胞具有异质性以及不同的演化轨迹;瘢痕疙瘩周细胞更具有干细胞样特性,通过高表达与细胞干性、上皮-间质转换、侵袭性和免疫微环境调控相关的基因,对其侵袭性和复发的病理特性发挥重要作用;而局限性硬皮病中周细胞可能主要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导致其纤维化病理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支持性照护需求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支持性照护需求轨迹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177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前1 d、术后3 d、出院前1 d、出院后1周、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使用癌症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量表调查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水平,使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轨迹类别并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拟合出3条支持性照护需求轨迹,分别为持续高需求组(46.33%)、需求缓慢下降组(30.51%)、低需求下降组(23.16%);以潜类别组3低需求下降组作为参考类别,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高心理困扰、低社会支持、高疾病分期、高合并症更易进入持续高需求组( OR值为0.826 ~ 18.526,均 P<0.05),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和高中)更易进入需求缓慢下降组( OR = 6.076、4.199,均 P<0.05)。 结论:NSCLC患者术后支持性照护需求轨迹存在群体异质性,临床医护人员应在术后早期为疾病分期高、合并症较多、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潜变量增长建模的乳腺癌癌因性疲乏发展轨迹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CRF)的发展轨迹及相关预测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使用潜变量增长建模研究的乳腺癌患者CRF轨迹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3日。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归纳。结果:纳入12项纵向研究,发现2~5条CRF轨迹分类;其中5项研究描述了基于严重程度的轨迹,4项研究报告了可变性趋势,3项研究深入至多维模式;确定了高疲乏组的预测因素,包括抑郁症状、睡眠障碍、焦虑、高体重指数、慢性压力、整体健康状况差、童年逆境、化疗、细胞因子sTNF受体-RⅡ、IL-1β和IL-10等。结论:使用潜变量增长建模发现了CRF相对、相似的异质性轨迹,部分因素的作用证据不尽一致,需要在更多样化的环境中进行验证和深入研究,并提高混合模型报告的规范性,以便为早期筛查和制订个性化干预策略提供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中老年人共病发展轨迹及其对新发失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我国中老年人共病发展轨迹及其对新发失能的影响,以识别具有相似共病发展历程的同质群体,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失能风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年4期数据,采用组基轨迹模型拟合共病发展轨迹,进而采用含时间依存协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其对新发失能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 580名中老年人,依据中老年共病发展轨迹趋势,可分为无共病型(2 136人,24.90%)、新发-发展型(3 758人,43.80%)、适度-发展型(2 270人,26.45%)和严重-发展型(416人,4.85%)4种类型。适度-发展型和严重-发展型人群中女性、自评健康差、超重/肥胖、单身、居住在农村、家庭年人均支出水平高、发生新发失能的占比较高。调整人口学、行为学协变量后,与新发-发展型相比,严重-发展型( HR=3.132,95% CI:1.884~5.207)的失能风险最高,适度-发展型( HR=1.400,95% CI:1.026~1.909)次之,无共病型( HR=0.631,95% CI:0.424~0.938)最低。 结论:我国中老年人的共病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共病发展轨迹的失能风险随共病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提示共病发展轨迹升高是发生失能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脂肪组织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脂肪组织的细胞成分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细胞以及不同细胞亚类之间生物学特性具有明显差异。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在单细胞水平对转录组进行分析的新型技术。该技术在单个细胞的精度提供转录组信息,是细胞成分异质性高的组织器官生物功能探索的重要工具。在脂肪组织研究领域,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经应用于描绘细胞图谱、鉴定关键细胞亚类、追踪细胞分化轨迹等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评估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耗竭T细胞是免疫功能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耗竭T淋巴细胞特点,为ACLF免疫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分子。方法:选取6例HBV-ACLF患者和3例健康对照者采用单细胞RNA测序方法进行T细胞异质性检测,并且筛选耗竭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其基因表达特点,并且通过拟时间分析其发展轨迹。两组样本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 结果:HBV-ACLF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具有不同的分化轨迹,可分化为8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亚群,其中高度表达耗竭基因的CD4 +TIGIT +亚群( P = 0.007)和CD8 +LAG3 +( P = 0.010)亚群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拟时间分析显示,CD4 +TIGIT +亚群和CD8 +LAG3 +亚群在T淋巴细胞分化的后期出现,提示T细胞在ACLF发病过程中从幼稚-效应-耗竭的转变。 结论:HBV-ACLF患者外周血T细胞分化存在异质性,以CD4 +TIGIT +T细胞亚群和CD8 +LAG3 +T细胞亚群为特征的耗竭T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提示T细胞的免疫耗竭参与HBV-ACLF的免疫功能障碍,为改善ACLF患者免疫功能障碍提供潜在有效的靶点分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