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环切术对牙列缺损种植患者炎症反应及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创环切术对牙列缺损种植患者炎症反应及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丽水市中医院接受牙列缺损种植术的患者19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组(n=100)和传统组(n=98).微创组采用微创环切术,传统组采用传统翻瓣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疼痛介质、牙槽嵴顶骨吸收量、种植体松动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疼痛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患者牙槽嵴顶骨吸收量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2组种植体松动度和种植体留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微创组患者OHIP-14量表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环切术相比传统翻瓣术,在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水平、减少牙槽嵴顶骨吸收量及提高口腔健康方面表现更优,可广泛用于牙列缺损种植术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经肝一次性窦道建立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次性经皮经肝建立肝内胆管窦道,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的56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穿刺引流,同时一次性逐级扩张穿刺窦道,在胆道镜下联合钬激光进行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分析术中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3例患者一次性建立窦道,取出结石并解除狭窄,2例穿刺出血,1例钬激光解除狭窄时出血并及时中转手术。患者接受激光治疗2~8次,平均4次,每次操作时间平均30(28~32)min,所有患者狭窄环解除,切开处胆管黏膜修复,复查彩色超声或胆道造影无异常后拔除T管,平均随访6个月。无结石残留,肝功能及胆红素均正常,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经皮经肝一次性建立窦道,采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的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结肠系膜入路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结肠系膜入路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1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43~81岁。61例患者中,30例行TaTME采用常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入路设为传统入路组;31例行TaTME采用经结肠系膜入路设为结肠系膜入路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1)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TaTME,无中转开腹。传统入路组患者经腹游离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标本远切缘长度,肿瘤标本近切缘长度,系膜完整度(系膜完整、系膜近完整)例数,环周切缘阳性率,远切缘阳性率,淋巴结检出数目分别为(126±56)min,41.0 mL(17.5~71.4 mL),1.3 cm(0.8~2.0 cm),(10.0±5.0)cm,10、20例,3.3%(1/30),0,13.7枚(9.0~17.0枚)。结肠系膜入路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1±30)min,44.0 mL(25.0~67.5 mL),1.6 cm(1.1~2.2 cm),(12.0±3.0)cm,23、8例,6.5%(2/31),0,13.0枚(10.9~17.3枚)。两组患者经腹游离时间、肿瘤标本近切缘长度、系膜完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33,-2.286, χ2=10.250, 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肿瘤标本远切缘长度、淋巴结检出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662,-1.107,0.304, P>0.05)。两组患者环周切缘阳性率、远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术后情况:传统入路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51 h(48~64 h)。传统入路组患者中,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吻合口瘘(Clavien-Dindo分级Ⅱ级),经充分引流、肠外营养支持及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乳糜漏(Clavien-Dindo分级Ⅱ级),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重度肺部感染(Clavien-Dindo分级Ⅳa级),经转ICU治疗后痊愈出院。传统入路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1.3±4.5)d。结肠系膜入路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59 h(49~70 h)。结肠系膜入路组患者中,1例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Clavien-Dindo分级Ⅰ级),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肠系膜入路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9.6±1.8)d。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554, t=1.884,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随访情况: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 结论:经结肠系膜入路在TaTME中安全、可行,符合肿瘤根治原则,能降低系膜裁剪难度,缩短经腹游离时间,提高肿瘤标本近切缘长度,系膜完整度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悬吊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度混合痔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手术方式一直是肛肠科研究的重点。肛垫悬吊术依据"肛垫下移学说",将痔核和齿状线以上的黏膜缝扎、结扎或套扎,使脱垂的肛垫上移复位,既保证了手术治疗的效果,又能够最精细的保护肛管、肛门的结构和功能,符合重度混合痔的微创治疗思想,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肛垫悬吊术作为一种新的术式应用于重度混合痔,尤其在重度脱垂性痔手术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将通过分析近年来肛垫悬吊术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痔动脉结扎术、自动痔疮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术、激光消融术及多项术式的手术操作要点,以期为临床医师手术治疗重度混合痔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的病因及外科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的病因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收治的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行外科治疗的2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5~82(62.6±12.1)岁。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三尖瓣手术,其中,正中开胸手术8例,右侧小切口开胸4例,腔镜辅助及全腔镜手术10例;三尖瓣置换8例,三尖瓣成形术14例。结果:术中见起搏电极累及三尖瓣及瓣下结构10例,三尖瓣瓣环扩张7例,起搏电极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三尖瓣5例。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包括右胸小切口手术及胸腔镜手术的术后24 h引流量[281(120,489)ml比368(180,560)ml, P=0.02]、住院时间[9.2(4.8,14.5)d比11.2(6.3,16.9)d, P=0.03]均减少。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右房右室较术前明显减小,心功能正常。术后起搏器程控仪检测起搏电极参数(感知度、起搏阈值、起搏阻抗)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瓣膜及起搏器相关并发症。 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根据不同的病因机制积极外科手术行三尖瓣置换或成形术结果满意。微创腔镜三尖瓣手术是治疗单纯三尖瓣病变的新技术,创伤小、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lizarov技术治疗脊柱裂足踝畸形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1 男性,26岁,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大小便可部分控制,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患者拒绝,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牵伸术)。术中患肢使用气压止血带,先切除足部溃疡,刮除骨面肉芽组织。在切除溃疡的骨面,用骨刀行距跟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矫正大部分骨性畸形。然后穿针安装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维持足踝适当矫形位置(图2),部分缝合切口,残留的创面皮肤边缘以细钢针钉于骨面,防止回缩,无菌敷料包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成都普瑞眼科医院和新疆四七四医院眼科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者65例(65眼)。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抗青光眼术后者。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法分成两组,治疗组33例(33眼),对照组32例(32眼)。治疗组采用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治疗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Z=-3.55, P<0.001),随访3个月治疗组眼压控制优于对照组( F组别=80.57, P<0.001; F交互=15.34, P<0.001; F时间=47.53, P<0.001),治疗组前房深度较对照组更深( F组别=193.23, P<0.001; F交互=89.78, P<0.001; F时间=57.58, P<0.001),治疗组术后前房积血、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高于对照组( χ2=10.11, P=0.001; χ2=10.94, P=0.001; χ2=4.99, P=0.026)。 结论: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术后视力更好且眼压控制更佳,前房维持更为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治疗骨盆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治疗的49例骨盆骨折患者病历资料。男30例、女19例;年龄(51.51±18.71)岁(范围20~92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B1型2例、B2型7例、B3型3例、C1型30例、C2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5,10) d(范围2~22 d)。患者均在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下完成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术后均行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及骨盆CT检查,根据X线图像测量骨折移位及复位情况,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固定方式及术后随访时间,功能评价采用Majeed评分系统。结果:48例患者在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下完成微创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另1例因复位失败改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为(206.5±7.1) min(范围105~42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0,100) ml(范围10~600 ml)。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估术后骨盆后环移位的骨折复位质量:优30例、良8例,优良率为93%(38/41);骨盆前环分离移位的复位质量:优45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48/48)。48例患者获得11.0(3.0,18.8)个月随访(范围3~23个月),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为(81.9±17.0)分(范围42~100分),其中优27例、良11例,优良率为79%(38/48)。结论: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治疗骨盆骨折具有精确完成复位及内固定的优势,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质量和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胫前隧道推顶复位胫骨平台塌陷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经胫前开孔隧道推顶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经胫前开孔骨隧道顶起复位微创治疗的9例胫骨平台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6~63岁,平均38岁;左侧5例,右侧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按照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均为Ⅰ型。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根据骨折线波及的长度,在胫骨结节内下方远端骨折线以远1~2 cm胫骨前内侧面使用环钻建立骨隧道,经骨隧道顶棒复位塌陷骨折,之后选择自身双皮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棒进行植骨支撑。使用膝关节外侧小切口置入接骨板,术中使用关节镜测量骨折移位程度,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胫前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60 min,平均48.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46.1 mL;透视次数为12~21次,平均为17.4次;复位切口长度为1.6~3.0 cm,平均2.3 cm;固定完成后关节镜检查骨折移位程度为0~2.0 mm,平均0.8 mm;术后15 d膝关节最大活动度125°~140°,平均128.9°。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腓静脉血栓,无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前开孔骨隧道微创推顶复位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效果肯定,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主乳腺导管的微小切口矫正乳头凹陷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保留主乳腺导管的微小切口乳头凹陷矫正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收治乳头凹陷女性患者35例(63侧),年龄20~33岁,平均25.2岁。在牵拉出凹陷乳头根部周围乳晕区行微小放射状切口,不切除皮肤,彻底分离松解、切断引起乳头凹陷缩短的纤维束,保留主乳腺导管,在乳头颈基底周围行牢固的环形荷包缝合,自制乳头保护支撑器,将乳头牵拉悬吊2~6个月。结果:35例患者63侧乳头凹陷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无乳头缺血坏死。1例术后3周一侧出现轻度红肿,经换药对症治疗后红肿消退。平均随诊39个月,拆除乳头保护支撑器,2侧(2/63)有一定程度复发,其余乳头形态理想,无明显瘢痕,乳头感觉较好,保留哺乳功能。结论:保留主乳腺导管的微小切口乳头凹陷矫正手术微创安全、痛苦小、同时保留哺乳功能,临床效果满意,特别适合Ⅰ、Ⅱ型乳头凹陷的矫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