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发性小脑出血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发性小脑出血约占所有自发性颅内出血的9%~10%,其表现为小脑实质的出血,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是其最常见的病因.目前,有相关研究将自发性小脑出血分为良性小脑出血和恶性小脑出血,并且规定了新的手术指征,其手术治疗主要以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血肿对周围神经的压迫为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自发性小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枕下去骨瓣减压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脑室外引流联合脑室内纤溶术)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眼科诊疗领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神经内镜技术主要包括鼻内镜神经外科、脑室镜外科、颅内镜锁孔外科及内镜通道外科等,其中鼻内镜目前已广泛用于鞍区肿瘤的微创切除治疗.由于神经眼科领域涉及视路病变导致的传入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损)及传出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复视和/或眼肌麻痹)其病变部位多位于视神经管、眶尖、海绵窦、颅底等解剖结构错综复杂、邻近血管神经丰富的部位,常规开颅手术不但创伤大,且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随着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眼科领域应用的普及,在视神经管减压、鞍区/颅底肿瘤切除、海绵窦病变活检以及第三脑室底部造瘘等手术中均降低了风险,并得以广泛开展.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神经眼科中心近年来的多学科间诊疗心得,对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眼科疾病诊疗领域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治疗30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患者,根据手术及固定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双侧三角固定组(简称机器人三角固定组)和传统切开复位髂腰固定组(简称髂腰固定组)。其中机器人三角固定组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35.7±13.3)岁(范围16~58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4例,"Y"型2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3例;1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10例,Ⅲ级3例。髂腰固定组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37.4±15.1)岁(范围18~66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3例,"Y"型1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3例;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7例,Ⅲ级3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ajeed评分、性别、骶骨骨折分类、ROY-Camille分型、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伤口感染、骶神经恢复与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3.6个月。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95.3±27.5)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出血量(98.7±47.5)ml(范围50~250 ml)。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6例解剖复位,9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5.5±7.7)分。术前10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8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1例恢复为Ⅰ级,1例恢复为Ⅱ级。髂腰固定组:手术时间(148.6±59.1)min(范围90~240 min),术中出血量(582.1±244.6)ml(范围300~1 200 ml)。术后7例解剖复位,6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77.6±7.7)分;术前7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5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与髂腰固定组比较,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Majeed评分高,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3, 7.76, 2.83;均 P<0.05)。 结论:对于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特别是骨折累及腰骶结合部,术前评估无需行骶神经减压者,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微创、固定坚强、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49例进行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平均年龄(55.62±2.97)岁(范围:26~75岁),女28例,平均年龄(52.50±1.76)岁(范围:34~72岁)。对于术前有原发肿瘤病史,出现多发转移患者不进行术前常规活检诊断;对于原发灶不明、没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需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术前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脊柱肿瘤脊柱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患者脊柱稳定性、硬膜外脊髓受压(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SCC)评估脊髓神经受压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取经后路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进行减压及内固定。分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包括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对1例(2.04%)肾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了肿瘤栓塞,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48.60±79.39)ml,12例富血供脊柱转移瘤(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术中出血量为970.80 ml,37例非富血供脊柱转移瘤为676.5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9例的手术时间为(213.40±9.87)min。41例手术涉及1节段(83.67%),8例涉及2个以上节段(16.33%)。49例术后引流量为(494.02±63.30)ml,引流管保留时间为(4.50±0.26)d,平均住院天数为(7.35±0.3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1±0.29)d。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以C和D级为主,占79.59%;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的患者占95.9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硬膜破裂1例、感染1例、血肿1例。 结论: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脊柱固定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是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干预:时机比技术更重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围绕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早期手术还是后期手术、微创干预还是开放手术等问题,仍在探索中不断取得进步并逐步形成共识。进一步探索清除胰腺坏死组织最佳手术时机及手术技术、实施微创与开放相结合的外科干预策略、提高针对胰腺坏死组织延期一次性手术清除的成功率,是降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后期病死率的关键。近20年来,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病理转归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划时代改变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后期的治疗模式。从20世纪末的早期开腹手术引流减压到计划性多次手术清创,再到延期一次性手术,以及近年来探索实施的创伤递进式手术策略,随着治疗理念的变革,逐步实现了疗效的突破。相较于坏死组织的清除技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成功更具重要意义。根据现有针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循证医学研究结果,鉴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情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以及有限的多中心研究结果,目前尚不能确定外科技术对改善预后的优势;而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对提高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治疗效果的地位不容置疑。笔者回顾性分析其团队收治的1 000余例外科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针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后期局部并发症外科干预时机及技术对改善预后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ETOCD)对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TON患者。按是否接受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将患者分为非手术治疗组(14例16只眼)与手术治疗组(33例33只眼),以患者视力级别的提高做为临床疗效判定。结果:在TON 47例(49只眼)中,非手术治疗组,有效3只眼,有效率18.8%;手术治疗组,有效25只眼,有效率75.8%,两组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P <0.05)。伤后<72小时手术治疗21只眼,有效16只眼,有效率为76.2%,伤后≥72小时手术治疗12只眼,有效9只眼,有效率为75.0%,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P >0.05)。 结论:ETOCD是治疗TON的有效手术方式,且具有微创、侵入性小、术区暴露充分及术野清晰等优势。对于伤后超过72小时且小于两周的患者,手术治疗也具有明显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外侧与小切口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及小切口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40例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和MI-TLIF组,每组各20例。其中OLIF组男15例,女5例;年龄(50.3±8.8)岁;MeyerdingⅠ型16例,Ⅱ型4例。MI-TLIF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1.7±8.7)岁;MeyerdingⅠ型15例,Ⅱ型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白蛋白丢失、术后第3天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融合节段前凸角(fused segmental lordosis,FSL)及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LIF组和MI-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01 ,8.404 ,8.064;均 P< 0.001)。术后第3天,OLIF组的隐性失血量为(139±47)ml,MI-TLIF组为(486±192)ml;OLIF组的白蛋白丢失为(4.2±1.9)g/L,MI-TLIF组为(10.2±3.9)g/L;OLIF组的C反应蛋白为(34±11) mg/L,MI-TLIF组为(106±39)mg/L;OLIF组的红细胞沉降率为(41±15)mm/1 h, MI-TLIF组为(71±24) mm/1 h;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38, 6.184, 7.983, 4.675;均 P< 0.001)。OLIF组与MI-TLIF组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2±1.5)分和(1.8±1.3)分,ODI分别为14%±11%和59%±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与MI-TLIF组术后LL分别为33.41°±9.25°和32.07°±9.54°,FSL分别为11.59°±5.09°和10.61°±4.56°,DH分别为(10.35±2.30)mm和(10.85±1.85)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OLIF组(13.5±2.3)个月,MI-TLIF组(14.1±2.8)个月。MI-TLIF组3例患者于术后第3天出现减压侧下肢放射痛,经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甘露醇等对症治疗后好转。OLIF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1天出现左下肢皮温升高,考虑术中损伤交感链;3例于术后第1天出现左大腿前方麻木、屈髋无力,考虑腰大肌水肿或损伤。 结论:OLIF在治疗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上与MI-TLIF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失血少、炎症指标低、术后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中及术后早期优势明显。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相似,均比较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是未来脊柱外科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对脊柱外科提出的要求,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应运而生。现阶段脊柱机器人手术系统主要应用于辅助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用场景单一。本文对脊柱机器人的历史和分类、优势和局限性、脊柱机器人辅助置钉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应用脊柱机器人的关键技术、X线辐射暴露、学习曲线和成本收益分析、脊柱机器人拓展应用和未来技术进行综述。未来机器人辅助自主置钉、椎板切除减压、肿瘤活组织检查及切除、对骨质疏松患者智能规划置钉、软组织识别和反馈及微创手术通道建立是对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的更高要求。脊柱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在颈椎、脊柱骨盆固定、脊柱肿瘤、脊柱畸形手术等方面发挥其精准、稳定、微创的优势,同时提高手术效率和成本收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脊柱手术的关键技术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脊柱手术(TF-FESS)起源于侧后路经皮介入治疗椎间盘疾病的微创技术,经过全内镜设备、手术器械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在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等方面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技术体系,这些基本技术的组合运用可治疗相对复杂的脊柱退行性疾病。TF-FESS的核心技术包括经皮穿刺技术、椎间孔成形技术、椎管减压技术、椎间盘摘除技术、纤维环缝合技术、椎体间融合技术等,本文就该手术核心技术要点,手术的适应证、优势、不足及发展前景做详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微创手术”和“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dult spine deformity”“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检索2022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OLIF的解剖学优势、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以及解剖学相关并发症的文献共98篇,剔除内容不符合、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研究,最终纳入38篇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术中通过大血管鞘和腰大肌之间的天然间隙放置工作通道,从椎间隙斜前方直达手术节段完成间接减压,避免了对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感染风险。该术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在冠状位、矢状位的脊柱畸形,但矫形能力相对有限;可通过置入带角度的融合器及合理规划融合器置入区域矫正腰椎前凸角,有效恢复躯干平衡。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时需注意,由于其特殊的手术入路,操作时会对腰交感链及腰丛神经、腰椎节段动脉及髂血管、终板等周围组织结构造成损伤。结论:OLIF是微创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有效改善神经症状及恢复躯干平衡,具有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及围术期并发症风险等优势。由于其对脊柱畸形的矫形能力相对有限,为避免OLIF解剖学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完善CT、MRI及骨密度等相关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