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汉中儿童和青少年体重指数轨迹变化与成年期亚临床肾损伤的相关性分析:一项30年的队列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至中年期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轨迹与成年期亚临床肾损伤(subclinical renal damage,SRD)的发生关系。方法:1987年在陕西汉中三个镇选取4 623名6~18岁儿童和青少年建立"汉中青少年高血压研究队列",并分别于1989年、1992年、1995年、2005年、2013年和2017年进行随访,基于群体轨迹模型,根据不同BMI轨迹变化对人群进行分组,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中年期SRD发生的关系。结果:共纳入从儿童到中年期随访的2 678名受试者,根据BMI轨迹变化将人群分为:低增长组( n=1 017)、中增长组( n=1 353)和高增长组( n=308),其中共有248名(9.3%)受试者在中年期出现SRD。低增长组、中增长组和高增长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分别为0.9(0.6,1.4)、1.0(0.7,1.7)、1.6(0.8,3.2)( P趋势<0.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98.5(87.6,111.6)、96.2(86.4,109.7)、95.3(87.5,125.0)ml·min -1·(1.73 m 2) -1( P趋势=0.025)。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从BMI低增长组到高增长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呈线性增加趋势[ β=3.16(95% CI 1.02~5.31), P趋势=0.004];BMI轨迹变化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无相关性且未呈现线性趋势[ β=-2.30(95% CI-5.18~0.57), P趋势=0.117]。在校正性别、年龄、病史及生活方式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高增长组成年期SRD发生的风险是低增长组的2.83倍( OR=2.83,95% CI 1.84~4.36, P趋势<0.001)。 结论:BMI增长水平较高,成年期SRD风险也显著升高。早期识别BMI轨迹可能有助于预测个体成年后的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人自我忽视行为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识别老年人自我忽视行为发展轨迹,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2011—2018年3次调查数据构建固定队列,选取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医疗保健4个维度共8个变量评价自我忽视,采用组基轨迹模型识别老年人自我忽视行为发展轨迹,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其影响因素。统计软件为Stata16.1。结果:最终纳入2 754名≥60岁老年人。根据组基轨迹模型老年人自我忽视行为发展轨迹可划分为平稳-较低组( n=268,9.7%),下降-中等组( n=2 224,80.8%),下降-较高组( n=262,9.5%)。多项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平稳-较低组相比,农村( B=1.116, OR=3.053,95% CI= 2.278~4.091),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较高( B=0.137, OR=1.147,95% CI=1.046~1.258)是下降-中等组的危险因素;教育年限1~6年( B=-0.398, OR=0.672,95% CI= 0.469~0.963)、>6年( B=-1.072, OR=0.342,95% CI=0.229~0.513),在婚( B=-0.476, OR=0.621,95% CI=0.444~0.870),自评健康好( B=-0.808, OR=0.446,95% CI= 0.213~0.932),健康变化变好( B=-0.704, OR=0.495,95% CI=0.320~0.766),自评经济一般( B=-1.065, OR=0.345,95% CI=0.148~0.802)、自评经济好( B=-1.634, OR=0.195,95% CI=0.082~0.467),认知功能得分高( B=-0.142, OR=0.867,95% CI= 0.798~0.942)是下降-中等组的保护因素。除以上因素外,与平稳-较低组相比,年龄75~89岁( B=0.481, OR=1.617,95% CI=1.057~2.473)是下降-较高组的危险因素。 结论:本研究识别出了3种老年人自我忽视行为发展轨迹,提示躯体健康、经济状况等是老年人自我忽视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喂养不耐受变化轨迹外科危重症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不耐受变化轨迹外科危重症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中国重症营养临床研究小组-NEED研究中69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54例外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7例,女107例;年龄为58(46,68)岁。根据354例患者喂养不耐受变化轨迹模型,分为无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受下降、喂养不耐受持续分别为164、49、141例。观察指标:(1)不同喂养不耐受变化轨迹患者一般情况。(2)不同喂养不耐受变化轨迹患者营养治疗情况。(3)不同喂养不耐受变化轨迹患者生存情况。(4)外科危重症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根据Stata17.0统计软件中Traj插件构建组基轨迹模型,最佳轨迹模型采用贝叶斯信息准则、平均后验概率参数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1)不同喂养不耐受变化轨迹患者一般情况。354例外科危重症患者中,行肠内营养治疗257例、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治疗97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为17(13,21)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为6(5,8)分,改良危重症营养风险(mNUTRIC)评分为4(2,5)分,合并症数量为2(1,3)个,急性胃肠损伤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293、55、6例,行机械通气、连续肾替代治疗、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分别为224、17、61例。354例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3天发生率达峰值为25.42%(90/354),7 d内发生率为53.67%(190/354)。354例外科危重症患者中,无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受下降、喂养不耐受持续患者APACHE Ⅱ评分,mNUTRIC评分,合并症数量,急性胃肠损伤分级,机械通气分别为16(12,20)分、17(14,25)分、18(13,22)分,3(2,5)分、4(3,6)分、4(3,5)分,2(1,2)个、2(2,3)个、2(2,3)个,Ⅰ级(152例、27例、114例)、Ⅱ~Ⅲ级(12例、22例、27例),95、39、90例,三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6.14、13.11、28.05, χ2=37.96、7.65, P<0.05);进一步分析,与无喂养不耐受患者比较,喂养不耐受下降、喂养不耐受持续患者均有更高的合并症数量和急性胃肠损伤分级( Z=60.32、54.69, χ2=39.72、9.52, P<0.05);与无喂养不耐受患者比较,喂养不耐受下降患者有更高的mNUTRIC评分和机械通气比例( Z=53.41, χ2=7.59, P<0.05)。(2)不同喂养不耐受变化轨迹患者营养治疗情况。无喂养不耐受患者促胃动力药物使用,幽门后喂养分别为36例,13例,喂养不耐受下降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5例,10例,喂养不耐受持续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6例,19例,三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5.76,6.20, P<0.05)。进一步分析,与无喂养不耐受患者比较,喂养不耐受下降患者有更高的促胃动力药物使用和幽门后喂养比例( χ2=15.60,6.10, P<0.05)。(3)不同喂养不耐受变化轨迹患者生存情况。无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受下降、喂养不耐受持续患者28 d总生存率分别为96.96%、95.92%、87.94%,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39, P<0.05);进一步分析,无喂养不耐受与喂养不耐受持续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9.19, P<0.05)。(4)外科危重症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不耐受持续是外科危重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92,95%可信区间为1.43~10.79, P<0.05)。 结论:与无喂养不耐受患者比较,喂养不耐受持续的外科危重症患者28 d总生存率下降,喂养不耐受持续是外科危重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降低斑马鱼cntnap2表达建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遗传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降低斑马鱼接触蛋白相关蛋白基因2(contact protein-related protein gene 2, cntnap2)表达,建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遗传模型。方法:以注射剪接抑制型吗啉代寡聚核糖核酸降低cntnap2表达的斑马鱼作为实验组( n=48),注射随机寡核苷酸片段的斑马鱼作为对照组( n=48),通过原位杂交观察斑马鱼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th、dbh、gad1b、glyt2、vglut2表达的变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神经递质系统及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使用斑马鱼行为轨迹跟踪系统记录(Noldus行为仪)检测cntnap2表达降低后多动/冲动行为及托莫西汀对多动/冲动行为的改善作用。 结果: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bh表达减少,gad1b表达增加;th、glyt2、vglut2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bh表达降低( t=5.772, P=0.005),snap25、dat、gad1b表达增高( t=14.310、22.210、22.090,均 P<0.01);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shha、epha4b、netrin1b、noi及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rd4、th、vglut2、glyt2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 dpf时药物未处理实验组较药物未处理对照组幼鱼游动总距离长 [143.12(98.56, 212.22) cm 与99.03(80.54, 133.96) cm, Z=-3.547, P<0.01],平均游动速度快[0.050(0.041, 0.067) cm/s与0.033(0.025, 0.042) cm/s, Z=-5.495, P<0.01];经托莫西汀处理后,实验组药物处理较药物未处理幼鱼游动总距离减少[106.59(95.28, 120.10) cm与143.12(98.56, 212.22) cm, Z=-3.591, P<0.01],平均游动速度减慢[0.031(0.028, 0.037) cm/s与0.050(0.041, 0.067) cm/s, Z=-7.035, P<0.01]。 结论:cntnap2表达降低斑马鱼可通过改变dbh、snap25、dat、gad1b表达量而产生多动/冲动表型,托莫西汀可有效缓解多动/冲动表型,cntnap2表达降低斑马鱼可作为ADHD遗传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中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志综合征纵向变化轨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失志变化轨迹,并分析影响轨迹类别的因素,为制订个体化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便利抽样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接受MHD治疗的中青年患者,对其进行4次追踪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失志量表(DS-MV)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简版(ECR-S)。使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潜在的失志轨迹类别,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失志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05例患者,共识别出3种失志轨迹类别,根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稳定高水平组、缓慢降低组、持续降低组,分别为24、39、4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职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合并症数量、依恋焦虑得分与失志轨迹类别有关( F = 15.92, χ2值为9.16~15.95,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职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合并症数量、依恋焦虑得分是中青年MHD患者失志轨迹类别的重要预测指标。 结论:中青年MHD患者呈现3种异质化失志变化轨迹,临床护理应根据患者失志轨迹类别制订个体化干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健康体检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先后进行≥3次健康体检的15 389名受检者,收集其一般资料、人体测量指标及实验室指标。筛选基线入选时无高血压的研究人群,通过组基轨迹建模确定不同性别人群的AIP轨迹组,观察男性和女性各AIP轨迹组的基线特征和随访结束时的高血压发病率情况。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AIP轨迹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男性和女性受检者均识别出4个AIP轨迹组(低水平组、低增长组、中增长组和高增长组),其中低增长组高血压发病率最高(女性38.18%,男性40.92%)。调整所有混杂因素后,女性低增长组( HR=1.29,95% CI:1.02~1.63)、中增长组( HR=1.66,95% CI:1.23~2.23)和高增长组( HR=1.89,95% CI:1.26~2.85)高血压发病风险均与AIP轨迹升高呈正相关;男性仅高增长组高血压发病风险( HR=1.33,95% CI:1.01~1.74)与AIP轨迹升高呈正相关。 结论:健康体检人群AIP轨迹升高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结果期望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结果期望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在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TKA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置换患者期望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分别于出院当日、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年评估患者结果期望水平,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识别结果期望变化轨迹的潜在类别,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最终208例TKA患者完成调查,男118例,女90例,年龄28~83(58.98 ± 14.53)岁。出院当日、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和出院后1年,患者结果期望得分分别为(56.18 ± 13.08)、(50.92 ± 12.47)、(48.43 ± 11.62)、(46.26 ± 10.66)分。TKA患者结果期望变化轨迹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为高结果期望-缓慢下降组(21.6%,45/208)、中结果期望-快速降低组(45.2%,94/208)、低结果期望-平稳下降组(33.2%,69/208)。相比于低结果期望-平稳下降组,性别、年龄、居住类型是高结果期望-缓慢下降组和中结果期望-快速降低组的共同影响因素( OR值为0.107~7.860,均 P<0.05);抑郁亚量表得分是高结果期望-缓慢下降组的独立影响因素( OR=3.053,95% CI 1.459~4.832, P<0.05)。 结论:TKA患者结果期望有不同变化轨迹,建议基于TKA患者结果期望变化轨迹的同质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和期望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潜变量增长建模的乳腺癌癌因性疲乏发展轨迹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CRF)的发展轨迹及相关预测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使用潜变量增长建模研究的乳腺癌患者CRF轨迹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3日。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归纳。结果:纳入12项纵向研究,发现2~5条CRF轨迹分类;其中5项研究描述了基于严重程度的轨迹,4项研究报告了可变性趋势,3项研究深入至多维模式;确定了高疲乏组的预测因素,包括抑郁症状、睡眠障碍、焦虑、高体重指数、慢性压力、整体健康状况差、童年逆境、化疗、细胞因子sTNF受体-RⅡ、IL-1β和IL-10等。结论:使用潜变量增长建模发现了CRF相对、相似的异质性轨迹,部分因素的作用证据不尽一致,需要在更多样化的环境中进行验证和深入研究,并提高混合模型报告的规范性,以便为早期筛查和制订个性化干预策略提供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α-突触核蛋白对帕金森小鼠β-arrestin 2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α-突触核蛋白(α-syn)对帕金森(PD)小鼠β-arrestin 2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运动能力相近的C57BL/6J小鼠2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只。采用脑纹状体注射α-syn预成型纤维法建立PD模型,造模4周后观察行为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中脑星形胶质细胞α-syn、多巴胺受体(DR)、酪氨酸羟化酶(TH)、炎性因子、β-arrestin 2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检测α-syn与β-arrestin 2的相互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α-syn对β-arrestin 2转录激活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造模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平均运动速度显著减小( t=9.415, P<0.001),运动轨迹集中在旷场四周且明显稀疏,通过爬杆所需时间显著延长( t=16.412, P<0.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脑星形胶质细胞α-syn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1.14±0.18比0.53±0.16),D1DR(0.67±0.13比1.15±0.11)和TH(0.46±0.05比0.81±0.06)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 t=9.810、10.917、17.356,均 P<0.00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以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 t=3.583、4.284、5.396、11.747、16.375、18.294,均 P<0.001),中脑星形胶质细胞β-arrestin 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0.42±0.11比1.33±0.14)( t=19.795, P<0.001);FRET结果显示,α-syn与β-arrestin 2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α-syn基因敲除后,β-arrestin 2转录活性显著上调。 结论:α-syn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炎性反应,并通过减少多巴胺的生物合成及其生理功能参与PD的发病过程,且该作用依赖于负性调控β-arrestin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中老年人共病发展轨迹及其对新发失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我国中老年人共病发展轨迹及其对新发失能的影响,以识别具有相似共病发展历程的同质群体,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失能风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年4期数据,采用组基轨迹模型拟合共病发展轨迹,进而采用含时间依存协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其对新发失能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 580名中老年人,依据中老年共病发展轨迹趋势,可分为无共病型(2 136人,24.90%)、新发-发展型(3 758人,43.80%)、适度-发展型(2 270人,26.45%)和严重-发展型(416人,4.85%)4种类型。适度-发展型和严重-发展型人群中女性、自评健康差、超重/肥胖、单身、居住在农村、家庭年人均支出水平高、发生新发失能的占比较高。调整人口学、行为学协变量后,与新发-发展型相比,严重-发展型( HR=3.132,95% CI:1.884~5.207)的失能风险最高,适度-发展型( HR=1.400,95% CI:1.026~1.909)次之,无共病型( HR=0.631,95% CI:0.424~0.938)最低。 结论:我国中老年人的共病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共病发展轨迹的失能风险随共病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提示共病发展轨迹升高是发生失能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